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打黑除恶 > 3第一章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方面
 

3第一章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方面

发布时间:2019-07-16 21:06:43 影响了:

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所以,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还是文明意义上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作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的人,并不是天生的;人所特有的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特性,也不是在生物遗传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从自然的人转变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社会文明的教育、熏陶,逐渐在思想中形成关于“人应当怎样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同自己联系起来,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应当怎样去生活,怎样在生活中待人接物,从而逐渐将那些外在于自己的、构成人类文明的传统、道德、习俗、规范、制度等,一步步转变为自己的自觉需要——作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觉的“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像动物那样只为自然本能所支配。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化过程——每个青年人都应当完成的精神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逐渐会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完成自己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构建。

而理想则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孔子说过:“君子不器。”他认为,有学问的人,其头脑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空空器皿。没有理想的头脑,常常被比喻为“没有烛光的灯笼”。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导入:有人把大学四年生活概括为“大一迷惘,大二彷徨,大三心慌,大四奔忙。”在你们的大学生活中,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现象?

【点评】一般来讲,在小学的时候你们的理想是上中学,到了中学,你们的理想就是一心想考上大学。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再苦再累也能忍受。然而,对于不少同学来说,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失落。有些同学一旦进了大学就好比船到码头车到站,感到天空似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面对这样的自由竟然不知如何度日,于是整天浑浑噩噩;还有一些同学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被世俗社会的价值要求和目标浸润着,既感到无奈又不去思考自己究竟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高考这一所谓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实现后,未来的路如何走?生命之舟将驶向何方?新的目标是什么?在哪儿?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旅游,分三组。

第一组只说:跟我走,去哪里,有多远都不知道。

第二组说明:跟我走,10公里远,走2小时。 第三组说:跟我走,10公里远,每一公里有一个标志。

结果:第一组走了不到2小时就有人叫累了,"怎么还没到?""究竟要到哪里去?"有人不想走了。

第二组走了5公里也累了,心想"才走了一半呢",意志低落,垂头丧气。 第三组走了6公里也有人喊累了,但走到第8公里时,情绪开始高昂起来,因为马上快到了。走到第9公里的时候,胜利在望了,大家欢快地唱起歌来,几乎是跑步前进。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目标在人的生活中很重要,要摆脱空虚无聊,就要树立一个目标。目标有大有小,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一个人所确定的目标越远大、越崇高,他的行为动力就越强烈、越持久,理想就象罗盘,引导着人生航船的方向,一程一程向前推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立志成材的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确定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

如果我让你向前走十米,或是向后走十米,你非常容易完成任务,因为目标很明确。可是假如我只是让你走、不停地走,你就会有一种焦虑的心情,你就会

走得头晕。那是因为你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应该去哪。因此同学们要及早懂得确立人生目标,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懂得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引导。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所以,这方面的精神真空将导致青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

【案例】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杀人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他还说‚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这是马家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没有理想的,也许并不只是马加爵一个人。

【案例】陈果自焚事件说明什么?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在大家眼里可以说是一名好学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1999年发现她练"法轮功",院里、系里多次帮助,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到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受其蛊惑,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走上自焚的道路?陈果事件引起高校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它暴露出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空虚与迷惘。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中出现了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模糊的令人堪忧的倾向。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化甚至迷失的现象,价值观越来越功利化。(80后、90后)所以,作为一门思想教育课程,有必要老生常谈,重申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思考】 1、你的理想是什么? 2、你怎样规划你的大学生活?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孔子讲“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长远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织网与工人的纺织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甚至使建筑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在一定的劳动过程之中,这个观念地存在着的东西,就是人所特有的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构思和设计,理想就是人所特有的这种意识活动的产物。

理想≠幻想、空想

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理想: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

空想:脱离实际,违背客观,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主观臆想

幻想:(1)不切实际的空想。(2)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目前没有足够的根据和实现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就有实现可能的想象,如科学幻想。幻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有些幻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有些则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想象,如科学幻想,只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就有实现的可能。当一种幻想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具备实现的可能时,就是理想。古人曾有“嫦娥奔月”的幻想,今天航天飞机、宇宙飞船把人送入月球、太空,幻想变成了现实。

当幻想脱离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时,便是空想。理想、幻想、空想在形式上都是主观的,都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一种想象。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可能实现的,幻想的内容是对客观的超越,而空想的内容则完全是主观的。如果靠空想度过一生,将一事无成,贻害终生。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可以有幻想,但不要空想。

(二)理想的特征

1、现实可能性: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理想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高于现实,但同时也根植于现实。如果说,理想是种子的话,那么现实的社会基础就是培育种子的土壤。理想虽然是未来的事,但是这个未来的美好种子却要埋在现实的土壤里。就像崭新的社会主义却是在资本主义的母体里孕育出来一样,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母体里孕育出来的。如果种子对土壤有严格的选择的话,那么反过来土壤对种子的要求也是毫不含糊的,什么样的土壤播什么种,长什么苗。例如,奴隶社会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打电话和坐飞机的事。电话对他们来说是神话,坐飞机对他们来说就等于做梦。这就启示我们,理想如果离开了现存的社会基础,就成了空想—幻想—梦想,它们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个人来说毕竟与可能实现的人生理想相距太远。

