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调查报告 > 乡村垃圾整治调研报告
 

乡村垃圾整治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11-21 09:47:51 影响了:

  乡村垃圾整治调研报告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增强,本村社会阶层也更加多元,诉求多样,治理的难度进一步提升。职场范文网为大家推荐的乡村垃圾整治调研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乡村垃圾整治调研报告

  乡村垃圾整治调研报告一

  近年来,xx县荣将xxx村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镇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积极探索、统筹推进村规民约完善修订和传播践行,不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探索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助推芒果产业发展,把龙头建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芒果”的核心产区,全县产业强村富民工程的典型代表和芒果产业“龙头”,20xx年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主要做法

  (一)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强化示范引领带动。龙头村“两委”班子紧扣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有针对性地选配产业发展较好、个人综合素质较高、有奉献精神的致富能人担任村“两委”负责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示范主导与群众参与有机结合。对后备干部进行锻炼培养,增强其业务能力。重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组织制度。

  (二)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规范村民自治。一是强化党建引领。龙头村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自治。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由龙头村党总支牵头,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将提升人居环境有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与群众面对面宣传人居环境政策,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居环境提升的主要参与者,并将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作为党支部、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促进人居环境大提升。

        二是“自己定规矩”。龙头村注重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出发,通过广泛宣传,让村民了解村规民约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最大的力量来源于村民。组织开展了新时代村规民约征集评选活动,面向全村征集、评选村规民约,动员乡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严格按照“宣传动员、组织起草、征求意见、表决通过、备案公布”五步法,把“立身正、家业旺”“红白事、不铺张”“产业兴、是关键”等纳入村规民约,依法制定出通俗、易记、可操作的144字村规民约“三字经”。

        三是发挥“显微镜”监督作用。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责任,对全村党务、村务、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全方位的监督村“两委”干部,实现村务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对相关工作及时进行公开公示,进一步提升了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保障群众的监督权。

  (三)创新治理模式,推进基层德治建设。一是“红黑榜”显作用。以“红黑榜”制度为抓手,建立“爱心超市”平台,用“红黑榜”监督村规民约执行,对上“红榜”给予通报表扬奖励积分,村民可用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资,对违反者上“黑榜”给予通报批评教育,提高村规民约的约束力。目前,全村25个村民小组都实现了“红黑榜”全覆盖。二是积极搞创建。村党总支以“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绿色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创建工作,引导群众自觉爱护卫生,保护环境,改变陋习,过去赌博成风、“红白事”攀比等现象彻底改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增强法治意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组织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进行普法学习,利用书写法治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向村民宣传《土地法》《婚姻法》《森林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二是定期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并组织村“两委”及监委会班子成员进行分析研判,明确包案责任人,能化解的及时化解,不能化解的及时上报镇党委、政府。每月开展一次扫黑除恶涉及线索排查,按时上报排查情况。三是充分发挥综治维稳网格化管理员作用,落实政策法规宣传、涉稳信息搜集、风险隐患排查、社会治安联防等任务,积极发现、搜集、上报,切实维护网格内的和谐稳定。四是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和治安防范知识,增强群众法律意识,提高群众自身防范能力,自20xx年以来,共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悬挂标语15条,开展扫黑除恶系列宣讲活动25场次,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了群众的自身防范能力,保障了全村社会的安定有序。

  二、取得成效

  (一)芒果产业得到发展,群众致富有门路。民风的转变,村民素质提高,让村民形成发展共识,以前的“醉汉”“懒汉”少了,现在的芒果种植户多了,全村群众都把精力投入到发展芒果产业之中,把智慧凝聚到了芒果产业发展上,积极在“一村一品”上下功夫,结合芒果产业发展,探索形成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xx年龙头村芒果种植面积达42000亩,芒果产值超过9000万元,实现了户均芒果年收入超过8万元。果子山万亩有机晚熟芒果示范种植基地户均种植芒果达36.2亩(其中100亩以上的有47户,50亩以上的有84户),总产值达3500万元,户均收入13万元左右。3865.05亩芒果获得绿色认证,4399.8亩芒果获得有机认证,3999.3亩芒果获得欧盟认证。在芒果产业的推动下,龙头村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丽江市“丽江先锋”示范点;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民主法治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入选“金沙江经济走廊乡村振兴百村行动计划第一批示范点”,20xx年xx月29日果子山万亩芒果基地荣获“最大规模的芒果种植园”吉尼斯世界纪录TM认证。

