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三篇

发布时间:2018-11-12 05:17:15 影响了:
教案网权威发布四年级下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三篇,更多四年级下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鱼游到了纸上》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大范文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立足重点段落,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立足课题,提出疑问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鱼游到了纸上”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设计点评:直奔主题,让学生立足课题提问,引起学生阅读期待和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诵读入境,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不明白,下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看能否从文本中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出示读书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②边读边思考“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尽量将上一自然段和下一自然段找出来单独再读读。
  ③读完之后你是否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2、同桌相互交流:上面的读书要求和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3、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针对容易读错的字,板书正音:澈、港、缸、聋。
  4、指名交流:你对“鱼游到了纸上”的理解。
  [设计点评:带着问题读课文。使学生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求、读有所获的习惯,真正达到快速感知文本内容、初步了解文本特有内涵的目的,为探究文本、走进文本作好铺垫。]
  三、认读词语,概括内容
  1、出示三组词语认读。
  A: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 呆呆地站 静静地看
  B: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
  C:大家赞叹 纷纷议论 相互交谈 游到心里
  2、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或者部分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拿出笔写下来。
  3、同桌相互对读课文,检查对课文阅读的情况,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设计点评:教师有意识的将词语分为三类:A类是聋哑青年观鱼样子的词语,B类是聋哑青年画鱼样子的词语,C类是观众和“我”表现的词语,目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和积累。同时用上述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规范学生语言。又灵活运用词语。使语言训练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
  四、精读语段,感悟形象
  1、大家已经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聋哑青年的把鱼画得像。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具体讲了这层意思。
  2、教学7-8自然段。
  (1)你知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吗?看看第七自然段哪些句子和词语能帮助你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重点抓住“一丝不苟”、“绣花”和“细致”理解工笔细描)
  (2)你想象一下,青年对金鱼的哪些部位采用了工笔细描?是怎样做到工笔细描的?
  (3)正因为他画得好。围观的老人、青年、小孩是怎么赞叹和议论的?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融为一体”的意思。
  (5)此时你如何评价这位聋哑青年?
  (6)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画鱼画得像?
  (7)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及教师范读。
  [设计点评:对青年绘画技艺的精湛的体会。要落实到关键的字词上,此时教者抓住“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细致”等词语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基本义和语境义,感受了聋哑青年的绘画技艺。不难看出此环节教学将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融为一体。这样立体推进,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对青年形象的感悟做到合二为一。]
  3、青年将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得益于什么?请你认真读读3-5自然段。看能否发现什么画画的技巧?
  学生读后谈感受。(引导学生立足“忘我的境界”、“呆呆地”、“静静地”以及“从来不说一句话”想象、感知他平时如何认真观鱼的特点)
  4、再评价这位聋哑青年。(除了品质以外,有必要引导学生谈出对生活的热爱)
  5、教师小结:是啊,如果不是他长时间忘我的观察金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画鱼,那么他又怎能使画出来的鱼像在水里游呢?
  五、品读难点,明白事理
  1、当“我”和聋哑青年交谈的时候,“我”将小女孩发自内心的“鱼游到了纸上”的纸条交给他时,他是如何回答的?
  2、“鱼先游到了心里”的教学引导。
  (1)“鱼先游到了心里”你是如何理解的?此时你想到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2)“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将两句话及两句话所蕴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让学生谈谈自己从聋哑青年画画的经历中获得哪些启示,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认识。
  3、朗诵课外作品《高贵的补鞋匠》,听后谈初步感受。
  [设计点评:让学生用关联词语说话。看似一个简单的句子训练,实际起到了两个作用:其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法句式的渗透;其二检验学生是否弄懂两者的逻辑关系,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同时,朗诵课外作品。使学生超越了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
  六、总评
  1、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
  例如,在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画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词语,让学生对词语逐渐理解、感悟。同时,教师采用了想象说话、评价人物等方法将文本的“消极语言”转化为学生的“积极语言”。又如,让学生分类读词语,再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关联词语说“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两者的关系等,都把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作为教学重点。
  2、繁简得当,张弛有度。
  教师着重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的品质。在多层次、多角度感悟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观鱼”与“画鱼”的关系,显得简洁明快。虽然简洁明快,但突破了教学难点。
  3、变讲读串问为阅读对话。
  教师将逐段讲解变为选点突破,重点品析画得像,借此引出“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和“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让学生与文本、与教师进行深层次对话。正是这样的阅读对话,使学生得到有效阅读,提高了语文素养。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