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口号 > 文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学前教育?
 

文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学前教育?

发布时间:2019-07-26 10:08:59 影响了:

文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学前教育?_皮亚杰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影响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系。皮 亚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人类理性的核心问题, 把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当作 一种“方法论的插曲” (皮亚杰语) ,力图寻找生物学与逻辑学和认识论之间的关 系, 而他的理论体系的重心则在儿童智力的发展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的发 展表现出阶段的特性, 每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具有特定的性质,这些特定的性质由 不同的认知结构所决定。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儿童 (认识的主体) 与环境对象 (认 识的客体) 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的。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智 力与成人的不同之处, 使我们认识到从新生儿到成人这段时间的认知发展不是一 个简单的数量的增加, 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发展的阶段 性,即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 岁) 。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我们要注意儿童所 处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因时施教。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儿童从出生到 2 岁时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时的儿童主 要依靠肌肉动作和感觉来探索外部世界, 对自己感知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直觉动作 思维。成人在这段时间内就应该多与婴幼儿接触,给他们提供一些直观的、可感 知的刺激物,巩固婴幼儿已有的反射,练习并发展新的习惯动作,形成有目的的 动作,进而达到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分化并协调。有了这些练习基础,婴幼儿才能 发展新的手段以应付新的情景。

例如, 台布上放着玩具, 儿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时, 便先抓台布,然后借拉台布而获得玩具。这里抓拉的动作是原有的,但拉台布而 获得玩具则是新的行为。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儿的思维是需要靠动作来 支持的, 同时, 也要重视先前的动作练习对后续更高层次动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重视婴幼儿这时期的教育, 不能简单的认为 这时的婴儿受活动能力的限制, 只躺在自己的婴儿床上睡觉就可以啦,只对那些 哭闹的孩子加以关注。

其实, 孩子越小就越是需要我们成人给予他们越多的接触 和关注。

这时的婴儿活动能力不足,就需要借助我们成人的力量来帮他们实现运 动。例如,在发展幼儿运动能力方面,我们可以从开始的帮婴儿翻身,让他试着 趴一会儿,并且还要经常的帮婴儿做按摩;婴儿可以爬行的时候,我们更要引导 婴儿多多运动,玩一些找东西、赛跑的游戏,让婴儿在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 骨骼肌肉和身体的平衡性;再大些时,可以帮着婴儿站立一会,驾着走一会,一 步步的帮助他们学会行走,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更大范围的独立探索。另外,托儿 所和幼儿园的老师还应该鼓励家长多来幼儿园,参与婴幼儿的教育和活动,教家 长做一些亲子游戏,增进与孩子感情的同时,也能促进孩子体格和智力的发展。在感知运动阶段的中后期,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观念,皮亚杰把这一成就称之为“哥 白尼式的革命” ,对儿童智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如胡士襄先生所说的: “他在感知运动 期的作用是帮助儿童接触自我中心倾向, 使主客体分化, 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是客观存在世界 中的一员。

”客体永久性的获得除了受儿童生理因素的影响外,平时的练习也有助于儿童更 好的获得它。

在婴幼儿教养问题上, 成人就应当充分利用和培养各种机会帮助婴幼儿形成客 体永久性的概念。父母应当多和孩子做一些远近摇摆、躲猫猫、藏东西的亲子游戏,让孩子 认识到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客体永久性。同时,父母也可以试着与孩子进行短 暂的分离游戏, 让孩子逐渐降低与父母的分离焦虑, 使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短暂分离并不代表 永远的分离,最后,孩子在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的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客体永久性。作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更是应该认识到客体永久性观念对儿童智力发展所具有的 重大意义,并且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帮助儿童尽早的形成这一观念。