2、超前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它高于现实。理想是关于未来“应怎样”的设想,而现实是现在实际“是怎样”。事实与应当、“是怎样”与“应怎样”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理想是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而且生活在对未来的追求之中;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设计蓝图不断地推动着现在的变化,改造着现实。理想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将来如何如何……”。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同时,与现实相比,理想是更为美好的。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与理想相比,现实则显露出其缺陷。正因如此,理想对人们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吸引着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断地改造现实,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3、具体历史性(差异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理想进行各种调整。理想的差异性,或者说理想的多样性,首先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亲亲尊尊,依礼而行的差序社会。封建士大夫向往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劳动人民向往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小农生活理想。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则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其次,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各种调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个人理想也许是做一个歌唱家,到了青年时期其理想则可能变成了做一个文学家,

成年以后,其理想又可能会变成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想,这些都是正常的。

4、实践性:真正的理想不只是对未来目标的主观想象,它要变为现实还要人们在实践中付出自己的主观努力。

(三)理想的本质: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人生理想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人的主动性、目的性的追求和行为特征表明:作为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应有理想。

(四)理想的类型

1、从时间角度看,可分为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

近期理想:较短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

长远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

2、从理想的主体划分,人生理想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指一定社会的阶级或个人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想,包括对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向往的社会制度。

◆社会政治理想:这种理想涉及的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道德上的等方面的美好设想并加以追求,鼓舞仁人志士和人们去为此奋斗,前仆后继,并加以阶级斗争的形成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更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古今中外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构想大体有:

中国: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进;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系,即使对“鸡犬相闻”的“邻国”(实际上是邻村),也“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太平天国—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三民主义—孙中山

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

外国: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乌托邦—奠尔(英十六世纪伦敦市副市长,后被英皇亨利八世纪斩首

示众,头颅挂桥头)

太阳城—托马斯(意大利人,在狱中写作)

空想社会主义—圣、傅(法国),欧文(英、十九世纪)

科学社会主义—马、恩、(德)

社会制度建立—巴黎分社1871年72天

从古今中外一些关于社会理想的共同特点是:①废除非有制②建立公有制③人格平等④财产上平均。

个人理想:指个体的人对自己未来种种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即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所制定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下的决心。

个人理想包括——

生活理想: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即人的理想生活。

生活理想并不就是对生活条件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人们期望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设问:福彩中奖,人们的不同态度?表明其理想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不劳而获,安逸平庸,饱食终日)。所以,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人都向往生活美好,但美好的标准却很不相同。有的人向往奢侈的生活,淫逸的生活(有条件时表现为放纵,无条件时就会刺激人走向罪恶,如偷、抢)而有的人却崇尚俭朴,即使生活富裕也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如很多富裕的港商)从我国古代道德传统来看,对待生活的态度一贯倡导“勤劳为本,俭以养德”,将劳动、勤俭、节约视为美德。这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安于贫穷,而是追求一种健康有为的生活方式。

职业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生活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旅程中最长、最丰富的一段。如果25岁就业,60岁退休,职业生活就长达35年,几乎占人生命的一半。更宽一些说,就业前的学习生活,退休后的休闲生活,也都与职业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人生的理想追求、成败得失大部分都体现在职业生活当中。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由于各种职业客观上存在差异(条件的优劣、施展聪明才智范围的大小、获得利益的多少)这就必然会使人们产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设计和追求。人们对同一种职业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选择同一种职业的也可能怀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在同样的职业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其实,都是受到人们的职业理想的影响和制约。

道德理想:指人们向往的理想人格、做人的楷模和标准,是人们道德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其实,道德理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概括和结晶;二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理想人物的道德品质,人们往往把这种道德上的完善典型称之为理想人格。所以,用简单的话说,道德理想就是要把自己培养、锻炼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的问题。列宁在解释理想时曾说:理想是“道德的最高者”。道德理想是道德的一种完美形成,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二是人应具备的各种完美品行品德;三是道德典范人物—高尚的人格。

①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风尚。如夜不闭门,路不拾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等。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风尚的设想是:1、社会到处洋溢着真善美的人道气息,人的行为完全排除了非道德动机,人们由于处处行善而使社会生活和道德关系变得十分和谐和丰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道德,将克服以往的道德史所固有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禁欲主义和快乐主义之间的对立,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也不从理论上来领会这种对立,相反,它揭示了这种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的消失。随着共产主义的发展,为了社会利益而必要性将逐渐消失,社会利益同个人内心愿望将成为一致的,而后者的实现将成为人们道德上的自我肯定的方式(人的个性极大的作用)

②是指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德,即理想人格在品德上的完善程度和标准。 如:a、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德配天地。//b、彬彬有礼、慷慨解囊、虚怀若谷。//C、舍己为人、大义凛然、舍生取义。//d、见义勇为、鞠躬尽瘁、天下为高、全心全意。//e、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等等。

③是指道德上的典型人物、榜样人物、历史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作为道德人格的偶像去效仿。如,一提到爱国方面的典范,古人立刻就会想到两个人四个字:屈原、岳飞;一提到现代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典范,人们立刻就想起了雷锋两个字。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是核心,它规定、制约着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寓于个人理想之中,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

3、从性质上来划分,理想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4、从层次上来划分,理想有崇高与一般之分。

二、信念的涵义和特征

1、信念的涵义: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或想法;在本质上,信念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信念强调的不只是认识的正确性,还有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因此,信念以认识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三者缺一不可。

【案例】: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有一位年轻的警察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子,成为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鉴于他的功绩,纽约市政府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授予他许多勋章和锦旗。一位记者采访他,问道:‚你以后将如何面对所遭受到的厄运呢?‛这位警察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从那以后,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许多年后,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那个年轻的警察在抓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为英雄,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称赞他是最勇敢、最坚强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之后不久,他却在卧室里割腕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来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信念可以成为持久的人生动力?

