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工作汇报 > 党建工作经验汇报
 

党建工作经验汇报

发布时间:2019-12-17 09:16:01 影响了:

  党建工作经验汇报

  丹寨县“三诊疗法”抓实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

  今年以来,丹寨县坚持把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坚持问题导向,“三诊法”全力促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补钙壮骨”,着力提升全县基层党建整体水平。目前,全县11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整改完毕,整顿转化率达到100%。

  会诊把脉“定措施”。一是精准识别。按照属地管理、业务主管、行业类别等,各党(工)委分别对下属的党组织进行精准“识别”,以农村、机关、学校和企业为重点,进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拉网式”排查。通过调查摸底,共排查出11个软弱涣散党组织。二是建立台账。建立县、乡、村层层整顿台账,明确专人对台账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措施,做到“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并实行半月一报制度督促抓好整顿。目前,分别建立县、乡、村三级整顿台账1个、6个和11个。

  问诊下药“抓整顿”。一是实行一村一策。按照“一村一方案、一措施”的原则,分别制定整改方案,建立“病历”和工作台账,明确整改目标、措施、时限,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分类施策。围绕“问题清单”,分类施治,按照党政部门进“软”村、经济部门进“穷”村、政法部门进“乱”村、涉农科技部门进“产业”村的原则,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使整顿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巡诊除病“促转化”。一是建立机制。建立倒逼销号机制、滚动督查机制、联动帮扶机制等长效机制,通过县级领导定点帮扶结对、县委党建办定时督查推进的方式进行整顿,实现“双向全覆盖”,形成各级齐抓共管、多方联动推进的良好格局。二是合力帮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党(工)委主抓、帮扶单位配合、党支部落实的整顿模式,引导帮扶单位、驻村干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成员深入村组,集中力量进行整顿转化。目前,帮扶单位、驻村干部到村指导126人(次),协调解决问题29个,帮扶协调资金160万余元。三是督查评估。通过定方案、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定人员“五定”方式进行督查评估,逐一抓问题整改,逐一对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改情况进行评估验收,确保整顿实效。

  剑河:“四剂良方”巧治党支部“软、弱、涣、散”病

  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剑河县开出“四剂良方”巧治后进支部“软、弱、涣、散”病,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

  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治“软”

  一是抓阵地建设,筑牢基层堡垒。按照“六有三通”标准(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通电、通网、通电视)。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同时整合中央、省管党费和县级财政匹配资金共550余万元,对全县不规范、不达标的41个村党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新建(修缮),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无阵地办事的问题。二是抓队伍建设,打造战斗尖兵。县委组织部根据排查情况,对班子不健全的抓紧配齐,下大力气选优配强后进村党组织书记,对班子不团结、群众满意率低、不能胜任现职的,予以撤换。同时,注重从致富能人、合作社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村医村教、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退休返乡人员中,选拔党性强、改革意识强、发展产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今年以来,共撤换选配村支部书记16名,村主任6名,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

  外力推动+内力驱动治“弱”

  一是借外力推动,抓帮扶转化。明确17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后进党组织,定期到村调研督导,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力量,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选派17名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担任后进支部第一书记或党建指导员,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协调县直相关部门开展帮扶工作。指定17个县直单位进行对口帮扶,帮扶单位机关党组织与后进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经常性开展党建互助活动,及时交流沟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遇到的难题,共同会诊破解方法。二是靠内力驱动,抓产业强村。对带富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大力推广“三变”改革、“塘约经验”和“村社合一”等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坚持“一村一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地理优势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村级基础产业发展,帮助理思路、出点子,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截止目前,已为12个后进村发展特色产业12个,涉及钩藤、林下养鸡、稻田养鱼等产业。

  自身建设+教育培训,治“涣”

  一是抓自身建设,提高思想素质。坚持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在突出政治性、强化刚性执行上下功夫,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对照党章,锤炼党性、提高觉悟。同时加大农村党员发展力度,特别是注重从年轻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村医村教中发展党员,解决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抓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开展专题培训,重点突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作风教育和脱贫攻坚能力教育,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培训。特别是对“两委一队三个人”开展示范培训,每年对后进村“两委一队三个人”进行不少于2次、农村党员不少于1次的集中轮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带富能力。

  督促检查+集体会诊治“散”

