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一政治小论文800字【新闻政治论文】
 

高一政治小论文800字【新闻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8-06-28 09:10:48 影响了:

  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闻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新闻政治论文篇一

  从新闻媒体看政治谣言的政治管理

  【摘要】伴随着政治生活的复杂性,新闻媒体中出现了大量的政治谣言,必须进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政治管理中的政治谣言可以分为主动型政治谣言和被动型政治谣言。不同类型的政治谣言在政治管理中的运用方式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主动性政治谣言目的性强,容易识别,被动型政治谣言对社会公共危机更具有煽动性。

  【关键词】新闻媒体;政治管理;政府;政治谣言;政治生活

  政治谣言与政治管理

  在政治管理中,政府既需要政治谣言,同时又惧怕来自民间的政治谣言;民众既运用政治谣言,也常常被政治谣言所愚弄。政治谣言是出于特定的给正常政治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的动机和目的,利用一系列传媒宣传手段恶意散布谣言,并导致在社会上得以连锁性传播的无法确认其内容、缺乏事实根据甚至是故意、恶意捏造的社会政治信息的界定。政治谣言借助数字时代在政治管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时刻关注来自民间的、网络上的政治谣言,民众不时运用政治谣言进行利益要求,敌对势力利用政治谣言伺机而动。[1]

  通常,政治管理中政治谣言的运用已变为一种常态,分析政治管理中的各类政治谣言,无论是对政府防治政治谣言,还是民众逃离政治谣言困境、辨清政治谣言,都是一种有效的思路。政治管理中的政治谣言分为:主动型政治谣言和被动型政治谣言。主动型政治谣言是指政府主动将政治谣言运用于政治管理中为其政治管理工作服务。被动型政治谣言是指来自民间的、影响政府的政治管理活动的政治谣言。

  新闻媒体中的政治谣言

  主动型政治谣言在新闻媒体中的表现。一方面,政治管理中政治谣言的政策试探功能。政府出台一项政策会影响到各方利益、涉及诸多群体。一项政策的出台能够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受到多大程度的反弹是政府必须考虑的。一项政策出台后如果反对的人过多,就会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取消或修改政策,就会有损或降低政府威信;置之不理,便可能影响政局稳定。因此,政府为保证政策可以得到最多民众的支持或者说在正式出台前能够有修改适应民意而不被看穿的机会,政府就会使用政治谣言进行政策试探了解民众心态。另一方面,政治管理中政治谣言的政策强化功能。政府推行政策有时候会遇到阻力,面对阻力政府会在政策出台前或推行中运用政治谣言渲染气氛,使政策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顺利执行下去。其中通过运用渲染外部威胁的政治谣言是政治管理中政府运用政治谣言强化政策推行最常见而且是最成功的方式。

  被动型政治谣言在新闻媒体中的表现。第一,政治谣言的诉求功能。政治谣言在政治管理中的利益诉求功能是指民众的利益需求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进行表达,必须通过政治谣言影响舆论、形成影响力,让政府听到来自民众的利益需求。对于民众的利益诉求,无论是政治民主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还是走向民主的发展中国家都无法面面俱到地接收来自民众的声音。面对这种情况,为表达需求,民众会通过制造政治谣言的方式夸大形势,从而吸引传媒关注、政府重视,进而正确表达利益诉求。特别是在新型媒体普及的当今社会,在网络中发布帖子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信访、围堵静坐、示威游行等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为使帖子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他们往往运用政治谣言的方式加大影响力、吸引注意力,但这种借助新型媒介运用政治谣言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有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者伸张正义,而有时又可能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式传播,还会引发社会秩序混乱,更容易产生所谓的群体暴力现象。

