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脱贫攻坚 >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11 10:29:57 影响了: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

  根据中、省、市、县统一安排,全市脱贫攻坚战已全面打响,面对这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既要摸清底子、因户施策,又要着力当前,狠抓落实,确保如期脱贫摘帽。

  段家河镇薛家湾村既是市政府办的扶贫联系点也是市长的党建联系点,决定到2017年甩掉贫困村的帽子,时间短,任务重,这无疑是场硬仗。

  薛家湾村贫困人口148户521人,五保集中供养6户,142户贫困户由100名干部(其中:市政府办73名、县移民局16名、镇村11名)共同包帮,致贫原因:因病69户,因残27户,因学21户,因灾2户,缺劳力14户,缺资金9户,占人口总数的23%。享受低保贫困42户110人。不安全住房45户。党支部共有党员72名,其中女党员14名,60岁以上党员40名。

  脱贫,目标明确,就是要让薛家湾村148户521人全部摆脱贫困;攻坚,要攻克的就是148户521人中那些“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既无集体经济收入、家庭极端贫困又个人能力不足、文化水平低下,要想让他们真正脱贫、稳定脱贫,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要啃掉这些硬骨头,不仅要有决心、信心,更要有耐心、恒心,还必须精心、细心,最重要的是要怀抱一颗爱心。面对一贫如洗的父老乡亲,只有感同身受,情同此心,才可能心甘情愿地担负起扶贫重任,齐心协力、不遗余力地冲锋陷阵。

  从去年的8月份来到这里,先是走访慰问贫困户,再到一遍遍入户了解他们的人口详细情况、土地林地资源、收入来源情况、住房现状及人居环境等,进一步核实贫困户实际情况,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因病、因残的弱势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分门别类开处方然后对症下药,从而使他们逐渐脱贫。对因病贫困的群众可以通过门诊特殊慢性病补助、大病住院补助、大病保险补助、农村医疗救助等方面政策实施全覆盖,保障他们病有所医,生活水准不下降;对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通过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对因学致贫的贫困群众通过开展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高中国家助学金、职中助学金、职中一次性资助、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大学本科生资助、“雨露计划”中高职资助等手段,确保他们“断穷根”;对因居住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通过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以及薛家湾美丽乡村建设四改三建等项目,彻底改善他们的人居环境。

  这些帮扶政策为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找准了路子,但要稳定脱贫目标,这绝不是一句口号,现实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困难重重。对那些致贫原因错综复杂的贫困群众,要脱贫,既要解决其个人、家庭增收来源等诸多难题,也要解决其居住环境的建设问题,比如路、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即使帮其找到了脱贫项目,没有技术或缺乏技术指导怎么办?道路不通、产品运不出去或卖不出去怎么办?遇到天灾人祸、节外生枝又怎么办?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需要细致入微地考虑、操作,需要有人帮助协调解决。否则,扶贫治贫也难以奏效。

  一是缺乏产业领头人。我们村共有10个组,除1、2、9、10组处于集镇和公路沿线外,其余都分散居住,基本上一条沟一个组,农户可利用的有效耕地也多分散于山上,3、4组以种植黄姜为主,5、6、7、8组以种植樱桃为主,大都自主经营。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等、靠、要”、怕担风险怕赔钱思想严重,更是因为缺乏产业领头人,无法形成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

  二是缺乏技能培训。有位贫困户去年下半年在集镇上开了一家餐馆,但因为手艺不精,来消费的顾客廖廖可数,只能维持基本家用,经过市场考察,他希望可以通过厨师技能培训,提高质量,吸引顾客来店消费。还有一些贫困户,在政府的号召下栽种了桔柑,但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导致桔柑树果实又小又涩,无人问津,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三是缺乏有机结合。薛家湾村的贫困户大多集中在山上,因为他们的土地都在那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些贫困户居住条件十分简陋、环境恶劣,政府虽然在金水湾规划了安置小区,但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比如四组的陈家小院,那里的房子距今近百年,已属危房,不能居住,但是他们还是不愿离开,他们表示,金水湾移民小区固然环境好、设施好,但就是离他们的土地太远了,来来回回需3、4个小时,太不方便。又比如一进5组路口,就有几幢砖混结构的房子却空无一人居住,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条件好的人家早都离开这里搬去城里、镇上居住,原来的老屋就这样空下来荒废了,而5组却有许多的贫困户因为缺乏资金根本就盖不起房也不愿意到集中安置点居住。那么,能不能由政府回购这些可以居住的旧房,再分配给那些需要的贫困户,这样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能废物利用,也满足了贫困户的需求。

  四是缺乏正确理解。通过走访,有些贫困户反映,自我当了贫困户啥好处都没有,甚至还提出要给他解决正式工作。在贫困户的观念里,觉得自己被认定为贫困户后,就是国家和党委、政府要负责自己的吃喝拉撒,定时不定时发发钱,发发物。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关键还是政策宣传不到位。

  五是贫困户甄别情况复杂。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看着有这么多的好政策,有的贫困户脱贫了还要求返贫,有的贫困户脱贫了不愿意承认脱贫,甚至为了能多享受些贫困政策,贫困户一户家中出现了几个户口本。还有些贫困户在调查时不说实情,尤其是收入调查这一块,导致核实的情况出现反复。还有,绝大部分贫困户文化程度低,说法上前后矛盾。有时,对同一个人做三次调查,会有三个说法,有的一家两口子说的也自相矛盾。这就无形中造成了甄别情况的复杂性,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开展工作?

