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六篇合集
 

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六篇合集

发布时间:2021-11-22 14:36:12 影响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治”与“理”的有机统一。今天职场范文网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六篇合集,供您参考查阅,谢谢!

   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

   自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来,书中清新朴实的文风令笔者印象深刻。“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像这样生动的语句在书中随处可见,将“高大上”治国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富于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对年轻干部而言,大多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身处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时刻牢记教导,学会同群众“说话”,用好“群众语言”,真正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以“情感”为线,让“群众语言”更亲切。有些年轻干部不愿讲“群众语言”,觉得那种语言太平太俗,显不出自己的理论水平。爱用“生硬晦涩”式的语言,既脱离实际,又没有“干货”,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听不懂也记不住,更别提口口相传。这种不顾及群众感受的说话方式,不仅影响干部的形象,更会伤害到群众的感情。年轻干部首先学会站在群众的角度进行交流,放下架子,做到眼里有群众、心中有担当。做群众的“贴心人”,善用“群众语言”,不打官腔、不说妄语,学会“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和群众做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

   以“学习”为首,让“群众语言”更透彻。只有平时多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加以贯彻,在面对群众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并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与群众沟通交流时能够对答如流,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场面。在学好理论政策的同时,要善于将政策法规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大白话”。还要多向基层群众学习“群众语言”,学习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民间话、歇后语、方言、俗语,同时对“群众语言”改进升华,围绕群众的实际情况释疑解惑,打通语言“壁垒”,讲起话来才能不跑题、不走调,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

   以“实干”为要,让“群众语言”更坚定。与群众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年轻干部要经常沉入基层,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摸清摸透实际情况,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符合政策、具备条件的马上办,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用“群众语言”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对群众作出的承诺,答应群众的事,一定要兑现,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引起群众反感。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沉下身子担当作为,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换取群众的满意,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从专题一“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到专题十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总书记时常引经据典、金句频出,引发强烈共鸣。他思想深邃,讲话提纲挈领,振聋发聩,诗词名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激情洋溢,一方面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传递出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和宏伟韬略。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习总书记引用的古诗词句并领悟其精神内涵和现代真意,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如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99年的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穿过革命、建设、改革的激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应对一次次重大危机与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恐怕还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灿烂星河恐怕也不会有北斗、天问的智慧和光芒,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恐怕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还在遭受病毒、洪水的双重伤害。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不管世界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要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信仰,奋楫笃行。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持续向前,引领发展,都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诞生,顽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苦难中傲然挺立,考验中本色不改。近年来,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新年伊始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打赢了疫情阻击战;南方洪水汛情严重,各级党组织再次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流勇进、向水而行,誓死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论身处何等困境,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任凭你四面来风,依旧坚韧挺拔,傲然挺立。行程万里,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信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责任和使命更重,要有所持守,有所信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毅和韧性,奋楫笃行,一往无前。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广大党员干部要昂扬斗志、不负光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到的有关时间的关键词,他还时常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倍加珍惜在位的时间,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这些字句我们能看到总书记的“时间观”——惜时与奋斗。诚然,时间具有一维性,一去不复返,孔子也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更不必说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具紧迫性和艰巨性,这既为广大党员干部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党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适应时代节奏,充分利用时间,勇涉险滩、拔城池,以竞技者的精神与时间赛跑,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以奋斗姿态展现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一篇文章《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要兴党强党,保证党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实事求是认识和把握自己,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党员干部要铭记“四颗心”,做好实心人。

   铭记“保持对党的忠诚心”的教导,做永远红心向党的“向日葵”,不忘初心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指导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指针,以践行规划目标为方向,以服务时代发展为担当,在火热的实践、不懈的拼搏、顽强的奋斗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时代感和自豪感,这就是“向日葵”式的好干部。

   铭记“保持对人民的感恩心”的教导,做懂得惜时感恩的“勤务员”,增强服务意识。像雷锋那样做人民的“勤务员”,热爱人民,懂得感恩,惜时奋进,爱憎分明,公而忘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奋不顾身,不怕困难,言行一致,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稳定、服务改革,这就是志愿服务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攻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体现和传承,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感党的恩,感人民恩,感师长恩,感组织恩,感社会恩,是我们服务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铭记“保持对事业的进取心”的教导,做坚定理想信念的“千里马”,奉献青春智慧。无论攻克哪座高山,山高人为峰;无论横渡哪个海洋,理想信念是前进的风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何种事业,付出青春智慧是成功的前提。党员干部过硬的作风、高强的本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从淬炼中来,从进取中来,从积累中来,从团结中来,从奉献中来。“院子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育不出栋梁材。”“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有比人更高的山。”要做奔腾于草原的骏马日行千里不停蹄,要做翱翔于天空的雄鹰搏击云端不歇翅,要做冲击于江河的船只配合纤夫不松桨。

