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有关描写结婚的散文精选]描写风景的散文精选
 

[有关描写结婚的散文精选]描写风景的散文精选

发布时间:2018-06-27 17:26:55 影响了:

  结婚的主体是男女两性。不是由男女两性生理差别的结合,便不构成结婚。同性别的人之间不能结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有关描写结婚的散文精选,以供大家参考。

  有关描写结婚的散文精选篇一:不结婚的爱情

  时隔一年,上个月跟丛姑娘吃饭的时候,她再一次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我跟张生耗了这七年,到底值不值得。我的回答也跟去年一样,没喝酒我真回答不了。

  其实答案如鲠在喉。

  科学没有公式说明一年青春究竟能折合成多少金钱,你们在一起七年可是最终分手。这场漫长的实验里,爱情作为一个控制变量,捉摸不定,我不知道爱是什么时候出现,又是否已经消失,所以无法给你一个答案,值得或是不值得。

  我没有一段七年的感情,也没有跟谁那么久的朝夕相处、日夜纠缠,所以也许我不懂为何你那么不舍,为了一个不肯跟你结婚的男人。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男人对女人最大的爱和尊重就是给她婚姻。但是张生给不了丛姑娘,至少现在不能。

  我费尽心机暗示了这么多,丛姑娘也许还是不会懂,因为她还爱着。

  丛姑娘是我大学毕业后一起合租的友邻,从陌生到相识,最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女人之间打交道,最初总是客气的,但相处中总会有攀比、有提防、有针锋相对。但丛姑娘跟我,是个例外。

  自从跟丛姑娘生活在一起,她就用母性的光辉征服了我。我一直是个不太注重生活细节的人,家务和厨艺更是样样不会。而丛姑娘做得一手好菜,还会经常给我留出一份,家务活总是被她无声无息就料理的妥帖,知道我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后,还特意在各种显眼之处贴上爱心小贴士提醒我带好手机钥匙钱包。如果我是个男人,想必也一定会心甘情愿做她的裙下之臣。

  其实,倘若真的变成男人,我也未必能把丛姑娘收了。丛姑娘生的美,娴静温柔,大方得体,工作努力,追她的男人能从公主坟排队到长安街。七年前,在众多追求者中,丛姑娘坚定的选择了张生,张生气宇轩昂,家境优渥,工作稳定,吉他弹的了得,他们两个在一起,绝对算的上是男才女貌的一对璧人。

  张生跟我一样沐浴在丛姑娘的母性光辉下,忘我的享受着这份爱。来家里做客时,张生只需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然后等待丛姑娘切好的果盘、精致的下午茶。张生也很宠丛姑娘,每次出差都有礼物,每个节日也都有惊喜。那一段时间我想不到还能有谁比他们更甜蜜。

  但接触时间长了,丛姑娘发现跟张生的恋爱也有硬伤。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而丛姑娘在美好生活的表象下默默忍受着烦恼的咬啮——张生并不打算结婚。

  张生不是不想娶丛姑娘,是他从未想娶任何人。用他的话说:“婚姻不但不能维系关系,还会毁掉爱情。”据我对张生的了解,他不是贪恋玩乐之人,对丛姑娘更是一心一意,分析了各种原因后,结果跟我猜想的一样,家庭破裂的碎片划断了张生对婚姻的信心。

  从张生记事起,父母就整天吵个不停,家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火药味,经过漫长的鏖战,他们终于在张生小学时离婚。从此,母亲去了海南,父亲留在北京,张生跟爷爷奶奶共同在河北生活。遥远的南北相隔都没有减弱这对夫妻对彼此的恨意,只要见到张生,客套的寒暄后就是不停絮叨对方的不好,父亲嫌弃母亲脾气坏,母亲挑剔父亲没责任心。张生的少年时代,就承载了如此沉重的人生课题。

  上高中后,父亲为了督促张生学习,把他从河北接到了北京。此时,父亲已经再婚,张生的新妈妈年纪不大、架子却很大,在张生面前不像个长辈,倒扮演了一个十足的“恶毒后妈”,他处处为难张生,对张生的挑刺往往成为了她和父亲吵架的序曲。生活在夹缝中的张生不但不能更好的学习,还要时不时充当父亲和新妈妈的关系调解者。在北京生活的这些年,父亲的婚姻让他再次遭受了心理重创。