  一是要主动开展帮扶。入户走访的时候,有群众质疑“我怎么就脱了贫”是有道理的。他稀里糊涂被确定为贫困户,又稀里糊涂被脱贫。但是,我们一定不能稀里糊涂。对村里的规划及脱贫任务,上级已经做了安排,下达了修路、饮水等项目,提供了贴息贷款,明确了任务(到2016年底脱贫74户287人)、责任人(由市政府办、县移民局及镇村100名干部联系帮扶)、要求(根据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和需求,根据每户贫困户不同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现在,我们需要做得是把这些“纸上的措施”落到实处,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要靠我们去打通。帮扶不起来,完不成脱贫任务,责任在我们身上,是我们失职渎职。宁肯自己多受累,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积极主动工作,想方设法帮助群众搞发展,让群众的腰包尽快鼓起来。

  二是要正确理解帮扶。过去,一提帮扶群众,就是给群众送钱送东西,而且一送了之,送过之后,一年半载便不闻不问。危急关头,给病人输血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不能让病人自己恢复造血功能,病人的病总是好不起来的。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雪中送炭,给予适当的钱物等物质上的帮助,无可厚非。但简单地将帮扶等同于给钱给物,那就值得探讨了。第一,如果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就算你给他二、三百元钱,或者送点衣物棉被粮油米面什么的,他绝不可能因此就达到脱贫标准了。第二,我们干部职工工资收入普遍不高,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上的血都有限,还有的要联系七八户贫困户,又有多少血可输?又有多少鱼可送?第三,如果随随便便、轻而易举就将钱或者东西给了贫困户,会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谋生手段,从而滋长和加剧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而导致他们更加贫穷(不能养懒汉)。第四,过多的、不分青红皂白地赠送钱物,还会引起干部之间在帮扶工作中的攀比、引起群众之间的攀比。因此,给钱给物必须看情况、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可能是帮倒忙,是在坑群众、在害群众。

  三是要帮要帮到点子上。群众是最朴素的,感情最真挚,真帮助群众,就要为他们考虑长远,而他们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感情上的交流、思想上的沟通、观念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安慰鼓励、信念的确立往往比获得金钱财物更重要。帮扶群众应以扶智和扶志为主,多宣传政策,把道理讲明,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帮助他们开阔群众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树立正确目标和坚定信心。这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帮扶。当然,这样做,事情会更麻烦、过程会更复杂、时间会更漫长,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但这更能检验我们对群众感情深不深,对这项工作态度端不端正,也更能检验我们是真心帮扶,还是在作秀。

  四是要由农户自己拿主意。我们充当服务生的角色,负责提供菜单,但是不能点菜,不能擅自决定农户吃什么,更不能强喂。点什么菜,由贫困户根据自己口袋里的钱和自己的口味决定。我们帮助提供思路和建议,贫困户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自负盈亏,自己享有成果和收益,自己承担风险。

  五是要按市场法则办事。需要原料,我们可以穿针引线帮助联系,但合同得农户自己签,钱得农户自己出,拿出积蓄、从银行贷款、向亲戚借,或者先赊后还、以成品抵账都可以。需要技术,干部可以帮助咨询、请专家授课培训、请做得好的一对一指导、上网查或买图书等。需要销售,干部可以帮助推销(学校、超市、互联网等)。

  六是要树立诚信等良好风气。虽然现在给贫困户提供了可以免费用3年的贴息贷款(5321金融政策),但要跟贫困户说清楚,利息可以不结,贷款不是不还,借用的钱该还的必须还,有条件还而不还的,要予以制裁,树立良好的诚信环境。

  七是探索推行脱贫奖励政策。可由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如果贫困户脱贫了,就可以在年底获得300元的奖金和证书。脱不脱贫,获不获奖,由贫困户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愿申请,乡村两级党组织审核,过关了就可以在年底得到奖励。这样,既鼓励贫困户脱贫形成脱贫光荣又得实惠的导向,又解决了脱贫户不愿承认脱贫的矛盾。

  当然,有困惑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办法,如今,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军令状已经下达。惟有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全力以赴,才能不辱使命。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