   铭记“保持对法纪的敬畏心”的教导,做始终遵纪守法的“排头兵”,永葆清正廉洁。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好、处事作风好、道德觉悟高、文明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自觉意识强,对纪律规矩和法律制度的敬畏、尊重、参悟和遵守是必要的保障。必须保持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始终遵纪守法的“排头兵”,这是我们干部永葆清正廉洁的最好态度、最佳方法和最美风景。

   年轻干部也好,年长干部也好,都要铭记“四心”教导,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做实干家、实心人、实在人,始终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在时代的挑战和考验中谱写忠诚、感恩、进取、奋斗、奉献和廉洁的壮美篇章。

  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及煤炭项目审批流程的进一步完善,对公司重点项目的办理提出了新要求,使我们认识到项目的办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更要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发扬斗争精神,做出表率,坚决抵制目标缺失、思想消极的行为,为公司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要自觉增强本领,认真学习项目办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政策中难点、疑点要反复推敲,认真解读,在办理项目过程中做到有据可依;对公司的每个重点项目重要节点完成时间及内容要信手拈拉、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给相关办事人员讲解明白,加快项目办理进程;要反复总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经验与教训,提高处理各种局面的能力。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事业的成功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和发扬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战风斗雨、披荆斩棘,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而奋斗!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很多文稿,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

   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担当,更加领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种无我利他的思想升华。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靠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靠的就是在这一理想之光照耀下的不懈奋斗。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高举信仰的火炬,以“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坚韧执着,纵使风急浪高、乱云飞渡,与人民同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凡与职工群众相关的事情,我们都要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一件一件抓落实,全力让职工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作为时代青年,习总书记曾对广大青年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而我们作为青年,不仅要做到这四点希望,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内容,“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这句话我深有感触。今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党带领人民抵挡住了疫情的侵袭,人民听党指挥一往无前共抗疫情。身为党员的我,我的心既是党的心,也是人民的心,立足本职,要紧跟党的步伐不松懈,更要与周围职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做职工之所急,解职工之所忧,切实深入到职工中,为公司不断向好的发展推波助力。

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

   自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来,书中清新朴实的文风令笔者印象深刻。“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像这样生动的语句在书中随处可见,将“高大上”治国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富于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对年轻干部而言,大多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身处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时刻牢记教导,学会同群众“说话”,用好“群众语言”,真正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以“情感”为线,让“群众语言”更亲切。有些年轻干部不愿讲“群众语言”,觉得那种语言太平太俗,显不出自己的理论水平。爱用“生硬晦涩”式的语言,既脱离实际,又没有“干货”,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听不懂也记不住,更别提口口相传。这种不顾及群众感受的说话方式,不仅影响干部的形象,更会伤害到群众的感情。年轻干部首先学会站在群众的角度进行交流,放下架子,做到眼里有群众、心中有担当。做群众的“贴心人”,善用“群众语言”,不打官腔、不说妄语,学会“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和群众做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

   以“学习”为首,让“群众语言”更透彻。只有平时多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加以贯彻,在面对群众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并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与群众沟通交流时能够对答如流,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场面。在学好理论政策的同时,要善于将政策法规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大白话”。还要多向基层群众学习“群众语言”,学习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民间话、歇后语、方言、俗语,同时对“群众语言”改进升华,围绕群众的实际情况释疑解惑,打通语言“壁垒”,讲起话来才能不跑题、不走调,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

   以“实干”为要,让“群众语言”更坚定。与群众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年轻干部要经常沉入基层,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摸清摸透实际情况,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符合政策、具备条件的马上办,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用“群众语言”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对群众作出的承诺,答应群众的事,一定要兑现,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引起群众反感。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沉下身子担当作为,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换取群众的满意,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员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后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学好读懂第三卷,是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前提与后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翻开了新的篇章。

   不忘过去,一点一滴悟初心。没有牢固的基础,不能成就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也并非空中楼阁,其是第一卷、第二卷的延伸,也印证着无数共产党人的时代脚步。卷中第一段,“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人们拉回到3年前的时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作报告,宣告着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伟大的使命,并在新征程中永不懈怠、永不停滞,也为广大党员鼓足干劲,为打好以后的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注不竭动力。

   正视当前,一分为二看今夕。卷中对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点评,从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等不同方面作出的成绩,肯定了我们的道路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理论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制度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的挑战仍然是艰巨的,卷中有客观的表扬和批评,也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事物发展本就是前进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知道我们做得好的地方,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谋求更大突破;反省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瞄准困难源头,破除发展掣肘。如此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发展中的成绩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融汇贯通,举一反三有创新。马列主义理论体系注重实践,毛泽东同志以“实践出真知”来让马列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长远、全面的眼光成为我党的指导性读物,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蓝本。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极具时代特色,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谋事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让我们的语言文字有的放矢。要以观一叶而知秋至、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敏锐性和创新性,丰富我们的思维和手段。要从书本折射到生活,不仅要在看懂、读懂、学懂的基础上,用卷中理论明确道路,用卷中精神瞄定方向,最重要的是用卷中智慧让工作锦上添花,让我们的事业百花齐放,让我们的梦想受群众拥戴,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