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整改报告 >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19-07-21 10:28:33 影响了: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_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分析

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在文字绝对垄断报纸版面的时代,新闻图片不仅非常“弱小” ,而起数量少得可怜。这与中国文化界长期的传统有 关,从古到今,中国文人讲求的是“诗言志、文言志” ,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才华是看这个人文章写得怎么样,而不是看 你画画。而报纸的出现,为文人们提供了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文字在报纸中占据了主角。加之摄影在中国出现 的比较晚,是 20 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所以,摄影在新闻传播中长期处于“配角”的尴尬位置。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当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1990 午 8 月,当 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究会在银川举行的时候,与会者第一次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达成了共识,即从 “银川会议”开始,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才开始真正从一种思路变为全国报纸的实践。可以说这是一次报纸的改革, 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报纸这一传播媒介选择了摄影作为新闻传播的工具,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功能。

1999 年文艺批评家杨小彦先生在位《天涯》等刊物撰写的三篇文章中,率先使用了“读图时代的到来”这样一种 提法。现代社会,图片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报纸杂志中、公交车内、道路两旁,超市里的日用品包装上都 有精美的考究的美图,人类生活可谓进入了“读图时代” 。

《新闻摄影学》对“读图时代”这样定义,由于科技的发展 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眼球,激发我 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摄影在新闻传播中如鱼得水,体现出其在新闻中的巨大价 值。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 γραφη graphê, 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 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在玛丽·维纳·玛丽亚(Mary Warner Marien)的《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 年至 1990 年间的文化史》中说道 “摄影没有单一、清晰的前身,部分原因在与摄影的多种用途不能用统一的定义界定,其困年也许表现在编写它的史 前史与历史时所遇到的麻烦上,摄影的诠释主要是依据 18 世纪思潮中反复陈述的有关自然性和独创性的复杂观点。在 摄影语言中没有一种预备性的原型,如果摄影主要被定义为创造多个副本的手段,那么它的先驱可能在印刷媒体中找 到,例如木刻和版画。如果将摄影定义为能精确复制可观察到的现实手段,那么它的选取可能被定义为依据在一个更 宽泛的视觉甚至是语言上的光学经验的语言系统中。当把摄影的复制性与精确性都纳入定义时,寻求摄影术的途径可 能要到魔术与幻影里去了。

摄影的分类有多种多样: 按拍摄对象分类:有人物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等; 按作品功能分类:有新闻摄影、文献摄影、商业摄影等 按拍摄目的分类:纪实(或写实)摄影、艺术(或美)摄影、技巧(或实验)摄影与哲理(或观念)摄影四大类别。

目前国内比较通用的分类法是将摄影分为人像摄影、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和广告摄影四大种类 新闻摄影是摄影发展史上纪实摄影的光辉一页,由新闻事实和摄影两大要素组成的。它以摄影技术为手段,通过 画面的视觉形象,传递新闻信息。

在本文中,更多的是从新闻摄影角度来研究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涵。

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记录电影, 以及用摄像机拍摄电视新闻这三大类用影像报道新闻的手段。现代化的摄影手段,如手机上的拍摄功能、个人和家庭 使用的 DV 摄录机等,因为小巧灵活、方便使用,也参与到新闻摄影报道中来。

狭义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报纸杂志和网络为载体结、以图文结合的形式, 传达新闻信息的活动。从传播学角度上分析,新闻摄影是一种图文结合的传播方式。这种图文结合不是简单地把图文并列在一起,而是 把图文和文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信息总量超过图片和文字二者传达的信息量地简单相加。同时,二者之间的 结合是一种平等的结合,图片和文字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传播学”也称“大众传播学” ,译自 Mass Communication 这两个单词。目前关于传播的概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者过程。