  第二,政治谣言的陷害功能。政治谣言在政治管理中的陷害功能主要是指民众等基于某些原因制造、传播关于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谣言,对其人身、名誉进行诽谤的功能。或无聊胡闹,或为发泄不满的人运用政治谣言对行政人员进行陷害的事件不绝于耳。众所周知,对行政人员的公开陷害是一种违法行为,而政治谣言的匿名性为这种陷害提供了一种隐秘的方式,同时政治谣言借助互联网又将这种陷害扩大化。无论真假,它的功能已经发挥出来了。

  第三,政治谣言的破坏功能。政治谣言在政治管理中的破坏功能主要是指国内分裂势力、反动势力运用政治谣言欺骗民众,破坏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统一的功能。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可能是完全和谐的,分裂势力和反对群体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明确的——分裂国家,他们的手段也是明确的——不择手段。运用政治谣言这种不择手段的方式之一达到他们分裂国家的最终目的不足为奇。这种方式在一些多民族国家最为常见,而且往往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协助”。

  新闻媒体中政治谣言的政治管理

  “主动型政治谣言”的政治管理。一方面,试探政策支持度,降低政策实施风险。探查政策的适用性和支持度,用例如问卷调查、访问等直接的方式既不多见也不恰当,因为这样的方式容易出现以下问题:这种方式会让民众看穿当局者的企图和心理期望,从而使利益受损群体滋生对当局的不满情绪;这种方式不仅花费较多,而且不一定能够得到最真实的民意反馈。而政治谣言则不同,它隐秘,即使被怀疑也不会被证实;它匿名,因此最真实的声音就会发出。除此之外,运用政治谣言进行政策试探,还会提高民众的心理预期,政治谣言中的政策往往是极端的,这样当真正的政策出台时,民众就会觉得温和很多,阻力就会大大减小,民众就更容易接受。通过政治谣言,政府会了解到哪些是民众支持的,哪些是民众反对的,就可以加以更改、调整甚至取消。

  近些年,在我国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变动的政治谣言一直不绝于耳,例如,“一独生二胎”、“双独生二胎”等。但是官方态度仍旧保持谨慎,2010年2月4日,在南方十二省计生委主任级座谈会上,国家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传达了近期国务院有关领导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的重要讲话,讲话中说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坚持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短短几个月之后,即2010年9月25日是《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30周年之日,在这封被视作计划生育政策发端的公开信中有一句话:等30年后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缓和时,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前后两个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讲话存在矛盾,政策试探意图明显。这样的试探既可以避免政策受阻,也可以帮助政府找到最合适的关于计划生育的修改方案。   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推行力,引导民众支持。政府一旦决定要推行某一政策时,当面对反对的声音,如果单纯用言语说教或强力推行,往往不会奏效,相反,有时还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运用政治谣言进行渲染,这种避开政策本身、绕开政府口吻的政策推行引导方式,可以从内心强化民众对政策的认同,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可政府的决议、支持政府的主张、接受实施的政策。

  美国五角大楼对这一方法的使用可谓驾轻就熟,不知为何,一到美国五角大楼提出增加军费开支的时候,中国就成了伴随语,一时间无论是官方的正式文件还是通过有人蓄意渲染出的政治谣言,关于“中国威胁论”、中国军费增加等舆论真真假假相混而出,民众无法分辨,中国政府的言语也无法得到美国民众的信任。无论真假,美国民众相信了中国已经从武力上开始威胁他们了。那么,五角大楼关于增加军费开支的政策顺利通过也就不足为奇了。官方的正式文件不会造假,但是政治谣言可以随意,伴随着正式文件的虚假,政治谣言才是五角大楼增加军费预算顺利通过的真正帮手。

  新闻媒体中被动型政治谣言的政治管理。第一,实现政治诉求,满足个人或团体利益需求。个人或团体如果用制度化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有时会被忽视。运用政治谣言就不同了,政治谣言往往会夸大事实、扭曲真相,互联网上对政治谣言的传播会强化其夸大和扭曲的作用,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迫使政府不得不进行处理,达到实现利益诉求的目的。

