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论《诗经》中的农事诗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论《诗经》中的农事诗

发布时间:2019-04-24 04:09:40 影响了:

  摘要:儒家经典《孟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首先,就民众、君主及国家政权的关系而言,民众为本,国君与政权为末。其次,君主和任何国家政权都不可能离开民众而单独存在。最后,民众的安居乐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前提。孟子所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巩固君主政权、推行王道政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孟子民本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孟子;儒家;民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99-02
  一、 民本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并无“民本”一词,多数学者认为,“民本”源于《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及《春秋榖梁传·桓公十四年》中的“民者,君之本也”。“民惟邦本”一词,孔颖达《尚书正义》注:“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尽管中国古代没有完整地出现“民本”一词,但民本思想却古已有之。早在殷周时期便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多少便能反映出当时“领导者”为满足民众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作出的努力。周公之时,“知小民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怀保小民”(《尚书·无逸》)等记载也表明统治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惠民、保民的重要性。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孔子以“仁”为基础施行“德治”。孔子推崇养民的君子之道,《论语》云:“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民本思想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孟子比较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孟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成者(刘夏:《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史记》记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毋庸置疑,子思从孔子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思想学说必定对孟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就不乏“民本思想”。在《孟子》一书中未提到“民本”一词,只是“民”字出现的频率高达190次,可见“民”在孟子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梁惠王》(上、下)两篇中,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出自这两篇。通过与君王的一问一答,孟子系统地阐发了他的民本思想。至少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就民众、君主及国家政权的关系而言,民众为本,居于主要、根本的地位;国君与政权为末,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第二,君主和任何国家政权都不可能离开民众而单独存在。第三,民众的安居乐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前提。
  (一)民本君末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认为民众才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在封建秩序中,君民关系的本质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但传统儒家却认为君“为民父母”。《荀子》云:“夫君道,亲也,民者,子也,吏者,其乳保也。”君主是父母,民众是子女,大臣官吏是保姆。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人民”既被奉为三宝之一,足见其重要性。可以看到,儒家学说中“民”的地位始终不断提升,关注民生已经被提到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高度了。而孟子的民本君末说恰为其民本思想定下了理论基调。
  (二)天从民愿
  君主和国家政权不可能没有人民的拥护而单独存在,失去民众,就意味着国君权位的丧失甚至国家政权的覆亡。自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说,这就是说统治者必须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保持政权的稳定性。《孟子》引《泰誓》之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引《大誓》之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皆在于说明天从民愿的道理。孟子认为,天下是“天与之”,而天的意志又代表民的意志。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天下是“民与之”。孟子举例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欲得天下则要得民心,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亡。
  (三)载舟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民众只有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宁,政权才能巩固;反之,民众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他们便会动摇甚至推翻现存政权与君主的统治。孟子推行王道,深知以民为本是关键,理解“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皋陶谟》)。因此,为了“本固邦宁”和避免“覆舟”之险,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与民同乐。孟子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与民同乐则民乐,不与民同乐则民怨。因此,君王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必须与民同乐。孟子进一步指出,“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站在民众的角度为他们分忧,难么离王道政治也就不远了。
  2.制民之产。对于统治者而言,人民的生活能否得到安顿和保障,直接决定了国家政权和君王统治地位能否得到巩固。孟子认为,首先社会生产应做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其次施行“井田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做到这两点,就可以达到社会安定。“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民有恒产,才有恒心,就能安于生活而不思犯上作乱。
  3.保民而王。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爱护百姓,推行王道,(这样的趋势)没有谁能够阻挡(王天下),也没有他国敢来侵犯,安邦定国是推行王道的前提。第一要“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善推其所为而已。”惠民政策要泽及于民,应当将恩泽推广于天下百姓。国君若能做到这一点,则不仅国内安定,四海之内也就不会再有战争。第二,国君不能嗜杀。“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百姓皆愿意归服不嗜杀人的君主,归服之势就如水往低处流的趋势一样不可阻挡。做到这两点,则“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这样的国家,人民“心向往之”,还有谁会犯上作乱呢?又还有谁可以来侵犯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