2、信念的主要特征:

第一,信念具有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复合体或统一体。一个人的信念首先是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认识和经验,可以是直接有关他所相信的对象的认识和经验,也可能只是与他所相信的对象有间接的关系。而且,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同时,信念又不是单纯的认识现象,它还与人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人的情感上的认同。特别是坚定的信念,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另外,信念和意志也不能分开。人的信念不是仅仅藏于内心深处的东西,它最终是通过他的行为和实践意志表现出来的。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会更为坚强。

第二,信念具有稳定性。人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人的信念的形成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而是在人的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人生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而且,如前所述,一个人的信念不仅基于他长期的认识和经验因素,而且受制于其稳定的情感认同,并与他的生命意志和人格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个人的信念形成以后,不会因为某个个别事件就发生改变。斯大林曾说过,手帕都不是轻易更换的,更何况人的信念呢!当然,信念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经过时间和现实变迁的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会变得更为合理和坚定。

【教学案例】 本世纪初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物理学家自杀事件

1895年以前,科学界一直认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如果宇宙是一

座大厦,原子就是建造这座大厦的最小单位——宇宙之砖。当时许多物理学家笃信这个理论。然而,科学上的一系列发现,很快将物理学界流行的观点打破。1895年X射线的发现,1897年电子的发现,1898年居里夫妇的发现。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查明,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原子之中还有原子核,周围还有电子。这些新的发现,用原子论的观点是无法解释的,原来笃信原子论的科学家陷入彷徨、苦闷之中,其中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曼等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信念,走了集体自杀的道路。

第三,信念具有执着性。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对信念所要求的事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能够产生饱满的热情,能够在行动上持之以恒。一个人执著于自己的信念,就能够超脱眼前的名利,成为精神振作、心胸通达的人。关键是信念的正确与否,坚持正确的信念就会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坚持错误的信念就会成为顽固不化。人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从个人来说,谁都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都持坚决相信的态度,这使信念带有极大的执著性。一个人如果以错误的信念作指导,那就肯定要出偏差。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但在他的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个教训非常深刻。我们认识了信念的这个执著性,必须正确地对待信念。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相矛盾,就要自觉地去校正自己的信念。抱住错误的信念不放,只会处处碰壁。

第四,信念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道德、审美、真理、事业、学业、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信念,从而构成信念体系,由高到低。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就是信仰。

信仰――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真正的信仰是与崇高和神圣连在一起的,是对于崇高和神圣价值的信念。信仰的形成过程:外界信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信仰

信仰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废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3、信念与理想的关系: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农民工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时间将三个人分出了层次: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可是,真的是时间将我们分出层次来的吗?不,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信念把人们分成不同的层次的。不同的理想信念,就有不同的人生规划,也就有了不一

样的人生,或碌碌无为,或铸就辉煌。这是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的一个显著表现。

(一)理想的作用

【作品欣赏】

理 想“诗” 作者: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联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古,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与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

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依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地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果;理想抽芽,榆扬必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通过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把理想的人生意义概括为(启发学生讨论概括):

1.定向作用(灯塔、罗盘)

2.动力作用(微笑地观察生活,倔强地反抗命运)

3.净化作用(闹钟,肥皂,还魂的仙草,慈爱的母亲)

4.升华作用(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5.支撑作用(忘记鬓发早白,头白仍然天真,寂寥里的欢笑)

阐释如下:

1.定向作用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目标!一个人无论现在年龄有多大,他真正的人生之旅,都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这就好似一个故事,说的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旅游胜地—— 比赛尔。

【教学案例】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在很久以前,比赛尔(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个只能进、不能出

的贫瘠地方。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只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一直都没走出去过。后来,一位青年出现了,他发现比赛尔四处都是沙漠,一点可以参照的东西也没有,于是,他找到了北斗星,在北斗星的指引下,他成功地走出了大漠。这位青年人于是成了比赛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点评】的确,正是有了北斗星这样一个方向,比赛尔人才走出了沙漠。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个科学的道理:“理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犹如“北斗星”,人生实践中,如果没有科学的理想指引,没有科学的理想作参考,那么,人生就会走出“卷尺”的形状,—圈又一圈,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最终又成不了大业。

2.动力作用

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形象地揭示了个人拼搏的动力与理想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当一个人为了具有巨大目标价值的理想而奋斗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反之,如果目标价值不大或期望概率较低,就会因丧失信心而缺乏动力。

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案例】 当我们看着霍金照片的时候,他所给我们的是一副病弱的身躯,然而我们却能透过如此病弱的身躯,找到使他永远坚强不倒的内在动力,那就是对人生理想追求的永不倦怠,对科学高峰追求的永不放弃,对病魔斗争的永不妥协。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总是充满阳光、撒满鲜花,还有崎岖和坎坷。