  这两次心理创伤,让张生对婚姻的认知出现了不合理的偏差,在他看来,婚姻注定无法善终,那么,不如永不开始。

  爱情有时候让人变得盲目的伟大,丛姑娘知道事情原委后,下定决心要做拯救张生的人,她愚以为用真情用时间,总会融化张生内心的坚冰,总会让他重拾对婚姻的憧憬。她的坚忍让全世界都屏息凝神,七年来,面对张生毫不动摇的态度,丛姑娘承受着万箭穿心的痛,也要努力活的光芒万丈。

  前仆后继的追求者撼动不了她的决定,百般劝慰的亲朋好友也阻拦不了她的坚持。她渴望着这段关系最后会变成可歌可泣的奇迹,却始终等不来故事转折的那个契机。

  一转眼,七年过去,丛姑娘二十九岁了,在即将迈入三十岁的人生关口,来自于社会、家庭、朋友和同事的压力让她也渐渐触到了崩溃的边缘。《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说,女人终其一生所渴望的,不过就是那一朵玫瑰。丛姑娘跟每个普通的姑娘一样,不但渴望代表爱情的玫瑰,更渴望爱情最终能成就婚姻,所以她一遍又一遍的问,我这样坚持是不是值得,坚持了是不是就会有好结果?

  我倒是想问问丛姑娘,若是人生可以重来,你是不是还会坚持这七年?

  爱情还在燃烧,可是丛姑娘的决心却被燃成了灰烬。在决定提出分手之前,丛姑娘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段关于她和张生的恋爱视频,从相识到相恋到争吵到相濡以沫,里面记录了她们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吃过的餐厅、拍过的照片,乃至每一处看过的风景。

  最初相识时,丛姑娘还有小虎牙,穿鲜绿色的裙子、笑的放肆,后来的她剪了短发,花时间雕琢自己,让每一个笑容都矜持端庄。越看越觉得他们两个还蛮有夫妻相,拉着手走在大街上也是令人艳羡的一对儿。

  从青涩的大学时代到现在马上三张儿的奋斗人生,七年里,她们一直风雨无阻地相守,丛姑娘为张生当姐当妈,张生为丛姑娘做牛做马,故事总应该合情合理地发展成他为她穿上婚纱,可是张生没有,并且未来也不会有。

  丛姑娘说,张生看完视频抱着她,哭了,但是他妈的他还是不愿意娶我。我知道这是她最后一点筹码,全抛出去若还是赌输,也只能抱憾退场。毕竟,重整旗鼓走进下一段人生,远比回忆往事纠缠不休实际的多。

  跟张生分手一年多,丛姑娘仍然念念不忘,她依然爱着他,这是千金不能换。只是除了意难平,又能如何?

  长期处在“被拯救”的状态中,张生只会越来越拖延、越来越逆反,而一开始就在爱情当中塑造了一个“拯救者”形象的丛姑娘,也只能不断付出、不断期待对方的改变,一旦“拯救”未果,心理的失衡只能带来生活的失重。

  婚姻不能勉强,它需要两个相对人格平等的男女共同去开创、去经营,张生需要等待放下心中负累的那一刻,而丛姑娘呢?早该卸下“拯救者”的盔甲,才能迎来一场对等的、能并肩走进婚姻的爱情。

  有关描写结婚的散文精选篇二:要知道结婚并不等于幸福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龄未婚男/女青年”变成了一个神奇的标签。它悄悄地潜伏在我们身上,成为一枚甩也甩不掉的定时炸弹。无论你工作情况怎样、心态如何,只要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的场合,这颗可爱的小炸弹就会不定时选择爆炸,让你变身为话题的焦点。

  我们的父母亲人,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在大多数的长辈眼里,不结婚就等于不幸福。而你的不幸福,就意味着他们的不幸福。

  大多数的人都是很有孝心的,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无数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幸福,更为了父母的幸福,拼命地相亲、拼命地托人介绍、广撒网、狂捞鱼,试图用最高效率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成本给自己物色到生命中的另一半。一方面是想让父母放心,也让自己少一分烦心。

