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大学问学长学姐的问题 [小问题,大学问]
 

大学问学长学姐的问题 [小问题,大学问]

发布时间:2019-04-15 04:20:00 影响了:

  当你想了解孩子的某些情况  培养孩子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将问题具体化  如果你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听上去好像是个挺开放的问题,但他很可能回答:“挺好的。”然后——就没了下文。问题太笼统,孩子就有可能不知该从何说起。
  应该把问题具体化,从最容易说、最实际的事情开始,比如:“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上了些什么课?”“哪个老师上的?”“做了哪些游戏?”“玩了什么玩具?”“都跟谁一起玩了?”问得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回答。而随着你的提问,他会回想起这一天在幼儿园的经历,说着说着,具体的细节与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
  这种提问的方式,也是在训练孩子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你的提问,就是在提示孩子,平时可以去注意哪些方面。
  抓住兴趣点
  有些问题,有可能触动孩子的记忆,他可能会回答得具体一点,有时,也许说得并不多,但在神情、情绪上会表现出不同。你应该注意观察,抓住这些地方,更仔细地询问下去。
  比如说到“今天做了哪些游戏”时,孩子如果有兴趣,你不妨继续用“具体化”的技巧,“这个游戏有几个人参加呀?”“游戏规则是什么?”“你在其中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碰到困难的地方?”“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他小朋友也喜欢这个游戏吗?”“你们玩了多久?”等等。
  对他感兴趣的事提问是孩子思考与回答的最大动力。
  在对某个兴趣点做充分探讨之后,要记得再回到主要问题上来。比如在探讨了“游戏”之后,再回到“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这个大问题上,继续问其他的方面。可以在不同的问题上,就多个兴趣点深入展开,但最后都要再回到主线上。这不仅能让孩子说到尽可能多的情况,感觉上也有始有终,能培养他的整体思维。
  当你想让孩子自己做些什么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分阶段提问
  比如晚饭后,孩子想让爸爸穿上“鳄鱼服”,扮演大鳄鱼来玩,爸爸可以就势提出要求:“那你也得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动”起来——脑子和身体都动起来。
  如果孩子说:“我要扮演一个钓鱼的人。”好,不必去跟他多讨论这个问题的逻辑性,肯定他的想法就是。
  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你要在家里找到一些道具,用来扮演钓鱼的人。”这是个更具体的、实际操作性的问题。如果孩子不知道该找什么东西,就提示他:“钓鱼的人用什么来钓鱼啊?”——鱼竿。他想到了这一点。“那么能找件什么东西来代表鱼竿呢?”如果他想不出来,继续提示:“鱼竿是什么样子的呀?”——又细又长。“那什么东西又细又长,长得好像鱼竿呢?”——爸爸的高尔夫球杆。哦!他找到了。
  然后问题又来了:“鱼竿上一般都有什么呢?”“怎样才能把鱼饵挂到鱼竿上呢?”……
  分阶段提问的关键,就在于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步骤,当孩子完成第一个步骤后,再顺势提出第二个步骤,一步步地去引导他。
  注意——
  在每一步上,只要孩子提出了一个大体可行的回答或解决方案,就给予肯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思考下一步骤该如何处理。这样孩子会更有参与感,会感觉到任务是在自己的积极思考和行动下,最终获得圆满完成的。
  发散性提问
  在完成任务之后,先简要回顾一下整个过程,它的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所用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就某些步骤提出问题,比如:“除了爸爸的高尔夫球杆,还有什么能代表鱼竿呢?”用类似头脑风暴的形式,尽可能地穷尽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答案就可以被接受。
  这就像思维体操,通过这种类型的提问与回答,孩子会了解到:很多问题没有特定的标准答案,可能有多个答案,而且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最佳答案也有可能会不同。
  当你想和孩子探讨问题
  拓展孩子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代入法与同理心
  比如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让孩子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让梨?什么情况下不让?”不要进行道德上的评判(这很重要),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能帮助他确认自我。
  再比如碰到令他为难的事、生气的事、难过的事,不妨先跳开去,问他:“如果是爸爸遇到这样的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首先能把孩子从糟糕的情绪里拉出来,然后他需要平时观察爸爸的经验积累,以及将爸爸这个人物代入到事件中去,模拟想象,才能给出答案。再问他:“那如果是妈妈呢,会怎么做?”在这样的问答中,他还会慢慢地体会到,不同的人遇到同一件事情,处理的方式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件事有好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有些有效,有些有问题,思路拓展之后,他自己慢慢地也会去判断、去学习。
  向纵深开掘
  还是以孔融让梨为例,我们不妨进一步追问:孔融那个时代的4岁孩子,和现在的4岁孩子一样吗?这就需要考虑到: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几岁算是成年?从这个角度算,4岁相当于现在的几岁?那时候4岁孩子接受些什么样的教育?家长对他的期望是怎样的?从这个角度看,他有什么样的表现算是“正常的”……
  推测得是否准确其实不太要紧,最重要是,不断地向孩子抛出问题,也鼓励孩子提出更多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探究,一起猜测。就好像头脑体操,也像游戏,没有标准答案,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温馨小贴士:
  注意避免——
  封闭式问题
  凡是让孩子无话可说的问题,就是封闭式的。比如,“是与否”、“对与错”的问题。孩子回答:“是的。”“对的。”然后——就没什么话说了。还有“你还想再玩这个游戏吗?”也是典型的封闭式问题,孩子回答:“想。”然后——也没什么话说了。
  带倾向性的问题
  比如:“你觉得这样做好吗?”以及:“那应该怎么做呢?”这些问题背后,都隐含着提问者的判断与倾向:如何做才是好的、正确的。这其实也是把问题封闭起来的另一种表现。
  要让孩子尽量自由地说话,描述他的所见所闻,发表他的所感所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