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风向标教育【让音乐评论成为音乐生活的风向标】
 

风向标教育【让音乐评论成为音乐生活的风向标】

发布时间:2019-04-15 04:20:51 影响了:

  摘 要:乐评人要以爱乐者的心态,亲历者的姿态,批判者的立场,直接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考察乐人乐事,关注社会音乐生活,掌握当前音乐学术动态,契合当下音乐评论语境,拓宽音乐评论传播渠道,是音乐评论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乐评论 音乐生活 理论 实践 应用
  只要有音乐的地方,就会有音乐评论存在。音乐评论亦称“音乐批评”“乐评”,就是对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等事项的审美判断和文化评价。
  音乐批评学相对于音乐学其他分支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对当前或近期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判断和评价的一门学问。简言之,“音乐评论”即对当代音乐的观照和批评。由于其现实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把音乐评论作为一门学科理论来研究的意义远远不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掷地有声的音乐评论实践。任何一门学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音乐评论当然也不例外。音乐评论始终是与音乐生活同步而行的,没有音乐生活便没有音乐评论。反过来,音乐评论对音乐生活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评论作为一门应用学科,首先要实践,强调理论从实践中来。音乐评论不能只躲在“象牙塔”里空谈理论、玩味概念。在学科建设中要谨防理论为重、自恃清高的“学院病”。音乐评论应直面社会,面向大众,关注当下,与音乐生活接轨。音乐评论不是关起门来研究抽象的概念和学科理论,音乐评论是对音乐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加以理性诠释和审美评价。音乐评论要谨防脱离音乐本体空谈音乐理论的倾向。音乐评论的形式无章法可循,可以是短评、随笔,也可以是书信、访谈、日记、序跋,甚至可以是短信、微博。每一位喜爱音乐的人,都可以对音乐评头论足,都可以写聆听音乐后的感想。不要轻视和排斥一般普通听众(非业内人士)所发表的言论,这种言论若形成舆论或呼声,其力量及影响往往比专业评论更大,因为这往往代表了一种民意。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民才是艺术家公正的评判者。
  音乐评论的表达方式除书籍、报刊、杂志以外,还可通过集会、讲座、教学或其他的公共舆论工具,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来扩大评论的影响。评论的内容和形式因不同对象而有差异。有专业性较强的偏重理论和技术分析的学术性评论;也有以感性评价为主的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评论。总之,音乐评论是与音乐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音乐评论不同于音乐分析。音乐分析一般是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针对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技术性、规律性的分析,音乐评论的外延显然比音乐分析宽泛得多。举凡对音乐家、音乐作品、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教育、音乐传播、音乐社会活动的一切言论皆可视为音乐评论。乐评人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业余“票友”,可以是学院派,也可以是“门外汉”。那些没有进过音乐学府,没有接受过系统音乐专业训练的文人乐迷、客席乐评人、音乐发烧友,谈起音乐来倒有许多珍贵的见解,值得我们去关注。
  英国作家萧伯纳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乐评人。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他在报刊上发表的专栏乐评文章,通常是音乐家们的风向标。萧翁写乐评从不人云亦云,一味赞美,而是坚持独自感受,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敢于并善于对大师们挑刺、抨击,敢于说“不”。在我国,翻译家傅雷、哲学家赵鑫珊、作家肖复兴、画家陈丹青、学者赵世民……他们的爱乐热情、乐评文章同样值得音乐界专业人士借鉴、学习。《中国乐评人手记》一书中出现的诸多乐评人群体,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他们中除一部分人从事音乐学研究、教育和编辑工作外,大多从事着与乐评无关的职业,但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对音乐事业的热切关注,对音乐评论的积极参与,令人敬佩。他们是音乐人或爱乐人的良师益友,是各类媒体和读者熟悉的音乐批评人。这些由教师、乐手、“老记”、“票友”组成的音乐评论家群体,在当今的中国乐坛中,充当着第一线的音乐评论“专业”前锋,以他们各自迥然不同的角度和文笔,关心中国音乐的进程,审视音乐事件的得失,提升音乐听众的乐感,改善音乐生活的质量。
  音乐界除了关注专业圈子的评价,还应该关注“非业内人士”这一群体,倾听“门外”的声音。这些活跃在第一线的乐评人的声音,往往更贴近现实、接近民意,受众面更广,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学院派的音乐批评与普通大众似乎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就舆论空间而言,“学院式批评”相对于“报刊式批评”要狭小得多。“学院式批评”囿于专业界限,常常远离大众视野。特别是在流行音乐领域,我们在社会公共媒体很少听到音乐评论家的声音,即使有,也是少数人的声音。这就说明我们专业人士对社会音乐生活介入不够。而“非业内人士”虽然以积极的态度介入社会音乐生活,但其乐评规格往往又受到专业上的局限,有的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有的则侧重于感性评价或花絮描写,缺乏深度的解读和批判的立场。因此,人们常常抱怨,在中国的音乐生活中缺乏真正的乐评。乐评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达到当今社会音乐生活发展的需要。
  音乐评论是当代音乐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音乐生活大系统中的必须环节。音乐评论必须紧密联系音乐生活实际,必须跟踪音乐生活中的新情况,随时注意音乐生活中的新问题。乐评人要以爱乐者的心态、亲历者的姿态、批判者的立场,走进音乐厅、剧院、广场、社区、学校、军营、市井、街巷、乡村、田野等一切与音乐生活有关的现场,直接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考察乐人乐事,关注社会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当前音乐学术动态,契合当下音乐评论语境,拓宽音乐评论传播渠道,是音乐评论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乐评人要走出书斋,面向大众,关注生活。那些酷爱音乐的媒体“老记”、业余“票友”之所以能成为乐评人,就是因为他们热爱音乐,参与音乐生活,亲历音乐事件,加上他们有得天独厚的采访、写作和传媒优势。当然,业余“票友”在专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音乐评论界在关注这一群体的同时,还要提高这个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音乐评论的话语表达要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实际,而不是高高在上,以生涩隐晦貌似深刻的专业术语拒人以千里之外。“学院式批评”写作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照顾普通读者,不要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抽象化、概念化。“报刊式批评”写作要准确、客观、公正,既要有感性描写,又要有理性分析,还要有批评性话语,不媚俗,不要动辄不是“捧杀”就是“棒杀”。好的音乐评论是一面镜子,可以镜鉴一个时代社会音乐生活的基本面貌,并观照其良莠美丑,审视其成败得失,评判其高下优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