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浅谈家校共育与学生发展|浅谈家校共育的好处
 

浅谈家校共育与学生发展|浅谈家校共育的好处

发布时间:2019-01-20 04:13:11 影响了:

  学生尤其现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大部分知识来源和重要情感都是在学校中形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的支柱;社区或社会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今,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的育人新格局逐渐形成。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势在必行。
  一、问题提出:时代催生独生子女教育困惑
  时至今日,我国独生子女的绝对数量已大大增长,独生子女家庭在全国所有育龄夫妇家庭中的比例,也大大提高了。自我国政府普遍提倡、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来,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全国每年大约要生育独生子女1000万左右。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生,使我国儿童、少年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儿童、少年的成分逐步发生变化。
  独生政策本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优生优育政策,可是,面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不听话,真难管”、“现在的学生真难管”……
  目前,我们面临着两种普遍的心态:成绩是一切的说明,只要成绩好,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这是诸多家长的普遍看法。另一种则更倾向于现实,钱是重要的,只要有钱,学习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其它的一切都可以解决。到了今天,这两种相悖的观点已经不足为奇了,但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苟同。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成绩当然重要;对于人的生存来说,钱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可是,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不管是学习还是以后的生存,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但是,这些都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或有效的监督去促进其完善。“引导”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可是,这个“引导”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吗,“引导”有效果吗?“监督”工作从现实生活来看,监督得很困难。这给天下的父母和广大的一线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做才使引导和监督更有效?
  二、原因分析:独生子女教育缺乏家校合力
  1.独生子女背景有一定特殊性。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儿童、青少年所面临的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们身心发展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生活环境。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是特殊的,有许多不同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地方。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这一点从教育的角度看,有许多其它家庭不可企及的优势:(1)独身子女在家庭里受父母的关注和教育得天独厚,这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所不可比拟的;(2)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有充分依靠。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后盾和保护者,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地幸福地生活,不用为失去父母的爱、关心、保护而担心;(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相互争宠于父母的麻烦。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必须看到,没有兄弟姐妹,对于独生子女的成长来说,也潜在着一些可能的不利因素:(1)没有兄弟姐妹,家庭里仅有的一个孩子,往往被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宝”,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人物,摆在家庭生活的特殊地位上;(2)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一个“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天性是喜欢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特别是乐于和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一起生活和活动;(3)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比照者”,孩子难以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除此之外,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也比较好、受到的父母之爱强烈而集中、生活上受到的照顾也更强烈。
  2.独生子女教育缺失家校沟通。长期以来,家庭的子女数量很多,习惯于大家庭、子女多的家庭生活,一下子把子女的数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只有一个,这在中国家长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反差,普遍有一种失落感,感到不满足,甚至为此失去了心理平衡。因此,娇惯溺爱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许多独生子女身上出现了一些确实令人担忧的毛病和问题。许多学生在校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是一到家却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让爷爷奶奶和父母围着他转,为他神伤。
  在独生子女学生中,他们主要表现出娇气、自私、任性等不良品性。这些品性的酿成,无疑会影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普遍呼唤一种回归:我们的孩子,希望他们是“乖娃娃”“懂事的孩子”。结合笔者现在所执教的四年级的学生来看,那些眼中的“问题学生”往往在学校里一套,在家又是另外一套。这些孩子为何在家和在学校的行为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形成一致的教育导向与共同的监督要求。
  三、解决问题:独生子女教育力求“家校共育”
  1.从态度意识中重视“家校共育”,发挥辅助作用
  案例:某日,一位学生很早出门,在家附近的公园里逗留没有到学校,老师及时联系其家长,父母在外找了半天才找到。下午,孩子到校,老师询问情况时,学生说怕迟到了老师批评,但是在该班从没有因学生迟到老师批评的先例。于是,老师打电话找该学生的家长反映情况,认为该学生平时在校比较懒散,可能因为懒散贪玩才会发生不到校的情况,并且认为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帮助学生改掉坏毛病。家长却说“我如果能教育好了,还把孩子送到学校做什么?”又如,在我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时期,许多因为建设的需要住进了条件优越的小区,家庭一时也有了大量的可支配的资金,部分家长便觉得读不读书不重要,成绩好不好也无关紧要,当老师找到这些家长时,他们往往对老师提出的意见敷衍了事。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应当说今天的家长比过去的家长,自身素质高多了,家庭生活方式也比过去文明多了。尽管如此,任何一个家长的素质、教育能力和教育思想观念,任何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儿童是由家庭负责,或者也可以说,有父母负责。不过家庭集体的教育,不能凭空造就儿童。仅凭有限的家庭影响或有限的父亲的训诫,还不够成为造就未来的人的资料。”这充分地说明了,要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除了学校教育,还需要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
  2.从学生实际中契合“家校共育”,提出合理期望。独生子女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好独生子女,把他们培养成才。要实现这一任务,首先必须对独生子女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合乎实际的看法。那就是在孩子自己的发展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培养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发展。如何看待独生子女,关系重大,它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措施,并且是决定独生子女教育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总是抱有期望的。特别是家长对于自己的子女更是“望子成龙”心切。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百分之九十的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愿望。希望孩子上大学,那么就必须要求孩子在上小学、中学时学习拔尖,甚至在学龄前阶段就要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这样,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给孩子精神上、体力上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譬如,有的家长为逼迫孩子达到自己不切实际的要求,采取种种高压手段,摧残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走上了绝路。这种悲剧,已经发生了不少次。
  如此看来,要使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学校和家长所提出的要求应当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在经过他们做出一定的努力之后能够达到,只有这样,学校和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的地位极高,家长往往视为“小皇帝”“小太阳”,一家人像众星捧月一样,全都围着他转。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庭里真正的暴君。”这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有害的。
  为了教育好独生子女,学校和家长应把孩子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使之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地位和身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生活,就会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3.从具体生活中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每天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任何一面的教育缺失都会导致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家校共育是解决问题的方法。(1)行为规范。有的孩子在学校老师的要求下自觉整理自己的书本,而在自己的寝室里却很随便,寝室和家弄得一片狼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穿戴整齐,而出了校门便“率性而为”。国家和社会对小学生提出了起码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教育的一个导向。而这些要求和导向并不是只在学校里发挥功用,学生在其它公共场所、在社区、在家庭都需要遵照《小学生行为规范》。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能够自觉的做到,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但有少数孩子,一旦出了学校便将“礼貌”“诚信”等一概抛于脑后,甚至还显露出了攻击行为。这就需要家长监督,把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让这些学生在长期的严格要求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习惯养成。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习惯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好的习惯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对其成功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家庭作业是学生每天学习的补充,其是否认真有效的完成,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如果家长任其自由作业,那么学习的补充以及孩子自己的自觉性将很容易被毁掉。学生在学校里经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劳动习惯以及健康的卫生习惯,可有的学生一回到家里,在爷爷奶奶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体贴周到的“服务”下,有多少孩子能禁得住这么优越的“待遇”而去劳神地完成学校的要求呢?鲁迅曾说“生活太好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对于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家长在结合学校的要求下,给孩子提供的“服务”应有一个“最近适应区”,即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提供必要的帮助。(3)培养利他行为。现代社会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仅凭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成了完成工作的一种主要方法。在团队合作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也训练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得到同伴认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也会得以提升。在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作业等形式培养学会合作。在校外,则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与指导下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校外其它公益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既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找到了合作的方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同时更从中体会了合作与成功的乐趣。
  总之,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家长或老师单方面的工作,家庭与学校、老师与家长需要共同协作,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发展的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认为,这是教育的最好结果。
  (作者单位:四川双流县黄甲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