” 影响说或者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的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者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是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美国学者埃德温·爱莫瑞在《大众传播学概论》一书中,将“传播”定义为: “传播乃是把思想、消息与态度从一 个人呢传到另外一个人地艺术” 。威尔伯·施拉姆更明确地指出: “传播”是两个人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试图共享某种信 息的活动。邵培仁在《传播学》中这样定义“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前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因此,可以说新闻传播就是传播者通过符号和媒介把某种信息或者思想传播给受众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受众的 反馈的过程。1990 年 8 月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研讨会的目的之一就是加深对新 闻摄影的认识,充分发挥新闻摄影在报纸宣传中格的地位与作用,研讨会提出“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板报方针,是图片在我国报纸传播中地位提高的标志。也是现在办报理念的变化。“银川会议”之后, 新闻摄影图片在报纸板面上的数量不断增加,篇幅加大了,质量也提高了。但是早在 19 世纪,西方就已经开始尝试在报纸中运用图片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据考证,第一幅新闻摄影图片 出现在德国汉堡。1842 年 5 月 5 日,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史特尔茨纳用“银版摄影术”拍下了很多关于废 墟的图片,后来大部分失散,现在仅存一副,却代表着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

1855 年 3 月,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创办人罗杰·芬顿用摄影手段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些场面。他带着 700 块玻 璃板,用 3 秒一下的速度冒着枪林弹雨拍摄了许多战争场面。这些图片在伦敦展出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次活动 也被公认为是人类社会史上首次用摄影手段记录重大事件的活动。

1842 年 5 月,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率先用照片替代绘画,后来德国的《莱比锡画报》 、法国的《画报》上也相 继刊登新闻图片,美国波士顿市在 1851 年出版了《画报客厅之友》 ,这家刊物是最早刊登照片的周刊。

1865 年 7 月 7 日,4 个阴谋枪杀美国总统林肯的人被秘密处以绞刑,尽管行刑现场不允许任何记者进入,但是参 加布雷迪美国内战摄影组的亚历山大·加德纳将相机安置在临近刑场的一个房顶上,偷偷地拍摄到了行刑的过程。照 片《暗杀林肯的阴谋者被处以绞刑》也就成为新闻摄影中第一次出现的现场系列照片。

20 世纪 30 年代到 60 年代是新闻摄影繁荣发展的时期。1936 年,美国报业大王、时代公司的创立者亨利·卢斯创 办了美国第一家全部采用照片的画报——《生活》杂志,首创了“专题新闻摄影”这一题现今仍旧被广泛使用的报道 方式,对推动新闻摄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2 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设了最佳新闻照片。

1947 年, 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 罗伯特· 卡帕、 大卫· 西摩尔和乔治· 罗杰尔共同成立合作性质的马格南 (Magnum) 图片社。

1956 年,荷兰三位摄影家发起并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 ,从 1957 奶奶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的摄 影比赛。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受到电视的激烈挑战,新闻摄影赖以生存的印刷媒介——报纸和杂志都十分不景气。1972 年, 《生活》杂志停刊,新闻摄影似乎有走下坡的趋势。

然而,几年后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照片的优势。1987 年, 《生活》杂志的复刊也标志着新闻摄影进入了新的发展 时期。

《生活》 杂志在复刊词中这样写道: “图片的魅力就在于使人惊奇, 使人受到教育, 使人欢乐、 感动、 久久难忘…… 必须提供比见到的景象更多的东西,必须是人们看到的、美丽的、能够吸引人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

” 此后,西方新闻摄影又有了新的发展,凡是重大的国际事件,如越南战争、人类登月、印度洋海啸等等,都有著 名的佳作加以反映,新的新闻摄影家更是层出不穷。世界各国相继把新闻照片搬上报纸版面,新闻摄影走上社会舞台。

加照片 新闻摄影在中国的发展 20 世纪初, 《新民丛报》 、 《浙江潮》等国内杂志上开始出现摄影图片。1907 年创刊、由我国留学法国学生组织的 世界社在巴黎编印的《世界》画报,是当时行销国内的唯一一种摄影画报。该画报每期刊用 100 副至 200 副图片,不 乏当时介绍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的图片。

1906 年 3 月 29 日, 北京的 《京话日报》 第 507 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 中被法国传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图片。

广州出版的《国事报》在 1907 年 8 月 20 日发表了《女界流血者秋瑾》等时事图片。

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在孙中山先生的授意下,同盟会组创了“中华写真队” 。这是一支专业的摄影报道队伍。他 们随着孙中山先生参与了很多重大历史活动,并深入军队拍摄战争紧张情况。其图片主要提供给《真相画报》 。

