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共青团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共青团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共青团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共青团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4:45:57 影响了:

关于共青团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地处关中北部,西接**,北邻**,是**市唯一的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986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全县有14个乡镇团委,25个基层团委,97个团总支,425个团支部;35岁以下青年有5.9万人,28岁以下青年有3.1万人,团员1.4万人。

按照团省委对驻点工作的要求,我利用下乡调研以及开展活动等机会,通过座谈会、听汇报、走访农村青年创业示范户、实地了解等方式,就上半年**县共青团情况、乡镇和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情况以及农村青年创业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0年上半年**县共青团工作基本情况

围绕全县“干部作风优化、政府效能提升”年活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每周开辟专门学习时间,组织团县委机关全体干部深入学习了《廉政准则》、《镜鉴》读本、《团委工作细节管理全鉴》等书籍,机关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县少先队组织中开展“争当四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和“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按照“五个一”(即:组织看一部反映雷锋同志事迹的主题片,写一篇感想文章,出一期专题黑板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做一件学雷锋的事)的要求,各学校团队组织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帮助后进生、少儿才艺大赛、打扫街道卫生、清扫社区乱贴乱画以及“给父母一封信”互动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以“弘扬五四精神、彰显青春风采”为主题的迎五四大型联欢晚会,进一步提升了团组织的影响力。组织“知心姐姐”巡回报告会3场,共有6000多名学生6287名家长聆听了报告,对团员和队员进行感恩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团组织凝聚力不断提升。一是健全各级团委班子,与县委组织部、各乡镇党委联系,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基层团组织;二是制定了《2010年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信息工作制度》、《会议制度》等相关制度,做到以制度规范团组织、以制度促进团组织发展;三是以抓典型带落后为突破口,确定冯雷镇团委、北井头乡团委作为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单位,为基层团委间相互学习搭建了平台。四是借助现代网络优势,积极探索覆盖和影响青年的网络建团的新路子,建立了团县委QQ联系交流群,缩短了工作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是将全县团员的基本信息录入到“共青团基层组织团员信息采集系统”,为下一步网上建团奠定了基础。

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护绿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目标,一是组织团县委全体干部和500余名志愿者在**林皋湖旅游专线栽植树木,建立“青字林”,为全县的植绿护绿开了好头;二是倡议开展树木认领活动,将树木的日常管护以爱心认领的方式落实到青年志愿者名下,建立起植绿与护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切实抓好服务青年工作。会同县扶贫办、邮政储蓄银行就今年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贴息小额贷款工作进行安排,按照5%的利率进行贴息,目前已收到来自全县不同行业的贷款申请百余份,信用评定、担保方式等有关贷款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依据年初对全县农村青年科技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的情况,确定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理念培训、金融知识培训四各方面的培训内容,做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围绕全县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模范环保城市等重点工作,在蔡伦路段打扫卫生3次,涂白240余平米,设垃圾筒2个,并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革除陋习,崇尚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养成文明习惯,创造优美环境。

二、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团员青年流失日渐严重。在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两次飞跃后,农村青年在就业中呈现出流向多元、流量多变的特点,部分学生团员在毕业返乡后不能主动、正常地进行组织转接,使得农村团组织难以掌握团员队伍的现状,也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团员在毕业返乡后自动脱离团组织的现象,加之**县大批团员青年外出到发达地区务工,长年不回家,农村青年数量甚少。而目前的初高中毕业生除一部分升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外,一出校门就外出打工,给农村团组织吸收、补充新鲜血液造成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组织在农村中的迅速发展,农村青年在新经济组织里相对集中而且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农村新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和成员普遍年龄偏大,因而建团率较低,团组织的覆盖面相对不高。

