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简述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依据【关于构建现代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思考】
 

简述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依据【关于构建现代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4-20 04:19:20 影响了:

  口语交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重视口语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趋势。目前,口语交际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教育界自上而下都清醒意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是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近十年来,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论文就有九百多篇,但是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很多是片段的,感性的,还停留于探索阶段,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可想而知,如果缺乏对口语交际教学本质深刻的理解、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那么尽管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各类教学体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终究得不到实质的提高,所以,当务之急是确定现代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为口语交际教学准确定位,从而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本质,构建切实可行的口语交际教学体系。
  本文以现代认知心理和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来观照我国的口语交际教学,探究口语交际教学的最基本的要素,试图以此为抓手,为口语交际教学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
  一、现代认知心理和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李海林认为:“口语交际教学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而关键在前者。因为后者即‘怎么教’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前者即‘教什么’决定的。”
  “口语交际”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亦即“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建构在什么基础之上。这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一个独立领域的口语交际教学,其旨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素养,而非教会学生某一类型的“口语交际”活动。因此,透过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各类口语交际活动,发现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要素,就显得格外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不妨用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理论来观照一下我国的口语交际教学。
  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根据对人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性质与特点把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事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可以通过记忆获得。它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系列操作程序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性质。
  策略性知识,实质上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学习者如何实现对内调控的策略。
  一般地讲,广义知识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新知识习得阶段,即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阶段;二是转化阶段或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一部分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三是运用阶段。即陈述性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认识上,我们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最早是强调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的重要性,后来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获得知识的方法,要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这两个偏向都是不对的,二者的关系是: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了“陈述性知识”,而且也包含了“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任何知识的获得都要有一定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离开了陈述性知识,也就没有程序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所以,孤立地强调任何一种都是不对的,双方必须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现代语言学习理论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有独到的认识。下面我们用图表总结性地说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静态知识体系,言语是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1970年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该观点认为只是具备了语言的基础知识及使用能力,掌握词汇、语法不一定就等于掌握了语言。后来的研究者又将其深化,提出了在实际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单单具备必要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一些能力,比如适应具体语言环境的能力、根据语境的需要组织话语的能力、在交际受阻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保证交际顺畅进行的策略能力等。概括起来,就是语言能力、语境能力、言语能力和策略能力。进而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语言能力训练大致包括语音能力训练、词汇能力训练和语法能力训练,是一种静态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训练大致包括话语的准确性、话语的得体性、话语的逻辑性、话语的形象性等,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能力。
  综合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这三部分内容:静态的语言知识(陈述性知识),动态的言语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策略)。
  二、关于构建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思考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与之相应的,我们就要找出“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有哪些,“倾听、表达与交流、文明的沟通和交往”需要哪些知识支撑。具体说来,就是需要哪些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基础知识,指需要记忆的知识。无论是原有教学大纲强调的听说能力的培养,还是新课标提出的口语交际的理念,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指引。没有知识为引导的“能力”是无源之水,没有知识作积累的“素养”也只能是无花之果。需要注意的是,知识要精加选择,而且在施教时要注意控制“量”,也就是标准中所说的“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毕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要在练习中得以实现的。
  程序性知识:即我们平常所认为的能力。指为达到基本的交际能力,学生应该掌握的必要的技能和程序,在这里,还需要做更精细的分类,比如表达,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就可以分成说明性的表达和分析性的表达。说明性的表达进一步又可分为包括针对客观事物的说明与讲解,以及针对主观心情的表白与抒情。分析性的表达则又分为概括和演绎,以及迁移和升华。再针对每一小类技能做分析,分解构成这种技能需要的下位知识技能,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