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扫一扫就能识字的软件 [识字]
 

扫一扫就能识字的软件 [识字]

发布时间:2019-04-15 04:21:42 影响了:

  近年来诸多媒体报道母语滑坡的文章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质疑的文章越来越多,就连小学语文学会的会长崔峦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课改后师生负担没有减轻,课堂教学效益仍然不高,‘分数不低能力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见《北京晨报》2010.4.15《语文教学到需要‘拯救’的时候了?》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大、中、小各个学段语文课都被削弱: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抓好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因为,认字是语文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各科的基础。识字就语文来说,它是读写的基础,不识字,就无法读,无法写,更谈不上抓好阅读,写好文章,口语表达也都受到限制。就其他各科来说,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没有达到一定的量也无法读。不会读,理解教学内容、做作业就很难,更不用说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丰富教学内容,加深理解了;更不用说开发智力,活跃思维,创造性地解题,创造性地运用了。因此,识字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是识几个字的小问题,而是一个关涉全局发展的大问题,是龙头,是“领军人物”,是个“纲”。纲举目张,抓好了起着一通百通的作用,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许嘉璐副委员长早在1994年在给《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一书写的序言中写到:“学生大大缩短了识字的时间,不仅等于延长了中国人的生命,而且人的智力得以更早的开发,由此而带来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科技和经济的促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抓好识字教学。
  具体说来,就识字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继承传统,识写分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文字。它记录了中国、世界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信息电脑时代,更是独放异彩。就学习而言,自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深受欢迎的好方法,如众人皆知的“三、百、千”。它既是一套启蒙识字的好教材,其教学方法又是一套多、快、好、省的教学法。它把常用字编成琅琅上口的韵语,带读几遍就能记住。易学易记,终身不忘,随时可用。而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通用的语文课本,就识字而言,是随文识字,即通过一篇短文学几个生字,日积月累,达到五六年识两三千字的目的。它的好处是语文教学体现了人文性。课文有很强的思想性,字放在句中学,理解能准确无误。其缺点是不利于生字的识记。因为字与字之间既没有字音上的联系,又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能孤立地一个一个地死记,而且持久性差、易忘、易产生错别字,学习负担又很重。
  如果将小语课本的识字,编成琅琅上口的韵语,孩子们对汉字的识记就不大一样了,能提高效率好几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它一个字一个音,与汉语的语言相对应。它无词型变化。它有同音乐一样的声调,组成押韵的诗歌、儿歌、顺口溜等,具有韵律美,很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无意记忆,不用刻意地让学生去记,老师教几遍,学生自己边读边背边玩中就记住了,没什么负担。如学生跳皮筋,唱儿歌,一拍一,我拍一一样。一个字忘了,回忆回忆,背一背,就想起来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求美心理,又发挥了汉字与汉语一个字对一个音的特点,所以喜欢学,容易记。又因为它短小,一般一句诗,一句儿歌不超过八个音节,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生理特点,所以容易记。这用“百家姓”最说明问题。“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姜沈韩杨……”字与字之间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只是因为短小,押韵,就能激起兴趣,增强记忆,终生难忘,字与字之间如有意义上的联系就更好了。故识字教材应按此原理编,负担不会重,时间不会长,快者几个月,慢者一年多就可识记两三千常用字。语文课识字的五年任务一两年就可完成,从而为阅读教学,为其他各科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开辟美好的前景。
  再者,这里说的识字,不是孤立地识字,不是今天学10个,明天学20个,一个月学200个……,而是与阅读紧密结合的,学生学了一二百字,就能编成简单的对话,再多点,就可编成小故事来读,再多一点就可以读简单的课外读物了,再多一点就可以读较深的读物了。这样就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了,作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它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又丰富了知识,在丰富知识的过程中,又会学到一些新字、新义,互相促进。
  另外,还有一个集中识字、分散识字的问题,即把识字任务一两年完成,还是五六年完成的问题,哪样做效果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前者好,后者差。这里看起来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实则是一个早认字,带来早阅读;早阅读,博览群书,带来知识面早扩大,思维能力早提高,智力早开发,促进早成才的大问题。
  还有,这里说的识字,不是孤立地识字,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即识字的儿歌、诗歌、成语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有思想性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故识字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不矛盾的,只要我们转变思路就行了。
  这里根本的问题是“字从文”还是“文从字”的问题。现在的教材是“随文识字”。笔者建议,改成识字阶段“文从字”。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字,可以自主阅读了,再改成“字从文”就容易了。当然,这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不容易的,但,只要我们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改变改变,择优从之也不难。
  现在非主流的实验(非教育部批准的教材)大多如此,实验效果大多不错,应进行认真地调研,反思我们当前大多数学校的主流教材。
  中国的语文要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要从传统中挖掘其精华,要发挥其优势!是不难学的。
  不难学,上面说的是识字,下面说写字。
  汉字是由数量不等的笔画组成的,少则一笔,多则三十几笔,常用字的平均笔画也在十笔左右。这是汉字的特点,拼音文字没有,而我们现在随文识字的读写分开,基本上还是没有分开,是从一篇课文中抽出几个笔画较少的生字来教学生写。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等多家出版社的小语课本都如此,因为没有按照汉字笔画构成的特点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教,把有些笔画很简单的字也放在了后头,如人教版,把两横一竖的“工”字放在第二册第十四课;江苏版把三横一竖的“丰”字放在第一册第十课,把两横一竖的“干”字放在第十六课……北师大版也基本如此。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而且是常用的,构词能力极强的字,完全应该早出现。如按汉字笔画的构成规律,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教,完全可以在前面三课出现,既好学,又常用,构字能力、构词能力又强,学生的学习可以大大受益,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不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