  2011年8月20日有网友爆料指出,在“7·23”事故中遇难的意大利籍旅客茜茜家属获赔三千万欧元,此网友称“我是从媒体圈的朋友那里知道的消息”。[2]当晚11时20分铁道部出面辟谣称,在网上盛传的“7·23”事故中遇难的意大利籍旅客获赔三千万欧元一事纯属谣言。对本次事故中遇难的外籍旅客,铁道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与中国籍遇难旅客实行同一赔偿救助标准。这则谣言的目的,一是其他遇难者家属和公众担心补偿标准不统一,遇到差别对待;二是用对外籍人员的高赔偿对比对国内遇难者补偿金过低;三是无聊而已。不管制造者是谁,目的是哪一个,结果是铁道部对赔偿标准一致进行了保证并随后提高赔偿金额。虽然说这是应该的,但是政治谣言迫使铁道部快速、直接地解决了问题。

  第二,破坏政局稳定,造成政治分裂、政府管理失序。无论个人的无聊,还是分裂势力和反对团体别有用心地制造和传播政治谣言,都可能被不知真相的民众相信,从而造成社会的恐慌、分裂,影响政治稳定,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分裂。

  2008年6月28日瓮安县女学生李树芬溺水身亡,很快关于李树芬的死因传闻很多:一说被奸杀;二说在其叔叔李秀忠在与公安人员的争执中被公安人员打死;三说元凶是县委书记的亲侄女,另外两个参加行凶的男生和派出所所长有亲戚关系,又说元凶是副县长的孩子等,这让家属的情绪反复,在传言和鉴定结果之间游移、徘徊,此后关于李树芬死亡原因的各种谣言在瓮安县越传越多,这使得李树芬的家属更加确信“孩子的死另有其因”,并一直拒绝安葬遗体。[3]随后死者的家属在瓮安县城进行游行,不明事实的大量群众也围堵县政府,并在少数不法分子的煽动下,袭击民警,冲进公安局、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这次在少数不法分子蓄意制造的政治谣言的煽动下激化了群众对政府的不满而引发的“瓮安事件”,不仅从经济上造成政府部门的严重损失、对政府的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为社会作出了不良示范,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

  第三,诬陷国家公职人员,破坏政府声誉。行政人员作为政府政策的执行者,直面群众;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直面竞争。行政人员在行政中的过失及不可避免地对他人利益的触及,有可能遭到他人运用政治谣言的诽谤以及伤害。运用政治谣言对行政人员造成的声誉损害会很严重且辟谣困难。

  2011年10月20日晚,一个名为“行政执法他爸”的网友在各大论坛发帖称:“今天下午三四点钟,行政执法局约十来人冲进市区一家煤气经营部,打伤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老人现受伤在医院,老人已报警。打人者是南门中队的一名胖子。”[4]这个帖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是拥有行政权的执法者,一个是弱势群众,二者对比强烈,舆论走向显而易见。网上随即开始了对行政执法者的谩骂,这不仅使得这个被称作“胖子”的执法者受到了侮辱,而且整个行政执法局也受到了攻击。可后来执法局公布录像显示行政执法人员并未动手打人,这只是一则诽谤诬陷行政执法者的政治谣言,但对行政人员声誉的破坏结果已经造成了。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基于公共服务的河北电子政务Web2.0研究”(项目编号:HB12TQ002);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企业非正式组织类型分析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SQ121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BJY005)]

  参考文献:

  [1]刘邦凡,刘莹,刘乃郗.浅析政治谣言在西方政党竞争中的运用[J].学习论坛,2011(6):49-51.

  [2]刘春瑞. 铁道部否认动车事故遇难外籍旅客获赔2.7亿元[N]. 新京报,2011-08-21.

  [3]陈丽.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以瓮安事件和石首事件为例[D]. 导师:彭涛.华中师范大学,2011.

  [4]浙江在线.网曝温州行政执法殴打七旬老人?回应:纯属诬陷[EB/OL].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新闻政治论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