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转变]新课程初中物理同步训练2017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转变]新课程初中物理同步训练2017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1:03 影响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观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因为不同的教育观念将会影响教师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新时代对教师角色转换提出的要求。而教师将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学习内容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问题的设计者、训练者和解答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同时教师不再是学习效果的考核者与学生价值的评判者,而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学习成功的激励者。我们在学习交流、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变为“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
  二、教学实施操作过程的转变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尝试
  学生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教学。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交流和讨论。
  三、结合教材变革,处理好物理课堂中的几个关系
  1.密切物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和态度。如《压强》一节,可让学生列举生活、生产中哪些情况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情况要减少压强?采取什么方法?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又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2.恰当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逐步地运用已学的思考方法学习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不断运用知识和体验变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与运用知识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益更大。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都应给以肯定。另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我们应有意识地利用阅读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生自学,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自己分析,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教材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某学生自学后曾提出“如何测高压锅内的气压?”这个问题极具生活性和实用性,在集体大讨论中,我们得到了至少三种不同的方案,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测定。结果并不重要,这个过程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行动,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