二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凝聚力日渐减弱。主要原因有:一是大批团员青年长期外出打工,农村青年人数严重减少,使得农村团组织工作难以开展,没有工作对象又处于长期被忽视状态,不少团支部已长期未开展活动。二是农村经济及财力状况普遍较差,为节省开支,一方面压缩一般性支出,另一方面压缩干部人数,对平时看起来好象不太重要的部门职位尽量实行兼任,造成乡、镇团干部兼职多、年龄大,干本行时间少的状况,而村级在家、外出团支部书记则属“义务”,没有报酬。乡镇一级团委的每年经费除“五四”等重要节日、会议凭计划有少量拨款外,其它经费无法保证。在村一级团组织中,因无活动经费而制约工作开展的有相当比例。

三是团组织功能日渐弱化。从农村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来看,农村一般由学校、乡镇、企业和村级团组织等几部分组成。学校团组织是培养团员青年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在校学生年龄较小,流动性较大,在学校主要还是学习,真正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还是在企业和农村;企业内青工人数较为稳定,但随着企业改制,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削弱;村级团组织团员分散而且难以集中的特点使得其团组织开展工作极为困难。由于团员外出打工多、经费无着落、村委会不重视等原因,有些村团支部组织制度较健全但不能正常开展活动。

四是团员队伍日渐萎缩。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农村有相当一部分青年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经商,而外出务工的团员青年成为团员流失的重要渠道,开展活动召集不到团员,而留在村里的青年则大多已经超龄。此外,由于部分支部不重视自身建设和发展,缺乏对青年人的吸引力,青年人不愿加入团组织,从而使团员队伍日渐萎缩。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是农村团组织建设的关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农村的希望在青年,农村青年的出路,一定意义上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出路。因此,树立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度的战略观点,及时、准确地把握农村团员青年的思想脉搏,并予以正确引导和教育,这应是农村团组织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学习。各级团干部要提高认识,带头学习,并通过办团刊、简报、板报、专栏等教育阵地主动地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其次,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针对青年的特点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融教育于活动中,深入浅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各级团组织树立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创业示范苹果园等,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大地震、**罗敷河决堤等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各级团组织开展的献爱心捐款活动,发动广大青年对灾区群众的支援,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二)争取党组织重视是农村团组织建设的保证。团的建设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团组织都要更加积极地争取党组织的领导,认真扎实地落实党团共建的工作原则。要进一步提高对团的工作重要性认识,把抓好团的工作放到培养“四有”接班人、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进行综合考虑。要注意维护青少年的整体利益,为共青团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各级团组织要紧紧抓住农村党建“升级进档”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团建于党建的有效衔接,努力把团的建设列入党的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做到安排有团建、落实有团建、检查有团建。要逐步增加对团组织建设的投入,努力加强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团组织活动开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深化团员管理是重点。首先本着“优化结构、增加数量、保证质量”的原则,加大团员发展力度,不断壮大团员队伍。其次,要切实加强流动团员的管理。一是强化农村团组织的组织观念,认真做好农村中学毕业回乡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杜绝中学毕业回乡团员流失。二是加大外出务工团员的管理力度。要积极探索网络建团的方式方法,确保团员流动到哪里,团组织就建到那里,有效防止外出打工团员的流失。再次,要做好新经济组织的建团工作,各级团组织要根据具体情况,争取党组织的支持,做好新经济组织的建团工作,努力减少无团组织的“空白点”。