【案例】有两名年近70岁的老太太:一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到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后者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就在最近,她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龄记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当我们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理想信念就会给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历史上,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在崇高理想的激励下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的。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战胜困难的动力。

3.净化作用

有理想的人,心中有个大目标,站得高看得远,视野开阔,胸怀广阔,这就容易摆脱眼前蝇头小利的诱惑,摆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狭隘心理,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案例】 当年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邓稼先、钱学森、钱伟长)。‚两弹一星‛研制者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研制工作者甘愿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什么,为的就是实现 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

4.升华作用

【案例】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欧洲人心目中、理想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他盗取了天火给人类,并传授给人类各种手艺,因而触怒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神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夜间伤口愈合,天明神鹰复来。但即使遭受如此残酷的反复折磨,他也决不屈服。当一个人以“为世人谋求福利”为理

想信念的时候,他的生命变得崇高,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他必然将被世人铭记,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正在于此。

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人具有理想信念。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没有理想,就没有人的生活。” 孟子:‚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5.支撑作用

大厦,之所以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如果这个支柱倒塌了,那人的精神就会崩溃。

【案例】报纸上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少年,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里的班长。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记者问他:‚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放牛娃回答说:‚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以后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没有想到,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却诱发了这个少年的死亡念头。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 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 —— 这个14岁的少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服毒自杀了。

【案例】古代有一支经常打败仗的部队,士气不振,不愿意出征,认为出征肯定是要输的,一将军用铜钱的正反面来决定是否出征,正面认为是神的安排,肯定会赢。他们举行了占卜的仪式,结果全是正面,士兵们带着必胜的信心去打仗了,获胜而归赢。事实上决定是否出征的铜钱是特制的,全是正面。这一仗制胜的法宝就是一个信念。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材料】新浪网去年发起过一个调查:‚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代大学生心态的话,那么这个词是什么?‛ ——答案是‚困惑‛。

这种困惑表现为一种迷惘和不知所措的心态:对改革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困惑,对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对人生道路和生活信念的困惑。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此起彼伏的诸如经商热、出国热、恋爱热、麻将热等等,都是空虚的一个体现。为什么在现时代许多大学生行为方式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失落感、无意义感和冷漠感,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在他们的人生中丧失了最重要的内涵——理想。人生因此丧失了一种确定性目标的追求,于是只能飘忽不定地充满迷惘。理想的困惑是人生困惑的一个极致表现。中学生徐力、大学生马家爵杀人不纯粹是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而是人格问题,是意义世界的失落,是对生命的疑惑和淡漠,是道德的迷失与人的存在的迷失。

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支柱就会倒塌,而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的支撑作用往往是在困难的时候,在严酷的考验中得到体现的。在现实人生中,当人们遇到特别的困难或重大打击,甚至陷入绝望境地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支撑着自己,就会垮下来。洪战辉等一大批大学生,当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靠的就是理想和信念的支撑。

第一,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第二,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红 道(仕途) 黑 道(学术) 黄 道(经商)

第三,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四,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人生理想构建的基本原则

【材料】国家社科青年基金做了一个调研项目,在上海、广州、哈尔滨、杭州等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人生理想的调查,对总计2600名在校大学生所作的一系列调查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显示了如下两组数字:

调查之一:你认为人生需要一个理想吗?(在‚需要‛、‚无所谓‛和‚不需要‛中选择一个答案。)76%的人回答是‚需要‛;15%的人回答是‚无所谓‛;9%的人回答是‚不需要‛。

调查之二:你认为你的人生理想:(在‚已确定‛、‚不知道‛、‚无法确定‛中选择一个答案。)14%的人回答‚已确定‛;66%的人回答‚不知道‛;20%的人回答‚无法确定‛。

【材料分析】从上述调查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其一,大学生承认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生需要一个理想目标;其二,大学生对如何建构这一理想目标表示了极度的惘然,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而更多的人则干脆声称不知道自己是否确定了理想。

可以肯定,由于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其价值取向也必然是多元的。因而,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当代大学生建构一个统一的人生理想范式;但另一方面,价值的多元化取向并不否定其中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必须是正确的,即我们的理想信念应该是正确的,否则,必然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例如: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但在他信仰宗教,是有神论者,他的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个教训非常深刻。)基于这个出发点,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重建,必须遵循如下三个最基本的价值原则。或者说,所建构的人生理想无论带有多少个性特征,但都必须包含如下三方面的规定:

(一) 真

我们在讲到理想的特征时说过,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它包涵两层意思。

1、首先,它源于现实,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它必须是科学的。教材上提出的一个点:“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教学案例】 英国公布民意调查结果马克思成为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英国广播公司BBC 1999年在国际互联网上以‚谁是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题作了一项民意调查。这项调查的结果,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在众多候选人中名列榜首。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的情况下,这一评选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人类社会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把严格的科学性与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160多年以来,它总是不断地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最起码应该是唯物主义的,是辩证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即世界观、方法论、唯物史观来认识世界。

2、现实可能性的第二层涵义,就是说 我们的理想不应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现实生活中代表未来的那种发展趋势的概括,因此人生理想要求能深刻反映和把握时代发展的可能性。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里的“时务”正是现实发展的可能性。从这样一个规定性考虑,那曾被许多青年学生迷恋的尼