儿童在 2 至 7 岁时就进入了前运算阶段, 是幼儿处于运动之前并为运动做准 备的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借助表象符号 (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 来代替外部事物, 重视外部活动, 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 “表 象性思维” 。在这个时期,儿童能够凭借某种符号(如语言或心理现象)对外界 事物加以象征化,具有一种象征性思维(一般在 2 至 4 岁时) 。例如,此时的孩 子会把洋娃娃当作自己的孩子,把积木当成汽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化。这 个年龄的儿童喜欢沉浸在自己假想的游戏中,并且具有泛灵论倾向,会认为花草 树木都是有生命的, 我们成人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这种行为。在日常的教育和生 活中, 我们成人也要利用幼儿的这些思维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例如, 利用幼儿认为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这点,可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幼儿 “小草也是会怕痛的,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的踩他们”“花儿离开妈妈也是会伤心 、 的,所以不要摘花” ,虽然这些自逻辑上是错误的,但是幼儿却非常相信这些, 相比那些枯燥难懂的环保条例,这种教育方法对幼儿更适合。

在幼儿园中,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老师应多支持、鼓励和引导他们做一 些角色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模仿现实生活中大人的一些动作和行为,获得心 理上的满足, 也可以借此发挥自己的想象, 锻炼思维, 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与人相处。

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角色游戏中,一碰等的姿态 与幼儿交流互动, 并且还要适时的引到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使游戏能够更进一 步的发展,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自己。另外,教师和家长还应该注 意到的一点就是, 该阶段的幼儿由于其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对一些事情 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有时也会把假想和事实加以混淆,会出现一些撒谎的行 为。这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就应当耐心的对待幼儿的这些不合理的行为,对幼儿 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儿童在 4 至 7 岁时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进展, 但是他们的判断仍 受直觉表象自动调节的限制, 处于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 突出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 即, 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 的现象。

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大多数场合下认为外部事物就是自己直接知觉的那个 样子,而不能从事物的内部关系来观察事物,不能采取更加客观的观点。例如著 名的“三山实验”说明的就是这个现象。在该阶段的幼儿会非常的固执己见,会 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这时我们成人无论向他们讲什么道理都是无用 的, 他们只会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幼儿乖乖的改正错误 呢?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先要让幼儿自己去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我们在给予他 们必要的帮助。例如,在“三山实验”实验中,幼儿只能看见朝向自己的那一面 山的样子,所以才会说的不全面,如果,这时我们再把幼儿带到不同的角度去观 察,幼儿很自然的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比于我们说一大堆深奥的道理,这样 做会更有效。

相对于对小学和中学儿童的教育而言,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比较难的。因为 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想法,许多家长无法了解自己孩子需求, 以至于忽视甚至是遏制孩子的特殊需求, 如果他们多了解一些学前儿童心理方面 的知识, 也许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多么的荒谬。作为专业的学前教 育工作者的我们, 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的尊重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和思维 特点进行适时适宜的教育,还应该向幼儿家长普及相关的知识,形成教育合力。

文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学前教育?_学前教育学(高教出版社)第一章概述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一、案例引入 为什么要学习学前教育学,下面我们讲述三个情景:什么是教育?“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或改变人的行为的活 动。怎么理解这个概念?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木匠带徒弟是不是教育?是 三岁的孩子送到私塾读书是不是教育?是 妈妈教小孩子用筷子吃饭是不是教育?是 猫妈妈教小猫抓鱼是不是教育?不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那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在大家新生入学的教育活动中,我跟大家提到过,我们希望 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对他进行教育。希望他成为一个木匠,我们就教木工,希望他成 为一名教师,我们就教她教育理论和方法。当然,教育要讲究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除了教育 学、心理学这样的理论课,以后还有教学实践课,当然,还有思想教育课,学习十八大。因 为老师要是思想不正,教出来的学生就会很可怕。

好了,我们说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或改变 人的行为的活动。那么平时我们经常讲到的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指-------这是我们讲的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明确了教育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教育现象,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理解了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的概念就好理解了。