  一是强化督促检查,力推追责问效。县委组织部随机抽取不低于30%的后进村进行抽查,对排查审核不精准、整顿效果评审不实或弄虚作假的,进行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落实。同时,将采取明察暗访、交叉督查、随机调研、电话抽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乡镇(街道)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情况进行督查。对整顿效果不好,评估不准确,或“反弹回潮”严重的,将严肃追责问责。二是注重集体会诊,村民直评村干。坚持严格管理和激励关怀并重,全面推行村民直评村干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百姓大讲堂”,调动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性,加快减贫摘帽进程。目前,全县17个后进村党组织开展村民直评村干活动30余次,开展“百姓大讲堂”20余次,收集各种意见建议80余条,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创业激情。

  黔东南:“三点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近年来,黔东南州针对引人难、育人难、留人难等问题,坚持“补齐短板、做强优势、增创亮点”的工作思路,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人才培育理念、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着力点,全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探索务实有效的引才机制。一是实施靶向引才。每年年初根据重点行业、重点学科、重点科技项目等领域人才需求,编制发布《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目录》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需求目录》,通过网络报名、高校招聘等方式,重点引进一批拥有领先专利技术和教学科研成果、能推动我州重点产业技术突破、能带动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金融、旅游等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017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95人,急需紧缺人才275人。二是强化柔性引才。探索以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兼职服务、挂职锻炼、对口支持、服务外包、技术入股、人才租赁、互派培养等多种方式柔性汇聚国内外各方人才资源,集中引进一批大数据、卫生、旅游、现代金融、城乡规划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现已分批引进200余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到黔东南挂职帮扶,计划引进68名教育、卫生方面急需紧缺人才到黔东南担任校长、副校长和院长、副院长等职务。三是探索团队引才。探索建立“科研+人才团队”“项目+人才团队”“成果+人才团队”“企业创办+人才团队”模式,支持州级各部门引进2支以上的人才团队,对创新创业团体在领军人才引进、团队建设、平台搭建、科研项目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现已打造建设了示范园区、科研基地、创新型企业、科技孵化器、人才团队等128个。

  构建导向鲜明的育才模式。一是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依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西部之光、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人才培养资源,培育一批优秀年轻人才快速成长,引领创新。近两年来,共推荐“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1名,省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人选12名。二是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建一批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的校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赛训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开展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重点领域职业培训。现已建立校企实训基地58个、培养技能型人才7652人。三是构建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高校、职校、科研院所与县市共建农科培训和成果推广基地,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2018年以来,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662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7000余人次。

  搭建拴心留人的干事平台。一是改革人才使用评价。建立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岗位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把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晋升职务和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建立突出品德、注重实绩、科学合理的职称评价标准体系,将转化成果、推动产业、促进经济、服务社会等贡献作为职称评审重要评价内容及指标。二是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对高层次人才按类别分别发放A、B、C三类人才绿卡,从职称评定、医疗待遇、科研服务、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保障。每年划拨2000元以上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创业资助、人才奖励、安家补助等方面。三是引导人才基层流动。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明确州直和县级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机构技术人员晋升中级职称前须到基层单位服务满1年,州直单位晋升高级职称前须到基层单位服务满2年。同时,允许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提前退休到“6个20工程”项目区创办、领办非公有制企业。

  黎平县“三个一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近年来,黎平县从待遇、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基层一线干部的关心和培养力度,让干部下沉到扶贫一线工作,让人才在扶贫一线闪光,让脱贫攻坚在一线打响,进一步激励干部在一线担当作为。

  待遇向一线提升,让干部有劲头。一是切实提高乡镇干部、驻村干部经济待遇。针对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出台专门文件,明确乡镇干部经济待遇高于县级机关同级干部的20%,乡镇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同时,按照每人每年15000元标准,将县直部门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除省州以上选派和省州驻黎单位选派的驻村干部外)人头包干经费下拨到各乡镇(街道)。并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购买不低于5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组织一次体检。有效激发了基层一线特别是艰苦困难地区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二是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建立健全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约束机制,严格落实村干部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政策,目前已有10名村级党组织书记享受任期内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村(社区)“三大员”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8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0元,村(社区)监委主任每人每月按1600元发放,其它享受财政补贴专职村干部由原来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400元,村(社区)村民小组长由原来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并落实离任村干补贴、村干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三是抓好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开展县处级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审核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职务与职级晋升考核审批机制。2017年以来,完成晋升和转任副处级(正科级)职数55 人,其中晋升副处级20人,正科级职级35人,一般干部晋升副科级职级33人。