1919 年“五四”运动中,报纸摄影副刊兴起。

“五四”运动以后,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初,摄影副刊在全 国各主要城市不断涌现,多达数十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也就是这一时期,中国最早的由北京大学学生发 起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建立了,照片多以反映学姐情况为主,质量颇高。

1920 年 5 月,李大钊把《新青年》杂志第 7 卷 6 号编成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其中的《上海劳动状况》一文详 细记载了上海工人的劳动与生活情形,配有 29 副照片作插图。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非常重视新闻摄影的“宣传”作用,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应运而生。

1927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汉口《民国日报》于 1 月 20 日发表了一副照片,署名为“本报摄影部” ,这是我 国无产阶级报刊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1937 年到 1945 年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事业大发展。不少摄影工作者深入战场,提出了“只要人活着,就不让底片 遗失”的口号。1944 年《冀热辽画报》出版,接着又有《山东画报》 、 《战场画报》 、 《渤海画报》等先后在各抗日根据 地诞生。与此同时,部队普遍建立了摄影网。一些中国革命摄影史上的杰作如《战斗在古长城上》 、 《白洋淀的雁翎队》 、 《黎明的钟声》 、 《晓行》等都诞生于抗日战争中。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哦那哥哥人民政府决定,在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设立新闻 摄影局。

1950 年至 1951 年间,新闻摄影局和国内的主要报刊建立而来发稿关系,和国外通讯社报刊建立了交换图片业务, 同时出版了《人民画报》 ,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画报。

· · · · · · · · · · · · 摄影的特性和作用: (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新闻摄影教程 1839 年 8 月 19 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在巴黎照看了一次特别会议,宣布摄影术问世,其发明者是 Louis Daguerre。摄影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新闻摄影的摇篮。

根据新闻摄影的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 一、新闻性 新闻摄影所报道的对象,首先是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是新闻形象,也就是说,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 值取向,新闻摄影报道应当最大限度地追求新闻信息含量。新闻摄影图片所表现的重点应是新闻信息量;新 闻摄影图片的文字说明则用于交代图片本身无法交代的新闻要素,它和摄影图片相互映衬,增加图片传递的 信息量,增强图片传递信息的效果。

二、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新闻属类得新闻摄影的第一生命也是真实性,因为摄影能将新闻事件瞬间固定下来, 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从新闻摄影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存在着真实与失实的问题,这里不加 叙述,后面将详细阐述。

三、形象性 形象性是摄影技术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

新闻照片呈现的是直觉的视觉形象,具有可视性。新闻摄影形象性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指新闻照片要用形象 说话,即用视觉形象去表现新闻事件的情节、主要内容和新闻意义,新闻信息量应蕴含与新闻形象之中。

形象的选择和抓取注重典型性。新闻照片形象性的主要特点是表现新闻形象的典型瞬间。用形象说话,也 就是用典型瞬间说话。

抓取新闻形象在典型环境、 典型状态下的典型瞬间是新闻摄影表现被摄对象和反应生活 的根本手段和方法。

四、科学性 科学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摄影利用科学原理和仪器设备来完成对影像的观察、记录、呈现和传 递,这些技术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指与绘画相比,摄影影像更加符合科学的比 例关系和透视关系,逼近被记录对象,影像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小、比例、明暗、远近、透视等) 都更加科学。

五、可复制性 摄影图片自身具有可复制性;同时,摄影技术又是一种复制手段,可以用于翻拍、印刷、复制绘画、印刷品 等平面媒介,因此,在平面视觉对象的传播方面,摄影和印刷术的结合,使印刷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进而 使平面视觉艺术有可更多的受众。学者们对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的情况 目前,学者们关于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概况起来有两点, 一是“形象性价值” ,即新闻摄影图片的可视性,与普通的文字新闻相比,有图片的新闻能承载 更多的新闻信息,再现事件当时的原貌。甚至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阿波罗”号宇宙飞船 登上月球的照片,世人争先阅览,月球表面形态和飞船在月球上登陆的形象,是人们无法亲眼目 睹但又梦寐以求的形象, 试想在大段的文字描述登月的情况和一张登月图片相比, 谁更有说服力, 而读者又更愿意看哪个呢?所以摄影图片有巨大的形象价值。

