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 最经典创业故事案例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 最经典创业故事案例

发布时间:2018-07-16 05:01:49 影响了:

  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销售经典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篇一

  女孩网上卖垃圾创业赚了160万

  她手下有40多名员工,每月能卖出8000袋以上的“极品垃圾”,除去员工工资等各项开支,每月的纯收入高达6万多元。短短3年,通过“卖垃圾”为白领减压,女孩轻松积累了160万元财富。谈到自己的事业,杨丽一脸的自豪:既能给别人制造快乐又能赚钱,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美妙的职业吗?

  不当白领要卖“垃圾”

  今年26岁的杨丽,是个性格活泼的合肥女孩。从上海一家商学院毕业后,小杨顺利地在浦东一家台资公司找到了市场营销的工作。

  工作之余,杨丽发现,在白领多、压力大的上海,自己为何不开一家白领减压用品店呢? 如果在白领的办公室和居室摆放一些智能型的生活小用品,不仅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还能缓解工作压力。

  2009年3月,小杨辞职后筹措10万元在淮海路上开起一家这样的实体店。然而,由于开业之初缺少知名度,生意十分冷清,这让杨丽大伤脑筋。一天,小杨偶然路过一家彩票站时,店老板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老板说:“正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刮开之后的图形是什么,所以这种诱惑最能吸引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来后,她在网上搜资料,找到了一个好点子。很久以前,纽约商人将过季库存商品或少量高档滞销货装入垃圾袋里,交易时不透露商品内容,将其冠名“垃圾”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而众多买家,因为不知道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便觉得很神秘,打开包装时往往会马上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刺激感。杨丽觉得这种销售方式挺有趣。

  想来想去,杨丽想了一个主意。她开始跑一些厂商,以很低的价格淘到了一些尾单和外贸货品,这些东西质量很好不说,进价还不到市场价格的一半,无疑买家能得到很大实惠。

  姐卖的不是商品是惊喜

  东西淘来之后,杨丽在淘宝店铺里打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广告:有这样一件神秘礼物,你既不知道它是什么商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但是你知道,可能会有50%的惊喜。如此有趣的“极品垃圾”,你敢买吗?

  很快,有“冒险者”来迎战了。那是一位很时尚的济南女孩,在一家合资公司任职。她首先向杨丽问了一个问题:你凭什么知道一定能给别人惊喜?杨丽说:“人生本来就充满着未知数,当你等待‘垃圾’的日子里,心情会充满美丽的期待,也许在拆开包裹的一瞬间,你还会兴奋得发出尖叫呢。”杨丽说,自己的东西都是供出口的外贸尾货,质量绝对一级棒,至于买家是否喜欢完全取决于对方的爱好、情调和生活品位。“需要声明的是,每包‘垃圾’都是模仿美国人的销售方式——由电脑自动抽签配货,如果你的运气不够好,说不定会收到一包真正的垃圾。但这种概率比中500万的大奖都小。”最终,这位顾客当即订了一份288元的“极品垃圾”。

  自此开始,一包包“内容不详”的“垃圾”开始飞向青岛、大连、南京、广州、哈尔滨等城市,成为白领们在紧张工作之余的一大“笑资”。

  杨丽在网上销售的垃圾有大包小包之分,有88元的迷你垃圾包、288元的极品垃圾、488元的大包垃圾等,最大的还有988。8元的巨无霸超级垃圾。除主打的外贸尾货外,还有一些样品、换季产品、滞销高档货,甚至一些从未上过架的产品。

  垃圾种类按生活方式分有:乐活、各种宅、文艺范、工作狂、背包客、动漫迷、美剧控、原生态等,每包“垃圾”里装的东西各不相同。白领们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买到什么,但正是这种充满挑战味的购物方式让他们充满了好奇,从而引爆了强烈的购买欲。短短7个月,杨丽就赚了20多万元。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篇二

  从弹棉郎到“钮扣大王”