学前教育就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教育。指哪个年龄段?从出生到学龄前,也就是 0--6 岁。当然,随着现代社会遗传学、优生优育的普及,学前教育还包括从受孕以及胎教。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应该包括胎儿教育,婴儿教育,幼儿教育。

问:补充一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幼儿教育主要指哪个年龄段?3~6 岁 那什么是学前教育学?我们参照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和揭示在教育者和学前儿童的 共同活动中,如何实现通过施加影响,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规律。研究对象:0——6 岁前儿童教育问题 研究内容:(讨论:你认为学前教育应该研究哪些内容)教材的体例 大家自由发言,可参考书本中提到的一些内容。研究任务: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探讨规律,提高水平,指导实践,制订政策、 措施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那学前教育的价值在哪儿? 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我们看个体价值,也就是学前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的关系。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 书本 p3.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而这个发展是有规律的,比如进入青春期,身 高就飞速增长,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如果你在这个年龄段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不符合这种规 律,说明你的身体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对吧?我们知道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身心的发展 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那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详见课本 遗传因素。有一句俗语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遗传素质为儿童的 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说黑猩猩最接近于人,很聪明,可是不管我们怎么培养,都 不可能达到人类水平。而遗传素质的差异也奠定了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比如一些歌唱家, 从小唱歌就好听。一个人天生的音质如何可以看做是遗传素质存在差异。当然,我们不能否 定后天的努力。2、环境。必要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比如说现在大家比较关注 的雾霾,对孩子是身心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经常受雾霾影响,呼吸的空气差,又不能 到室外进行锻炼、游戏,天天关在家里,还经常生病,那身体素质,心情必然没有那么好。

社会环境主要指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所在幼儿园环境以及一定范围社会生活条件。3、教育。主导作用。用三个案例来向大家说明。最有名的兽孩是印度的狼孩,1941 年美国丹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两位教授公布了印度狼孩的 记录,轰动了世界,心理学家们引用了几十年。那是 1920 年,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人们发现一群狼,狼群里有两个人,披头 散发、赤身裸体跟随狼群奔跑和生活。当地人都很害怕,以为是妖怪。这时美国有个叫辛格 的传教士去探险,追踪这群狼,果然有一天他真的发现了这群狼里面有两只人型的“狼”, 是两个女孩。他们从小不幸被母狼叨走在狼窝长大的。孩子救回来后,也不知道是谁家的, 估计小女孩大约 3 岁左右,给她取名叫阿玛拉;大女孩大约 8 岁左右,取名卡马拉。他们虽 然被救回,可惜因为失去了人类的早教,在她们身上,入的一切心理现象已经全部泯灭了。

她们:一不肯穿衣服,强迫给穿上也不会脱,就用爪子把衣服撕碎,她们没有人的羞耻感; 二不吃熟食 9 也不吃五谷杂粮,专门要吃生肉、生鸡,腐烂的肉也吃。她们喜欢喝牛奶, 但不用杯子喝,要人泼在地上,她们在地上舔食; 三不肯睡床,也不愿盖背子,喜欢趴在地上睡觉,也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大觉,晚上活 动,半夜里还爬到窗户外嗥叫。

四不会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 五不会说人话,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不但不会说话,而且也不会笑(笑是人类特有的心 理现象,一切动物都不会笑,你们谁见过狗笑了的,鸡笑了的); 六她们嗅觉灵敏,不出汗;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辛格对两个狼孩进行了精心的教育 小狼孩才 3 岁,尚处在大脑的生长期、发展最佳期,她来到人间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发音、学习说话,可是她没活多久,7 个月后就死去了。

