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心理问题儿童表现
 

【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心理问题儿童表现

发布时间:2018-07-24 03:43:02 影响了: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在道德认识、价值观、性格及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方面存在问题。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儿童心理问题论文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摘 要】本文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探讨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应对策。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建立亲子有效沟通机制;优化学校教育模式,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交流沟通机制;政府应积极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净化社会环境,落实社会教育工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目前,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1)自卑多疑。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贴身关爱,留守儿童有被遗弃的感觉,留守儿童心智还不够成熟,他们把父母外出打工归罪于自身,认为父母是因为不喜欢自己才外出的,产生自卑心理。17.6%的留守儿童心理失落,性格抑郁,不想同他人有过多交流,自我封闭严重。特别是一些长子女,父母将其弟弟或妹妹带在身边而把他留在农村,这样就更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练寺一中的吴某有爷爷奶奶临时监护,因爷爷奶奶身体不好让他做了许多他这个年龄无法承受的体力活,干不好就遭到训斥,还骂他有人生无人养,这给他幼小心灵留下深深阴影,让他自卑无比。

  (2)焦虑恐惧。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找不到依靠,没有安全感,22%的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曹李中学的苏某经常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而担心,容易紧张不安、受惊吓,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留守儿童的焦虑心理让他们即使受到一点小小的刺激也会焦虑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行为失控等。这种焦虑在考试中表现特别突出,怕考试,把考试当成一场灾难。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呵护,心理没有温暖,胆小怕事,内心充满恐惧。韭园二中的路某,天黑不敢走夜路,半夜不敢上厕所,甚至不敢一个人睡在房间,并且晚上多做恶梦,多是类似于被人遗弃追打的梦境,在呼唤爸妈中惊醒。留守儿童怕黑、怕暗、怕一个人,而这些恐惧又无人诉说,进而越来越恐惧,最终造成心理扭曲。

  (3)嫉妒敌对。看到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父母像宝贝一样呵护他们,而自己见父母一面都很难,留守儿童难免会生出极强的嫉妒心理。特别是看到那些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心中充满嫉妒,甚至敌对仇视。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极度想得到老师的关注,但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个别同学得到关注,所以留守儿童就仇视那些被老师关注的同学。长期以来,他们的敌对从个别同学发展为多数人,他们经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善、敌对的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赞扬看成是讽刺和嘲笑,把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善意批评和指导看成是恶意,轻则闷在心里,重则产生报复、破坏行动,最终造成不良的后果。

  2、认知上的偏移

  (1)自我否定,怨恨父母。少数留守儿童错误的认为父母外出是他的错,因为他的出生给家里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学习上无人督促,成绩不好,他们认为是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料,事情做不好遭到训斥,会深深自责,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一无是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了有人生没人管没人问的孩子,常常被人看不起,由此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当父母回家时,留守儿童内心很高兴,但又因长时间不见父母而不敢接近父母,想在父母面前撒娇,又畏惧父母,心里有很多悄悄话想对父母讲,但无从说起,留守儿童与父母在情感上埋下了深深的一道沟。他们渴望亲情,又找不到亲情在哪,他们想念父母又恨父母,恨他们遗弃自己,又想他们关爱自己。这种矛盾心理让他们倍受压抑,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里,没有归属感。

  (2)上学无用论,不能正确看待金钱。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督促和老师的管教,有37.6%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于非留守儿童。24.4%的留守儿童有厌学情绪。这些留守儿童不想进学校,不明白学习是为什么,18%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28%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是为了挣钱,还有31%的留守儿童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一些留守儿童父母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并不着急,留守儿童父母认为自己并没上什么学一样能挣到钱,一样活着,就不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习了。留守儿童父母的放纵加上农村“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留守儿童就形成了“上学无用论”的价值观。留守儿童父母在感情上不能满足孩子就用金钱弥补感情的缺少,经常会给孩子很多钱,孩子拿了钱就打游戏、赌博等,心里只有钱,形成拜金主义价值观。根据调查,还有19%的留守儿童厌恶金钱,认为父母是因为挣钱才丢下自己,是金钱让他成了无人管无人问的孩子,如果没有金钱他就可以和父母一起快乐生活了。

