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用多元化手段激活课堂教学_课堂教学的5个基本环节
 

用多元化手段激活课堂教学_课堂教学的5个基本环节

发布时间:2019-06-14 04:25:50 影响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基础,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关键,教师只有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组织,激活课堂教学,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八个方面谈一些认识。
  一、加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是由学生个体、小组、班级、教师四方面构成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它们之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更好地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当然课堂互动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课堂的互动要辟免单纯追求热闹效果,要把互动目的定位到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上来。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做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展示模型、图示、实验、多媒体等手段灵活结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提升课堂的精彩程度,增强学生学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课型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三、重视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创设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实验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教师能根据授课内容及学生实际,创设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那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有利。
  四、利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
  教师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是最直接的教学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科学习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准确、严谨和简练,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有效的情绪感染、恰当的肢体动作辅助教学。如果教师的讲述生动有趣,幽默诙谐、使学生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师生感情就融洽,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无招胜有招,从而产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效应。
  五、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教室前排和中间几排学生关注较多,对后面几排学生关注较少;对成绩优秀学生和中等学生关注较多,对学困生关注较少。导致有些学困生产弃学念头,上课时睡觉或干其它事情,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要落实“为了位每一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关注全体学生。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需要做到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业的好中差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做到“跳起来摘桃子”,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重视实验教学
  高中新课程更加重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增加了实验数量、明确规定了必做实验和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在教师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创新的能力。通过实验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学生会感受深刻、理解深刻、记忆深刻、运用灵活、受益无穷。
  七、课堂教学中重视问题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通过有效的问题探究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过程、方法两个方面总结规律、加深理解。能用已掌握的方法去解决类似问题和新背景问题,达到方法的灵活迁移,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八、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
  “和”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不同事物对立统一而达到的平衡协调状态。它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将其统一于相互依存的整体中,并取其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的情势与节度。课堂是师生相处相融、共同进步的主阵地。和谐的课堂具有平等、互助、活跃的特点。平等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助指教学相长、师生共赢。活跃指学习主体的不同思维得到迸发、碰撞、拓展。只有在和谐的课堂中才能实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才能使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得到落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