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妙先生读后感优秀8篇
 

妙先生读后感优秀8篇

发布时间:2023-01-06 17:01:34 影响了:

完成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书上事情的分析,书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加强同学们对名著思想的体会,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妙先生读后感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妙先生读后感优秀8篇

妙先生读后感篇1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妙先生读后感篇2

鲁迅先生的记忆里,藤野先生长得有些黑瘦,八字胡须戴着眼镜,手里总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籍,说话声音抑扬顿挫,十分严肃而平实。

在鲁迅到日本学医的几年里,藤野先生对他可是关心有佳,虽然藤野自己穿衣总忘带领结,而且很朴实,不拘小节但对鲁迅先生这个中国来的学生,他却总是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关怀。他每周都会给鲁迅先生检查笔记,帮鲁迅先生改正错误,其中还包括文法的错误,也都帮鲁迅先生一一订正,这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又需要怎样的耐心?藤野先生对学生的民族信仰也极为尊重,他对学生又是怎样的关怀呢?虽然后来,因为种族因素,国家因素,鲁迅激愤离开日本,弃医从文,但这不代表他对藤野先生不抱有赤诚的尊敬,在一个敌对国,有一位能理解自己的师长又是怎样的温暖与轻松?

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不仅仅在于学术,更重要的是精神,他让鲁迅先生更加严谨,尊重科学与人权,这为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也有许多帮助,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对他始终满怀崇敬与感激。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位像藤野先生这样影响自己的师长,长辈。他们或许是你的父母,老师;亦或许是你的同学,朋友;更有可能的,他就是一个陌生人。但,无论是谁,他们都给你的人生轨迹做出深远影响!

我印象中,似乎是9岁或10岁的样子,我去北京游玩,途中巧逢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他向我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典故与常识。一时间,我被他身上那种博览古今的气质吸引住了。我决心立志成为他那样的人,我开始阅读各种书籍,在古今世界里遨游,并深深体会到了文史的乐趣。可以说,是这位不知名的老者,使我走进了书的殿堂。虽然不知道的他是谁,但或许我永远也忘不了他。

一位长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又怎会少了那一个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师者呢?

妙先生读后感篇3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异国他乡最关心他的一个人,一位恩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之中,最令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因为没有忘了藤野,因此鲁迅中年后才会写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因为没有忘了藤野,鲁迅才得以有毅力继续不断地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我们要不忘恩师。

不忘恩师,是一种美德。居里夫人发现镭后,名声远扬,当她回到祖国波兰时,波兰妇女界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她。大会期间,居里夫人被众人围在中间,然而她却分开众人,激动地跑到角落里拥抱,亲吻一位老年妇女。这位妇女,就是居里的小学老师西科尔斯卡。从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师的美德,便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居里夫人之所以成名之后,仍然会拥抱自己的小学老师,正是因为她拥有不忘恩师的美德,这种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最重的几个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师,不忘恩师并不是谁的专利,这种美德,应得为我们大家发扬。

不忘恩师,不仅是美德,还要落实于行动。张澜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朱德后来为国为民奋斗大半生,与张澜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革命成功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一日,张澜来北京,朱德亲自到车站迎接。而张澜病逝时,朱德便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俗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朱德对待他的恩师,正是如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需要像朱德一样等恩师去世后都要祭叩之以礼。但是,我们不应该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过我们的老师吗?真正的不忘恩师,就是要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不忘恩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像鲁迅先生一样,勿忘恩师,振兴中华!

妙先生读后感篇4

本书共有八章,以一章书信一章日记的形式推进,从开始的书信长日记短,发展到后面的书信越来越短少,日记越来越长,越来越精彩。采取这样的形式非常符合鲍雷伊成长的实际,也符合他写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实际,当然也符合现实——不可能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作家写那么多的信,真正的成长还是在自己写给自己的“信”——日记——中。

书中的线索有三条,一是小男孩鲍雷伊与作家汉修先生的通信交流,二是鲍雷伊在新学校的事情,主要有午餐被盗、小作家比赛,三是鲍雷伊的家庭,包括爸爸妈妈的婚姻、鲍雷伊对父母情感的变化等。这些线索交叉推进,故事看似普通,但因为有鲍雷伊丰富的情感变化、心理成长在里面,所以又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对于孩子来说,理解鲍雷伊的深层心理、情感还是比较难的,毕竟她只有六岁。所以当读到最后,我都有些哽咽时(我的“泪点”较低),她还在欣赏最后一张插图,图中妈妈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喝咖啡,她学着图中妈妈的神态,示范给我看。不过,理解表层的故事和心理对孩子来说没有问题,比如,鲍雷伊在听到电话中有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否带他去吃披萨时的心理,孩子就能理解,爸爸妈妈离婚了,但鲍雷伊还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复婚,电话中“披萨小男孩”的出现让鲍雷伊的希望幻灭了,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开始感动我的是校工法兰德林先生对鲍雷伊的关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男孩父母离异,跟妈妈过着贫困的生活,到了一个新的学校,还有人经常偷他的午餐,他的心情会怎样呢?法兰德林先生看似不经意的关心让小男孩倍感温暖,也让他信心大增。后来,图书馆馆员的关注也让鲍雷伊格外温暖。我们每个人心底其实都是渴望被人关注的,尤其是身处逆境的时候,一份小小的关注,带给我们的力量是巨大的。