  其实不同的人,对异性产生心理诉求的时间是有差异的。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个人一到结婚年龄,就能做好步入婚姻的准备。如何爱人,如何在爱情中与对方相处,维持稳定的恋爱关系,都是需要习得的后天技能,没有捷径可走。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往往很难想象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什么问题。如果跳过恋爱的阶段直接步入婚姻,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可是,“剩男”“剩女”这两个邪恶的词语,逼得我们好着急。似乎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结婚的人就真的要被“剩下”了,就活该接受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没有人问你是否做好的准备,每个人都在用行为、语言和眼神告诉你:快点啊,不然会来不及。

  一旦我们太着急,就会忘记了寻找爱人的初衷。以至于没有时间去等待那传说中美好的不期而遇,亦没有耐心去寻找那令人怦然心动的存在,婚姻变成了一项需要限时完成的任务,一项适婚青年的军备竞赛。

  我一直认为,诸如相亲、逼婚之类的活动,都是严重违背我们爱情发生方式的,更与幸福生活毫不相干。有的人根本就还没有做好和另外一个人共度一生的准备,就在他人的簇拥之下匆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还有些人甚至没来得及相互了解,连朋友都算不上,只是觉得对方各方面“差不多”“还凑合”,就变成了夫妻关系,这样的婚姻,何来的幸福感可言?

  父母总觉得儿女结了婚他们心里才踏实,儿女的人生才完美,却忽略了无数儿女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当一个人总是被众人推到那个话题的浪尖,总是被一遍一遍地提示要结婚的时候,他对婚姻的迫切,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于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忘了情窦初开的感觉,放弃了享受爱情的过程,忘却了等待的美好,更忘了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在他们的世界里,婚姻变得再也不是关于爱情的话题,而是一项那么现实和急迫的任务。

  可是,亲爱的,请不要被那些急迫的心情、聒噪的声音,剥夺了自己寻找真爱的权利。

  我们不需要用他人的判断标准去评判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还没做好准备,还希望能遇到那个对的人,请你别着急。该来的总会来的,不要因为你的匆匆,而错失了遇到他的机会。找一个觉得“差不多”的人结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对方的不负责。

  不少人最后都这样想:“早点结婚,图个安静”,“条件差不多,可以了”。其实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即使你因为父母亲人的督促匆匆忙忙结了婚,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平静下来。因为婚姻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你的那些亲朋好友们——就是当初催你结婚的那些——他们一定还会因为别的事情对你喋喋不休,而随着婚姻的开始,也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问题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

  幸福与否不需要别人来给你定义,你的结婚对象更不应该只是一个“差不多”的人。凭什么要降低要求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提升,我们追求另一半的质量不仅不应该越来越低,而是越来越高才对。

  年轻的时候看错人,是因为自己不懂事,看不清自己要的是什么,年纪大了还随便找个人凑合,那就是对家人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对方的不负责。

  结婚并不等于幸福,生活中也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事。一段好的婚姻,需要宽容、理解、共同的生活目标及生活方式等许多必备的要素,而在这些要素背后,最重要的是爱情的支撑。相爱的人在一起尚且会发生许多矛盾,何况是两个凑合在一起的人?等婚礼的喧嚣和热闹过去,剩下你和他,陷入深深的沉默之中,你再发现他远不是你想要相伴到老的那个人,就晚了。

  有关描写结婚的散文精选篇三:结婚这件人生小事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这是需要首先明确的事。

  那些广场舞大妈摆着一张苦口婆心的脸,揣着一颗搬弄是非的心,没事就念叨,“总不能一辈子就一个人吧。”这句话像是一段过气的咒语。她不能一辈子一个人,所以她现在的人生尽头就是带着小孙子去跳广场舞。你大可不必非要和她们一样。

  婚姻是一件小事。这是第二件需要明确的事。

  那些声称结婚是“人生大事”的长辈们,你看到过几个过得好这一生的?所以,该呵呵的时候就尽量呵呵,和重启一样管用。

  到了这个年纪,该结婚的都已经结了,想离婚的也都先行一步。剩下那些尚未婚嫁的朋友和同学,经常在群里被人讨论,那些热爱谈论这个话题的人就如同探讨一件国家大事那样,觉得别人的婚姻有一种离自己既遥远又切近的神奇感。被讨论的人浑身焦虑,发起讨论的人一脸兴奋。但是也没见谁真的搞清楚结婚到底是件怎样的事。我们仍然处于匮乏的焦虑当中,对于任何事都抱持着争抢资源而不是随遇而安的心态,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寻找结婚对象。

