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论教育的读后感模板5篇
 

论教育的读后感模板5篇

发布时间:2023-02-24 09:03:59 影响了:

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名著人物的认识,好的书籍也有值得我们记录的地方哦,大家一起来写读后感吧,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论教育的读后感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教育的读后感模板5篇

论教育的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好书后,我深有所感: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小抄写匠》。里面讲述的是:有一个孩子的名字叫裘里亚,他的父亲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已经两鬓花白。他们家很穷,父亲经常把馒头给儿子吃,自己却在挨饿,儿子为了让爸爸吃上一口好饭,每夜起来工作,虽然把生活费提高了,但却把学习成绩下降了。他爸爸不停地责怪他,直到有一天,儿子晚上又起来工作,不小心把一本书碰掉了,这时父亲已经站在他身后,抱住了他说:“儿子,我永远爱你!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儿子不管父亲怎么骂他打他,他都依然的为父亲工作,这真是一个爱爸爸的好儿子!

其实,《爱的教育》这本书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寻母记》里女儿的坚持不懈、《哨兵的故事》里爸爸的勇敢、《最后一天》里护士的善良……这些平凡的人物、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一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了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我的心就会很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惹爸爸妈妈生气难过的时候,才能意识到父恩的伟大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

爱究竟是什么?《爱的教育》就会给你答案,我终于知道了---爱,是一首无字的歌,必须要用我们的全身心去感受;爱,是一条漫长无止尽的小道,要我们共同走完全程......我们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中,需要别人的关爱,更需要关爱别人,正如一首歌: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论教育的读后感篇2

?爱的教育》之所以吸引我的是这特别的书名,是那加在“教育”之前的定语——“爱”。是啊,用饱含着爱的教育来给予孩子,那么孩子们得到的这种教育必将转化为对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一定会明白如何去付出爱。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循环啊!

也可以这么说,这本书的书名也可以改为:一个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一学年只纪事。就是说,此书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语气、日记的形式来写的,其中也有他父亲的修改以及佳人的附言,还有孩子入中学后重读此册的感受深入其中。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别指出。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每一天都会有一个小标题,让人感觉又似乎像一个个小故事,平凡、幼稚、不乏有趣,而且耐人寻味,可以引发一大串故事之外的感觉。

整本书围绕这小男孩安利柯而展开。安利柯就好像是一个邻家小弟弟一样生活在我们周围,很亲、很近,他也会对去学校产生恐惧,他所喜欢老师离他而去他会伤心落泪,两天的休假之后他会觉得似乎好久没见好朋友卡隆,他会和姐姐吵架,会……总之,当我们在哪个年龄时,与安利柯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与其说主人公是三年级生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

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作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不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

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病房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

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办事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

还有许多可爱善良的孩子们,他们正学着相互关爱,是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读完整本书,不仅明白了如何去给予爱,更明白,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爱的教育”,现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浅。

论教育的读后感篇3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今天从这篇短文开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表示出是河流还画几只鱼儿。画完,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

是什么扼杀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论教育的读后感篇4

1999年,《爱心与教育》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李镇西,1958年9月生,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出版了19部著作。他的书成为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类畅销书。本人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20xx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初读这本书,感悟颇深。

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确实如此,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的,从古到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切教育都不能离开情感。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

在这一点上,李镇西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李老师给学生举行生日晚会;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对于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对于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情绪波动很大的宁玮,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等等。

李老师为我们重新解读了什么是“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

这才是爱的教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对于“后进生”,李老师认为“用心灵赢得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对此,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

对于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我们还要从多方面角度去关心,比如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个人方面,以及对于他们的教育方法。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田都播下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论教育的读后感篇5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习;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风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遍谈及教育的文章,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习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刚上任的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