采式的“超人”人生,实质上只是一种空幻的人生追求。这种人生不仅超越了现实发展的可能性,甚至超越了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尽管尼采一再声称“我教你们成为超人”,可结果是连他自己也未能成为超人,终于悲壮地发疯了。

教材上的第二个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也许更关心自己的个人理想,这没有错,因为社会理想依赖于千千万万个个人理想的实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理想决定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目标一致,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方向相反,就不易实现,实现了也会造成损害。相信所有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才,成大才。成才有许多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顺势成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现阶段的中国,这个“势”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要成才,就应该认识到这一大“势”,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感慨礼崩乐坏,追求复古克礼,流浪一生,政治理想没有实现。)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国际背景决定的,是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用鲜血和生命证实的真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0世纪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并在20世纪50-70年代达到高潮。尽管前苏联、东欧出现剧变,但是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的一些事实,足以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光明前景。

从发展速度上比较 例如:旧中国1948的工业发展水平还低于英国1860年的水平,同俄罗斯差距更大。新中国建立后,1952-1978年,尽管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工业增长速度仍然比美国高三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连续30多年保持在7%以上。新中国成立40年后仅工业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就增加了134倍。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这一发展速度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要快。现在中国的纳米技术、超导技术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

(二)善

何为善呢?《孟子•尽心下》称“可欲之谓善”。而“善”的标准只能是处于这个时代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从这样一个规定来考察,我认为大学生自我人生理想的设计中必须遵循“善”的原则。(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果走向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唯我主义,那么,这就是“不善”的设计,而这种设计当然要遭到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摈弃和否定。

【案例】河北省委第一秘书李真

课堂讨论: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能否成立?

对个人主义人生理想的批判——改革开放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旧有的价值观念愈来愈遭到了摈弃和否定。对集体主义价值规范批判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导致了强烈个人主义追求的出现 ,“人都是自私的”,这句话已成为一些人轻松甚至微笑说出来的一句口头禅。 个人主义产生于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文艺复兴时代,在尔后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形成了自己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反对专制,弘扬个体,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这个合理性随着反封建反神权任务的完成已逐渐消失。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声称的那样,个人主义即使在西方也受到愈来愈多的怀疑和否定。与此相反,公益主义、利他主

义的价值取向则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作为一种人生理想的建构,无论是在马斯洛、弗洛伊德,还是在弗洛姆、马尔库塞那里,我们都找不到极端个人主义的追求。他们的人格理论往往是基于对个人主义的现实人格的分析,通过扬弃个人主义而达到他们所界定的理想人格(或称健康人格)的。这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

(三)美

马克思说过,人对创造物总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一人类的品性,决定了人生理想的设计必然要取得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这种美的形象才会激发主体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人生理想的设计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以一些具体的人生楷模作为榜样(如雷锋)的原因所在。而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作为生动具体可感知的美的形象比抽象理论要更有感召力。

例:曼德拉——美好的梦想,感召更多的人

好利来总裁‚罗红‛——我生命里有两条美的平行线。他于2006年5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大楼举行了‚地球,我们的家园‛的个人摄影作品展。

人生理想上述三方面的规定,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概括,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当然真、善、美的要素对人生理想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真”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理想首先必须是真的,然后才可能是善的和美的。

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具体范式可以很多,譬如可以有艺术家型的、科学家型的、实业家型的、政治家型的、军事家型的等等。其内涵的品格也极其宽泛,如大学生通常所注重的批判和怀疑精神、随机应变和自我更新能力、勇于独创和锐意进取的品性等等。但无论如何,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够真正成为现实目标去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总是必须包含真、善、美这三方面最基本的规定,否则,这种理想的建构对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

五、立志高远

前面谈到的是树立理想信念的最基本的准则,即怎样的理想信念是对的;接下来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生理想构建的问题,即怎样的理想信念是好的。

(一)立志当高远——高远的理想信念使人生辉煌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理想信念,中国自古称之为“志”。 战国文字,形声,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志字可以解读为士之心。“士”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是拥有理想,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的精英群体。 “士志于道”,这是士人的自我期许,这个道的含义很宽泛,包括齐家治国的良策、自我修养的规范等。所以志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高层次的,士之心不可能纠缠于饱暖淫欲,而是家国大事、或者自我价值某种形式的实现。

人为什么要树立高远的理想呢?

【引出哈佛大学目标与人生关系的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能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的,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的,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案例分析】事实让我们看到:立志的人生与不立志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区别。立什么样的志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人生。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时期。而有无理想、理想的远大与否直接决定人生命价值的高低,决定人生命的辉煌与否。《吕氏春秋》提出:“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古今中外,那些或叱咤风云,或流芳百世的人都是立志做大事者。

陈胜:小时候当长工时‚苟富贵,毋相忘‛,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成为了彪炳千秋的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

毛泽东15岁就‚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立志让祖国‚富强、独立起来‛,他把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

密相连,成为一代伟人。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青年时期就立下志向并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不立志,不成事;立小志,成小事;立大志,成大事。

(二)立志做大事

可什么才算是高远理想呢?就是立志做大事。对于做大事,怎么理解? 《论语》中记载了一个叫“侍坐”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讨论侍坐篇】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涉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已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也。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侍坐篇”用现代文来说,大意如下: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交谈,让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在座的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没机会被起用了。假如你们有机会被起用,你们谈谈将来干什么?

