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审视小学语文课象,激活课堂生命力] 小学语文课文象
 

[审视小学语文课象,激活课堂生命力] 小学语文课文象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1:08 影响了:

  摘要:课象就是课的影子、形象,任何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对大量课象的感知、积累与内化。怎样审视小学语文课象、激活课堂生命力呢?笔者认为要品味课象,反思课堂;积累课象,优化课堂;内化课象,创新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象;课堂;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
  课象就是课的影子、形象,任何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对大量课象的感知、积累与内化。只有反复研究自我课象,丰富课象、积累感悟,内化提升,才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一、品味课象,反思课堂
  品课是研究剖析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是传播、推广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是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1.品“疙瘩”课——有心栽花花不开。所谓“疙瘩”课指的就是教学前自己精心准备、绞尽脑汁,自认为尽善尽美的设计,教学时却“触礁”,越上越不顺,一堂课下来很是遗憾,心绪黯然的课程。多数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的情况。
  教师如何实施教学预设,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如何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话如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无疑是这个“现场”的引导者、组织者。课堂上的得与失、成与败,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都值得教师反复咀嚼深刻反思。不管是“亮点”还是“瑕疵”,是“出彩点”还是“缺憾”,我们都应该对这些教学细节进行及时地反思,对“瑕疵”、“缺憾”防微杜渐,让“亮点”、“出彩点”精益求精。
  2.品“偶遇”课——无心插柳柳成荫。所谓“偶遇”课指的就是有时自己认为不能出彩的不大经意的课,教学时却出乎意料越上越顺,一堂课下来,就像喝了蜜似的心中充满快意,这都源于动态生成的精彩。
  课堂上也许有不少的亮点,如词语的理解引导得妙,句子感悟引导得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特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到位等。哪些亮点是预设的精彩,哪些亮点却是在动态中的生成,哪些教学细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品味积累的课象。
  “思考是成长的阶梯,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成长最快的人”。课堂活动是感性的,教学“反刍”是走向理性的开始,是走向成熟的阶梯。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和总结,我们的教学思维才会开阔、明晰起来,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也才会不断地提升。
  二、积累课象,优化课堂
  较之阅读写作,品课就如“分析理解”,读懂了,理解了,还需要“背诵记忆,内化积累”。如果课象贫乏,胸中无课,运用起来就会如炊之无米。只有让课象立于胸中,才能“下笔如有神”。
  1.积累自我成功课象。作为教师,不管是“疙瘩”课还是“偶遇”课,我们都应该及时捕捉,细细反思,静静咀嚼这类偶得课,好好梳理,多多积累这类偶得课,这是丰富自我成功课象的重要一招。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共同建构了一个鲜活的课堂。在这个充满灵动的“舞台”上,或许演绎着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或许留下了无数的缺憾,或许引发了无尽的思考,却真实地记录着师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一堂课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
  “成功=经验+反思”,要想使课堂教学艺术得到较快提高和日趋成熟,就有必要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积累。
  2.积累特色课象。同伴、身边的资源,鲜活可感可学;同伴的课例,除了自己的品味琢磨,还可与执教者沟通探讨,交换意见,既可避免自我课例“当局者迷”之弱,又可避免名师课例难以直接交流之短。积累同伴特色课象,一是要及时,随时留心身边的优秀课例,哪怕是精彩片段,都要及时捕捉,及时梳理,及时交流,及时内化,做到“烂熟”于心,并及时地学习仿效,仿中创新。二是要广博,注意积累多人的特色课象,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览精品。注意积累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色课象,跳出具体课例的“形”,感悟成功课例的“神”,把握其精髓内涵、普遍规律,学会迁移、嫁接、创新。
  三、内化课象,创新课堂
  画画要临摹,写作要仿写,书法要描红,课象的积累内化目的是为我所用。所以,模仿课象也是积累内化课象的一种方式。但模仿的精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模仿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实际,并在“仿中创新”。
  在学校听优秀教师上课时,笔者发现以训练词语造句导入既扎实又能自然不露痕迹地导入文本,因此便决定模仿试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如,笔者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导入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三组贯穿全文线索又能反映人物品性的成语“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见利忘义”,请学生读一读并选择其中一句或两句来说一句话或概括一下全文的中心,由此导入文本。
  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导入自然扎实,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走进文本进一步学习,效果较好。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导入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达到引而不发的境界。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名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上经常都看到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充分施展想象能力的广阔空间。
  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需要教师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筋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材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
  品味、积累,内化课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新。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只有深入地透视成功课象的理念、内涵、方法,才能“仿中创新”,上出有自己的特色课。
  让我们在“自我课象”中成长,激活课堂的无限生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