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2021年10月《诗刊》读后感3000字
 

2021年10月《诗刊》读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21-11-02 16:27:33 影响了:
  《诗刊》一直坚持“刊载诗歌作品,繁荣诗歌创作”的办刊宗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2021年10月《诗刊》读后感3000字,以供参考。

  
  《诗刊》10月上半月刊,总体而言,诗歌主题鲜明,色调明亮。不仅有名家新作,也有实力新锐;既继承传统,也创新发展,显示了《诗刊》一贯的包容性。作品与学理并重,是近年来《诗刊》给我比较深的印象。本期的“读诗”“视点”“每月诗星”“当代诗词·本期聚焦”等栏目,都有针对作者文本的评论或创作谈,讨论紧扣文本、不拘形式,我认为,这对读者的诗歌欣赏和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阵”与“短歌”栏目不乏名家新作,不同风格的诗人交相辉映。
  
  胡弦发表在“方阵”栏目的《东山》组诗,语言朴实无华,剔除了无效修辞,“危墙下不可久立。/而雀鸟鸣啭,此为乐园,它们/意识不到人类面对的危险”(《荒村记》),注重白描,注重词语、语句自身的张力、呈现与暗示。胡弦的思辨理性有效地拓展了文中时空。“在江南,小镇,是神的手艺。/——廊柱来自山林,青瓦来自烈火”“瓦垄间的小草,屋檐上/滑落的雨滴,/无人深究它们来自哪里”(《青瓦》),作者所思由此及彼,试图道出那个更高的客观存在。《遇见》一诗中“生者们站在一起眺望,/望见的,只是死者确立的标准”,作者对伦理进行了反思,进而呼唤鲜活的生命意识,“窗外,山峦在呼吸/我们借用那呼吸在呼吸”。《东山》中,作者对二元对立的思想进行反思,“在江南,我将老死于一支碧绿的曲子。/——又像枯莲蓬插在瓶中”,作者在思的世界里消除了生死对立,从而将读者引向对一个客观世界的探究,“石床入水,木鱼上岸。/秋刀不识白刃,/千年大椿,对动物性的欢乐无心得”“庙小,佛是大的,/后园里,一只胡蜂有便便大腹”。
  
  10月下半月刊,注重对诗人的挖掘与发现,注重对年轻诗人的推荐与培养。限于篇幅,下半月刊,我着重谈谈几位“银河”栏目诗人的诗。
  
  时间与存在是江汀《石头》组诗的内核,时间中的存在到底是现象还是本质?作者试图在流逝的时间之中寻找那不变的存在。文本在否定与肯定的矛盾纠缠中,借由我与对象之外的“第三只眼”展开。《旅行》中,主体性的“我”是涣散与模糊的,象征着某种不确定性,似乎深陷在某种丧失之中,“微白的天花板,又一次失眠。/这便是你们期待的旅行”“为此,他求助于自己的过去。/有一条小街,贯通在他的头脑,/但是今晚,那里也看不见月亮”。这种丧失感同样出现在《深渊》一诗中,灵魂与肉体,存在与存在者试图通过“早春”这个意象加以连接、相融,“在深渊之中有一个惊人的早春。/玻璃碎裂了,在泥土上铺陈。/一种漠然,从后背悠然升起。/你听到它,说出你正确的名字。”不知何故,江汀的这组诗歌总让我想到海德格尔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所引用的G.特拉克尔的诗。
  
  杜绿绿的《山水之间》借助想象与联想展开,书写的对象是抽象的概念,属于我所认知的知性写作。杜绿绿试图反思这些抽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纠偏。《献诗》中的“您”,可以看成是造物主或某种精神,“您使平常之事呈现动人/与不动人。/使我呼吸,以及有勇气呼吸。/使我爱和不爱。/使我看这些正在发生的事、过去的事,//将要到来的/也在我窗外的山林中摇动。”《爱的知识》可以沿着“如果时间是个圆形”这个假设展开阅读,进而对生活的价值或意义进行反思或追问,杜绿绿自己并不提供答案,这是她的诗歌策略,她将寻找答案的过程给予文本和读者,诗歌足够敞开、自由。《童话》一诗,也有点像猜谜,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成长、务实的故事。整体而言,杜绿绿的诗能够将概念作为符号与传统的文学修辞融为一体,考验读者思维、拒绝惯性阅读,在当下文本趋同的诗歌环境中,辨识度高,有其独特性。
  