(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出路。根据农村特点,利用农闲时节、农村习俗、气候节令、农作物生长周期等组织开展团的各项活动,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工作职能上,农村团组织包括县一级团组织要结合当地农业特色,邀请省市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就农业相关产业进行讲解、指导,比如生猪养殖的市场规律,多少年是一个周期,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如果是谷底就应当避免。再比如,可以请统计局、农业局的专家向青年农民就全县的苹果栽植情况进行通报,并进行分析,从而帮助青年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动物养殖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也就是说,农村共青团组织要能够给青年农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有价值的、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要通过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服务队、青年科技队等青年志愿者队伍,根据动植物的生长收获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病虫害防治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在团员中广泛开展“学科技、用科技、作贡献”活动,来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县**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5·12”**大地震之后,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支持下,**镇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优先考虑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住房重建、生活重建、基础设施重建等为重点,努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目前,**镇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认真总结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上,对**镇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落实灾后重建,和衷共济,以干克难,以人为本,抢抓机遇,促进了全镇灾后重建任务的全面完成。全镇共计1047户重建户,整村搬迁60户,分散重建987户。第一、二批533户(其中甘沟村整村搬迁60户),第三批重建514户。维修户共计5369户,其中重度1682户,中度2595户,轻度1092户。第一、二批533户,竣工533户,入住533户,入住率100%。第三批514户,竣工514户,入住505户,入住率98.2%。甘沟村整组搬迁60户,竣工60户,迁入新居60户。全镇共有维修户5369户(其中重度1682户,中度2595户,轻微1092户)。维修面积294638㎡,目前已全面完成。发放维修补助资金566.4万元。发放重建补助资金2094万元,其中:第一批重建补助款282万元,其中发放现金197.4万元,物资84.6万元(141户,每户现金1.4万元,物资6000元);第二批建房补助资金784万元,(392户,每户2万元);第三批建房补助资金1028万元,(514户,每户2万元)。

特别是甘沟村由**镇组织协调,县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完成了整村搬迁重建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建成防洪渠1200米,桥梁4座,硬化村内道路1800平方米,完成“一池三改”项目建设84户,配套人饮工程60台自吸泵,安装太阳灶60个,完成了200平方米的村文化站主体工程,硬化球场120平方米,完成了整村搬迁新址电网架设工作。利用中央重建资金25万元,新修1.5公里通村公路,投资75万元完成村道硬化3公里

二、主要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为了促进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确保**镇重建任务如期完成,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坚持为民宗旨,强化重建措施,强基固本抓重建

整个重建过程,镇党委、政府严格执行“群众自建为主、政府补贴为辅、部门协作共建、企业机械帮建、职工包户联建、爱心捐助促建、自筹贷款扩建、整合资源重建”的宗旨,采取“政府:公正一点、公开一点、透明一点、国家的关爱实一点;群众:损失一点、奉献一点、忍让一点、重建的时间早一点;职工:辛苦一点、务实一点、互助一点、重建步伐快一点;灾民:自筹一点、补贴一点、借贷一点、重建的面积大一点;社会:支持一点、捐助一点、关爱一点、群众的生活好一点”的办法,印发入户宣传单,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灾民情绪稳定投入重建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做到重建和恢复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加快了重建进度。

(二)坚持把好“四个关”,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工。

一是严把审批核实关。坚决做到重建审批户和重建建房户相一致,无一户错报。杜绝不建房而套取重建资金行为的发生。二是严把建房质量关。质量是根本,积极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建材,加大对建市场的监管,最大限度的让群众用上合格安全的建材,解决建房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纠正建房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严把资金发放关。为了确保重建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受灾户手中,实行阳光工程,加强重建资金管理,镇上成立了救灾资金管理使用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对重建户的建档立卡,对重建资金分村分户建立台帐;重建资金由重建户到镇政府亲自领取,杜绝村组干部代领,从而保证了重建资**全及时准确地落实到重建户的手中。四是严把时间进度关。按照对全镇所有重建户的核查情况,为每一户未竣工的重建户都制定了重建日程表。

(三)提高认识,靠实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镇干部更加认识到重建仍然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从而克服疲软松懈的思想,激发全镇干部的积极性。二是由各片领导负责,会同各包村干部对所有的重建户的建房情况进行了逐户核查,对于为动工的户通过和本人见面了解了未动工的原因。三是针对未动工的重建户,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帮建方案,创立了党员干部帮建,领里帮建、民兵营帮建、结对帮建等重建帮建方式,对于因家庭困难,缺少启动资金的,提前拨付了部分重建资金作为启动资金,督促其克服困难,尽快动工;对于因交通不便,建筑物资运输困难造成成本增加,从而影响重建进度的,我们按照县上提出“调结构,控面积,降标准”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把握建房标准,降低建房成本,促使未动工的尽快动工,已动工的尽快竣工。四是建立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包片包村,部门干部包组包户,脱产干部包户包人,包片领导是第一责任,包村干部是直接责任的责任制度,将每户重建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脱产干部身上,进一步靠实了责任,加强了组织领导。五是加强规范管理,对所有的重建户都建档立卡。