新闻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可视的形象 新闻照片呈现的是直观的视觉形象,具有可视性,新闻照片要用形象说话,用形象来表现新 闻事件的情节、主要内容和新闻的意义,新闻的信息量蕴含在新闻形象中的。

2、瞬间的典型形象 新闻照片是对瞬间的凝固,读者对照片的反应也是瞬间实现的,因此,新闻照片抓取的是瞬 间的典型形象,能够夺人视线,一下打动读者,引起读者认可和共鸣。

3、历史的纪实的形象 摄影的记录特点和新闻的客观真实原则,注定了新闻摄影的形象具有历史纪实的特点。自从 有了摄影术,历史上许多人物、事件和场景通过摄影的客观记录得以为后人展示。

二是“真实性价值”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有两个层面,一是事实真,二是总体真实。

事实真实——新闻摄影必须坚持事件、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原则,拍摄记录的是存在 于同一时空中的新闻对象。新闻照片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文献、现场见证和科学研究的依据。

新闻照片具有真实可信性,其直观表现形式比文字更易取得读者信任。值得注意的是,任何 先进记录的利用都不应该影响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任何新闻改革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总体真实——新闻摄影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捕捉记录呈现在眼前的典型瞬间,还要避免“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从个别事实和现象看,情况属实,但却不符合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从总 体上看,不符合事物的主流和本来面目。正如记者孙佑文所说:失实易被发现,失真去披着真实 的外衣;失实易引起读者的痛恨,失真却常常为社会所容忍;失实常常给作者带来麻烦和痛苦, 而失真不关作者痛痒,有时还能受到嘉奖。在我国, 对于新闻摄影在报刊版面上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新闻摄影的作用只有以下几种: (1) 跟在文字报道后边,给它做事实的“印证” ; (2) 为文字的政策宣传做配图合式的“图解” ; (3) 给报纸版面起着“美化” 、 “插图” 、及“填空”作用;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新闻摄影对报刊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在前人关于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中, 更多的是从摄影本身固有属性所具有的价值来 研究的。但是新闻是一门社会学,它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摄影和 新闻这样传播媒介结合后,更重要的是其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

1、传播价值。在摄影进入新闻领域以前,新闻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口述两种形式进行传播。

(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 P87)1、 传播价值 报纸媒体在改革中选择了摄影,而新闻新闻摄影的产品——新闻照片上的觉信息 必须通过媒体传播,与传播学有着必然的联系,新闻摄影作品能否顺畅地与读者见面,能否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其 中涉及作品的质量,涉及传播手段与传播管理和传播方法,作为摄影师应注重作品的质量。新闻照片的传播价值由以 下三个方面组成: 光影质量 画面形象表现力 画面的精神分量 P87 传播形象新闻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的、第一位的功能。判断新闻摄影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传播新闻信息量 得多少和传播的有效性。 新闻摄影在传播形象新闻方面有客观性、普及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摄影手段的纪实性和新闻摄影的拍摄要求,使受众对新闻摄影有着客观真实的共识和信任,因此,摄影记者应该 充分尊重事实,充分发挥摄影的纪实功能来呈现和阐释新闻事实。

摄影手段和技术的普及,使摄影传播方式为家家户户所接受和喜爱。图像形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新闻 摄影传播更加普及。

2003 年 12 月 23 日 21 时 55 分,重庆开县高桥。

2、 认识功能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发现自我, 认识世界, 当每副新闻照片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一种新的光景也就展现在了人们面 前,于是,新闻图片就成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摄影者把所发现的事物用照相机拍下来在大众面前形象地展 示,人们便可通一副副画面认识从未目睹、不曾耳闻的心事物,以此达到拓展视野、认识世界、丰富知识的目 的。新闻摄影的这一认识功能,是文字新闻、广播新闻所不能比拟的。