  政策向一线倾斜,让干部有盼头。一是推进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落实公务员考录到基层去、遴选选调从基层来“两个80%”政策,加大从基层选拔公务员力度,每年拿出一定的职位招录基层“四项目”人员,抓实乡镇公务员(选调生)招录和培养。注重从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中选拔能攻坚拔寨的好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队伍。2017年以来,全县共招录乡镇公务员(选调生)35名。同时加强对乡镇动态选拔配备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优化乡镇干部队伍结构,激发乡镇干部队伍活力。二是优先提拔和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对2016年以来派驻到脱贫攻坚一线的1000余名干部,均列入高于现任职级的后备干部人才队伍进行管理,作为重点培养和选拔的对象。三是保持乡镇干部队伍相对稳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乡镇干部队伍稳定工作的通知》,把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作为深度贫困乡镇一条重要的工作纪律,要求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乡镇班子和干部的相对稳定。2017年8月前,对从乡镇抽借调的干部进行全面清退,65名借调的乡镇干部全部按时返回原单位工作。

  关爱向一线延伸,让干部稳得住。一是突出思想教育,实现谈心谈话全覆盖。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每半年与乡镇党政正职、县直部门正职进行1次谈心谈话,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负责人定期对乡镇、部门科级及科级后备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各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与本单位班子成员、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与分管干部分别进行谈话,乡镇党政正职与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定期谈话制度,进一步促进各乡镇、各部门、各村居主要负责人严格管理监督干部、关心关爱干部,努力减少违纪现象发生,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树起脱贫攻坚精神旗帜。深度挖掘、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营造争先赶超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在全县涌现出了吴长霖、黄家权等全省、全州脱贫攻坚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全县被省委表彰的省级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有5人、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3人、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2人、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5个。三是强化宣传,形成浓郁氛围。利用《黎平党建》、黎平县组织工作网、黎平县电视台、黎平县政府网、黎平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典型,大力向中央、省、州报刊、网站等推送优秀基层干部先进事迹,营造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基层一线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黎平县:“四个注重”拉紧干部管理监督“红线”

  近年来,黎平县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以“四个注重”为抓手,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制度保障,前移干部监管“关口”,构建全方位的干部日常监管体系,为培养、选准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重从严教育引导,拧紧干部思想“总开关”。一是以学习教育传导从严治党形势压力。围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教育活动,分层面对全县领导干部集中轮训,近三年县委学习中心组召开(扩大)会议30多场,县委主要领导及县四大班子成员作党课辅导报告70多场,传导自上而下从严治党新常态,引导领导干部积极破除“官本位”思想,把党章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以完善学习机制营造从严治党氛围。根据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对全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进行中长期、系统化规划,健全干部考学、考核机制,每年年初出台《年度培训主体班规划》,设置党风廉政教育课程,每年对科级干部进行集中轮训。近三年来,共培训2800余人次,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廉洁防腐意识。

  注重督导与巡察相结合,推动干部监管“全覆盖”。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县委常委会议、县委书记办公室专题会议、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三个汇报机制”,印发了《中共黎平县委巡察工作全覆盖方案》《中共黎平县委巡察工作实施办法(暂行)》《中共黎平县委巡察工作规划(2017-2021年)》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巡察内容、对象、范围和程序,明确了巡察全覆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强化重点督导。坚持把干部监督工作纳入年初全县重点工作项目,加强对干部的平时性、经常性监督,以党建专项督导、党建专题调研等为契机,通过个别谈话、随机抽查、民意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重点跟踪乡镇和单位的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干部履职情况及新选任干部表现情况的调查摸底,做到准确、客观、全面、动态地了解识别干部。三是创新巡察方式。注重深入推进干部巡察试点工作,探索健全县级巡察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中共黎平县委巡察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以执行“六大纪律”和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情况为重点的专项巡察,通过听取汇报、个别谈话、走访调查、民主评议等形式,对巡察单位班子运行情况和干部表现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对巡察过程中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并要求相关部门单位进行整改,从而强化日常教育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提醒和早纠正。

