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中学化学问题式学习方式的构建
 

中学化学问题式学习方式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9-04-20 04:21:21 影响了:

  问题式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地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展示、质疑、反馈和矫正等方式作用于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式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习者置身于问题之中,从而使“学习”和“任务”、“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中学化学问题式学习中问题设置的误区
  设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衡量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方面,是一门高级的教学艺术。然而从中学教学实际来看,人们对设问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设问教学等同于学生口头答题
  设问过程是教学过程,而不等同于教师提问、学生答题的过程。设问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因此设问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来获取答案。学生对教师设问的回应方式也不仅限于口头答题,还可以采用纸笔计算、实验探究、资料查阅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2.将设问教学等同于评价学生
  设问是一种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手段,而不等同于评价学生的手段。如果仅仅把设问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则会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评的地位,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也会把学生引导到一种错误的学习目标上去,会使学生把回答问题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
  3.注重问题结果,忽视思维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设问教学的一种常见误区。在化学课堂上,我们会看到有些教师总是关注学生的回答结果,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总是关注学生是否给出了正确答案,而不去分析学生给出的错误答案;总是期盼学生能迅速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愿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些情况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尤为常见,教师习惯用优生的思维代替所有同学的思维,没有达到设问的真正目的,没有实现设问教学的真正效果。
  4.设问方式简单,思维容量低
  课堂设问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应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问题的思维容量太小,甚至是毫无思维容量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则很难发挥设问教学的作用,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中学化学问题式学习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问题设计是问题式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的优劣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好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思维活起来、精神兴奋起来,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以下笔者谈谈如何进行化学课堂的问题设计。
  1.在创设情境中设计问题
  化学课堂上的“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生产情境,故事情境等。比如教师可以设问:“民谚说‘雷雨发庄稼’,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雷雨发庄稼”的背景下学习N2→NO→NO2→HNO3的转化。
  再如学习次氯酸的性质时,可结合生活中“84消毒液”设置问题:为什么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或氯水漂白?为什么商品标签上要注明84消毒液储存时间每延长1个月,药量增加0.1倍使用?这样将化学知识寓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会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欣赏化学对生产和生活的贡献,体会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2.从生长点和提高点上设计问题
  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知识是后续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稍加点拨,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了氮氧化合物的转化之后,教师可以设问:“有哪些物质能发生如下的反应过程?”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讨论,不光能写出新学的知识:
  还能写出下列转化:
  再如在进行电镀内容教学时,可以先从复习铅、锌和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的原理入手,可设计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①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提高铜在铅表面的析出速率?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将原电池改为电解池,锌作阳极,铅作阴极,通过调节电压大小,改变铜离子在铅表面的放电速率的化学原理。②要使铜持续不断地在铅表面析出,应该怎样操作更合理?由于学生还没有实验的过程,同学们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同学提出不断向硫酸铜溶液中补充硫酸铜固体,使其一直保持饱和状态;也有的同学认为将锌片换成铜片更方便。老师要在讨论的基础上借此引发学生思辨,探求最佳方案,从而引出电镀概念。③要使粗铜片上的铜“转移”到纯铜片上,可以设计怎样的装置?通过学生的思索、探究,从而过渡到电镀原理的应用——电解法精炼铜的教学上来。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电镀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从而形成了激趣、设疑、诱思、启智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都将得到提高。
  3.从易错、易混角度上设计问题
  对于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将这些知识放到一起比较,让学生注意到这些易混点。比如在学习氮氧化合物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实验室收集NO和NO2的方法是否相同?应该如何收集?这样就会使学生关注到这两种氮氧化物的不同之处:NO能与O2反应,因而用排水法收集;NO2能与H2O反应,因而用排空气法收集。
  再如在学习PH计算时,学生常在碱溶液混合时有关PH计算中出现错误,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pH=10和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做的:c(H+)=(1×10-10V+1×10-12V)/2V=5×10-11mol/L,pH=-lg(5×10-11)=10.3。此时教师可以借题发挥,以错误性资源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之处。
  4.从能力和方法上设计问题
  对于一些较难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或设置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提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方法。比如关于氮氧化合物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是一类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递进的一串问题:“将一个充满NO2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试管内溶液上升的体积占试管总体积的多少?欲使试管内最终全部充满溶液,可以采用向试管内剩余气体中再通入O2的方法,为什么?能否写出上述过程的总方程式?”通过这样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写出反应:4NO2+O2+2H2O=4HNO3;接着教师再设问:“如果反应中NO2和O2的体积比等于、大于或小于4∶1,最终试管中剩余气体分别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分类讨论的思想。通过这些问题串,学生能够逐步突破氮氧化合物与O2和H2O的一些复杂计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