子路不假思索的说:假使有一个中等的国家,这个国家内忧外患,让我去管理,不出三年,可以使人民振奋精神,并且知道什么是道义。

孔子笑了笑,然后问冉有。冉有说:假如有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光景,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修明礼乐,要等待贤人君子来做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公西华说:不敢说我能干什么事,但是我愿意学习做什么事。在国家进行祭祀大典或者同外国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接着问曾皙是怎么想的。曾皙正在弹瑟,他让瑟声缓和下来,收住曲子,然后站起来回答。曾皙说:我的理想和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没关系,各言其志嘛。曾皙说:我的理想是,在暮春时节,着上新春装,与成年朋友和少年们一起,到清澈的沂水中沐浴全身,然后到舞雩台上沐浴春风,赋诗唱歌,抒发心志,尽兴而归。

孔子听了,长谈一声,说:曾皙与我的想法一样!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教室,曾皙就问老师:刚才我三位同学说的怎么样?孔子说:都不错,大家各言其志嘛。曾皙又问:刚才子路说话的时候,您为什么笑他?

孔子说:治理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是形成一个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子路不知道谦虚礼让,所以笑他。

曾皙问:那冉有说的也是去治理一个国家啊?

孔子说:国家不在大小,事情不在大小,他懂得要用同样的态度和原则去做

事情的道理。他能够知道,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去解决问题。

曾皙接着问:公西华说的不也是去治理一个国家吗?

孔子说:能够主持好一个国家的大典以及其他外事活动,需要掌握和洞察本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界先进文化,这样的人要是做小官,还有谁能做大官?

【提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都是立志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可孔子对他们的理想却不屑一顾,曾点的志向仅仅只是想完成一个迎接春天的仪式,这应该是很小的事情,但孔子却大加赞同。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孔子不认为立志‚做大事‛是立志高远的表现吗?

【评析】孔子一面主张要立鸿鹄之志,一面却又对子弟要干的大事不屑一顾,要解开这个迷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做大事‛的涵义吧!

(1)从微观层面、个人角度谈“做大事”

站在个人的角度,说做大事就是要做自己能力所能及的最高程度的事。而这个程度会随着能力的变化逐步的变化。所以我们把个人的角度,微观层面的“做大事”叫做自我超越——一种目标明确的,主观能动的,挑战潜能的超越。

【案例】约翰〃戈达德,美国著名探险家。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这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很庄严地写在了纸上,并且题名为‚一生的志愿‛。他在这张纸上明确地写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共有127个目标。

目标确立之后,他便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去实现它们。16岁那年他随父亲到乔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格莱兹去探险。从这次探险经历开始,他便正式迈开了实现目标的步伐。20岁时他已经在加勒比海、爱琴海和红海的深海中潜过水;这年他还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在欧洲上空作过33次战斗飞行。21岁时他就已经到过21个国家旅行。

此后,他乘筏漂流了整个科罗拉多河,探察了长达2700英里的刚果河,登上了阿拉特峰和乞力马扎罗山,驾驶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写成了一本《乘皮艇下尼罗河》的书;这期间他结了婚生了五个孩子……他接连不断地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完成着自己的人生愿望。戈达德正是因为有了这许多的人生目标,所以他对生活一直充满着无限的热情,将近60岁的他依然显得年轻干练、英俊潇洒,而此时的他不仅是一位经历过多次探险和远征的老手,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说家。戈达德就是这样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在他一生的岁月中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确立的127个目标中的106个。

【分析】

人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激发潜能。不断地挑战自我——激发潜能的过程,就是积蓄‚做大事‛的能量和勇气的过程。因此,得出‚要做大事首先要自我超越‛的结论。约翰〃戈达德做的是常人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大事。

结合学生实际,给学生提出建议,希望他们挑战自我,激发潜能。

(2)从宏观层面、社会角度谈“做大事”

大事就是重要或重大的事。但“重要”和“重大”是相对的概念。是要放在一个特定范畴中去衡量的。所以仅从个人的狭小的范畴去谈“做大事”,难免就是局限的和狭隘的。要突破这种局限和狭隘就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站在宏观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做大事”就是价值奉献。价值奉献就是要做对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历史发展有益的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个人最重大的事就是生存与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发展与进步。个人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从国家那谋得生存,求得发展。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奉献力量,共同努力。这样说来,个人愿意并且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奉献多少就成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自然也是决定个人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键。因此,站在宏观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做大事”就是价值奉献。而价值的大小就在于做了多少对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历史发展有益的事。

在今天,能推动我国发展和进步的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个道理,我在上一次课谈到共同理想时,已经讲到过。因此,我们要做的大事当然就是献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自我超越与价值奉献是有机统一的。

自我超越是个人的事,价值奉献是关乎社会的事。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精辟指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们的需要通过劳动从社会中获取,而社会依据人们价值奉献的多少给予回报。这个基本的社会规律悄悄的存在着,有序的指挥着一切。不管我们是否有意识的奉献,在我们正当获取需要时,我们都奉献了价值。所以,从物质层面上说,我们必须价值奉献。

另外,从精神层面上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实现自我处于最高层。人无意识地有实现自我的需要。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能产生一种叫“高峰体验”的情感。这时的人处于一种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此时,人们常常如痴如醉、激动不已。这种情感,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体会过。比如: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可获得这种情感的自我实现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办到,一个人独处,就缺乏了实现自我的条件,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从精神层面上说,个人必须奉献价值。