  注重多管齐下抓监督,实现干部监管“全方位”。一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机制。每年按时做好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填报工作,扩大县管科级干部填报范围和核查比例,推行组工干部填报个人有关事项全覆盖,严明报告事项的工作纪律,定期开展科级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行动,有效强化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二是大力推动干部定期谈话制度。实行县四大班子成员挂帮联系乡镇和部门定期开展“双向约谈”制度,通过听取乡镇、单位工作汇报,了解领导干部思想状况,收集干部意见建议。对工作滞后、问题突出、年终考核排名靠后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三是创新干部任前教育。通过任前集中谈话、“一对一”约谈、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对新提拔的科级干部进行任前教育,进一步筑牢领导干部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意识。

  注重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现干部监管“多渠道”。一是整合监督资源,强化联动督导。加强组织与执纪执法等部门之间干部监管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严格按照规定的原则、标准、条件、资格、程序和纪律选拔任用干部。严格执行任前征询意见、任前公示、廉政谈话,离任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防止了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同时,进一步严明违规因私出国(境)纪律,结合新形势要求,出台规范审批流程,从严开展违规办理和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专项治理。二是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认真按照审计全覆盖的工作目标,深化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结合制度,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每年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当年经济责任审计单位名单,并对上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通报。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坚持选拔干部任用公示制度,对选拔对象的提名、考察、使用等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公布,确保公示时间充足、公示内容全面,以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全面了解。充分利用“12380”举报网站、举报电话、手机短信和来信来访“四位一体”的群众举报网络,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领导干部有关问题,从快从严受理调查,有针对性地对涉诉干部进行函询约谈。

  榕江县:“四字诀”促驻村工作队伍发挥作用

  近年来,榕江县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伍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中坚力量,着力从“选”“管”“育”“考”四个环节入手,突出“优”“严”“强”“实”四字,有效发挥驻村队伍帮扶作用,推动驻村精准扶贫见成效。

  “优”字着力“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要求,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选派标准,严把驻村干部入口关,从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广泛战线中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建成一支派得出、待得住、能干事的脱贫攻坚突击队伍。目前,全县共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795名,在今年轮战驻村工作中,通过县委常委会专题会议对驻村轮换情况进行分析研判,调整第一书记64名、驻村干部51名,进一步优化驻村工作队伍结构,夯实基层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严”字当头“管”

  为确保驻村干部真蹲实驻、履职尽责、遵规守纪,制定出台《关于做好2018年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轮战驻村决胜脱贫攻坚的通知》《关于做好2018年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轮战驻村工作的补充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驻村队伍时间安排、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压实监管责任,并确立由县、派出单位、驻地乡镇组成的“三方共管”制度。遵循县委统领原则,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权限下放给乡镇,对驻村工作按月调度;县级层面按季度对乡镇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进行督导。同时,明确派出单位负责督促派出干部的到岗到位、“一宣六帮”工作开展,并将驻村帮扶工作成效纳入派驻单位工作考核和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压实派驻单位监管职责,促进驻村干部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脱贫成效。

  “强”字提质“育”

  为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建成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驻村干部队伍。利用党校、远程教育、各类宣讲会座谈会等平台,采取集中授课、视频教学、异地观摩等方式,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专题学习抓党建促脱贫“十攻略”、“五步工作法”、产业革命“八要素”等政策业务知识,让驻村干部增强政治意识,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推动党的政策和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落实。此外,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召开驻村工作观摩会,组织驻村干部实地考察学习驻村工作先进做法,帮助干部开阔眼界、提升工作水平。今年上半年,县乡两级组织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各类业务交流会和观摩交流会78次,参与交流学习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364人,切实提升驻村工作队伍素质。

  “实”字托底“考”

  为全面掌握驻村工作队伍帮扶成效,大力实施“月积分”考核制度,严格对标“出勤+实绩+满意度”的考核办法,乡镇党委围绕县委组织部制定下发的《季度驻村工作要点》和阶段性重点任务,以按月下发任务清单,按月据实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考核的方式,对驻村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同时,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年末干部个人和派出单位评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和履职不到位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实行“直调”“召回”“约谈”管理,并对派出单位、责任乡镇及干部个人进行“三方问责”,促进驻村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帮扶作用。今年上半年,经督导调研和暗访督查,对10名履职不合格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分别作“直调”、“召回”和提醒谈话处理,并责令被“直调”、“召回”干部的派出单位再择优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到村工作以及约谈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