(四)加大督察力度,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

为了加快全镇重建任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召开会议精心安排部署和听取包片领导汇报的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的深入各村、各社区进行督察、检查,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示范、难题在一线破解、质量在一线提高“四个一线”,及时解决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五)积极协调,及时落实重建贴息贷款,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通过和**信用社协调, 落实第三批重建贷款154户,每户1.7万元,共计落实贷款资金261.8万,解决了重建户的燃眉之急,有效促进了重建进度。

(六)及时落实困难重建户帮建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镇共有特困重建户33户,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建措施,每户落实帮建资金2000元,现已全部竣工。

三、重建工作的几个特点

**镇重建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是做好灾后重建的基础。5·12特大地震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化灾害为机遇,抢抓国家优惠政策的机遇,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抓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决受灾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现实的实事、好事。

(二)以干克难,同舟共济是做好灾后重建的有效途径。5·12特大地震灾害,涉及面大、范围广,事关千家万户,加之群众资金困难,建筑物资短缺,技术人员缺少,受制因素多,重建困难大。但**镇党委政府举全镇之人力,集全镇之智慧,采取政府、职工、群众、受灾户、社会“五位一体”重建帮建机制,形成了群众自建、政府补贴、部门协作共建、企业机械帮建、职工包干联建、爱心帮助促建、自筹贷款扩建、整合资源重建,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统筹一切可统筹的资源,克服了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1047户的重建任务。

(三)靠实责任,严把质量是做好灾后重建的保证。重建中镇、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思想高度重视,领导分片包干,因地制宜指导,实行严把审批核实关,严把建房质量关,严把资金发放关,严把时间进度关,确保了灾后重建是上级部门放心、群众称心满意的民生工程。

四、存在的问题

由于5·12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应对灾害仓促上阵,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由于群众普遍担心房子建的不牢固,抗灾能力差,在设计房屋时没有量力而行,致使房屋建设标准高,建筑面积大,而国家拨付的重建资金与重建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群众自付能力差,负担重。以甘沟村为例,大部分群众以四合院平均8间的规模,上下圈梁防震柱砖混结构,重建户享受国家各项政策性援助资金为20000元,实际建成一套砖木结构民房8间,至少需资金12万元,农民净承担10万元,对多数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另外,重建户享受国家重建贷款2万元,但这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解决群众的根本问题。

二是部分群众因选址不科学合理。甘沟村整村搬迁选址是通过科学论证的,但是其他分散建房,由于各村宅基用地等问题制约,选址不科学合理,有部分群众将房屋建在河道、冲积扇、滑坡地段。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全镇除甘沟村整村搬迁有配套项目外,其他各村均以住房重建为主,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没有列入重建项目。例如,杨磨村灾后重建后,因道路狭窄引起了很多矛盾,造成群众上访。

四是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没有和灾后重建同步进行,严重影响了灾后重建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四、整改方向及建议

一要着力加大对灾后重建户的信贷资金支持,**贴息贷款期限,保证灾后重建后续建设的正常进行。

二要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特别要防止山洪、泥石流和人畜传染病等灾害的发生。

三要加强农村的通水、通电、通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要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积极稳定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市城市管理系统干部平职交流调研报告

在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平职交流工作规定》基础上,我们对**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系统科级以上干部的平职交流工作进行了调研,并根据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做好干部平职交流的办法,撰写了该调研报告。

一、局系统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

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下属单位有八个,分别是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政建设工程管理处、市政工程维修管理处、市园林局、市路灯处、市拆迁办、市自来水公司、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截止2010年10月,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干部职工总数为1013人,其中处级干部12人,占干部总数1.18%;科级干部88人,占干部总数8.69%。