  婚姻,其实不过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它不是一种本能需求,和吃饭、喝水、呼吸不同,绝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不过太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人爱吃辣,有些人爱吃甜,川菜成了主流,人们都逼迫那些吃甜的人找一家川菜馆,办一张终身卡。拉拢你的人觉得自己是在进行救赎的善行,而你自己才明白,在用妥协躲过了逼迫的喧嚣之后,才刚刚领略奔向悲剧的征兆。可那些表演善良的人们早已讪笑着不知踪影。

  我们应该反向地想想这些问题,就能正向地看清一些道理,比如,如果离婚不意味着失败,那么,结婚就并不象征着人生的成功。那些没事就督促别人赶紧结婚的人,有一种把给人配对儿看做拨乱反正的古怪价值观。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以一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对子女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逼婚呢?其实,这些人逼迫的未必只是婚姻,他们惯于把一切“不同”逼迫成“相同”。对于从小被规训为必须成为大多数才能躲过劫难的人们来说,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都让他们感到恐惧,这些人习惯于一种集体操般的规范,如果谁被标注为特立独行,他们就觉得自己有道德义务帮助他将生活扳回正轨。这是他们骨血里的一道难关。所以,逼婚的那些人并不是在逼迫你,他们只是过不了自己那道坎。他们需要你当做一个中介,完成自我规训的一步。

  明白这些之后,就会知道,你说服不了他们,也别让他们改变你,所以,呵呵着躲开是最好的方式。不要不好意思。善良并不意味着被摆弄。记着,所有逼迫你过上你不希冀的生活的人,都是坏人,无论他们长得多么慈祥。他们不会为你的未来买单,当有一天你需要自己善后他们在你身上犯下的错误,那些人不会出现帮你,只会躲在一边,把你的痛苦当做平庸生活中最鲜嫩的谈资。客观地讲,他们也并非故意如此,只不过他们的习性决定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明白了这一步,你就会摆脱一些烦恼。然后,做做自我评估,看看自己是否适合于婚姻。无论你是否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都可以问问自己。

  结婚,就是两个成年人决定在一起生活,并分享生活。别无其他。不要美化它,也无需丑化它。什么家庭是温柔的港湾,或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烂俗比喻,让它们留在1990年代的《知音》杂志上吧。

  需要自问的事情包括,第一,你是否可以允许自己的个性被有限度的减损?婚姻从来不是加法,它是一种融合,这决定了在很多事情上,认可这个人际关系的人必须做出妥协。任何一种成功相处的人际关系都是妥协的结果,婚姻也绝不例外。

  第二,你想从婚姻中得到什么?有人想依仗一段婚姻关系的加持得到更体面的物质生活,有人想得到安全感和不孤单。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对婚姻的误会。无论钱财还是温暖,婚姻都无法为你永久达成。解决你财务自由的只有你自己或者和你具备血缘关系的爹妈,婚姻是很亲密,但它溃散起来,会比你想象的彻底得多。这很残忍,但是真相。而要得到不孤单,连你的爹妈都给不了,只能依靠你自己,那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有效机制,需要学习面对和接纳现实,既然如此,婚姻怎么可能给你这套内在的系统呢?

  第三,你能给予什么?别以为结婚是一个结局,结完万事大吉。它其实是一个开始,要处理一段崭新的人际关系。必备的技能包括,接纳所有光环破碎的可能,懂得处理琐碎的事,必须耐烦,要明白并不因为关系的亲近,在情绪上就一定同步,你高兴地时候,对方或许正好悲伤,你不想说话的时候,对方却正好兴奋不已,学会接纳和处理好常态性的情绪齿轮的错位。

  好了,如果你能接受这些,婚姻这种关系还是挺适合你,如果完全无法接受,任凭他人怎样置喙,学会对自己负责。

  那么,什么时候才适合结婚?当你觉得那是一件小事的时候。

  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语境中“人生大事”的这个修辞实在太糟糕了,它的宏大叙述几乎把婚姻所带来的变化近乎夸张地演绎成了一场变故。让人们对于婚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或者恐惧。

  大多数人的适婚年龄差不多正好在自己的转型期,独立和半独立之间,尚未完全褪去青涩,也未彻底变得世故,对于世界看清些轮廓,但对于它真正的样子又懵懵懂懂。这个时候,却需要进行一次被成为“人生大事”的选择,而且自己还是无可取代的主角。这种氛围又有多少人愿意被置于其中?

