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海上钢琴师最后独白 [《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最后独白 [《海上钢琴师》]

发布时间:2019-01-16 04:24:59 影响了:

  《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   导演:托纳托雷   国家:美国   主人公“1900”是个从婴儿时就被遗弃在轮船上的孤儿,也是个天才的钢琴演奏家,他海一般蓝色的双眼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感受到其内在的生命律动,不管看到什么,都能随即创作出一曲新鲜、动人的音乐。片中,“1900”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钢琴只有88个键,是有限的,但它演奏的音乐却是无限的。”如同他所说,依靠钢琴,“1900”找到的不仅是生活的快乐,还有生命的意义。影片中的一个片段曾经为钢琴赋予了魔幻色彩:当风暴来临之际,“1900”却演奏着钢琴,在舞会大厅里自由驰骋。“1900”一生中从未离开过轮船和海洋,他天才的钢琴技艺成为一个传奇。对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陆地。
  
  [老师作品]
  艺术化生存的一种方式
  蔡朝阳
  影片全部的戏剧化场面,爱情的萌芽也好,战胜爵士乐之父也好,在我看来,仅仅是为了铺垫,导演的意图在最后,1900和“康牌”小号手的一番对话。这一番对话,见出1900不仅是钢琴家,也是思想者。在琴键上,8日个键,清晰可以把握,在这个可以为我们把握的地方,我们从这里出发去试图把握世界。这艘船是1900另一个可以把握的地方,1900生于斯、长于斯,这就是他对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理解的另一个出发点。他可以认为妈妈就是一匹马,可以认为孤儿院就是收留那些没有孩子的人的监狱,但是这些不妨碍他从音乐出发,去直觉的把握这个世界,达到他个人的本质。
  对于1900而言,或许个人的本质,才是本质,因为归根到底,生命只是个体的生命,每个人都只能拥有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他人无法替代,他也无法去替代别人感受。这样,“康牌”小号手就是另一个重要人物。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跟1900迥乎不同。两个人两下烘托,凸现导演意图。
  1900只在意感受,感受似乎是惟一的真实。比如他们躺在煤堆上,对新奥尔良晨间美景的想象与描述。“总有那么几个早晨,浓雾突如其来”……这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几个片段之一。而在描述这一美妙景象的两个人,脸上涂满了黑煤的污迹。这样看来,1900颇有些类似于东方玄学的味道,专注于内心感受,心灵即自由。苏东坡不也这么说么,名山虽好,不如卧而神游之。1900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条船,但是他对世界有着最为美好的诗意想象。
  “康牌”小号手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想的是赚大钱,成大名,一切俗世的繁华。这一切作为小号手的个人选择,同样令人动容,叫人尊重,这表明小号手对生活还有着盼望,有着梦想,还有自信。就像他在求职时即兴演奏的自信与陶醉――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的世纪,一个蒸蒸日上的,人类文明的上升时期!这艘海上浮城,不也满载着梦想么?看看那个最先发现自由女神的年轻人的蓝色眼眸,那里充满着幻想和希望,多么动人!
  生,没得选择,但可以选择死。
  这样,1900选择不离开船只,与船协亡,便是建立在他对世界的理解之上的最后选择。一个没有出生证、没有身份证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了,我们如何确证他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了呢?这一个问题对于1900而言,毫无意义。因为1900曾经存在过了,感受过了,这对他自己便是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向来便是人类无法解决的永恒命题,1900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一个答案。
  同样值得一提是小号手的姿态,他泪流满面,但是他最后尊重1900的意思,这便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的态度。他转身走了,听完了1900的最后一个笑话,目睹这艘船的在一片火海中消失。[学生作品]
  