自然界的新事物 生理科学的发现 人类在精神交往中所出现的美丑恶现象 人类在物质探索中的新发现 3、 审美价值 新闻摄影的根本用途是进行新闻信息传递,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排斥审美功能。尽管所谓的美曾一度充斥我国新闻 摄影界,使新闻照片变得不伦不类,我们仍不能把美视为新闻摄影的洪水猛兽。在摄取新闻照片的过程中,摄影 者只要以新闻记实意识作主导,美得因素不仅不会诋毁新闻照片的新闻性,反而会增强画面的形象表现力,有助 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此类新闻照片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可能是双重的,即在人们感知世界的同时,还起到了美育的 作用 客观事物的原本美 在画面布局中,某些因素构成的潜在美 由画面布局而来的形式美 画面中的精神境界美 P87 由于新闻摄影借以传达的物质媒介——摄影图片是一种造型手段和方法,本身具有造型美得特点,也常常具 有审美价值。

4、 教育价值 新闻摄影是一个长久意识形态工程,新闻照片的画面里有感情、有思想,在人们接受画面信息的同时其情感与 思想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情感世界,于是,教育功能也就成了新闻摄影的重要功能。

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全国性即各省、 市、 自治区的主要报刊许多为党的机关报, 在形象信息传播中配合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及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对广大读者进行宣传教育是其根本任务。

中国新闻摄影的使命如此, 欧美发达国家的报刊上大多数照片同样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发挥着舆论影响和教育 大众的作用,诸如美、英等国所发动的海湾战争,当时欧美各国派往战区近百名摄影记者进行战地采访,用大 量照片报道战况,从各种思想角度宣传它们发动战争的正确性及战绩的辉煌,以此说服大众树立国家意识,接 受政府意志。

新闻摄影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正面教育 反面教育 5、 文献价值 照相机是记录客观形象的得力工具,用现场纪实的方法摄取新闻场景具有无可争辩的力量。因此,今天的新闻 影像就可能成为明天的历史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其新闻照片也就成了文献资料。新闻摄影师的 职业特点和社会角色赋予其见证现场和见证历史的双重使命。

对此, 不少新闻摄影师必然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 在其审视现实情景的同时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体察其文化蕴涵, 思考眼前的事物对今天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影 像,对后人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参照。就文献价值而言,不能把所有的新闻照片相提并论,至于何类新闻事 物的文献价值高,值得每个新闻摄影工作者思考 重大的历史变革 重要的政治事件 重要的新闻人物 重要的文化运动 重大的发明创造 重大的战争行动 重大的自然灾害6、舆论监督价值 运用新闻摄影手段来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是当今新闻摄影的重要功能。在实行法制化管理的过程中 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违法现象、落后观念和不良风气,利用 新闻摄影的形象、客观性、实证性的特点来揭露违法和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有时比文字更加 有力。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新闻摄影解释了乡村校舍危险、乡村教师生活困难、乡村儿童失学严 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关切,此后大量的失学儿童重获 了就学机会, “希望小学”在偏远落后地区建立起来,改善了办学条件,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也得到 了提高。

一些“批评性”新闻摄影在报刊上刊登之后,错误的行为得到了纠正,错误的观念有所改变,舆 论监督收到了实效。体现出了巨大的社会监督价值。

“烟草门”事件………. 摄影与文字的关系 没有图片说明的图片等于废片。这话虽然说得很严重,但却是事实。摄影在新闻传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_灾难性新闻图片的伦理分析

灾难性新闻图片的伦理分析姓名:刘洁 界别: 学号: 【摘要】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在新闻领域的各个要素中占有的地位 也越来越重要,图片对于受众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要远远大于文字,因此新闻摄影 的伦理道德研究就显得更具现实性和急迫性。灾难性新闻摄影也不例外,在用具 体可感的画面告知灾难的真相、传递灾难的悲剧蕴含的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社 会伦理责任。本文将从新闻摄影伦理的概念,灾难性图片违背新闻摄影伦理的原 因及规避方法等进行分析与研究。

【摘要】 灾难图片 新闻伦理 新闻道德缺失 人文关怀 【正文】 在对灾难性新闻图片进行伦理分析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新闻伦 理。伦理简言之就是人际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新闻伦理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后,新闻行业、单个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等新闻传播领域在新闻传播活 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

