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关于《安妮日记》读书笔记精选7篇
 

关于《安妮日记》读书笔记精选7篇

发布时间:2022-04-06 14:57:30 影响了:

读书似读人,明白世间的道理,读书使人身心愉快,种树开花也是结果。那么关于相关的读书笔记该怎么写呢,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记》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安妮日记》读书笔记精选7篇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1

  “只要我还活着,能从满布灰尘的旧窗帘布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样乐观、坚强而又令人辛酸的话语出自安妮弗兰克的笔。《安妮日记》它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是一个女孩最真实的手笔写下的一部日记,一部感动世界的日记。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萌生了一种从前阅读时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写的一本日记,一本普通的日记,是有怎样的力量,感动了世界呢?我带着好奇与期盼进入了这个故事。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少女,她在13岁生日时,得到了一份别致的礼物:一个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记本。她称她为“吉蒂”,与吉蒂分享心事,当做自己最知心的密友。为了躲过纳粹的破害,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里还有同样患难的其他4个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安妮几十万字的日记,就是在这间荷兰阿姆斯特丹263号的密室中写成的,对吉蒂这个密友,她毫无隐瞒的坦露,对饥饿的嘲弄,恐惧的倾诉,对于自己的乐观与一闪而过的悲伤和失望,对爱的渴望,对青春期母女的冲突……对,《安妮日记》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个少女的眼光,观察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创伤。

  最终,安妮在密室里的八个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关进集中营,安妮和姐姐玛戈因传染上斑疹伤寒而悲惨的死去,她没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虽然长久的闭上了双眼,而我们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记了,但她的乐观、勇气、感恩于爱,长活在亿万世人的心中!

  《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2

  在这个周末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安妮》。这本书描写了小主人公——小女孩安妮和家人为了躲避战火的灾难,而不得不在密室中艰难生存的故事。

  安妮于1929年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一开始她和姐姐、爸爸、妈妈过着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可是在1933年希特勒当上了德国总理后,希特勒便建立了犹太人隔离区,只要是犹太人就必须配戴一颗黄星做标记,这样德国人就好分辨犹太人了。因为德国人与犹太人发生了利益上的冲突,又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再加上犹太人很富有、很聪明,所以希特勒开始对犹太人进行肆虐的压迫和残忍的屠杀。从此安妮一家便没有了自由,安妮和姐姐不能去上学了,安妮的爸爸和她的妈妈不能再工作了。他们再也不能生活在幸福、美满、快乐、和平的国家里了,只能生活在恐怖和苦难当中了。为了人身安全,安妮一家人从德国几经周折逃到荷兰这个国家躲藏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德国攻占荷兰。安妮一家和其他四人不得不躲进了密室,这一年安妮才13岁。她本应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专心致志的学习,开心玩耍,享受童年时代的幸福时光,可安妮和她的姐姐却只能在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地方,苦苦的捱过过了两年。在密室的两年,安妮每天都在写日记,记录一家人在密室中的单调、困苦的生活,以及自己在困境中精神和心理的压力,和她对未来生存的信心的希望。安妮还给她的日记本起了个名字叫————“贝蒂”。安妮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每天都会和贝蒂“说”几句话,让“贝蒂”知道战争的恐怖;希特勒的残酷无情;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自己家人生活的苦难。安妮她多么向往原来没有战争的和平时光啊!她不想在黑暗的密室里生活了,她想重获自由,再见阳光,她想进入学校学习,她想在自己的家里和同学尽情玩耍……

  我很喜欢《安妮日记》这本书,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让我知道了人在困苦和在困境中应当采取的生活态度。还让我了解了那时候希特勒的残酷、无情、冷漠。如果让我选择在哪个年代生活的话,我想我一定选择在和平年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玩耍。不要让安妮的悲剧重演,我也希望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发生,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3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作《安妮日记》。我一听书名,就觉得这本书一定没意思,于是我就搁在一旁不管它了。可事实上这本书不是我想的那样。

  一天下午,我觉得很无聊,想看会儿书。我来到书橱旁,用眼睛一扫,发现了我前几天搁在一旁的书——《安妮日记》。我即兴翻了几页,觉得这本书还不错;我又翻了几页,我便后悔当时我没先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很吸引人;我又翻了几页,那时的我已经放不下这本书了,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书名中的“安妮”,不过她的全名叫安妮·弗莱克,她是一个犹太女孩。《安妮日记》这本书重要讲:安妮在13岁时,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因为那时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大量的追杀犹太人,因为他认为犹太民族是个极为劣等的民族。在逃亡的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但是最后,在那密室里生活的8个人都被抓走了,最后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这本书让人们全新认识了战争,让我十分震撼。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心里想:战争真是太恐怖了!为什么要有战争?难道各国之间就不能和平相处吗?同时,我也对安妮的命运而惋惜。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安妮活下去了,她长大后会是什么职业?著名的作家?著名的文学家?著名的科学家?不过,她已经去另一个世界了,但愿她在那会很幸福。

  大家为了纪念这位永远的天使——安妮·弗兰克,特地出了《安妮日记》这本书,特地拍了关于安妮·弗莱克的电影,特地造建了安妮·弗兰克的纪念馆。

  这本书不仅让我爱不释手,还让我有了对生命的感悟。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4

  当我爬在巍峨的黄山上,当我漫步在东方明珠塔之上,当我走在人民用血汗筑就的长城之上……每一次,这么多的“每一次”都让我有千言万语想高声呐喊出来,那便是让我最自豪的话语:“我有一个美丽的梦,美丽的————-中国!”这是发自内心的呐喊,这是发自内心的激情……