自我超越与价值奉献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自我超越为奉献社会奠定基础。

【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讲述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不断积累知识,终为今后成就救国救民之大事奠定基础的故事。

——其次,价值奉献为自我超越指明了方向。

【再谈李真案例】虽然工作勤奋,但根本不同点在于,想做的“大事”不一样。

【分析案例】

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自我超越,收获名誉与尊重。背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自我超越一步一步酿成了自我毁灭的苦酒。

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岭南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清楚地阐述了这个道理。孙中山先生告诉我们学生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就是告诉我们要心系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价值。

同学们,我想现在我们明白了“做大事”

从微观层面、个人角度看是自我超越;从宏观层面、社会角度看是价值奉献。自我超越为价值奉献奠定基础,价值奉献为自我超越指明方向。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高远理想指什么理想。高远理想的高远是指“高而深远”。高是指立足高,要站在宏观层面,从社会角度看问题。“深远”,“深”指深刻,要达到问题或事物的本质,即:要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远”指长远,意味着要给历史留下财富。换言之,高远理想就是能推动国家发展、社会繁荣、历史进步的理想。

这样的理想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做大事”。

【分析孔子的态度】

现在再来分析孔子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一心想拯救国家与社会,他极力主张礼乐治国。可前三个弟子对礼乐重视不够,而曾点的理想将礼乐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因此,孔子认为,前三个弟子做的大事,形大而神不大,而曾点的理想却是形小而神大。做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事才是真正的做大事,是真正的高远理想。故而喟叹,到:“吾与点也”——我和曾点的想法是一样的呀!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立志当高远和立志做大事的道理。可如何实现高远理想呢?

(三)立志须躬行

怎样实现高远理想,我想最重要的是躬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伯森·汉姆的故事】

1983年,恐高症患者伯森〃汉姆徒手攀登,登上了400多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汉姆94岁的曾祖母闻讯后,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徒步赶来,老人要以这样特殊的方式,给曾孙的创纪录庆祝活动添彩。在不经意间,她竟又创造了一个百岁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纪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老人,问她在徒步而来时,是否因为年龄等原因动摇过。老人一脸轻松道:‚小伙子,一口气跑100公里,那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正赶来拜访伯森〃汉姆的美国恐高症康复协会主席诺曼斯见此情形,问伯森〃汉姆:你的诀窍是什么呢?伯森〃汉姆看着自己的曾祖母说:‚我和曾祖母一样,虽然我害怕400多米高的大厦,但我并不恐惧一步的高度,所以,我战胜的只是无数个‘一步’而已。‛

【李东升的故事】

现任TCL总裁李东升先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李东升大学毕业后,认为自己的成绩不足以考研,于是到了惠州一家只有42名员工的外资小厂,成为第43名员工。他给自己设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当一名好的工程师。为此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回到公司,一边读书一边值班。之后他成为了该厂磁带铺带车间的副主任,几经努力,他最终做成了TCL。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演讲中,他回顾了自己的发展历程,并与大家分享了这样的感受:‚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理想和追求,理想能给你带来工作的动力和乐趣,使生活充实和更有意义,但是每个阶段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必须切合实际及经努力可以达致,不要好高骛远。假如我一开始就定位要做TCL集团的总裁,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成功,因为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心态和行动。”

【马拉松运动员成功的故事】

同学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让你们理解这种方式的妙处,接下来我再给你们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山田本一的日本马拉松运动员。这是一位个子矮小的运动员,但就是这样一位身材矮小的运动员却曾经在1984年和1986年度的世界马拉松邀请赛上,两次荣获世界冠军。当记者问及他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时,他说自己完全是凭借智慧战胜对手的。

众所周知,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希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而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因而,山田本一的‚智慧之说‛一出口,媒体就认为他是在故弄玄虚。

当然,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也一直是一个谜。直到十年之后,这个谜底才在山田本一的自传里解开。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案例分析】

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都离不开我们今天迈出的平凡的一步。我认为躬行的第一层涵义就是:端正态度,踏实勤奋;第二层涵义就是:鼓起勇气,大胆求索。

六、理想的实现——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理想的实现却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立竿见影的,要实现人生理想,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困难,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既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会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焦虑。如何面对? 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在理想和信念方面认识上的误区和态度上的偏颇,会左右着人们追求理想的行动,从而影响到理想的实现。因此,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以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来追求理想是非常必要的。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理想的实现并非易事,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会布满了荆棘,有时会会遇到急流险滩。

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低,实现它的时间越短,经受的困难和挫折就越少;反之,一个人追求的理想越高远,实现的时间就越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越大。

(1).从社会理想来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代替过程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经历过200多年(从1581年荷兰共和国到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中间也经历了多次封建王朝的复辟。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70年。社会主义从前苏联1918年取得胜利至今也不到100年,何况社会主义主要是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的,生产力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后才能逐渐取代资本主义,实现这一点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而是难以想象的复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说过,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样远大的理想的实现,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2).从个人理想来看,个人理想包括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这个我们在第一节中讲理想的内容中已经将了,这里不再重复)。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就去了十六年的时间,如果加上读研究生、博士生,时间还会更长些,所以古人言“三十而立”是有其一定的人生发展规律的。要成就事业,在事业上有根基,有发展、有成就,也就到了40岁左右了。六岁开始读书,经过20来年的读书,到有成就时也就进40了,这个过程确实够长的了。