大狼孩卡马拉活得长一点,然而她的进步实在太慢,教育效果甚微。据记载对卡马拉训练:一年,她才能站起来,之后走几步就又开始爬行: 教育两年,她才会笑,只有每天早上当辛格夫人亲热的拥抱她时,她才露出一丝微笑: 三年以后才学会晚上睡觉,白天活动: 四年的教育训练和人间生活,才学会说 6 个单词,这时她已经 12 岁了; 训练五年她才会用手握勺子喝汤: 六年会说 35 个短句,到十七岁死去时,也只会说 45 句常用的话。 此例说明,她们在脑的生长发育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没有受到任何人 的早期教育所致。反而适应了狼的生活,她们的人类潜能也就自然消失了,并且几乎不能补 偿。在上一次课中我们已经讲过,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影响学前儿 童发展的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儿童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主客观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过程。那我们看看上面的三个案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因为儿童的发展 具有“关键期”。而这个关键期的时间大概就是我们学前教育的时间。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 从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提出的。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动物发育 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印刻”的概念。印刻只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 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 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在印度发现的“狼孩” 卡玛拉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卡玛拉被救回到人类社会时,约七、八岁,从动作姿势,情绪 反应、生活方式等都表现出狼的习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 4 岁发展到 40%,4 岁到 8 岁在发 展 30%,8 岁以后发展剩下的 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里得不到理智刺激, 他们的学习能力就受到严重的妨碍。日本的七田真(右脑开发专家)认为:人的智力犹如一 个等腰三角形,在 0 岁时发展最快,就是三角形的底,8 岁时就到了三角形的顶端,智力再 也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那以后,人们只会增长知识和技能。而在这至关重要的 8 年里,3 岁以前的智力要发展到近 65%,到 6 岁发展到 80%,到 8 岁发展至 95%。大家可以看看书本第五页的阅读资料,其中也介绍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4、主观能动性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辩证统一 第一章第二节 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发展阶段 对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回顾,能够使我们更明确认识这门学科的现状和面 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分析与评价。15 世纪以前,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我国公元前 11 世纪就有周成王之母注意 胎教之说。还有颜氏家训等等,我国民间流传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西方就有柏拉图, 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提出儿童出生以后应接受公共教育;亚里士多德 提出要重视婴幼儿的体育、游戏,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16—18 世纪前期, 1.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母育学校》写于 1632 暖,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论述在家庭教育形式下学前儿童教育的 专门著作。其中他详细论述了孕妇应注意的事项,母亲亲自喂养的必要性,学前儿童的饮食 营养、生活习惯、运动、游戏、玩具等,并特别重视儿童的活动与表现。

《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2.洛克。英国的哲学家,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没有任何特征和任何观点的白纸,武装人 心灵的是经验。洛克对以后的教育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玛利亚·蒙台梭利,她就 建立了一套建立在感官训练基础上的早期教育体系,我们后面还会重点学习蒙台梭利。

3.卢梭。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爱弥儿》一书中。他强调教育要回归自然,按照儿童 的自然发展历程来进行教育。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教育从封闭 走向开放,强调教育要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去适应教育机构。18 世纪后期---20 世纪前期—国外 1. 欧文。尽管书中没有提到,欧文是一位慈善家,也是一位典型的空想主义者。他认为“环境决定人的性格”,儿童的行为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性格最容易从小培养。他在 1802 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学校,比福禄贝尔早了 20 多年,但是他的影响并没有 福禄贝尔大。

2. 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一生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1837 年,在德国勃兰根 堡村为 3-6 岁的儿童创办了一所名为“儿童活动学校”的教育机构,1840 年更名为“幼 儿园”。Kinder garten“幼儿花园”。这个名称被全世界普遍采用。他创建了世界上第 一所有真正意义的幼儿园。在他的幼儿园里,游戏是而他主要的活动。现在我国的幼儿 园理念就是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福禄贝尔的贡献在于他发展了一套课程与教育方 法,涉及幼儿学习的特点、课程、方法以及教师培训等。

福禄贝尔的主要著作有:《人 的教育》(1826)、《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幼儿园教育学》(1862)。他某些教育 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教育的作用,不够正确,有唯心主 义观点,但他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学前 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为学前教育献身的精神也是值得比邻纪念的。他 有一句名言:“来吧!让我们和我们的儿童生活在一起!”就是他思想和行动的格言。