  (二)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乡村发展有活力。结合芒果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将支部建在产业上等方式,先后在xx县农欣芒果种植合作社、xx县绿益种养殖业合作社成立了2个产业党支部,为产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全村现申报注册农业合作社5家,其中xx县绿益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xx年9月,合作社注册资本为153万元,现有核心成员29户,一般社员140户,带动贫困户xx户。集体经济占股51%,20xx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目前合作社主要以农用物资统购统销、对接客商、芒果销售、各社员果园劳务派遣等为主要业务。20xx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其中60%用于投入脱贫攻坚领域。龙头村现国办系统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2人,已脱贫xx户41人。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xx户41人,20xx年依托村集体经济,为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了产业提质增效项目,为巩固贫困户脱贫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乡村发展的活力。

  (三)乡村民风得到转变,社会治理有成效。一是陈规陋习得到极大改变。通过村规民约的约束和红黑榜激励和鞭策,精神荣誉的褒奖和鞭策,原来比较突出的赌博、酗酒、不履行赡养义务等现象大幅减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正确的价值追求得到树立。

       二是内生动力得到极大调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农民田间学校的阵地作用,邀请党校讲师、乡土专家、致富带头人、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光荣脱贫户等开展集中宣讲,持续提升群众感恩意识和文明素质,让脱贫政策、致富经验进村到户;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送戏下乡活动,发挥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转变了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顽疾,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三是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将人居环境提升纳入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结合“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绿色家庭”评比,适时通过“红黑榜”张榜公示,引导群众自觉爱护卫生,保护环境,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观。龙头村17组作为人居环境示范点,还建立了垃圾收费清运制度和保洁制度。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四是社会治安得到极大改观。通过黑榜公示,利用社会舆论约束村民,全村社会风气得到改观,治安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农家书屋共享书籍,大力普及法律知识,进一步树立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矛盾纠纷和“扯皮”明显减少。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如今,龙头村已经成为xx县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龙头”,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大量“精英人口”外流,能够参与全村治理的“能人”、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增强,本村社会阶层也更加多元,诉求多样,治理的难度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龙头村将以乡村社会治理为突破点,构建起文明乡风,促进村民素质提升,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一是龙头村继续抓好村规民约的执行监督,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红黑榜”与“爱心超市”有机结合机制,倡导“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的理念,依托“爱心超市”,实行“积分制”管理,建立奖优罚劣机制,使文明新风逐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苦干实干逐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勤劳致富逐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龙头村继续培育和发展芒果产业,聚集相关经济活动,优化生活条件和创业环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的实力,增强其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话语权,夯实农村社会治理的经济基础。同时,努力拓宽外出发展人员和退休回乡人员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渠道,充分发挥“三留守”人员的力量,在退伍军人、妇女、老年人等群体中发现吸纳优秀人才,充实乡村治理力量。

  乡村垃圾整治调研报告二

  路面宽阔、水塘清澈、垃圾桶整齐有序……在巢湖市槐林镇官塘村,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显示着美丽乡村的新轮廓。然而这个位于巢湖边的村庄,也曾经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和官塘村一样,如今,江淮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村庄发生着巨变。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越来越鼓的“钱袋子”,同样离不开干净整洁有序的“美村子”。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指南》,对农村垃圾清扫、收集、处置等环节作出了明确指导,“让新时代的乡村美起来”,有了更清晰的落实蓝图。

  从“灰头土脸”到“山水家园”

  专人清扫保证村庄“四无四净”,村民负责“房前屋后”

  初夏时节,行走在肥西县紫蓬镇永久社区吕小郢组的乡间道路,几乎看不到一片纸屑。保洁员苏以宏每天都要把这条乡村公路打扫几遍,苏以宏告诉记者,他受聘于保洁公司,主要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路面,收集各家各户的垃圾。

  《指南》明确,乡镇政府驻地和其他集镇道路应安排专人负责清扫保洁,并做到“四无四净”。“四无”即无垃圾堆积、无沙石泥土、无果皮纸屑、无污水粪便;“四净”即路面净、路牙净、绿化带净、边沟净。同时,路面要基本见本色;垃圾无漏收;雨水窨井箅无阻塞;路面无明显积水、淤泥;废物箱及时清掏、洗刷,保持完好整洁。其他农村区域应每日对村村通道路及村庄道路、河塘沟渠及公共场所进行保洁,确保道路及公共区域无垃圾堆和零散垃圾,做到路面净、路牙净、路肩净;河塘沟渠水面无漂浮垃圾,两岸无堆积垃圾。

