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发布时间:2022-01-25 15:31:09 影响了:

我们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一定会从书中收获不少,收获很是令大家很是开心吧!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的参阅。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一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轻轻合上书,嘴里却依然“咀嚼”着这铿锵有力的话语······

  阅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经典著作,我的心灵是震撼的,坚定的,沉重的,更是自豪的!

  红军·勇士

  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勇士,叫红军;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堡垒,叫红军;有一种所向披靡的力量,叫红军——《红星照耀中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它,让世人知道,红军是永不言败的,他们的信念是无法动摇的!

  在这本书里,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故事,每一次描写,无不将红军所拥有的优点,所展示的面貌,所蕴含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从作者刚来到中国,到进入红区,与红军领导人交谈,再到最后的感慨,都十分具体真实,纪实性很强,简单的叙事中穿插了各种政治术语,时而妙趣横生,时而严谨认真,从两方面突出了红军具备而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特点——坚韧不拔,英勇无畏。

  细节·感悟

  细细品味这本书后,印象最深的还属那段——长征。

  那他到底有多么震撼?还记得作者在此章节的最后,用一个再好不过的词来形容长征——触目惊心!是啊,长征的数据触目惊心,长征的经历触目惊心,就连长征的每一时每一刻都是那样触目惊心!

  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翻大雪山······哪一段故事不触目惊心?哪一个细节不触目惊心?然而,红军战士们却毫不畏惧,从不放弃,万众一心,在这段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来!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只因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勇士,坚不可摧的堡垒,所向披靡的力量!

  传奇·致敬

  历史的脚步,在这里驻足;革命的航船,从这里起航。

  往事随着时光渐渐淡去,而红军却永远被历史铭记。

  《红星照耀中国》,它以不一样的口吻,不一样的角度去向人们叙说这段传奇的故事,让这段传奇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永不熄灭;它也告诉世人:红星,不仅仅照耀中华大地,也照耀整个世界,照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民,让全世界感受到红军的力量,乃至中国的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是一段传奇,一段无法抹去,永远闪耀的传奇!让我们在这里,向传奇,致敬!

  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写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更是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读史使人明智。”再一次翻开眼前记录传奇的书本,再一次重温这传奇的经典,回首那传奇的时代······我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骄傲,让我们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富国强民而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二

  生命旅程,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

  《红星照耀中国》,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传神而又立体的影像,令读者无不身临其境,为之动容。作品没有过多的政治说教和歌功颂德,写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趣味,读来轻松愉快,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

  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传奇。或许他们十分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闪发光。时间会印证真相,功过有后人评判。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把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都处于水深火热,这种时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是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尤其受此书影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奔赴中国战场)。正如夏明翰诗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因为这是一个有理想的政党。

  而共产党是人民的队伍,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胜利,从某个角度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争取解放,支持独立的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遗忘及背叛!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苦难之间,这种苦难来自于她的两个收养的孩子的内斗,和强大近邻的觊觎。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章党旨都源自西方,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了在华夏大地争夺统治权利的两大党派。即便在日本暴露出其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侵略欲望时,两党依旧争斗不已。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国民党的胞弟的身边,在斯诺的想法里,这个弱小的政党,将会在其兄弟面前会很快覆灭,斯诺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自己可能是见到他们的最后一个外国人。因此,这个即将失败的政党,也许会有一些被记录的必要。

  一九三九年六月初,斯诺正式踏上前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旅程。 不得不佩服一个外国人的勇气,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到的:“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我相信这种危险程度并没有被夸大——在斯诺刚进入苏区不久,外界就流传出斯诺遇害的消息。

  这种勇气,在今天依旧值得称赞。他在苏区停留了四个多月,为我们带来了价值极高的报告文学。得以让我们在现在,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了解共产党早期的模样。

  全书三十万字,共分十二章,介绍了中共多位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李德等人。斯诺注重于领导人们的私人经历,因为在斯诺的采访中发现,诸多中共领导人对于自己的经历是不在意的,当他们成为一名苏维埃主义者时,当他们参与到中国红色革命的洪潮中去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入集体中去了,在他们口中再难听到“我”、“他”等字眼了,他们的表述往往变成“委员会决定……”、“根据会议……”等等,似乎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已经在集体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了。斯诺每每刻意地询问关于他们自己当时的看法,他们已经说不出所以然了。而且,斯诺也在中共领导人的身上发现了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几乎都是贫苦人家出生;他们从小便表现出抗争精神;他们在身居高位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品质。这些特质使得斯诺如沐春风,并与诸多的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另外,书中也描绘了许多普通的红军战士。个性各异,却都淳朴可爱,保持着单纯简单的信仰。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马列主义,但是,他们知道是谁分了土地打倒地主,他们愿意跟随这些人,去解放全天下受压迫的农民。正是在这种纯洁质朴的革命信仰下,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追随红星踏过万里长征。

  书中也穿插介绍了红军的成长历史和目前的形式和政策。从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到刘志丹在西北开创苏区。我们都可以从这些记录中感知到中共发展的不易与容易。“不易”来自于国民党的镇压和打击;“容易”来自于底层人民的支持和欢迎。在这么多年的国共斗争中,红区不断的扩大,我们可以推断出,易与不易,愈来愈取决于人民自己的选择,而非执政党的意愿。中共能够赢取人民的支持,在斯诺看来,主要是两大政策的实施:土地改革,建立统一战线抗日。在这两点下,人民认识到了共产党才是真正可以救国救民的政党。

  在书的最后,介绍到了斯诺采访结束不久就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事件:西安事变。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留在西安,以兵谏的形式来要求蒋介石答应抗日的请求,建立统一战线。斯诺将所有挖掘出来的细节全都详细地叙述出来。以客观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之后略显荒谬的处理方式——我是指蒋介石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所做出的可笑行为。

  斯诺的文字优美,风格诙谐,严肃的报告文学中也能透露出一点轻松,正经的纪实文学中也有着玩笑般的描述。在这种愉快地阅读氛围中,将那个年代的共产党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浮躁生活的我们,对当下的一切充满了质疑与否定,我们似乎已经不是斯诺笔下生活在苏区的那群农民,对共产党交口称赞。但我们何妨,去读读这本书,轻松自在。看看最苦难的日子里,它最可爱的模样。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