  孟醒石的《植物简史》组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试图洞悉那个普遍客观的世界与生命的共相。他不回避“唠叨”,虚实结合,具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孟醒石善于运用想象力对意象加以捕捉,“我猜测,蚂蚁窝的地下结构/也像海棠树一样枝杈纵横,密集繁茂”(《地上地下》),呈现一个图像的审美世界。他诗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性和暗示性,“我四处奔波的轨迹,与蚂蚁无异”“与花蕾上的露珠,沿枝干向下,洄游到根须/同样有一段黑暗的路要走/不断交叉,不断分岔”(《地上地下》),一语双关,意在言外。《铁锈区》通过具象与具象的类比,“棉线与神经线纠缠在一起/钢水与血液混合,难以分解”,显示出陌生化的效果和语言张力,进而将日常中的我提升为一个“共相的我”。《扎根》中,“我”是一种情感的存在,是反思之我,我的世界即整个人世的缩影。《植物简史》中,“一条条藤蔓,挣脱束缚,匍匐前进/像一列列绿皮火车/梦想回到过去,穿越京广线”,物我不分,他在写有同样遭际的所有生命。醒石之所以采用无区分的眼光书写万物,是因为他真诚地意识到,人作为最高的生命形式,应该担负其存在的意义,“当我把万事万物都联系起来/意义才有了栖身之地”(《宽阔》)。
  
  许天伦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让他的诗歌拥有一种珍贵的纯粹性。据我对他写作的观察,他的诗歌已经走出感性的碎片化书写,而进入知性的整合性书写阶段。他的写作是自觉写作,诗中谓词向主词的变化,“一片滩地,河水经过那里/我们也曾在浅水中捕捉鱼虾/满身腥味的夏日,在逐渐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夜晚的河流》),突破了主观的单向目光,而具有了反思的双向思维。那么,天伦的诗歌可以看成是与灵魂的对话,《茉莉花》中他写道:“你若以鼻尖去/轻嗅一下,就能嗅到死亡弥漫的香气/这香气,原先是我们亲人的/体香。”,这是一首怀念爷爷的诗歌,因为爷爷墓碑前也有一株茉莉花,茉莉花让他想到爷爷,情感真诚自然,有别于一般的空洞、说教的咏物诗。在《我需要一束光》中,“天快黑了,我把脑袋探出窗外/正如一只蜗牛那样,从壳中伸出触角”,《萤火虫》中,“萤火虫飞在半空/驱散一个人对黑夜的恐惧”“我常记得你生前/给我捉很多萤火虫,放在玻璃罐内/然后把玻璃罐搁在我的床头/让它们照亮梦境的边缘/你也总会坐在一旁抚摩我的额头/但命运的手掌逐渐凉了下来”,真切的生命体验,让我想到天伦常年的轮椅生活,读之潸然泪下。
  
  李继豪对时间很敏感,他的《青年叙事》让我印象深刻,诗歌中所表现的反思眼光值得关注。他的反思由日常具象向抽象的命运与历史维度延伸,对词语的象征与反讽运用自如。“黑鸟准时飞过/并没有什么值得哀悼/像平常一样/在唯一能看到落日的窗前/我们坍塌般坐下来/向那些漂浮之物/做一个胜利的挥手”,这里的黑鸟不仅象征时间,也象征对意义的追问。《芒种》中他写“这一天我想到/我们早已远离了农耕”,《偶成》中他写“我热爱干燥的独处,看巨大的沙漏/在外面的世界来回倒转。书桌上/一页故事寂寞地摊开,但从未有/另一种结局被编织进去”。李继豪对时间的思考与书写,其宏大的叙述视野值得持续关注。
  
  桃生的《可爱的麋鹿》也让我印象深刻,他的诗歌没有惯见的精雕细琢,情感朴素、唯美、纯真,有较大潜力可挖。如果桃生在语句的组织、叙述的逻辑上稍加调整,去除某些语句给人的突兀感,他将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
  
  E首诗栏目里,苏长龙的诗歌也值得读者进一步去网络搜寻与阅读,我从他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他对意象的营造中感受到他对诗歌的热爱与虔诚。
  
  总的来说,诗歌语言有其自身逻辑与规则,现代诗在求新、求变、求陌生化时,应当遵循其基本的语法规则。现代诗的创新,其本质是开拓一个新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复杂的语言修辞游戏。为了创新而在诗歌形式与文学修辞上进行“创新”,华丽奇异的语词只会造就空洞无物的诗。诗歌,是一门呈现与暗示的艺术。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