灾难性图片与新闻伦理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首先, 灾难性新闻图片主要是 指新闻摄影的技术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场记录下来, 继而进行传播的一种新 闻表现方法。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曾指出: “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 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等 伤害。

”[1]这种代表性说法证明灾难性新闻中包含着诸多的新闻价值要素,而灾 难性新闻图片是承载灾难新闻内容的重要元素,真实再现灾难现场的有力工具, 自然成为新闻传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灾难性新闻图片常常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具有偶发性、重创性、毁灭性,所以对受众的震撼力、冲击性特别强,易 产生警戒或恐慌效果。虽然灾难性新闻图片能起到很好的告之、警示作用,但如 果使用不当,也易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所以,在处理这类新闻图片的时候给新 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

我们先分析一下是哪些因素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温床。

一,有关新闻摄影伦理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不论是国这是内还是国外,不乏伦理、法律意识淡薄或滥用“我在现场”的权利 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他们忽视了被拍摄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忽视限于危险之中的 当事人的生命安全,忽视逝者的最后的尊严……最后虽然圆满的完成了拍摄任 务,却难免招致不满和谴责。

二,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图片能吸引读者或观众,图片充满人情味,富有感染力,这是新闻性的一个 最可靠因素。但图片会以各种方式给人造成难以消除的伤害,因此新闻摄影伦理 道德要求新闻摄影者考虑比人的感受,考虑整个社会的感受。

例如: ----1985 年 7 月 28 日, 《加利福尼亚》报的摄影记者约翰·哈特从警方那里听说, 在距巴卡菲尔德东北处 25 英里外的一个湖发生一起幼儿溺亡事故。

在事发现场, 哈特抢拍到了五岁男孩德华·罗曼罗的死尸及其家人痛不欲生的悲剧场面,然后 把图片通过美联社电讯发表出来。结果读者强烈谴责这份发行量极大的日报,打 了 400 多个电话,谢了 500 多封信表示反感,并有 80 人取消了订单, 《加利福尼 亚》报甚至受到了炸弹威。报社主编特里在外界压力下,向全国读者致歉。 ----2001 年 9 月 11 日, 一架被劫民航客机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楼, 美国四大 媒体连续两天周而复始的播放或者刊载有关世贸中心被袭击的场面。9 月 14 日, 美国国务院发出指令,禁止美国电子传媒和报刊播放或刊登世贸大楼、五角大楼 遭到袭击的场面,并且明确支持频繁播出灾难场面,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造 成压抑,加剧恐慌心理” 。此后,从美国新闻媒体上难以再见到灾难现场的混乱 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公民为受伤者义务鲜血的场景。

同样面对的是灾难和血腥, 《加利福尼亚》选择了自然主义手法—“有闻必录” , 却导致自己得不偿失;而美国新闻当局对于“9·11”事件后续报道中现场表现 方式的及时调整,给了我们另一种启示:惟妙惟肖的展示“悲惨” ,只能使人感 到痛苦、 恐慌、 绝望; 但若能站在人类生存的大视角俯视这些灾难, 越过暂时的、 具体的悲惨,以具有人性关怀、启唤希望、感召生命力的角度进行报道,我们就 会发现,人类的前景还是这般美好。(前) (后) 三, 媒介市场化下的摄影记者压力 市场竞争对于所有传媒行业的从业者都是巨大的挑战,摄影记者也不例外。

在新闻界,记者受邀报道会议、颁奖、开幕式,很可能会收到免费参观券或是礼 物,这在当今新闻界似乎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新闻记者在商业金融、旅游、 食品等方面的报道中,常常有为当事人做宣传的危险,或多或少。约翰·赫尔顿 曾在《美国新闻道德种种》中说过, “那些想从食品栏文章里找到有关什么最价 廉物美,或者什么商铺能使家庭饭桌生辉的读者怎么会知道,这些文章的编辑记 者是否接受了别人的小恩小惠,是否因此做了偏私的报道。因为加入编辑记者接 受力食品公司的免费旅行、免费品尝或是礼物,那么他们难免要因的此做些什 么” 。