  王永铮,永嘉桥头沈绛村人,1940年出生,18岁当兵,退伍回来为谋生当了弹棉郎,一干13年。13年的弹棉郎生涯自然是千辛万苦,但这千辛万苦成就了他日后的人生和事业。因为有过弹棉郎的资历,他后来在村办厂当了供销员,作为“十万供销大军”中的一员,几年间他走南闯北跑遍全国31个省市,并在浪迹天涯的行走中捕捉到了机会。1979年他从外省买回一批处理的纽扣在镇上摆摊叫卖,从此,桥头开始崛起,并使这个小山村成就了“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和温州30经济强镇之一的风光。

  王永铮也在桥头的崛起中一步步成长,从弹棉郎成长为温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被称为“纽扣大王”:先是桥头白云鞋服钮扣厂,之后是到北京承包西单商场柜台,再后是挟西单之势南下全国攻城略地,建立了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钮扣销售“王国”。这之后,他又走出国门,在美国洛杉矶创办了康永钮扣公司。

  王振滔:

  为温州皮鞋正名

  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1988年以3万元起家,创办了奥康集团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他把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的中国民营百强企业。1999年,王振滔一把火,烧了几千双从全国收缴过来的外地不法厂商假冒奥康品牌生产销售的劣质皮鞋,为温州皮鞋正了名。

  奥康集团目前是国内制鞋业最大的企业之一,拥有5家海外分公司,并牵手重庆市璧山县,创建“西部鞋都”。

  王振滔关心慈善事业,目前已累计向社会捐款上亿元有“中华慈善大使”的美誉。2005年,他出资2000万元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个人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第一个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也是全国数额最大的。

  胡成中:“多元专业化”的一把好手

  1984年,“裁缝出身”的胡成中和弟弟以及朋友共同筹资5万元创办了求精开关厂。这就是今天的德力西和正泰集团的前身。还没等公司赚到钱,胡成中和他的合伙人就筹巨资创办了第一个民营企业热继电器检测室,领到第一张生产许可证。昔日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已成长为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

  2007年11月,中法合资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8亿元总投资额,成就浙江省最大的一笔民外合璧合同。

  胡成中还是搞“多元专业化”的一把好手,借势利导,壮大了自己的主业。

  2003年,德力西进军大西北,控股新疆旅客运输公司等国有公司; 2004年,德力西与北京物美、安徽南翔、河北新奥联合组建了德美奥翔投资有限公司,在十多个城市兴建光彩市场,进军商贸物流业。

  随后,德力西又涉足再生资源、环保工程、能源矿业、私摹基金、IT业等领域。在他看来,一个好裁缝,不仅应该会做中山装,还要学会做西装。

  销售经典创业故事篇三

  “三级跳”

  1、有胆识高起点初涉商海

  讲诚信请名师不少分文

  1988年,在当时最繁华的东门商圈的金城大厦正好有个铺面要转让,租金是每个月8000元,这个价位在当时深圳的黄金地段要说并不算太高,可对于白手起家、而且对眼镜行业的了解只是一点皮毛的陈美珠夫妇来说不是个小数,如果生意不好,可能连房租都交不起。

  要不要接下这个铺面?经过几天的思考,陈美珠夫妇认为,想做好生意必须有一个高起点,第一家铺头必须开在最旺的地段,这里的人流将带来财富的聚集,于是果断地定下了这个铺位,“兄弟高登”眼镜店开张了。

  除了张罗进货,筹集3万元购置当时最先进的电脑验光仪器外,他们还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很“另类”的决定:以月薪1500元到广州礼聘了一位眼镜行业的老师傅。在当时很多人的月工资都只有100元左右的情况下,他们真是下了“血本”。陈美珠夫妇希望新生的高登眼镜能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树立一种专业、权威的印象。

  “当时我既当老板又是店员。”陈美珠回忆起创业时的艰辛:“开始时,每天从早上 8点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可一个月的营业额也就8000元左右,刚刚够房租。虽然我们这样辛苦,又赚不到太多的钱,可老师傅的工钱,我从来不敢耽搁。做老板关键要懂得尊重人才,老师傅与那台名贵的仪器相比,价值要大的多。”