  雷山:“五个平台”抓实产销对接助推产业扶贫

  今年以来,为破解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导致农产品销路难问题,雷山县将抓好产销对接作为主要突破口,充分利用“五个平台”抓实产销对接,激活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用好“部门搭桥”平台。一是用足帮扶单位“牵线”资源。借助国务院扶贫办、省纪委、省国资委、杭州市上城区等帮扶单位帮扶机遇,积极向帮扶部门推介县域的特色农产品,强力推进产销对接工作,帮扶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引导协调各类资源走出深山。省纪委协调省司法厅动员凯里监狱、东坡监狱、福泉监狱等7家监所到大塘极贫镇32个行政村订单收购大宗蔬菜,截至今年7月底,全镇已销售蔬菜118.44吨,获利70.84万元。二是“支部共建”促脱贫。通过国务院扶贫办10个党支部、省纪委、省国资委等省直机关30多个党支部,县直机关90余个帮扶单位党支部与分别与全县154个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抓教育培训,转观念除陋习,理清发展思路,破除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消极思想,充分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用好“校农结合”平台。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抓供应。针对中小学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食材需求现状,通过“一减四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乡镇合作社因地制宜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莴笋、黄瓜、青椒、番茄、分葱、豇豆等品种,改变以往莲白、大白菜、白萝卜的“三大白”品种格局。据统计,2018年3-6月全县中小学食堂常用农产品总采购数量170余万公斤、采购金额1460余万元,其中贫困地区农产品采购数量58万公斤、采购金额550余万元。二是建立产销对接机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学校”产销联动机制,利用“雷山教育校农专班群”,统一由县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办公室发布农产品待售信息,村级合作社按照学校“学校食堂配送计划表”进行农产品配送,农产品采购渠道得到有效畅通。目前,全县“校农结合”涉及本县农场、合作社或基地等196个,覆盖农户9805户32430人,涉及贫困人口4130户17011人。

  用好“电商服务”平台。一是打造“三级”服务联动体系。制定《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工作方案,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各党支部引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1+8+80”的电商发展模式,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雷山电商”服务平台,完成建设县级服务中心1个,镇级服务站8个,村级服务网点80个。同时,建有县级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冷库4个库容250吨,冷链物流车5辆。二是打造“全民”营销模式。依托各级电商网点进行平台推广,打造“线上线下”交易和“足不出户”电商便捷服务。通过与恒大、碧桂园、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合作,推出“黔货出山”平台销售雷山的银球茶、青钱柳、鱼酱酸等系列农特产品,让农产品“走出山村、走进都市”。2018年第一季度,全县实现网络销售零售额2200多万元。

  用好“景区带村”平台。一是打造4个旅游扶贫带。积极打造大西江苗寨群文化、环雷公山生态游、苗疆走廊乡村游、南部短裙苗农耕文化等4个旅游扶贫带,开通与镇远、荔波、施秉景区景区直通车,大西江苗寨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打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旅游观光、民族风情体验、生态康养、科学探考等多功能的旅游景区发展。二是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互动。利用县域内旅游资源,积极实施“景区带村”战略,瞄准景区市场,通过“旅游+”的发展模式,力争让更多农产品进入景区市场,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最终实现景区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全县的产业发展,带动了15000余户农民致富,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10000余人,常年可解决30000余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用好“扶贫协作”平台。一是畅通扶贫协作“高速网络”。全面深化雷山县与杭州市上城区扶贫结对协作,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签订了劳务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覆盖劳务合作、挂职交流等内容的合作方向,形成了对口共建的扶贫“高速网络”。二是强化投资合作助推产业发展。主动加强与对口帮扶的杭州上城区等开展东西部扶贫协助对接,引导上城区等知名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等营销雷山县特色农产品。2018年1-8月份,通过开展绿色农产品“黔货出山”对口帮扶城市产销活动,上城区等浙江地区倾情帮助雷山县销售青钱柳、茶叶等农产品,销售额达1629万元。促使雷山县产业扶贫工作进一步落到了实处,农产品有了可持续的销售和发展空间,有力、有效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减贫摘帽”步伐。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