  “村民应遵守村规民约,负责房前屋后卫生,不乱扔生活垃圾,不乱倒生活污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治理农村环境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积极呵护家园,积极参与环境问题整治,提高卫生健康意识,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实现“四无”目标,即集镇、村庄周边和农村房前屋后无零星生活垃圾;集镇、村庄周边无暴露堆放、简易填埋的生活垃圾;铁路、公路及河湖沿线无散落的生活垃圾;河塘、沟渠无漂浮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应做到“五有”,即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督考评制度。

  从“无处安放”到“收运有序”

  实行“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每5到10户配置1组公共垃圾桶

  “以前没有定点垃圾池的时候,房前屋后、树根地头就是大家倒垃圾的地方。冬天还好,夏天温度一上来,苍蝇、蚊子就在垃圾上面打转转。”提起过去村里的垃圾堆放,望江县鸦滩镇望马楼村村民陈鑫就摇头,“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随处可见垃圾桶,垃圾有地方扔,村里环境逐渐好起来了,昔日的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了小游园,垃圾丛生、脏乱不堪的河道变得清澈、整洁。”

  目前我省农村的生活垃圾实行的是“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模式。《指南》明确,村庄内应按照每5到10户配置1组公共垃圾桶;乡镇建成区内,居住小区按照每栋楼的单元入口附近配置1组;沿街商铺按每10户配置1组。农村的集市、车站、码头、停车场、游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应设置废物箱。保洁员及时将村庄公共垃圾桶里的生活垃圾收集到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乡镇根据确定的生活垃圾运输模式,将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收运至乡镇转运站或末端处置设施。

  那么,生活垃圾运输的模式该如何确定呢?《指南》明确,需考虑村庄人口密度、乡镇道路状况及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或转运站至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的运输距离等因素,运输距离小于10公里时,根据村庄人口密度不同,宜采用直运模式,即以收集点为基础,将收集的生活垃圾直接运往末端处置设施;运输距离大于10公里、且垃圾量较大时,宜采用转运模式。

  此外,针对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此次《指南》也明文规定,村庄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或乡镇建成区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4吨/日同时小于30吨/日,到末端处置设施运距在10公里以内的宜设置收集站;以转运功能为主,转运量超过30吨/日,运距在10公里以外的,宜设置垃圾转运站。采用人力收集,收集站的服务半径最大不宜超过1公里,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公里。收集站宜设置在村庄、集镇建成区市政设施较完善、方便环卫车辆安全作业的地方。

  从“焚烧填埋”到“减量无害”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采用经济适用的集中处置模式

  绿色垃圾桶收集“可腐烂”垃圾,灰色垃圾桶收集“不可腐烂”垃圾,走在滁州市来安县的村庄里,随便问来往村民,大家都知道不同垃圾要扔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

  垃圾分类,在来安县水西村村民丁秀红看来,并没有那么难。“可回收的,我们农村人都会收起来,能卖钱呢。厨房里制造的垃圾,就扔绿色垃圾桶,其他的扔进灰色垃圾桶。刚开始,我们也怕,怕不会分类,后来发现只用看‘烂还是不烂’,扔了几天,我就知道怎么分类了。”丁秀红说。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生活垃圾应因地制宜采用经济、适用的集中处置模式,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选择应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处置模式工艺技术应成熟、可靠;既要考虑建设投资成本,也要考虑运行成本;优化配置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置资源,减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运行成本。

  同时,《指南》明确,农村生活垃圾严禁堆放于河流、池塘堤坝或直接倾倒在沟塘洼地内;严禁集中露天堆放或者简易填埋;严禁露天焚烧;严禁用于道路路基和房屋基础建设的回填用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应充分利用市、县(市、区)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市、县(市、区)现有处置设施容量不足的,应提前统筹规划新建或扩建。原则上镇、村不单独建设生活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置设施。严禁将农村生活垃圾跨市域处置;严禁将城市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随意堆放、填埋、焚烧。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