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
 

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

发布时间:2021-06-22 15:50:33 影响了:

  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

  通过组织主题班会、论坛、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端正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养成了“惜时、勤学”及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学风。以下是职场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

  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一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着的称赞,《史记》无愧与这个称赞。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记》主要描写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及其生动地描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其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项羽;有统一六国,功大于过的秦始皇;还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他们都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极高的文学素养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禁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沧桑的历史中。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记》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对人物,正是廉颇和蔺相如。刚开始时,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了大功。廉颇认为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蔺相如怕和他产生矛盾,就总是躲着他。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荆条,向他请罪。他们最终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仅感慨万千:如果蔺相如没有让着廉颇,而是跟他争斗,廉颇如果没有知错就改,而是顾及面子,不像蔺相如认错的话,那赵国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见宽容大度和知错能改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宽容他,原谅他;而如果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就应该知错能改,像别人承认错误。有一次我弄坏了别的同学的东西,同学不知道是谁干的,大发雷霆,但是我没有犹豫,毅然向他承认了错误,他也原谅了我。试想,如果我没有向他承认错误,我有可能就失去了这个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太史公虽然被施了宫刑,但他仍然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以顽强的毅力,

  就像凤凰涅盘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记了屈辱,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不朽的经典。他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读着《史记》,淡淡的油墨芳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品读《史记》,回味无穷。

  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二

  我的书柜里有许多书,有一本书,我从未读过,不过现在一读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里面记载了从上古黄帝至西汉武帝期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韩信胯下之辱”读了后感觉这个事情太不可思议。

  韩信出生在淮阳城,家里穷得叮当响。乡邻认为他没出息。韩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饭。又因为他对农事一窍不通,怎么办呢?韩信有自己的办法:去别人家做客。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进屋吃饭,晚饭吃完还要借宿一夜,久了就干脆不回家了。后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把大门闩上。一个亭长收留了他,结果韩信被亭长的妻子气走了。冬天一到,之前帮助韩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阳城的集市里逛,想讨点肉吃,结果次次都是什么都没讨到,没几天屠夫们都知道了为什么韩信每天都 来这转悠,一个屠夫拦在他面前,让他要么从胯下钻过去,要么拔剑打一架,韩信最终还从胯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讥笑他胆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韩信成名后,赐给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黄金千斤,这亭长几百钱,还让那屠夫做中尉,见众人都不理解,韩信说杀了他只是徒逞一时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时侮辱才激发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做事,发誓要出人头地,所以才会成为今天他。众人听了心里纷纷佩服韩信坚忍的性格。

  他是个熟读兵法,血气方刚满怀兴国安邦之抱负的堂堂七尺男儿,居然能够忍受恶霸的欺负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后太让人吃惊了,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办得到?也正因为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韩信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最终被封为“王”更让我感到震撼这样一位功臣名就大将,并没有居功,反而不计前嫌,还有他心胸豁达乐观态度,太值得我学习了!在我周边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时候,也因为因不下这口气,起了以牙还牙之计,结果是两败俱伤,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狱之灾,这样就成了生活中牺牲品。

  我真佩服韩信,懂得忍辱负重,积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后行,可我呢?忍耐度为“0”做事鲁莽,那怕是受了一点侮辱,我都会大发雷霆,与对方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是能撑船”我对“忍“字有了新的概念,虽然现在已经可以承受一点了,但还远远不够。我要做到和俗话一样肚量大的能撑船,对我来说是很夸张,我拿这个故事激励自己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坚持和忍耐、遇事沉着、冷静,对待任何事情要心胸像天空一样宽广,这样将来才会闯出一番大事业,才能够成功。

  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的纪传体通史,体现了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作者司马迁出生贫穷,身世坎坷,忍辱负重,谨承家业,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纪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故事》里,记载了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人,他们有血有肉,热爱祖国。其中屈原和介子推是令我最为敬佩和感动的两个人物。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坚贞不屈,刚正不阿,最后投江而亡,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被这种爱国主义行为深深感动着。介子推是重耳的忠臣,他跟随重耳,和重耳一起受难之时,曾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重耳吃了肉汤渐渐恢复了,过了几年,重耳又做上了国君,他把当时跟他一起受难的人都升了官,唯独忘了介子推,众臣都为介子推打抱不平,要他去领赏,介子推不去,带着它的老母亲隐居绵山,当重耳想起介子推,后悔不已,便放火烧山,只留一面出口,好让介子推出山,等了半天,介子推没有出山,重耳进山看到介子推背着他母亲烧死了,介子推在旁写了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介子推这种舍生取义,不图回报的行为令我感动。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经典史记读后心得感想四

  我几乎使用了一整个暑假来看这本《史记》但至今还有十几篇没有看。

  《史记》是汉代的司马迁写的,那是司马迁还没有任何名气,但是凭着这本《史记》,现在可以算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史记》内容一共是一百三十篇,分成了“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和最多的一部分“列传”七十篇,如果再加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那便是一百三十一篇了,其中司马迁话最多时间也是片数最多的便是“列传”部分了,然而这其中让我有一些感触,同时了解最多也是这一部分。

  “列传”部分写的人物不是所有有名的人都写了,也不是写了无关联的几个人,更不是想起来谁就写谁,然而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司马迁所有的可写的,从他的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司马迁对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他很赞扬,有的人他便起了一种不喜欢的意思,对于有些人他甚至很讨厌,对他们有偏见。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西马前是一个非常不赞赏法家的人,尤其不赞赏的是法家的刑法,对武帝的统治也是及其的厌烦,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但是如果有的人认为不对的话,我便有两处能直接看出这一点,那便是《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两篇写出了司马迁对人义和侠义的官员的赞扬,以及对凶狠的官员(主要是武帝时期)的批评。在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刘邦项羽时期的官员的描写很多,也花了不少篇幅在里面,虽然篇数少,但是写的人很多,而且对非常狠毒的或是法家人物抱着一些厌烦的态度,而对狭义的人加了一些赞扬。还有一件我认为是很有趣的事情,司马迁或许很重视友谊,以至于在某些文章中,还把自己的一个朋友也直接就那么加了进去,我认为写得还不错的。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