  看到店里的生意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老师傅每次拿这么高的工钱都觉得不好意思,陈美珠总是宽慰他,这是他应得的。

  “不撑到最后就看不见最终。”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陈美珠夫妇,挨过了一年多的亏损困境后,陈美珠发现有了回头客,生意开始有了起色。

  2、看准商机再开一店

  标新立异连锁经营

  1991年,陈美珠抓住了东门一带旧城改造的商机,迈出了连锁经营的步伐。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处深圳繁华区域的解放路由于实施旧城改造,变成了一个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现代化街区。总裁学习网专家认为,陈美珠夫妇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看准了这里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于是,在这条街上改造的建材气味还没有散去的时候,他们的第二家眼镜分店就开张了,这个店铺有50多平米、12个员工,成了第一家进驻改造后的解放路的商家。陈美珠笑言:“比麦当劳来得还要早。”

  在当时的眼镜行业,很多同行都是使用“分身术”的方法来降低经营风险,即同时开几家铺头,并且每个铺头的名字都不一样,以此来避免“一损俱损”,如果一个铺头出了问题倒闭了,其它铺头的生意不会受到太大冲击。虽然当时对“连锁店”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可陈美珠想,自己店铺的主要客源是本地居民,而不是游客,诚信必须要放在第一位。于是,他们决定放弃业内的惯例做法,不搞“分身术”,而是实行“只此一家”的连锁经营策略,解放路的这家新店也就叫做“兄弟高登”。

  从此,蓝黄两色的店牌,以及统一的“Brother”押花字标,成就了深圳人熟悉的“兄弟高登”的品牌。解放路的老店越做越大,现在已经有近200个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也是这条商业街上唯一生存至今的大型眼镜店。此后,高登以几乎平均每年开一家分店的速度,走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时期,到1997年,已经达到了拥有13家连锁店的规模。

  3、不知足主动质量认证

  求蜕变企业成功转型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的中小企业都面临者国外资本和跨国企业大举进入的压力。在这场大浪淘沙的变革中,一些处在前沿的广东个体私营企业最先感受到了严峻的转型考验。而这时在深圳已经小有名气的高登眼镜也必须面对同样的考验,要么做强、做大,要么被淘汰。这时,郑美珠夫妇做出了一个在现在看来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决定:搭上“国际直通车”,在全国眼镜行业第一个搞ISO9000认证,陈美珠称之为“第二次创业”。

  “樱桃好吃树难栽”。那时候的兄弟高登眼镜,从老板到员工对于到底什么是 “ISO”,脑子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总裁学习网专家指出,只是通过专业公司的介绍,才知道如果通过了这个体系的认证,就可成为企业证明自己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的国际“护照”。既然认准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并且要让公司旗下的13家连锁店同时通过ISO9000认证。其工作量之大、通过之艰辛,事隔多年之后,陈美珠回忆起来只有一个字:“累!”

  怎么能不累呢?在一些制造业的大企业里,通过ISO9000认证所需要的文件就要堆满整整一屋子。按照认证要求,兄弟高登眼镜必须做到所有的岗位、所有的程序都要有文字规范,所有的流程都要有文字记录,所有的员工都要接受培训。最后,这一切还要通过严格的验收。陈美珠和员工们一条一条比照着进行建章立制,对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疏漏,这不仅是对老板的考验,同时意味着每一位员工都要付出额外的工作时间和精力。陈美珠夫妇多次召开管理人员和员工大会,将公司的理想和困难都告诉他们,坚定了大家同舟共济的决心。

  历过整整2年的不懈努力,1999年兄弟高登终于通过了ISO9000认证,企业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蜕变”和转型,变成了一个制度完善、管理高效的现代化企业,公司的质量管理、企业形象和竞争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此后的几年时间,兄弟高登眼镜的扩张速度比前10年翻了一番还多。

  
看了“销售经典创业故事”的人还看了:

1.经典的创业故事

2.成功商人经典创业故事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3.典型创业故事

4.经典销售励志故事

5.创业故事案例典型 创业经典案例大全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