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怎样拓展交通报道的领域:拓展业务领域
 

怎样拓展交通报道的领域:拓展业务领域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6:48 影响了:

  高铁、高速公路、地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交通方式日新月异,人们对交通新闻的需求也在应时而变,传统的交通报道如何适应新情况,各类媒体在报道方式、手段、内容上有哪些新变化?体现出什么新趋势?
  交通报道逐渐向时政新闻拓展
  人们现在阅读交通类新闻时,发现原来充斥晦涩、枯燥的专业术语的报道少了,通俗易懂,更贴近百姓生活的交通报道多了。笔者对比了10年前国内交通类报道,上至中央媒体、下至铁路专业报刊、地方媒体,报道内容多以介绍节点工程进展、影响、工人建设辛苦等题材,“土石方”“桥墩”“涵洞”“里程”等专业术语成为稿件中出现最频繁的词语,专业领域更“钻”,读者群体更“独”,舆论影响范围相对较窄。
  随着人们对身边的出行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安全等贴近生活题材的因素更加关注,笔者发现,在近年的交通报道中,出现了交通报道向时政新闻报道领域不断拓展深入的趋势。
  以五年来,中国跨越式发展的高铁建设为例,也是国内媒体对铁路报道实行跨越式发展的五年。
  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兴交通方式出现时,关注领域不断延伸,2009年当时世界里程最长的高铁武广高铁开通时,南方媒体之间对该新闻事件竞争十分激烈,《广州日报》派出记者前往武广高铁横跨鄂湘粤三地13个车站实地探营,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不但介绍车站施工进展情况、乘车方式,更介绍当地旅游资源、风土人情,而《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报也纷纷派出记者前往当地实地采访,至于武广高铁的终点站之一广州南站,南方媒体几乎一天一次前往实地采访,从南站站台数量,到玻璃幕墙、车站名称、列车对数等进行详尽报道,广州南站建设指挥部特意在施工的南站西广场上方推起一个大型土坑,方便媒体等相关人士每天前来观看施工进展。
  列车开行前,《广州日报》更是派出记者前往负责武广动车建造的北车集团唐山车辆厂内,率先登上动车,从座位分布、车内厕所、餐厅、红外线消毒的马桶,以及每个螺丝钉都会打上负责人姓名等各个层面,做出了详细报道,在华南地区引起极大反响。
  武广高铁开通时,跟随第一趟车采访的记者不但实时报道这一盛况,还在行进中列车的座位上竖起一根倒立的香烟,以普通读者最易接受的方式来证明列车平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交通专业报道向时政拓展,领域更广了,读者更易接受,更实用,社会反响越来越好。
  新媒体作用日显,传统媒体借高科技“转身”
  如今,在我们生活中,手机报、微博、移动电视、网络、微信等,其传播速度之快,在交通领域报道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手机报,作为中国电信类公司与国内媒体合作的一项增值业务,作为新媒体,曾也一度十分风行,它以彩信方式为主,可以向读者提供新闻时事、财经、娱乐、生活等即时资讯服务。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广东省内高速公路、广州市内地铁线路贯通等消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等南方主要媒体都开通了手机报,最新信息,点击手机键就可以接收。
  网络视频,也成为很多记者必备的一项新工作内容,越来越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关注。笔者了解到,新华社、南方众多平面媒体,在多次大型交通报道中,文字记者不但能写,还要求能摄影,或者直接安排视频记者一同到达现场,一边采访信息,还一边实时录入现场影像资料,然后快速将这些现场感强的信息,结合文字材料介绍,迅速上传到相关网站,交通新闻不仅几乎同步在网上传播,还图文并茂,改变了以往人们观看交通报道的理念,让其更加鲜活。
  移动电视,作为一种直接依附在交通工具上的电视终端,在近年的交通报道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地铁列车上、动车组上、公交车上,每座大中型城市每天至少有上百万人次乘坐交通工具,通过这些新媒体感受到交通信息的瞬息万变。
  人们现在收看电视或者看报纸的时候还发现,在交通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运用于报道中,传统媒体借助高新技术,反映更敏捷,传播方式更先进,让其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交通新闻变得更加吸引人。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这座历经三年,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贯通1318公里的“大动脉”全线通车时,中央电视台派出直升机“追赶”高铁列车,记者在直升机上直接报道列车开行情况,此外,中央电视台播送中心投入价值不菲的2辆转播车、4辆卫星车和7套无线微波设备,为京沪高铁通车直播提供信号卫星回传及直播报道点现场无线摄像机信号的微波传输技术保障,而这一先进的实时传播设备在地方台也逐渐推广开来。
  再来看具体报道。2011年7月23日20时34分,甬温线特大动车追尾事故,举国震惊。人所共知的是:最先传递出事故消息的不是报纸,也不是电视,甚至不是网络,而是微博。
  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微博信息更新迅速,现场感强,将温州动车事故由惊心动魄的现场,拉到了众人伸出双手的温暖场面,其在交通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的作用让受众耳目一新。
  交通报道走反思、深度报道之路
  在以往交通报道中,正面报道比较多,讴歌建设者,是最熟悉的报道思路。
  笔者观察,在近年的交通新闻报道中,反思、深度报道越来越多,交通报道更加客观真实,立体感更强。
  以高铁报道为例,在铁路圈内,《穿越梦幻的时空》《闪着泪光的事业》曾是最为有名的两篇描述几年前高铁跨越式发展的文章之一,即使如今,很多行内人士仍认为这两篇报道值得一读。但随着温州动车事故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如火如荼的高铁建设开始降温,媒体对此普遍进入一个反思期,随后关于高铁动车速度、信号系统、利益链条、大面积停工、融资渠道等各方面,媒体开始“穷追猛打”,挖掘高铁发展背后,引发思考。
  同样,高速公路也在1998年后进入快速扩张期,到2010年底,高速公路增长7倍多;在2008年后,国内地铁项目也一哄而上,多个城市开建地铁,2006年全国只有10条地铁线,但规划到2015年,增加到86条。
  随着资金短缺、征拆迁矛盾日益显现等问题出题,媒体相关交通报道也从“兴奋”到“冷静”,再到“反思”。
  传统媒体交通新闻领域的反思报道日益深度化,通讯等长篇深度报道层出不穷,比如《新世纪》周刊记者深度调查曝光“奢侈动车”,《中国经营报》关于北京机场高速公路暴利调查等等。(作者单位:广州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