3.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环境。她有 一套专门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还通过教育实践设计了一套发展感官的教学 材料—蒙台梭利教具,也就是大家在实习中会遇到的蒙氏教具。

18 世纪后期---20 世纪前期—我国 1.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婴儿在育婴院养育,3-6 岁儿童进慈幼院。 2. 蔡元培。五四运动之后,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 庭教育。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体系,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 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教育。3. 陶行知。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我们要建设省钱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乡村幼稚园。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

他主要的贡献和观点如下:(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揭露、批评了我国幼稚园的三种病症:外国病、花 钱病、富贵病。主张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2)重视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高 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幼儿教育是为人生之 基础”,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3)生活是教育的 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5)解放 儿童的创造力 4、陈鹤琴。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被称为“我国幼儿教育之父”,为中国幼儿教育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代表作《陈鹤琴教育文集》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于 1923 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进 行了实验研究。创立了“活教育”理论,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 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陈鹤琴先 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 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 注入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 分巨大的。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 17 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 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中是直接经验 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育原则的基础。

在幼稚园课程方面,提倡综合单元教学, 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5、张雪门。1921 年国民党教育部通过了“学制改革系统案”,规定幼稚园收托 6 岁以下儿 童。他曾在北平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他对幼儿教育理论和幼稚园课程 进行研究,出版了不少幼儿教育译著。

6、张宗麟。从 1927 年起,一直追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在他创办的乡村幼 稚园中,幼儿教育与农村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他鲜明的生活教育思想。之后,他 筹办了集美乡村师范。张宗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至今仍对我们的农村教育和师范生教育有 重要的影响。

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世界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 美国:开瑞计划 日本:幼儿园教师很受尊敬,工资比一般国家公务员高出 20%左右,跟我们国家情况完全不 一样。

澳大利亚:幼儿教育是 0-8 岁,也就是小学的前三年被看作幼儿教育的一部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书本 25 页表格。

2001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课本附录一。

2011 年 7 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 2011 年 12 月,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稿)》

文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学前教育?_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现今社会,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每天都在涌进来,学前教育界同样如此。很多专 家一做报告就会说国外的学前教育是如何如何的,而我们又是怎样怎样的;美国 的幼儿教师是怎么做的, 而我们又是如何的;??反正一句话讲的大体都是国外 怎么怎么好,我们怎么怎么不如人家,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人家。一个又一个专家 如出一辄的话语,又是理念,又是课改,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只能跟在后面忙的 团团转。

可最终的成效又如何呢,为什么国外很多好的理念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 不能很好的运用呢?除了一些主观的原因以外, 还有很多客观的因素造成了这样 的结果。我想谈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一些想法。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1. 重视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一岁半开始培养。自我服务的技能包括:系 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上或拉下拉锁、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 所等。

2. 教育中的特殊营养------尊重。如:认真听孩子说话、蹲下听孩子讲话、被当 外人面斥责孩子等 3. 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学历、职称的不同。学前教育工作者除了达到国家、州、 市规定的基本标准以外,还根据所担任的工作类型,有着的不同的要求。比 如,园长,一般为教育硕士,做过教师助手、教师、主班教师、园长助理; 教师,通常都修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的正在申请学前教育副学位。在由 3-4 位教师组成的一个班级师资群体中,有 1-2 名是主班教师,1-2 名是教师, 他们共同负责约 16 名儿童的保教工作,这些儿童可能是按年龄分班的,也可 能是混龄班编班的(2 岁 9 个月-5 岁) 。

