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习惯 智慧 境界】
 

【习惯 智慧 境界】

发布时间:2019-08-08 09:53:27 影响了:

习惯 智慧 境界

——读《麦田守望者》一书后感

浙江省常山县同弓小学 徐勋贵 324216

朋友看完了,并竭力推荐,于是我便有机会阅读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麦田守望者》。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这与我身边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从书中我也体会到了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不是强制,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读书只有自己要了才读的好,靠别人逼是没有用的”。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这次的语文月考中,有一道类似主题的题目,就是让我们体会只是不可能永远是老师灌输给你的; 而一个月左右前,在某个语文的讲座上,我也曾看到过内容类似的文章,其中很明确的给出了一个精辟的结论——教是为了不教。仔细想想一点也没错,我们现在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

理想是人生的路灯, 它带着人走向未来, 走向光明. 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 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 都会过去, 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 有理想就有希望, 希望就在明天, 明天会更美好!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其中谢幕时的一番话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 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转—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祝我整天的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得守望者。”这番话我们仔细揣摩了一下,会得到一些启示。

一、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非强制

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或者允许孩子们进入麦田,却有很多的规定。这样孩子们兴趣达不到极限,

也不会有自由精神,更不会有创新精神,甚至会觉得恐吓。这又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草坪上的道路》一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有一位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一幢很大的办公大楼时,设计的三个出入口都没有标明连通的小道。大楼竣工以后,他要求工人把大楼四周的空地上都种上草。夏天过后,草地上被进出大楼的人们踩出了三条小路,走得多的宽一些,走得少的窄一些。于是建筑设计师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铺就了通向大楼的人行道。

建筑设计师的做法可谓独具匠心,他懂得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道理:那就是顺其自然。假如一开始就设计好了通道,规定人们行走的路线,或许会给人们带来不便。最终,草地上仍然会被踩出一条条便道来。

在建筑设计师对通向大楼的道路设计中,同样蕴涵着相互补充着的教育真谛——在有着清晰目标的同时,更是一个“顺性而为”的过程。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项有目的的工程。教育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蓝图。它是皮格玛利翁王子用刻刀雕刻他手中的汉白玉,并使之成为一尊美丽的少女雕像,并用你关注的目光使这尊雕像复活的过程。

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都没有尽善尽美。在学校教育中,有多少学校和班主任至今还不是依懒于某些考核细则甚至“封闭式”的模式在管理着学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致命弱点是以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教育、管理一切学生,它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最终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导致在肯定部分“优生”的同时,却把相当数量的人当成“淘汰品”。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同样犯着一个错误,那就是望子成龙心切,一味按某一种“龙”的标准来人为地铺砌子女人生的道路。于是学生白天在校学习,夜上由家长安排学音乐、学绘画;双休日补写作、补英语、补这补那,忙的不亦乐乎。那么教育的目标应如何确定呢?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粒种子成为它能够成为的样子,则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你自己”、“成长为你自己”的过程。教育者只需在空地上种上草,然后等夏天的降临,让学生自己的脚,印在草地上,踩出人生的痕迹——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道路。用佛山市第六中学胡亭老师的话来表达:让青草长成草长,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

并进而结出橡米子,长成实际意义上的栋梁。

教育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探究,去创新。但“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把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被教育者的身上,顺性而为之,教育的大地将会更加灿烂。

二、 教育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支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

守望者并不是一名游戏的旁观者,而是敏感地发现了游戏中的关键点——悬崖,守候于此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不正是我们所谓的抓住契机吗? 智者与方法变是无形的支点。时常有老师诉苦,说学生太调皮,经常犯错误,非常烦心;也时常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不听话,经常顶撞父母,很是无奈。可是,殊不知,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注定会犯错的,是注定要经历叛逆期的,因为,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和是非观念尚未成熟的时期,对一些事情有不正确的做法或看法是难免的。但是,老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犯错就当坏孩子看待,不假思索就训斥、惩罚。我认为;孩子犯错误,恰恰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如果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说不定能变坏事为好事,化“干戈”为“玉帛”,起到“点石成金”的教育效果。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个小孩叫麦克劳德,他十分顽皮,经常干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有一次,居然把校长心爱的狗给杀死了。这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是,这位校长既没有大声训斥,也没有通报家长,而是因势利导,对麦克劳德说:“你给我画两张狗的解剖图,一张是血液循环图,一张是骨骼结构图”。正是因为校长的独具匠心,抓住了教育的契机,使小麦克劳德从此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为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糠尿病中的作用,而荣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试想,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又该如何处理?一般的做法,无非是批评教育,赔礼道歉,大会检讨,赔偿损失。虽然,这样做也没有什么错,但却不一定有什么教育效果,说不定还会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抓住教育的契机,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有敏锐的教育洞察力。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调整好心态,千万不能生气,要从起到教育效果和达到教育目的观念出发,冷静地分析孩子犯错

的原因:为什么犯错?是故意,还是无意?是偶然性,还是经常性?是道德问题,还是习惯问题?只有了解实际情况,准确判断,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做出正确的处理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因为,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的。

抓住教育的契机,还需要宽容和爱心。经常犯错的孩子,正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也许他们从小缺少父爱或母爱,没有家庭的温暖;也许他们受到委屈没有人倾诉而想用另一种方式引人关注;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耐心引导,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我们时刻牢记教育家陶行知的训诫:“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抓住教育的契机,就是抓住教育的本质。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对老师的说教或父母的唠叨不会留下任何印象,而一个犯错的孩子,因受到正确的引导将刻骨铭心!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守望”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为了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麦田守望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