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建构_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建构――从理论到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建构_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建构――从理论到实践

发布时间:2019-02-06 04:03:22 影响了:

  摘要 当前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教师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趋势。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对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和改进,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 教师共同体;网络;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12-02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Community under the Network:from Theory to Practice//Hong Wei, Ye Sainan
  Abstract In current worl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ecomes a hot topic of education reform. Teacher community is the driving force and tren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e draw up tak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example to modify and redesign the teacher community under the network. It will present good maneuverability and deserves to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teacher community;network;knowledge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
  1 Communication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现代社会已经逐步转型为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走向,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关键。而教师共同体又是学习型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判定一个学校“学习型”程度的重要指标。
  
  1 教师共同体的定义与特征
  
  学界没有教师共同体的确切定义,就我国来说,可指以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支持教师教育的大学(机构)为主体,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专业机构共同参与,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持,教师教育系统和卫星电视网、Internet(人网、天网、地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形成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协作体[2]。
  综上所述,教师共同体可从3方面进行界定:1)教师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协作体;2)教师共同体通过团队学习、资源共享、教学交流、集体教研、知识管理等手段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3)教师共同体的发展表现为教师共同体的素质提高(教育合力),以及共同体成员心理压力的减缓和教育潜能的发挥,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2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建构模式与反思
  
  2.1 现有模式建构选择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共同体的策略时,应当抓住2个关键点――网络、学习共同体。华南师范大学的徐晓东总结其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构建图1所示[2]教师网络学习平台。
  2.2 个案现状反思借鉴图1,笔者结合对江西师范大学有关教师共同体的观察、调研,对现状进行总结。
  1)资源共享方面。
  ①虚拟图书馆。目前,虚拟图书馆能够满足图书文献的管理、读者查询和浏览网上信息资源等需要。图书馆自主开发和购买23个数据库,补充和丰富馆藏资源,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3]。不足之处:第一,由于校园网络建设的局限以及教师住宅分布的不集中性,教师无法在住宅里通过虚拟图书馆获取资源;第二,虚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其电子资源,图书馆藏资源无法通过网络获得,许多校本资源难以在网络共享。
  
  ②多功能教室。在江西师大其名称为多媒体教室,该教室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目前,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66个,能够通过教师用户登录网络(校园网以及 Internet)。主要不足:多媒体教室只是作为网络单向客户端,不向信息中心发送任何反馈信息,信息中心缺乏对其必要的监控、分析评价。
  ③计算机网络教室。目前,江西师大拥有26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包括学院机房),主要功能在于承担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必要的绩效评估软件对其进行监测,不能实现对网络、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绩效评价。
  2)教学交流方面。目前,学校办公网依然是教学交流依托的平台。该平台能够基本实现网上收发文件,传递批示,公文分发,发布公告、通知,法律法规查询,各类行政管理,工作交流论坛,各种表格下载等。在教师交流方面虽然有员工之家,却只局限在工作论坛、下载专区、意见与建议,并没有真正起到教师交流的作用。
  3)在知识管理方面,只是少数教师的个别行为,整体未涉及。
  4)在团队学习、虚拟教研上以及教学评价上整体未涉及。
  
  3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模式改进与重构
  
  总结江西师大的教师共同体现状,笔者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共同体还没有建立,许多理念性的项目仍被束之高阁,即使作为硬件设施的网络设备已经能够实现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教师共同体的重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1 资源共享方面第一,网内扩容。在有条件的教师比较集中的住宅区,教师家庭可接入校园网,如青春家园、万科、师大南区等。第二,网外融合,对比较零散的教师共同体用户采用校园网OA办公系统的相似技术,无须映像IP地址,即可获取校园网内各种信息资源;并且可以结合现代通信技术融合视、音频技术等,进行“专家在线帮助”“专家讲座”“在线讨论”。
  3.2 教学交流方面结合Webquest的特点,并考虑学校全体教师共同体成员的有效交互,拟改进“学校办公网”板块,构建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Webquest)平台。以该板块中的“工作论坛”为平台,发布探究主题,举办学术沙龙,整合虚拟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教室、Internet等板块资源,充分保障教师共同体成员探究学习的信息畅通和资料完备。
  3.3 知识管理方面办法一,充分利用电子备课室系统,鼓励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教师集体备课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快捷性,能够形成实现教师交互式教学、教法研讨的新型备课模式,极大地推动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办法二,鼓励教师通过Wiki、Blog等方式,进行知识分类管理并共享,作为教师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即可按照需求获得资源。
  3.4 团队学习方面在校园网基础上开设一块团队学习的平台,比如互动学习室之类,由专家、各课程教师、网络课程开发技术人员组成团队,积极营造知识共享、相互学习的氛围,相互切磋,形成虚拟的网上学习团队。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团队取得的学习成绩予以奖励,并要求及时总结汇报学习经验。
  3.5 虚拟教研方面构建教师共同体反思平台。办法一,将江西师大教育学院的微格教育培训系统接入校园网,成为对教师专业培训的一个专门机构,并通过微格教育系统的处理,反馈给教师共同体成员讨论分析,构建综合反思平台。办法二,教师专业网志的建立,促成教师撰写专业笔记,并通过网志的形式共享,形成个体与群体的交互反思。
  3.6 在教学评价方面搭建两级评价系统
  
  1)绩效考评系统。绩效考评的流程如图2所示[4]。作为网络环境下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共同体的考评系统,流程图的前5步可以由系统统一设定,变量产生于后3步。绩效考评适用于就事论事,对教师共同体成员进行的某个项目的活动进行有效测评。
  2)电子档案袋系统。它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教师教学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计划等,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档案就不仅仅是一种用于组织评估和个人收藏的文档,而是易于收集,能够方便地用于公开展示、交流,使教师(共同体成员)能够从随时的相互学习中了解他人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样,在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群体的成熟[5]。
  根据以上改进和新增内容,修改后的教师网络平台如图3所示。
  
  教师共同体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需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对教师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和建构中的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知识管理与协作学习是贯穿教师共同体发展的关键性理念。从个案走向整体,从现状走向未来,教师共同体的构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调研和跟进新技术、新理论。
  
  参考文献
  [1]牛慧,石瑞芹,梁慧娟.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师网上集体备课”的实践探索――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为案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5(8):73-76
  [2]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311-313
  [3]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史介绍[EB/OL].[2008-7-11].https://210.35.164.13/Detail.asp?id=106
  [4]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考评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5(5):47-51
  [5]程莉莉.电子教学档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5(3):56-5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