  寻找勇气
  王小波
  海上钢琴师1900,他短暂的一生都在船上。On board,他很快乐。他从未听从任何人的意见下过一次船。他在88个键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也不可能有人打扰他。而我们的生活到底是为自个儿活,还是别人安排的?我们是否还很快乐的接受他人的安排?
  巴里客的小说《海上钢琴师》像极了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而《树上的男爵》是我至今看过的最好的外国小说。柯希莫的形象曾一度出现在我的睡梦中。我想很多人都缺少了勇气,做了沉默中的大多数。龙应台女士说:“为沉默而可耻!”这话虽然重了些,但王小波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也站起来说话了。这说明沉默对社会没多大帮助。我在柯希莫和1900身上看到了勇气。我希望看到更多有勇气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另一种人
  李一鸣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很多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寻找一个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1900
  纵使他说话总是礼貌地带着微笑;纵使他的琴声总环绕着舞蹈,可我们知道,他一直悲伤。纵使他没有流露过哪怕一次。然后他的一生,便从此独自背负。
  他便带着这种似乎毫无道理却深埋在其心中的情感,心不在焉地度过这徘徊于88个琴键间的一生的。没有什么可以深深地吸引住他,包括爱情,包括钢琴,就因那毫无理由的性格。
  我们跳了出来,说它是“悲剧气质”。
  一切只因那无际的海。大,然后是扑面而来的排山倒海的绝望。所以海上的人们适应地放弃希望,放弃一切找寻边际的权力。
  陆地也很大,然而不同的是,陆地总会有个头的。但更恐怖的是陆上的未知的东西,竟比海面上的多得多!那里有无数互相交织的蛛网一般的路,通向无数多个同样陌生的地方。然陆地上的人们便有了好奇的习惯,总希望能走完一切他们能见与不能见的路。因为他们坚信,大陆毕竟是有边际的,而那边际,终有一天会被他们找到。
  所以当船上的陆地人发现美洲一隅的时候,他们惊呼:“America!”然后雀跃地拥下船,欣喜自己发现了大海的边际。而海上的人则看着人群上上下下,一批批如他的悲伤一样绵延不绝。
  他把无尽而简单的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宿,因为他想,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承受那么多陆上的繁复与陌生。
  
  音乐如水,柔情如水
  魏妍露
  他是特别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充满个性的。当船长告诉他,按规矩小孩子不允许弹钢琴时,他说:“规矩可以**!”当爵士乐鼻祖戴着大大的金戒指,闪着发亮的牙齿,骄傲地向他提出挑战,而最终失尽颜面,灰溜溜地走掉时,他看着他的背影,只留下一句:“爵士乐也可以**!”以至于几年后,“我”离开他,离开那艘船,面对战争时,会想到他应该会说:“战争也可以**!”
  也许,正是这种另类的性格,铸就了他另类的音乐。而那源源不断的灵感,则是来自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天马行空的 想象,和一个个或凄或美的故事。于是,那一段段音乐从他指尖溢出,徘徊于每个人的耳旁,扣动着每个人的心弦。也许,那已不再是一段音乐,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思想,一种情绪。它似乎拥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忘却刚才的所想、所做;可以使人眼中、脑中、心中满满的都是它。
  最喜欢他的那首《柔情似水》,给人一种纯洁而美好的感觉。似是一个心仪的女孩从眼前经过,留下淡淡的芬芳,使人陶醉;似是突然见到了一朵美极的花儿,欲摘却又觉知不应该摘,而踟躇不定;似是一个温柔的男子,在轻轻地抚弄着心爱女子的秀发;又似是恋人间,耳旁轻轻的呢喃。
  整部影片也如音乐一般凄美。结束了,余音还在,缭绕于心中,挥之不去。
  
  逻辑的错误
  张 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只是在前两次看时,没过多久我就换了频道。
  片子在结尾处,一再的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强调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不可控性,由此便可能带来人性的堕落。我记得1900曾经说,他一旦到岸上去,他就会变。对于他所说的变,我猜是一种道德品质上的败坏,当然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但他是如何确定自己是“善”呢?片中所描述的1900几乎是一个没有性格的人,因为他似乎从自己对于现实的认识中,组建了自己的原则,一切的行为都是依照这个原则,这使他在片中简直是一个高人。他没有失败,他能看透船上这个世界的一切,直到最后1900宁愿死也不愿踏上岸,似乎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厌恶、恐惧。那编剧为什么不让1900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改变现实,却选择了逃避,是出于自信的不足,还是出于对现实的绝望这不得而知。
  片中的“珍尼亚号”选择了爆破,而不是拆除,这相当值得商榷。而且1900一直说“生于船,长于船,终于船”,只字未提这船是特指“珍尼亚号”,也就是说,即使他不想上岸,但他还是可以到另一艘船上去弹他的钢琴,而且那位号手也只字未提这一建议,不只这是特意安排,还是一次逻辑上的错误,让如此一个灿烂的生命因愚蠢而死。
  对于所有文艺性的影片,我一直都不相信编者琢磨过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使得它有某种意义。但观众却能看出这些东西来,我想这纯属多余。只不过,电影会让我们去思考一些现实中常见的例子,但生活却不会。
  责编 文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