4. 开放多样的学前教育途径 (一)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观察发现,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日活动中,儿童活动 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生活活动,也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既有动脑活 动,也有动手活动、动口活动;既有自由活动,也有教师规定的活动;既有个人 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大组活动;既有室内活动,也有室外活动等,做到动静交 替,劳逸结合,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下面是纽约一托幼机构每日活动安排表: 上午 8:00 儿童入园/自选活动 9:30 晨间谈话(如日期、天气、故事等) 10:00 区角学习(如艺术、操作、戏剧游戏、积木等) 10:45 早点 10:45 早点 11:00 圆圈活动(如音乐、故事、律动) 11:30 室外游戏 12:30 午餐下午 1:00 文学和故事 1:30 休息 3:00 安静 活动(如七巧板、操作、读书) 3:45 午点 4:00 圆圈活动、故事活动(如唱歌、讲故事) 4:30 室外游戏 5-6:00 儿童离园 (二) 五彩缤纷的区角活动 一走进班级,泾渭分明的各个活动区就会展现在眼 前。

1、活动区的共性和个性。几乎在每个班级设立的活动区有电脑区、科学区、图 书区、计算区、戏剧游戏区、积木(积塑)区、操作区等;有的班级还设立了家 庭区或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打保龄球或篮球) 、手工区、绘画区、泥塑区、 木工区、实验区、烹调区、劳动区等。

2、活动区的位置和面积。靠近班级门口的地方一般是动态活动区,如玩沙区、 玩水区、玩球区,远离班级门口的地方主要是静态活动区,如图书区、电脑区、 计算区。不同的区域占地面积不同,相对来讲,图书区、积木区、戏剧游戏区、 绘画区等占地面积较大,计算区、电脑区、手工区、烹调区等占地面积较小。

3、活动区的材料和陈列。各个活动区的材料都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全部开放, 置于低矮处,儿童选用十分便利。例如,在图书区内,既有录音机、桌椅、沙发, 也有多本图书、多付耳机、多个靠垫;在科学区中,既有多种动物模型、标本, 也有尺寸不同的烧杯、放大镜;在玩水区里,不但有会沉或浮的物体,而且还有 漏斗、水桶;在积木区内,不仅有空心、实心的积木,而且也有形状、颜色不同 的积木。

4、活动区的分隔和人数。图书柜、玩具柜和操作台是常见的分隔物。不同的 活动区对儿童有着不同的吸引力,相比而言,在戏剧游戏区、积木区、玩球区进 行活动的儿童人数最多;其次是电脑区、操作区、手工区;再次是科学区、图书 区、玩水区、玩沙区。(三)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 1、游戏的种类及主题,教师总是鼓励儿童自己进行选择、做出决定。

2、游戏的材料及构思。"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材料是儿童游戏的支撑,教师十分 尊重儿童对材料的取舍和操作的方式;"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教师注意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 的游戏氛围,保护儿童游戏的积极性,赞赏儿童的不同观点。例如,在"造大桥"的积木游戏中,有的幼儿提出要先造"桥墩"再架"桥",有的幼儿则提出不需要造"桥墩",直接铺上一块长板就可以造成"大 桥"了;有的幼儿提议要用圆柱形的实心积木做"桥墩",有的幼儿却提议应用长方形的空心积木做"桥墩", 对于幼儿的这些想法,教师都全盘接受,夸奖他们想象合理,设计奇特,很值得去试一试。3、游戏的时间及场地。儿童在上午、下午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游戏,能够尽情尽性地 玩耍;游戏场地开阔、安全,室内以地板、地毯为主,室外以木屑、胶粒为主,如果天气允 许的话,儿童会有大量的时间在室外游戏场地上度过。5.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注意从儿童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社区丰富的教 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为儿童的发展寻找契机和突破口。动手活动。"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这是儿童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真实写照。让儿童自 已触摸、尝试、探索、发现和游戏,使学习成为一种探险活动,而变得其味无穷、永无止境,儿童的 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为丰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

) ,使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 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探寻科学的奥秘。参观活动。教师定期带儿童到当地的各种博物馆,使儿童摄入 了量多质优的表象,丰富了对国家发展和世界文化的感性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其它活动教师有时还带儿童到农场去郊游,到马戏团去看表演,到水族宫去观赏,到公园、街道、广场去 散步,以开阔儿童的眼界,增强儿童的体力,陶冶儿童的情感。四、责权并重的学前儿童家长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既享有一定的 权利,也需尽必要的义务。

