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从儿童视角设计快乐自主的探究] 跨文化视角的理解
 

[从儿童视角设计快乐自主的探究] 跨文化视角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9-04-20 04:22:19 影响了:

  科学的课堂就是把一个个秘密和规律揭示出来,然而由谁进行揭示?怎样进行揭示?学生对揭示过程的情绪和态度如何?正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需要注意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围观尤春来老师《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实录,对科学的执教者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因为尤老师的课堂正是在知识的落成、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达成上作了一个标准的示范。让我们跟随尤老师的课堂去一探究竟。
  一、在情境中发现和区分
  怎样向五年级的儿童解释有些物体能导电而有些物体却不能导电?是直接告知?还是告知后用有关实验证明?我想,我们应该遵循儿童对事物理解的规律。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建立在直观体验上的,一切不直观的抽象的定义儿童都难以接受。尤老师在这里所创设的情境:灯亮表明有电流,能导电;灯不亮表明没有电流,不能导电。老师将导电与否,用灯亮不亮的视觉冲击直接表现出来。恰好利用了直观性和体验性对儿童学习的重要作用,这是基于儿童理解上的教学设计。
  正是基于学生自已的操作所产生的直观现象和亲身体验,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不同物体可能具有的不同性质:导电性与不导电性。这一点在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这个情境还为下一步怎样对物体的导电与否进行区分提供了方法:把物体接入含灯泡的简单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光。这又为下一步教学——学生的自主分类,做好了方法上的铺垫。
  二、在有序的自主尝试中发现和初步分类
  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活动就是能够自主操作,在获得对物体导电与否的区分方法后,尤老师及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检测规定物品和身边的感兴趣的一些物品。但是儿童在操作自己喜欢的活动时,往往缺乏操作的有序性和记录性。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活动更为完善和条理化,尤老师在学生活动之前作了三点提醒:分别是预测记录、为了实验的准确性而多次实验、分工合作。在学生活动中,尤老师也给出合理建议,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另一方面又为下一步的矛盾发现做好了准备(人体、水、枝条、泥土的导电性用本实验都检测不出来)。
  在尤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对老师所提供的物品和自主选择的物品进行了区分。在充分了解物体在导电方面的差异性之后,再提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也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三、在反思和生活情境中发现矛盾
  一个善于反思的学生,才是一个会学习的学生。而这种习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培养才能形成,在完成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初步分类后,尤老师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发现实验和生活的矛盾之处,促发学生思索:人体、水等物体到底是否会导电,这种悬疑必定会引起儿童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设计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关系,当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产生矛盾时,这些现象背后肯定掩藏着更为深刻的物理原理。
  当学生面对认知矛盾时,可能会引发他们对实验方法的反思。个人觉得,尤老师的处理如果能让学生意识到灯泡对微弱电流的不敏感,从而想出用更为灵敏的检验电流的器材来代替灯泡,对学生的认知促进会深入些。
  四、在快乐体验中解决矛盾
  有效教学的课堂有两个要素:一是要让学习者感到快乐,二是要让教学面向全体。在使用灵敏的验电球对人体是否导体进行再探究时,尤老师巧妙地利用这两个要素进行了活动设计,先让一个人串进电路,让验电球发光,再让更多人手拉手串进电路,也能让验电球发光(亮度变暗)。许多同学同时体验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会远远超过一个同学单独体验时的触动。此环节除了快乐和面向全体这两大功能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功能,通过验电球亮度不同的对比,让儿童在直观中发现:同是导体,导电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在发现人体,水等物体并非绝缘体,实际上是导体后,尤老师预料到学生会对所有绝缘体都产生怀疑,让学生重新用验电球将初步分类的绝缘体进行再确认。这也是一个很必要的环节,来自确认或推翻的喜悦感必将再次席卷每个学生。
  五、在辨证讨论和实验改进中再发现
  科学课不仅仅是实验,还有基本的逻辑推理,本课安排的关于木条和树枝的实验结果的不同的讨论很有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在适当条件下会转化的,这实质上是对儿童进行了一种思维性训练。
  由于意识到不同导体可能导电性能有所不同,尤老师及时引入了能够定量的,更为精密的体现出物体导电功能的仪器——万用电表,对饮用纯净水、河水、盐水的导电能力进行了区分。改进后的实验产生的直观印象(偏转格数不同)让学生理解了导体的导电性能也有所不同。(这里建议用电流表代替万用电表,以避免对万用电表繁琐的使用说明)。
  六、在生活和科技中展示应用
  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教学即将结束前安排超导在科技上的展望和电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解释,让儿童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此类悬疑的破解激励了儿童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大多数教师在《导体和绝缘体》教学中,进行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通常是用实验一步到位的。这实际上既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过程。只有理解儿童,才能从儿童的理解角度进行合理的教学。而尤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儿童在认识规律上的循序渐进,这既符合科学的发展历程,更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艺术的美:精心设计一个个既是低门槛的又是相互承接的悬疑,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去探索、去破解、去梯度上升地认知。而分散难度的设计又让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成功变得容易起来,这对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无疑是有效的。整堂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趟有趣味、有意义的愉快的科学之旅。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探索物理》序言上的一段话来:“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对知识海洋的探索中,我们不是正像孩子一样吗?我们发现了漂亮的卵石和贝壳,并且为此而欢欣鼓舞……”尤老师正是用这样一连串螺旋上升式的悬疑设计及激励式的情感设计,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科学之行。
  (赖建斌,江西省泰和县第三中学,3437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