  婚姻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调整,而不是与过去彻底断了联系,又重新植入了崭新的系统。它没有这种颠覆性的东西。你会发现,结婚之后,自己的想法不会产生任何质变,也更不会多长出一个脑袋。所以,你得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让自己明白,婚姻真的是一件人生小事,当你不再以一种走向神圣、庄严和自我悲壮化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正适合走入它的时刻。

  而有一点很有意思,当你真的觉得那是一件人生小事的时候,才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你变成了一个成年人。

  结婚,一定是两个成年人的事,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年龄的成年,而是心理层面的成年。和法律规定不同,心理成熟每个人因人而异,有人三十岁仍然是个孩子,这一点都不夸张。成年人的意涵包括,经济独立,精神自立,知道为人处世时的平和,也懂得维护内心的个性,精神内里的边界稳固,有稳定的价值观,懂得享受自由同时明白自律,知道对他人的宽容,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会用合适和体面的方式拒绝;对于热爱的东西,知道自己努力获取而不是要求别人为自己买单。这样的人就不会太差。但仔细看看周围,真的能符合这些的又有多少?

  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就是从少年到青春期,从父母、学校到社会都拼命压抑一个人成为成年人的一切征兆,无论精神上的规训还是身体层面的禁欲,都是如此。但达到一个大众认可的适婚年龄,他们又马上被催熟,仿若一夜之间,他们就必须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又具备责任感的男女,这又怎么可能呢?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婚姻关系中的很多灾难性的结局,都是这样的病灶的后遗症。他们还未能成熟,就被推进了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才能达成的人际关系中。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训练姑且不提,说说最实际的生活,除了北上广这几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其他大多数城市中,绝大多数年轻人都缺乏一段独自生活的经历。他们从原生家庭直接过渡到二人家庭,但独自生活,试错,寻觅,自我矫正,与真实世界独自交手的过程无比重要,几近必须,可这段生活被人为地彻底删除了。有时是因为经济原因,有时是因为中国特有的将成年人孩童化的压抑原则。原生家庭亲手造就了某些悲剧的根源。让年轻人没经历过真正拔节生长的过程,就被丢进了婚姻。某种程度上说,很多中国式婚姻的悲剧,都是两个孩子过家家,不是两个成年人过日子。

  婚姻的本质需要一再强调和理解:两个成年人决定共同生活并分享生活。这意味着,懂得尊重对方,不要试图把对方改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他是怎样的,结婚后就是怎样的,不要幻想着结婚后他就会改成你想象中的样子,那是不存在的虚渺幻想,生活要建立在现实之上,不是建立在虚构之上的。以及,还要明白,宽容和信任都不再是概念,而是渗透在一件件琐事中的东西。

  作为一种有捆绑义务的人际关系,都会有一条必然的、指向平淡的下落曲线。这是结婚之初就要清醒地做好心理准备的另一件事。永远对一个人保有浓烈的激情是不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大多数时候,相处,是平缓。对于婚姻关系的戏剧化想象,只会让你断裂在热恋和憎恶之间。那不是生活的真相。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婚姻更不是。它无法把你从孤单中拯救出来,也无法把不够好的你变得更好。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变成成年人,让自己足够强大,然后和一个同样是成年人、同样内心强大的人一起生活,才会真的快乐。如果一直是一方拯救一方,一方依赖一方,那叫慈善,不叫婚姻。

  婚姻不是必需品,不是生活完满的象征,不是爱情的坟墓,不是温柔的港湾,它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一件人生小事。
 

看过“有关描写结婚的散文精选”的人还看了:

1.有关婚礼的抒情散文

2.有关婚礼的散文

3.关于结婚的浪漫散文

4.描写结婚的伤感散文随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