(一)广泛的权利 学前教育工作者使家长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具有如下一些权利: (1)当孩子在机构中时,他们可以随时来访。

(2)他们能够参与制定促进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方案,如果他们的建议不被采纳,他们会收 到书面反馈意见。

(3)机构定期为每个儿童撰写一份成就报告,至少每 6 个月给父母提供一份副本,或与父 母一起讨论报告。

(4)每年至少召开 1 次父母会议,也可根据父母的需要来开会。

(5)孩子的档案是特许的信息,应严加保密,只有得到父母的书面同意后,才能公开。

(6)父母复制记载孩子的资料不会被高价收费。

(7)父母可以对孩子的档案增加信息和评语

(8)父母可以请求删除或修改孩子档案中的任何信息,他们应收到来自机构的书面决定。

(9)父母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提出请求:孩子的档案对他们公开。

(10)父母可以要求召开一个会议,让他们去澄清或修正孩子档案中的令人不愉快的记载, 在会后 1 周内父母应收到反馈意见。

(11)在孩子进入机构前,父母应被约见等。

(二)重大的责任 1、对孩子的物品负责教师要求父母让孩子携带如下物品来机构,并在这些物品上写出孩子 的名字。

(1)在一个大袋子中为孩子放入一套完整的备用衣服(内衣、袜子、衬衫、裤子、运动衫) 和一个塑料袋。

(2)孩子在室外穿的衣服要符合季节的需要,如冬天要有帽子、手套、靴子和裤子。

(3)一个小床单和枕头,一个标准尺寸的枕套。

(4)一张孩子的照片。教师要求父母不能让孩子从家中带玩具来机构,因为孩子很难与人 分享玩具。如果孩子想带东西来机构,可带这样的东西,如图书、音乐唱片或磁带、照片、 制作或发现的物品(鸟窝、岩石) 、动物模型。此外,还不能让孩子从家中带玩具枪或武器 等物品来机构。

2、对孩子的食品负责孩子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午餐是从家里带的, 教师提请父母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食物。

将糖从 孩子每天的午餐盒中取消,即使在生日、假期和其它庆祝活动等特殊情况下,也要严格限制 孩子对糖的摄入量。

要为孩子提供营养丰富的三明治:小麦面包、薄脆饼干、 乳酪、 金枪鱼、 色拉、新鲜蔬菜、葡萄干、坚果(胡桃、栗子) 、火鸡、新鲜水果、酸乳酪或汤、炖肉、米、 干面食、烧过的蔬菜等。在午餐盒上写下孩子的名字,以便于教师放到微波炉中加热。

学前教育机构在上午、下午都向儿童提供优质、 有趣的点心,如果汁、 乳酪、花生黄油、 薄脆饼干、芹菜、胡萝卜和其它的非加工的、非甜类的食品,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饮食习 惯。父母在家中应强化这些习惯。不要让孩子带有糖、化学添加剂、防腐剂、染色剂、调味 品的食物到机构来。

3、对机构的活动参与 父母参与机构的活动,能够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的发展。教师鼓励父母以不同的 方式参与: (1)参加父母会议,表明自己的兴趣,提出自己的疑问,与专家一起讨论教养孩子的问题。

(2)参加需要出席的父母/教师会议。

(3)当需要的时候,志愿为机构做清洗工作。

(4)参加每年评估机构的活动。

(5)参加班级活动、参观活动和特殊活动。

(6)通过志愿做一件事,如为儿童阅读,向儿童演示反映特殊文化的技能,来共享家庭的 文化传统。

五、启示及思考 1、加强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也应象美 国一样, 把对学前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拓宽现行幼儿园科技教育的内容, 注意对儿童进行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 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 i 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启蒙 教育,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使用计算机的机会,以实现"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目标。