随着情节的深入,让我感动终至落泪的是鲍雷伊对父母复合的期望和父母对复合的不同态度。爸爸虽然已渐渐淡出鲍雷伊的生活,但是一直不曾远去,因为他就藏在鲍雷伊的心里,在他的思念里。所以信和日记中有很多关于爸爸的记忆,对这个被妈妈看作“永远长不大”的爸爸,鲍雷伊怀抱着极其复杂的感情,爱与恨并存,可爱总是为主。鲍雷伊的妈妈曾是一个边远小镇的女孩,由于贫困没有上大学,后来遇到开货车的鲍雷伊的爸爸就跟着他四处奔波,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女人的心常常是需要一个港湾的,需要安定和稳固,所以当有一天鲍雷伊降生,妈妈就厌倦了这种漂泊生活,而热爱卡车、热爱路上生活的爸爸还保持着原来的兴趣和爱好。而当妈妈忍受不了等待的寂寞和无奈时,他们的婚姻就走到了尽头。一段似乎很普通的感情故事,但是依然有动人的力量。

的确,“平实而感人”是我对这本书故事的理解,也是它最终非常感动我的原因。当抛弃各种复杂的技巧和华丽的辞藻依然能把故事讲述得感人至深,那才是最让人佩服的。

妙先生读后感篇5

读完这本书的题目,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本充满温情和欢乐的书呢?也许你会这么觉得,但是这篇文章显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反而还有一些伤感。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而文中的鲍雷伊,他的生活是多么可悲。

鲍雷伊是一个男孩儿,但他的名字却叫“雷伊”,很多人都不会念,甚至让人觉得像个女孩儿的名字。

“今天想吃什么?”“今天想买点儿什么玩?”“妈,我想买那个!”“爸,最近我看见我们班有人在玩游戏机,你也给我买一个吧。”有没有觉得这些话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再看看鲍雷伊,他的父母离婚了,他跟妈妈从贝壳镇搬到加州中部海岸边的海林镇。就连他最喜欢的狗——“土匪”,都被他亲爱的父亲给带走了。他时常怀念坐在爸爸的大车上,怀念和“土匪”一起玩耍的日子,怀念一家人在过欢乐的圣诞节。

但他的父母离婚了,这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了,他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他身边没有朋友,他是一个“独行侠”。

他们家很穷苦,想想,鲍雷伊是多么的独立。母亲是一家餐厅的员工,上班很忙,学习完全只是靠鲍雷伊一人,现在再来想一想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鲍雷伊的故事里,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就是他的父亲开着大篷车,带上了鲍雷伊唯一的好伙伴“土匪”,呼的一声,卡车发动了,父亲转头向鲍雷伊望去,大声喊道:“小子!再见!洗干净你的鼻子!”这个故事悲伤中又夹杂着些许欢乐,这是整个故事的结尾。读到这儿,我真希望作者能将文章继续写下去,因为我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我希望鲍雷伊可以得到父母的爱,可以拥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可以像我们一样和小伙伴无忧无虑地玩耍……

所以我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感到满足和知足。比起鲍雷伊这种孤独,无人交谈,没有宠物,也没有朋友的苦难生活,有没有感觉自己过得非常幸福呢?但是鲍雷伊在这种生活状况下,还能在每次给汉修先生写信时带着满足幸福的心情,而我们却总是动不动就跟爸爸妈妈生气,嫌弃这个不好,嫌弃那个不属于自己……直到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地改变我原来错误的想法,我想跟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妙先生读后感篇6

鲁迅生于1881年,在1936年逝世。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原名是周樟树,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大夫家庭。他曾多次在一本叫《莽原》的杂志上以“旧事重提”为题目发表文章,而著作《朝花夕拾》就是在1927年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而成的。

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藤野先生》,文中讲述的藤野先生是鲁迅早年到日本学医的时候,教他解剖学的教授。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通过对日本留学生活与学习时的回忆,以深切的怀念之情,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欣赏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鲁迅深刻描写了当时的藤野先生,让我感到藤野先生就在我身旁,只要一闭眼,他的面貌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鲁迅的作品通过几件小事,能够完全勾勒出人物的多个方面的特点,让我不禁赞叹。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写作手法与描写人物的手法,促进我作文发展,提升我作文水平。

而文中的藤野先生也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人都看不起我们中国人,骂我们是“东亚病夫”。而藤野先生是一个例外,他不仅不歧视中国人,而且还反对帝国主义势力,是一位明白人。他让我懂得了人与人是没有差别的,我们都应该尊重所有人。特别是在我们学校——藏汉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崭新学校,我作为一名藏族学生,更应该与汉族学生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民族团结!毕竟__也曾经说过:“汉族离不开藏族,藏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妙先生读后感篇7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妙先生读后感篇8

到了寒假,老师推荐我们去读一读《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

于是我就在书店里买来了这本书看看。刚开始还没读之前,我就觉得这本书可能会没有意思,因为都是日记嘛,所以我就郁闷的心情来看这本书,但后来越看越有趣,然后我就专心致志地看起来。甚至爱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鲍雷伊的男孩,从小爸爸妈妈离了婚,后来上二年级的时候他读了一本《狗儿快乐秘诀》这本书,他太喜欢这本书了,就给这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发了一封信,从此他就不断的给他写信。到了六年级,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跟汉修先生联系得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鲍雷伊说出了他前父母离异的实情,自己转学后不适应以及他内心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鲍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好文笔。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只要有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