(一)处级干部基本情况

正处级干部2人,其中:领导职务2人。任职年限6-9年的1人、10年及以上的1人;46-50岁的1人、51岁及以上的1人;学历为研究生的1人、大学专科1人。

副处级干部10人,其中:领导职务7人,非领导职务3人。任职年限5年及以下的3人、6-9年的3人、10年及以上的4人;年龄41-45岁的2人、46-50岁的2人、51岁及以上的6人;学历为研究生的2人,大学本科的1人、大学专科7人。

(二)科级干部基本情况

正科级干部34人,其中:领导职务23人,非领导职务11人。任职年限5年及以下的16 人、6-9年的14人、10年及以上的4人;年龄36-40岁的4人、41-45岁的5人、46-50岁的4人、51岁及以上的21人;学历为大学本科的14人、大学专科14人、中专及以下的6人。

副科级干部54人,其中:领导职务47人,非领导职务7 人。任职年限5年及以下的27人、6-9年的24人、10年及以上的3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2人、36-40岁的10人、41-45岁的16人、46-50岁的18人、51岁及以上的8人;学历为大学本科的17人、大学专科29人、中专及以下的8人。

以上数据表明: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系统的干部队伍在同一岗位同一职级的任职年限较长,任处级职务6年以上的占处级干部总数的66.67%,其中10年以上的有4人,占33.33%;任科级职务6年以上的占科级干部总数的51.14%,其中10年以上的有11人,占12.5%。干部老龄化趋势严重,40岁以上的人员占主体,其中处级干部全部都是40岁以上,其中,40-50岁的占41.67%,50岁以上的占58.33%;科级干部40-50岁的占60.23%,50岁以上的占32.95%。科级以上干部中中专及以下的学历占13%,学历层次不够高。

二、干部平职交流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三项注重完善干部平职交流机制。

近年来,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紧紧围绕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以规范程序和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平职交流工作,以三个注重完善干部平职交流机制。一是注重实际,突出交流重点。干部平职交流的主要对象是:对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较长,实行年限性交流;对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后备干部实行培养性交流;对班子之间闹不团结的实行调整性交流。二是注重规范,完善机制。为规范干部平职交流工作,制定《关于**市城市综合管理局领导干部平职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干部平职交流的对象、范围、程序、交流工作纪律,进一步推进了我局干部平职交流工作,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三是注重培养,增长才干。我局把干部平职交流作为培养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干部在不同岗位和不同单位、部门任职,使干部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考验,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2007年以来,局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之间交流8人次,局属有关单位班子成员之间交流3人次,机关与局属有关单位之间交流1人次,直属事业单位调任局属有关单位1人次,局属有关单位之间交流2人次。另外,选派1名干部交流到**县挂职副县长。局机关与局属各单位科级干部共交流71人次,其中:局机关科室之间交流20人次,局属机关各部门之间交流19人次,局属各单位内部交流42人次。

(二)四项成果彰显干部平职交流成效。

实践表明,干部平职交流在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经调查,85%以上的干部感到平职交流后接触面宽了,面对新的工作,有了新的压力,紧迫感增强。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经常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知识,不知不觉地改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反之,如果长期在一个单位或部门工作,轻车熟路,容易使干部产生惰性,丧失创造力,甚至不思进取。交流到一线基层单位工作的年轻干部则普遍感到,到一线基层以后,直接面对具体事务的机会多了,帮助自身提高了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跟基层单位的同志学会一些处理具体矛盾的方式方法,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增强了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二是改善了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部分局属单位实行干部平职交流前,班子平均年龄大,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加上长期在一线工作,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工作往往灵活有余,规范不足;而机关干部中,年轻人普遍学历层次较高,知识面宽,新思想、新观念多,工作讲原则,懂规矩。实行干部平职交流后,改善了各单位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三是缓解了矛盾,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长了,容易走向当事者迷的怪圈,以至于不识**真面目,凭经验办事,在工作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上形成一些思维定势和解不开的死疙瘩,时间越长,积累的矛盾越多。实行干部平职交流后,新的领导没有固定模式的束缚,能很快发现问题,并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此外,由于新领导对下属工作人员偏见较少,能唤起那些长期不被重视或重用的人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使那些过去与领导关系不错的人工作上有了新的压力。

