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本反向_电影小说:从银幕到文本的“反向改编”
 

文本反向_电影小说:从银幕到文本的“反向改编”

发布时间:2019-04-15 04:20:57 影响了:

  摘 要:在莱辛的《拉奥孔》里有这么一句话,“艺术类型难以逾越……时间属于诗人的领域,空间属于画家的领域”,在那个时代,不同文体之间泾渭分明,难以轻易跨越。但随着艺术和技术的成熟,尤其是电影生产的发展,不仅身兼绘画、舞蹈、歌剧等多种特质,还使得时间、空间的交融成为可能,把文学纳入电影工业的其中一环,模糊了不同文体的界限。接下来,本文将从电影“小说化”现象入手,以电影同名小说《艋舺》为例,探讨电影作品从声画逆流为文本的“反向改编”。
  关键词:电影 文本 小说化 反向改编
  一、双向交流:电影与小说的“正反改编”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银幕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并非单向线性交流,而是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的体现就是一种文体向另一种文体的改编。“改编,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撰成文学作品。这意味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延缓修复’关系和‘不同合作’关系”①,为了探究改编过程中增值的细节与意义,本文将以“电影改编为小说”作为落脚点。
  如果说从小说改编为电影是“正向改编”的话,那把电影加工为小说可视为一种“反向改编”。而顺流逆流的确立原因,与当下“视觉时代”“读图时代”的社会大背景有关系,随着信息大爆炸与信息持续过剩,对于人获取资讯包括阅读经典的方式,也做了更严格的要求,粗略概括就是方式多样、能指所指直截了当。对于同一个故事,过去是通过眼睛阅读文本,而现在是看画面、听音效。包括当下的所谓“4D电影技术”,在观影过程中加进触觉甚至嗅觉的体验,尽可能满足人们利用与生俱来的感性能力来获取信息。由此,电影的快速生长不仅挤占了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空间,在日常消遣中,观看声画也逐渐取代阅读文字成为第一选择。这种从文本到银幕的正向改编,不仅数量上占优、质量上也同样可观,根据《文本与视觉的互动》一书中提供的数据,在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奖项中,近70%的影片非原创电影剧本,而是来自文学作品的改编。②
  事实上,改编的过程并非纯粹的替换与被替换,随着“正向改编”的成熟壮大,作为改编母体的文本同样被影响改变,小说的一些独有特质与审美情怀被重新得到审视,电影“小说化”的趋势也成为常态,由“光声影”新媒介向文字文本旧媒介的倾向,不仅成为一种市场策略,也同样吸引了一批受众。
  二、“反向改编”的产物:电影小说
  从电影向小说的“反向改编”,并非新时期的产物,在《文本与视觉的互动》一书中,曾经简要提到电影向文学改编的历史,“事实上,文学改编上的‘倒流’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就早已出现”。但据资料显示,其实电影“小说化”的现象,至少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
  《20世纪上半叶电影与小说文体的互渗》一文中说到,1924年天津电影周刊社主办的《电影周刊》,就开始登载电影故事,虽然形式混乱,使用文言文,而且“通篇没有标点”,但无疑是“电影小说”的雏形;另外,民国第一大报《申报》,在1933年1月31日到1935年4月31日,专门开设了一个“电影小说”专栏,“主要是将一些中外影片的故事情节或当时正在热映的电影的故事梗概,以连载小说的形式改写出来”③。
  有意思的一点是,在电影“小说化”的最初进程中,我国与欧美国家的步伐是基本一致的。在法国作者玛丽?克莱尔所著的《电影与文学改编》一书中,就提到“从1918年起,伴随着与电影相应的文学作品的产生,‘电影小说’接替了通俗小说,涌入大屏幕”④。另外,在20世纪初的欧洲,电影小说最喜欢采用的母体是无声电影,许多作家借此使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来填满无声电影中的缺陷与空隙。在本文看来,诞生时期的中外“电影小说”共同点为:“反向改编”并非完全由电影制作方来主导;“小说化”后的载体并不单独成书,而是借由报纸杂志登载;最后,“小说化”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争取文本类型的读者,更多的是为了扩大电影的宣传。
  到了20世纪中段,“反向改编”的发展新态势,主要表现为有专门的电影小说杂志期刊出现,这种刊物,不仅介绍电影,甚至还会整本刊登由电影改编而来的小说。如《电影小说》《电影故事》《电影风》等几本杂志,都是创刊于20世纪40年代的刊物。电影与小说的联姻,在这个时段成为一种惯常采用的商业手段,电影的特殊手法,也开始逐渐影响小说的创作技巧、叙事方式。
  到了21世纪,借用2002年3月6日《北京晚报》里的一句话,“影视作品小说化已成趋势”,包括当年的贺岁电影《一见钟情》《天下无双》等都有同名小说出版;2010年上映的台湾电影《艋舺》,在叫好又叫座的同时,经台湾国际角川书店出版了同名电影小说,根据原剧本作“延伸创作”;在美国,2011年上映的电影《变形金刚3:暗月》,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将电影首度小说化,文本长达四百多页。在新时期,电影与小说之间的行业隔膜、文体界限已经借由改编的双向流动而打破,电影产业链也大大延伸,不仅前期吸纳了作为母体的文学作品,在后期也把小说作为电影的衍生品,实现了两者的“延缓修复”。
  三、电影“小说化”过程的两个要点
  在上一个小节,简单梳理了电影“小说化”的诞生、发展以及当下情况。接下来将通过“共同追求叙事表
  征”“高维向低维跌落”两个要点,讨论电影“小说化”的过程。
  第一点就是,叙事表征作为共同追求。
  我们可以先为改编前的电影划分几个层次,层次一为单个镜头画面,层次二为多个镜头组成的故事情节,层次三为由故事情节展示的作品内涵。在进行“反向改编”的过程中,改编者必须重视并忠于第二层次,同时用不同的介质来再现第一层次,最终帮助欣赏者进入第三层次。此外,本文认为,对这三个层次的不同重视程度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改编为小说的方法,例如忠于细节,或者忠于故事情节,或者忠于人物形象,甚至忠于故事深层含义。
  但无论何种改编手法,都必须把叙事表征作为电影与小说的共同追求。“叙事性是链接小说和电影最坚固的中介、文字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⑤对文学文本来说,无论何种流派无论什么手法,无一不在追求把文字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完美结合,追求述说的各部分成为有机组合;对于电影作品来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借助胶片还是电子数码,都致力于把各个场面相互衔接,展示最尖锐的冲突。其实两者都通过不同的手段,引导欣赏者进入再现的世界里,了解其中的故事,最终超越故事情节本身。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