在人类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均来自艰苦奋斗。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之祸,忍腐刑之辱,蒙受巨大的不幸,但他苦而不悲,孤而不堕,以历代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的圣贤为师,以此激励自己,终于在逆境中以顽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史学基础,开创了中国“二十四史”的史学高峰;

居里夫人在木板房中作了上千次的实验,手指扭曲、变形,才从近9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0.1克纯净的氯化镭,并初步测定镭的原子量为225(现代精确测定为226.0254)。此后,又继续奋斗八年终于提炼纯净镭,造福人类(放射治疗的原料);

数学家陈景润初中阶段就想在数学方面为祖国作贡献。正是这个志向,鼓舞他奋斗几十年,才取得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世界领先的成就;

爱迪生为发明电池经历了17000次失败;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不顾生命安危用自己做实验,对于不认识的草药自己先尝确定药性,最终用27年时间完成了不朽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这些都告诉我们,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离开奋斗,将是空想。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理想的实现是充满坎坷曲折的。也正如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实现就是一个奋斗的历程。理想实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坎坷的。在理想实践的过程中,挫折和逆境是难以避免的。可以说,如何对待逆境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一条重要的分水岭。人生的千差万别,各自的道路和结果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因此,人生境遇就是由顺境和逆境共同构成的。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境遇。

(1.)顺境:就是顺利的境况和遭遇,在人生活中没有大的困难和挫折。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良好条件,比较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这种状况即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主观因素决定的,如知识基础的深厚、能力的强弱、努力的程度等,都会发生影响。

(2).逆境:就是人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顺利的境遇,即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障碍,它会给人造成不愉快,甚至痛苦和打击。

从哲学的角度看,挫折的产生既是必然的,人生就是由一系列的顺境和逆境组成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培根)

每个人都可能碰到挫折和逆境,至于什么时候碰到,碰到什么样的挫折及其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对逆境挫折的承受能力,处于“半生不熟”的大学生,更应该注意培养和锻炼意志力,增强挫折承受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对待这一切,敢于迎接各种挑战。不做一遇到大的困难和挫折就要么上吊,要么下“跳”的人,而应做一个乐观大度、勇敢顽强的人。

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容易使人只顾享乐,忘记艰辛,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

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品格、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段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林肯的经历]:

1832年:失业;1833年:经商失败;1834年:选上州参议员;1835年:爱人死亡。1836年:精神失常。1838年:发表演说失败。1843年:角逐国会议员提名失败;1846年:当选国会议员;1848年:未被再度提名;1849年:想专任地方官失败;1854年:竞选参议员失败;1856年:角逐副总统提名失败;1858

年:竞选参议员失败;1860年:当选总统。

顺境和逆境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顺境和逆境还可以相互转化。人生没有永远的顺境和逆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迎高潮而快上,呈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光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不够。最重要的还是付出实践。实践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实现理想的道路虽漫长但并不可怕只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路再长再坎坷我们也一定能够克服。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1).二者是对立的、有区别的——区别:“实然”与“应然”

理想≠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

(2).两者是统一的。

理想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应。科学理想必须以事物发展的实际客观趋势,以确实存在的实际可能性为依据。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都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来源于现实,因此在理想中往往能找到现实的线索和依据。国家的理想、社会的理想、个人的理想都是现实中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树立理想以改造现实,既要改造现实中的真、善、美,也要面对现实中的假、丑、恶。面对真善美,我们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人性光辉的温暖,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改造现实,就是改造现实中的假丑恶。

其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昨天的理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也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再次,反对两种倾向:用理想否定现实;用现实否定理想

总之,远大的理想只能逐步实现,为理想而斗争,现实始终是理想的基础。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在我们的生活中,雄心大致固然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那就会变得鼠目寸光,以至一生碌碌无为。但是,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行动,在于行动中有没有坚韧的毅力,有没有顽强的信念。理想的现实要靠坚强的信念。如果我们只有远大的理想而缺乏坚定的信念,理想永远只是理想,我们就会像那个挖井人和那只鳄鱼一样,终于一无所获。

成大事者皆有志,成大事者亦具恒。正如荀子说:“骐骥一越,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大学生的要求

艰苦奋斗在新形势下,有新的内涵,不再需要我们吃糠咽菜,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形式。艰苦奋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则应该代代相传,永远不会过时。

在日常生活上,要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不畏艰险,;

在工作上,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

伟大出自平凡,崇高寓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和崇高。居里夫人是以又黑又脏的沥青分析实验开始的。毛泽东是从读书、教书、调查国情开始的,周恩

来、邓小平是从边干活边读书(勤工俭学,邓小平是钳工)开始的。所以大学生要克服“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我是大学生,就是要干大事的”的错误观点和“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足。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的最大特点是不可储存。而在时间构成中,“过去”已成为历史,无法挽回;“未来”只是希望,需要经过“现在”的努力,未来才可能化为现实;只有“现在”是唯一可以直接把握的,才能成就事业,才能揭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最有价值的。所以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因为放弃现在等于放弃努力,放弃希望,放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想就可能永远是“想”而不能化为现实。

传奇辅助免费版下载,传奇辅助排行榜 wDCCl38QtsnX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