  对于小时的我来说,美丽的梦想似乎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记得有一次,我在作画,一群女生突然走到我身边,冷嘲讥讽道:“咦?这是什么玩意儿?”“秋千”“什么,我看这是砖块吧!”说着她们都仰头大笑,还说我不是画画的料。我立刻红着脸,低下了头,我感觉我的心都碎了,这是我的梦想,却这样被侮辱。于是,我放弃了。因此在那时候,我眼中的梦想就像一个漂亮而又透明的泡泡,在广阔的太空中飘来飘去。可正当停留在自己眼前的那一刻,正想用手去触碰的它的那一刻,美丽的泡泡就这样————破了。因此,我从不相信梦想的存在。直至有一次品读完《安妮日记》,这才让我感受到梦想的伟大。

  安妮生活在“秘密小屋”25个月。在漫长的日子里,唯有13岁的安妮用她富有生活气息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让她记录下小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真的很难想象,当犹太人们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感到痛苦时,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安妮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就是这样的一段话,却让我感慨万千。安妮把写作当成心灵的支柱,即使常为这样的生活而沮丧,但从没有绝望过。她乐观地认为这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我在想,她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都能够坚持梦想,为理想努力、奋斗。那对于身在和平与宁静中的我们来说,为何不像她一样,勇敢而又坚定地放飞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

  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成为一位像安妮一样能够追求理想的人,能够放手去追逐一切的人,能够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中国依然存在。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5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xx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6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以二战背景为题材的小说——《安妮日记》。读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安妮,一个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女。她的生活本应无忧无虑,却因丧失天良的德国侵略者入侵而被迫躲进了一个暗无天日的密室。在那里,她的灵魂发生了质的蜕变——由原来的纯真善良逐渐变得有些偏执。然而这种性格很大程度是受到密室里愚蠢无能的凡丹太太和脾气暴躁且固执的杜瑟尔医生的影响所致。

  虽然这个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却也演绎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彼得和安妮之间幸福浪漫的故事。然而,就在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时,他们被残忍地杀害了,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活着走了出来……

  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这本书中,一切故事都被战争刻上了痕迹,这些平凡的人们仅仅只是想要一份安定的生活,一方自由呼吸的天地。然而,战争如一只遮天的黑手操纵着太多人的悲欢离合,小小安妮生存的心愿却被泯灭在硝烟中。所以我觉得文中更多的是表现一个受战争影响,灵魂被摧残的花季少女对命运的抗争,似乎有一种无声的呐喊响彻在我的耳畔,搏击着我的心灵。

  纵观当今世界,战争的硝烟从未中断,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或无助的人们在枪林弹雨中逃难,或武装冲突地区热点连连。即使貌似和平的大国之间亦是暗潮涌动,各种“突发事件”接二连三。

  本世纪世界平均每年发生45场局部战争,多少安妮会挣扎其中,多少纯真的心灵被战争扭曲。我仅仅是一名中学生,对国家大事无能为力,但是,我还是要发出我心中的呐喊:“远离战争,铸剑为犁,让和平永驻人间!”

  老师评语:文章较清楚地表述出了故事内容,文题醒目有力,由主人公在战争中对命运的抗争痛斥了战争的残酷,进而联系当今世界形势。写出了对局部地区仍处于战火中的状况的忧虑和渴望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体现了当下中学生胸怀天下的担当和责任感。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7

  《安妮日记》是一位犹太小女孩安妮在纳粹主义战争时的真情实录。和平的时候,安妮和她的爸爸、妈妈和姐姐玛戈生活在一个和谐富裕的家庭里,1942年6月12日,她得到了一本日记,她将自己生活中真实的情感记录在其中。1942年7月9日,他们一家由于收到传讯通知,与凡丹一家和牙医杜瑟尔先生躲到了安妮爸爸公司的“密室”里。从此过着隐姓埋名、暗无天日的生活。除了他们的保护人库拉勒先生、克莱斯先生和艾莉与米普小姐和一对蔬菜商夫妇外,没人知道他们的行踪。

  1944年8月4日上午,纳粹党卫军官和荷兰绿衣警察逮捕了隐藏在密室里的八个人和他们的保护人库拉勒和克莱斯。后来,库拉勒和克莱斯分别获释和逃脱,而其余八个人被送进波兰的奥西维兹集中营,除了安妮的爸爸外,其余人都惨死。最后,艾莉和米普捡到了安妮的日记,交给了安妮的爸爸。安妮的爸爸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安妮的日记,让全世界人共享。

  安妮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两年,她每天都企盼战争的结束,期盼和平与幸福的到来。在密室中无聊困乏的生活里,安妮经历了大人无数的责骂,经历了她心中情感的转变,对密室里人的理解和对战争的恐惧,她每天都在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美好的未来……但是,在密室里生活的他们却像被软禁在囚笼中的鸟儿,听着外面轰隆隆的炮响和哒哒哒的子弹声,和平和希望又似乎离他们是那样的遥远。安妮在这样的生活中成熟了很多,她不再对不称心的事对大人发脾气,她将自己痛苦的心灵紧紧地锁在自己的心里。大人们哪里知道,安妮开朗的外表里边包含的是一颗多么脆弱的心啊,她缺少一个家庭的温暖,缺少一个真正知心的朋友,她只有在自己心碎的时候强忍住自己的眼泪,对她的日记述说自己的悲伤,用学习和写日记来消磨难熬的时光!对于安妮来说,她身边所有活生生的人还不如一本没有情感,没有语言的日记本!

  读了这本书,我想:安妮他们的苦难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安妮在那样的生活中都能表现得那样坚强,正如杏林子所说的,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做更多的事,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