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关于构建古典诗歌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视频
 

【关于构建古典诗歌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视频

发布时间:2019-04-20 04:16:02 影响了:

  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占有重要地位。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诗歌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这一标准展开,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尝试以此为目标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读—译—评—析”课堂教学模式。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走机械的形式主义道路,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这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一定要排斥程式。教学过程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也就是有反映内在规律的一定的程式。”
  一、读——吟咏诗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诵读诗作,这是由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所决定的。通过诵读可以挖掘传统文化因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1.读得准
  读得准,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等。古典诗歌的节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样式:如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含英咀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在诵读时必须让学生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领会不同节奏所产生的不同情趣:《诗经》两个二字节拍的整齐美;《离骚》运用“兮”字所产生的参差错落的变化美;五言诗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相组合的韵律美。
  2.读得顺
  读得顺,指读通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只有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在重音、轻音的选择,语速、语调的把握等方面上有的放矢。如在《涉江采芙蓉》的诵读教学时,应让学生对“采芙蓉”“望旧乡”“忧离居”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反之诵读亦可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起到重要作用。
  3.读得好
  读得好,指读出作品的情调。每一首诗歌都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越,或低沉哀婉等。学生在反复吟咏时,要融入诗作,走进作者,体会其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由此产生的独特情趣。这样才是真正的落实吟咏诗韵的教学目标。
  二、译——还原诗境
  阅读诗歌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因此应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天地。这种诗境是由独特的诗歌样式呈现出来的,我们如何透过诗歌的形式来感受诗境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诗作进而还原诗境。
  1.译得通
  译得通,就是指翻译的内容要与诗文在文笔理路、因果关系上清晰一致。比如翻译《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的场景时,就可以翻译为“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2.译得美
  还原诗境,我们在翻译诗作时,应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与想象,将自身投射在作者和作品交织的艺术世界中完成审美的享受。
  比如翻译《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的场景时,就可以翻译为“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我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我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可我要将这满江的风景都送给谁呢?我怅立船头,突然一声浩叹:手中的鲜花送给谁呢?心爱的人儿远在天涯”(《课文解读》,谢立凡)。
  三、评——评点诗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既要重视学生对诗作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独特(哪怕是表层的)体验,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与点拨的作用。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阅读与鉴赏中,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交流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乐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要坚决抵制“以教带学”“以讲代练”的传统模式。在面对诗歌这一独特样式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体验作品的形象与情感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运用已学知识来了解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技巧等,努力做到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在评点《涉江采芙蓉》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设身处地去感受“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形象和情感;也可以通过了解东汉末年中下层士子的命运和《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2.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中,我们强调注意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离不开教师的方向性引导;古诗文的阅读重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阅读方法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点拨。
  四、析——分析规律
  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个性到普遍性的过程。如果说学生在“读——译——评”的阅读过程是对作品形式或内容的具体感受的感性欣赏阶段,那么“析”是以学生的具体感受为基础对作品加以对照比较、分析鉴别的理性欣赏阶段。该阶段是通过规律分析,加深对同一主题类诗歌内容、形式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深入的诗歌赏析规律的引导探寻,进而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在分析《涉江采芙蓉》的鉴赏规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评“芙蓉”意象而总结缘景明情的鉴赏技巧;通过了解相关创作背景材料体会知人论世的鉴赏艺术;甚至引导学生由《涉江采芙蓉》“这一篇”的体验过渡到《古诗十九首》“这一类”的阅读,进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是对每一堂课的精雕细琢,更表现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只有教师在每一次教学思考中都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目标,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修订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