另外,各大报纸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纷纷开始强调新闻图片的重要作用,这 个任务就落在了摄影记者的肩膀上。求新、求奇、求特,总之追求视觉冲击力是 新闻图片吸引受众眼球法宝。再加上摄影记者为了生存而必须完成的任务量,无 形中促使摄影记者们想法设法搞到“精彩”的图片,有的忽视了伦理。

当然,新闻伦理道德缺失事件的发生不单单归罪于摄影记者个人,正如上面所 述,有复杂的法律、文化、经济等复杂因素,在进入“读图时代”的现代社会中, 如何规避新闻摄影伦理事件的发生,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还需要各方面 的共同努力。

首先,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是规避新闻摄影伦理事件的基础。 我国对新闻伦理的讨论和研究只有大约 10 年的历史,对涉及新闻摄影领域 的伦理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而且大多数在学理层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极少, 法规包含的面也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甚至 还有不少法律法规的空白点。

比如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条法律明文规定媒体在什么 情况下可以暗访或偷拍,公众人物与隐私分际等等都缺少必要的法律规范,行业 规范的制定也比较空泛。

其次,建立新型的新闻摄影价值观,提高图片工作者的道德、人文精神是基 本条件。

灾难图片由于其具有强烈的真实性、证实性和视觉冲击作用,在这个读图时 代愈发成为报纸版面中令人震撼的一角。然而,灾难性照片在报纸版面上的突出 表现和传播效果,也引发了一种潜在危机,即当图片的思想性、意图、兴趣发生 偏差时,就会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和错误的影响力。因而对于新闻媒体制作 的新闻图片,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价值观,以遵循相应的伦理道 德规范。

例如: ----同样刊载了加州溺水儿童死尸照的《Walla walla 联合通讯》的社报编辑艾 边·克兰丹尼没有为此照片而道歉,同时他争辩说, “首先,任何报纸首要职责 是报道新闻,生活中严酷的事实是,这个世界充满了幸福时刻,也充满了悲伤地 时刻。第二,我们相信一张照片比 10000 字的文字更有助于人们注重心中安全” 。

而《天意新闻公报》总编迈克尔·J·登,就《加利福尼亚》报的有关溺水儿童 死尸照片谴责该报违背伦理, 利用了人们的怜悯之心以及利用尊重受众的知晓权 作为理由,他说, “对于将交通事故照片发表出来,用作实物教育这一点我能理 解,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刊登那些哭泣的妻子、母亲和孩子们的照片……我相 信那些毫不迟疑的刊登了这些照片的的人会用真诚的伪装, 引用查尔斯达纳的名 言: ‘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是事实,我们就会很自豪的将它报道出来。

’这是我 所能想象的最动听的常被人引用的陈词滥调。

”[2] 对比而言,不难看出后者更有新闻伦理道德。恩格斯说: “每一个阶级,甚 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3]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新闻者工作者的职 业道德,一方面贯穿着一定的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要求诚恳、热忱、负责、公 正, 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另一方面, 又是根据新闻工作的特殊需要形成的, 要求做到客观、全面、诚实,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与此同时,在灾难性新闻图片 的实际操作运营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还必须注意在新闻图片的选取与制作时,必 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要利益并举,且以义为重; 在反应私生活和 维护个人权利方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不能违反“媒介不应当干涉私生活和隐 私权”的道德标准;在对罪恶及血腥场面作报道时,不得迁就和培养暴力嗜好及 窥探欲望;在具体操作时,要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应该通过照片营造一 种互相关爱的温暖氛围,而不能以缺乏道德观的冰冷画面来加剧悲伤和麻木不 仁,力图做到“哀而不伤” 。

新闻职业的伦理道德是所有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 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自 省自律来实现其约束作用,而不具备强制力。所以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增强 新闻伦理道德,不断加强新闻素质锻炼,稳步提高专业道德修养,并辅以法律、 行政措施予以保障,才能正确有效地行使我们的新闻媒介权利,才能使新闻和新 闻图片产生正面效应,真正的为公众造福利,推动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 (1) . [2] [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M] .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0.5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