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中专语文教学中】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1500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中专语文教学中】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1500

发布时间:2019-01-20 04:11:55 影响了:

  中专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较普通高中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自认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不如普通高中生,因而自卑、忧郁、情绪低落。据调查,中专生中62.5%的同学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5.7%的同学努力学习是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中专生较普通高中生心理正常率低6%,有心理问题的高3%,心理问题严重的多2%。他们随年龄的增长,来自生理和社会的困扰越来越多,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就业,对于自我、职业、社会等因素,他们往往感到困惑和焦虑,导致有心理问题者增多。因此,在中专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语文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从学科性质特点来说,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文学性、还有思想性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特点。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在教学中既不能脱离内容去孤立、片面地掌握形式,也不能离开文章形式片面、孤立地理解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文章结构形式、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也必然地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而文章的思想内容又涵盖了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情操、爱好、气质等各个方面。这些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比如学生性格的形成,道德观、价值观的建立,审美水平的提高等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就学科素质教育目标而言,语文学科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四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即思想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教育目标以及教学中“文道统一”的原则都决定了寓心理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必然性。所以通过语文学习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世界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既是语文学科的自然优势,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充分利用中专语文教学,巧妙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1.通过介绍作家作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榜样,进行心理教育。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多为后世景仰,不少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之为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介绍作者时,我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健全的人格对这些作家成长的推动作用。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奋发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安徒生屡遭失业而自强不息,奥斯特洛夫斯基遭受病魔却坚韧不拔,巴金遭遇各种打击依然笑对人生,他们的作品正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教材。这些作者潜心创作的作品,更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绝佳典型。
  2.通过发挥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审美陶冶功能。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作者的语言、形象、感情来欣赏作品,使学生在体味作品“美”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心理的目的。如肖光复的散文《认识父亲》,我注意让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不同的父亲形象,不同的父子情深,认识到父亲的伟大;在杨绛的《老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些善良而又无奈的劳苦人民,教育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同情劳动人民,做一个尊重别人的人;在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迎接挑战》中,教育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勇于接受社会的新挑战,做时代的强者;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以琵琶女的自怨自艾为引线,教育学生学会自主自爱,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在逆境中不失志的精神。这些课文,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都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享受,得到审美陶冶,从而净化心灵,吸收健康心理素质的有益养料。
  3.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近一学期来,我利用布置读书笔记作业先后向学生推荐了10多篇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优秀刊物或文章。这些刊物或文章,不仅以其生动的文采给学生阅读和写作以指导帮助,而且还以其与心理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潜化心理教育
  1.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以《我眼中的××同学》的命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别人来正确了解、认识自己;《2020年的我》可以激发学生树立理想,积极进取;《顺境与逆境》《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最好的老师》等题目可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和挫而弥坚的进取精神。经过写作练习,学生对人生、逆境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同时,我在学生作文的批语中,不仅从作文技巧方面进行指导,更注意从思想、做人方面去引导学生。
  2.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周记),以建立一条学生心理保健的“绿色通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周记)”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日记(周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周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三、在语文活动中强化心理教育
  1.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格言警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阅读摘抄这些名言警句,既能启迪智能,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人格的教育。
  2.组织课前2分钟演讲。演讲,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以理解、尊重、宽容、挫折、乐观、竞争、自信、自卑、合作、嫉妒等为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演讲,一方面可锻炼学生胆量,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可起到促进作用。
  3.举办辩论会。辩论,乃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通过辩论,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由于所选的论辩话题和心理教育相关,由此,使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如《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正方)、《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反方);《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正方)、《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反方)等。
  4.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增强教育效果,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1)体验生活,磨炼意志。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幼儿园、敬老院、汽车厂、客运站等地方当义工。活动后,我让学生一一写出对生活的感受,这样一方面学生有话可说,兴趣盎然,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融入了心理教育。(2)深入小区、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磨砺意志,培养良好情感。(3)采访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在采访过程中,许多学生被他们那种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在逆境面前自强不息的品质所震撼。
  5.观看教育影片。为了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我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影片,如《生命因爱而动听》《和你在一起》《幸福终点站》等。学生看完后,深有感触,所写的作文也感情真挚。有学生在作业里写道:老师,我看了这部影片很有体会。以前我不觉得妈妈辛苦,现在我发现妈妈为我付出很多,她真的老了。我爱妈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的素质教育思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校:扬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