四是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交流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考虑问题的角度变了,换位思考的意识强了,密切了机关与基层的关系,工作作风更加朴实。同时,干部平职交流也使那些长期在管钱、管物等重要部门工作的干部得到了解脱,普遍感到诱惑少了,风险小了,客观上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干部平职交流的调查与分析

针对干部平职交流的问题,我们组织了对全局系统处级、科级干部发放了调查问卷,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座谈会、个人谈话等方式,征求意见,收集信息,经归纳分析后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对干部平职交流的基本态度与认识。

80%的人员对干部平职交流持积极态度。当前很多机关干部长期蜗居一处,把自己归属为某个单位或部门,这样不仅视野狭窄、见识有限,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会逐渐衰退,最终势必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交流的意向,副处级以上干部中67%以上的干部愿意在局系统之间交流,33%不愿意交流;科级干部中45%愿意在本单位各部门之间交流,35%愿意在机关和局属单位之间交流,11%愿意在局属各单位之间交流,9%愿意在系统外交流。调查结果表明,大家对干部平职交流在干部队伍管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非常认同,同时,希望尽快解决阻碍干部平职交流的瓶颈问题。

(二)当前干部平职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原因

1、适用标准和条件不好把握。在领导干部平职调整工作中,哪些条件下适用领导干部平职重用、哪些条件下适用领导干部平职交流任职、哪些条件下适用改任非领导职务,上面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条件。同时,平职重用**职交流任职之间的界限也模棱两可,有时候不好把握和认定。

2、思想准备不够充分。有的单位对干部平职交流工作还不够重视,对干部平职交流的意义和目的宣传不够,给交流工作带来了一些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平职交流困难,尤其是从大单位交流到小单位,从条件好的单位交流到条件较差的单位,从“热”部门交流到“冷”部门,很多人不能正确理解,认为这个干部不是有问题,就是受到“冷落”,有些交流干部的亲朋好友也不理解,给被交流的干部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其二,机关到基层交流困难,认为基层单位工作条件差,工作事务繁杂,地方关系难处理。其三,基层单位之间交流困难,部分基层干部已在当地工作多年,地方人事关系比较多,工作中容易沟通、协调,交流到新单位任职,熟悉地方关系还需要一定过程,思想上有畏难情绪。其四,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困难,由于政、事、企三者的职责、身份、待遇不同,存在机关人员不愿交流到事业企业、事业不愿交流到企业的现状。

3、交流工作缺乏制度化的安排。从目前来看,关于干部平职交流工作的规定原则性的东西比较多,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措施比较少。干部平职交流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很难有效地坚持和发展下去。同时,实施干部平职交流既要有科学的规划又要有具体的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干部平职交流主要是为解决班子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针对性较强,计划性不足,既没有制定长期的交流规划,也没有制定年度计划。

4、领导职数的限制。基层单位的非领导职数控制和人员编制实行按二、三级管理级次分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员交流。目前,部分基层单位科级干部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由于非领导职数的控制,无法腾出实职岗位,给年轻干部的交流带来困难。另外,二、三级人员编制分别控制,各单位人员又不得突破控制数,给人员的流动带来了困难。

5、解决交流干部实际困难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我局管理的堤防战线长,单位分布于**、**、**三省有关市、县,干部异地交流自然涉及到夫妻分居、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实际问题,况且大部分交流干部的家属都不能随调,交流干部也只能独身居住单位办公室、招待所。而跨地域交流的相关政策,如:配偶是否随往安置、住房问题如何解决等,现在都没有明文规定,操作起来较难把握。目前,由于干部平职交流的配套制度不完善,未能很好地解决被交流干部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平职交流工作的开展。