2、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从小培养儿童学会与 人共处就显得尤其重要。美国学前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帮助儿童认识本国文化的同时, 还让他们接触外国的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处理好区域文化、本国文 化与外来文化、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儿童不仅有时机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而且还有 机会了解周边国家和边远国家,能够理解多元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学会尊重、宽容不同的文 化传统,共享人类文化的精髓,成为一个合格的国际公民。

3、开展活动区教育的研究。我国一些幼儿园也开展了活动区的教育,但却比较注意形 式,未能发挥出区域活动应有的教育价值。我们应以美国为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班级师 生比率较高、活动场地不大--出发,探索活动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究竟应设哪些区?每个 区应如何布局?应占多大面积?需置放哪些材料?如何置放材料?每个区可容纳多少儿童 等。

4、增加参观和旅行的机会。

美国学前教育实践证明: 参观和旅行是教育儿童的有效形式, 因为儿童的身体所处环境 的变化能带来儿童的意识和行为上的变化。

在学前教育工作中, 我们也应全面开发社区中的 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儿童到历史名胜去参观,到城市、乡村去旅行,到公园、 街道去游玩,到商店、超市去见习,使儿童得以发现自己所处的地方环境以外的世界,并将 其与书本知识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实现从认知体验到情感体验的飞跃。

5、给予家长相应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一对"卵生姐妹",双方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家长只有在享受到自己特权的时候, 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这是美国学前教育发展带 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几十年来,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我们对家长讲的较多的是他 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权利和特权则很少提及。

我们应摆正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位置,与家长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家长, 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权利,如孩子个人隐私的保护权,孩子肖像作品的维护权,孩子发展水平 的知情权, 孩子教育措施的决策权, 孩子教育成就的评估权等, 使家长能真正地与教师合作, 实现家园同步共育。一、幼儿数量的不同 在美国,两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孩子。可我们现在呢,幼儿园小班至少也要 25 个的孩子,很多都是接 近 30 个。而中大班则要接近 40 个,甚至超过 40 个。二、教师工作量的不同现在我们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忙!但可悲的是“干的比驴还苦”却没人知道。驴干的 虽苦却还有人知道,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和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现在一般的幼儿园教师除了带班以外,还要做哪些呢?班级学期计划、班级学期小结、月计划、月小结、 月目标、周计划、每天的备课、区角计划、区角记录、主题活动记录、个案、教养笔记、家园联系、育儿 小知识、??您千万看清楚了,还有省略号呢?而且以上这些都还只是要写下来的东西(现在大部分都是 电脑打印)。专家、领导要看的,这可是评比的依据呀!能不写吗?除了这些要写的东西以外,现在的幼儿园还有很多的“组”,“教研组”、“年级组”、“电脑组”、 “课件组”、“双语组”??这些“组”,每个人至少也得参加两个吧!有的甚至是全部参加,我们戏称 为“百搭”。除了这些“组”的活动之外,还有定期的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工会活动、教师大会,?? 而所有的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利用中午孩子们午睡的时间,教师空班的时间进行的。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还要定期外出学习,各种区、片的活动,定期公开教学,??老师们几乎没有属 于自己的时间,甚至大多数的老师都会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主动回家加班,当然这是没有加班费的。

老师们哪里还有时间来准备教具、活动材料、环境布置呀?可是又不能不做,怎么办呢?简单:加班!三、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 例如,早已被教育界认同的观点:重视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过多的关 注结果。

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态度不同美国在 70 年代就已立法确立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

1979 年国会通过了 《儿童保育法》 (Child Care Act) , 1990 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Act),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 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Bill),该法于 1995 年作了修订。总统布什于 1989 年召集全国 50 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 2000 年教育目标》,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 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整个美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都有足够的认识。

而在我国呢?外地青年教师问我:在幼儿园,孩子们是叫你们阿姨呢,还是老师?我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态度已经无须多言了。而这样的差距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拉近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