四、几点建议

(一)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干部平职交流的良好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平职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实行干部平职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增强班子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是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从而自觉地接受组织安排,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新岗位的工作中去。

(二)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平职交流制度。干部平职交流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作保障。一是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平职交流工作规定》,制定一套较完善的配套落实措施,对干部平职交流的目的、交流的范围、形式、交流的时限、交流的对象和条件、交流的流向、交流的程序及交流的纪律等作出具体规定,增强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二是推行干部任期制度,使干部平职交流逐步制度化、法制化,增强任职期满交流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三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制定担任实职的处级、科级领导干部退出领导岗位的年龄界限,为干部平职交流疏通渠道,尤其是为年轻干部的岗位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制定计划,突出重点,加大交流力度。交流要有计划性,可持续性,不能是运动式的即兴之作,也不能因领导的更替而随意变化。一是着眼于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推行调整性交流。对班子成员结构不合理和存在问题的领导班子,要通过交流其中的某些成员,改变班子的结构。对于能力较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提拔交流;对于政治素质较差、事业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甚至影响班子团结的干部,实行降职交流;对于年龄偏大或身体不好,不宜在班子中工作的干部,实行非领导职务岗位的安置性交流。二是着眼于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重点抓好干部的横向和纵向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班子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气质趋于相溶,从而减少内部磨擦,增强班子团结,也可以使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还有利于干部换位思考,形成大局和全局观念,增进机关与基层的沟通、理解和工作的协调。与此同时,针对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有计划地对他们实施培养性交流,要通过这种交流,让一批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培养他们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的最佳工作期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最佳交流年龄段也不同。一般来说,处级干部的最佳交流年龄段是35--45岁,科级干部的最佳交流年龄段是30--40岁。三是着眼于改善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推行轮岗性交流。干部在同一职级岗位上任职时间过长,思想上容易滋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工作难以创新。因此,要通过轮岗交流,为干部创造新的环境和岗位,激发他们的活力。一般来说,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同一单位任同一职级领导职务,5年以上(含5年)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交流,7年以上(含7年)应有计划地进行交流,10年以上(含10年)原则上必须交流。科级干部在同一单位(部门)任同一职级职务,5年以上(含5年)要有计划地安排交流,10年以上(含10年)必须交流。四是着眼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推行回避性交流。主要是“避亲避熟”。有亲属关系的领导干部不安排在一个领导班子内或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直属单位内任职。这样更有利于领导干部减少社会关系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四)完善配套措施,形成有利于干部平职交流的激励机制。针对干部平职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尊重交流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出发,解决交流干部的实际困难,为交流干部集中精力开展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如对从机关交流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单位工作的干部,适当提高政治待遇;适时解决好住房和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对已到退休年龄,个人愿意回交流前的工作地生活的,组织上应预安排安置,解决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此外,应把干部的交流与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交流干部成长的政策导向。把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和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经历作为提任处级以上干部的必备任职资格。对那些经过不同岗位锻炼、政绩突出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五)严肃干部平职交流工作纪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干部平职交流工作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建立干部平职交流通报制度和工作检查制度。对干部平职交流工作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的,应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二是严肃工作纪律。应对干部平职交流的具体方式、纪律进行明确规定,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经教育无效,在规定期限内不到岗任职的,要按照规定严肃处理。

(六)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干部平职交流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平职交流工作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及早规划,使干部平职交流工作力争做到规范、有序。一是每年年初检索出当年任期已满需交流的干部名单,随时查阅有关资料,提早做好安排。二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编制被交流干部信息资料库。录入交流干部的基本情况,年度考核、离任审计结果,任期内的政绩、失误,优、缺点,性格气质,工作作风等特点以及配偶、子女的情况。三是要推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对干部的政绩作出科学公正的评价。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升降交流的主要依据,真正把政治上可靠、政绩突出、群众信赖的干部提拔交流到新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