  3、行为上的偏差

  根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行为上存在较大偏差。留守儿童在行为上因缺少父母的管教,逆反行为严重,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如果被老师批评,一部分会当众顶撞老师,一部分则会搞恶作剧捉弄老师。面对爷爷奶奶的批评指导,他们表面上服从而内心却不乐意,一有机会他们还犯同样的错误,从本质上还是不服从教导。因学习上没有父母的督促教导,留守儿童缺乏上进心,没有学习动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逐步产生厌学情绪。留守儿童心灵脆弱,意志薄弱,禁不住社会上不良的诱惑,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而留守儿童又缺乏自控力,一旦沉迷于网络,就会引发偷盗、抢劫等行为,有些甚至杀人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如固城镇九年级的刘某因无人管教,经常逃学外出上网,打游戏需要钱就偷盗他人,被人发现二人争执,刘某一时愤怒将对方打成重伤,被法院因故意伤害罪判有期徒刑三年。

  4、情绪上的不稳定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仅限于生活情况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知之甚少,不能适时的给孩子以正确引导。26%的留守儿童情绪极不稳定,消极、极端、多变是留守儿童情绪的主要特征。留守儿童由于心理上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心中时常憎恨父母,当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时,冲动易怒,行为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留守儿童看问题比较极端,把老师和同学的善意批评看成是嘲笑,把同学们的玩笑话当真,常常为一些小事计较,时常会不理同学。留守儿童心情好时会热情喜悦,一旦心情不好或与同学发生争执后就表现得极为冷漠,甚至做出些极端行为,如进出教室甩门,翻书时故意做大动作,用双眼死瞪“仇人”。留守儿童还比较消极,抗挫能力比较低,一旦遇到困难就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内心充满忧愁,把事情往最坏处想,自己瞧不起自己,变得内向抑郁,时常不满意,不顺眼。31.2%的留守儿童行为固执,他们认定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别人无法改变他们的观点。他们只听好听的,而不能听到不好听的,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留守儿童的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疏导,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扭曲。

  5、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很差劲,学习赶不上别人,家庭不如别人,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敢表达自己的能力,从害怕与人交往到孤独自我封闭,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害怕别人耻笑。“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冷漠性和攻击性,女孩多封闭自己,男孩多挑衅他人,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留守儿童的自卑心很强,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使他们与同学的亲密程度降低。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给他们多次许诺会回家看他们或是将他们带走,而都没有做到,所以留守儿童不愿相信任何人,心中有事不愿与同伴交流,认为对方不会以诚相待,不会为自己守秘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薄弱,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父母亲情的缺失。根据马斯洛需求定理看,生理需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满足留守儿童生理需求的同时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远走他乡的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仅限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其思想和心灵关怀甚少,而通过电话沟通具有距离感,不能达到沟通的应有效果。“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情感的满足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所有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爷爷奶奶或姑叔的照管下,留守儿童的身体或许能够健康成长,但其对父母亲情的渴望是他们远远不能满足的。父母习惯用物质来补偿孩子的精神需求,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和父母很难达到亲情的沟通,当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不能敞开心扉。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认识,缺乏归属感、安全感,从而导致心理上的自卑与仇视。

  2、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育不全面

  (1)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道德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已有多年,但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育还是以应试为主,不看品行,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集体班会上,老师多以学习为主题,很少以感恩等道德性话题为主题,多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在与学生谈话时,主要是与学生交谈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没有进行感情交流,一旦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或不服从管教就会放弃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很少进行家访,与家长缺乏相应的沟通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

  (2)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多出现在农村,而农村是国家经济实力薄弱的地方,多数农村中小学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一方面是多数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是农村学校经费短缺,没有能力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资源,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其心理咨询教师也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水平,多由政教处、教导处的老师或思想品德教师担任,不能给予留守儿童有效的心理辅导,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讲座。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1)相关政策不完善。根据调查,75%的留守儿童都愿意随父母到城里生活。一部分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让孩子在城里生活,但有47.2%的留守儿童家长表示是受到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限制而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目前留守儿童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也为此做了相应工作,但这些工作大部分无关痛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出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的有利政策,比如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考试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生活。

  (2)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过多关注经济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所忽视,而农村社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许多不良社会风气还依然存在,如上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等价值观,都很容易使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发生偏移。现代传媒具有超强的传染力和渗透力,一些低俗文化,如暴力、色情、帮派等文化通过网络散布于社会,留守儿童因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其自身对是非的辨别力低,不能对文化进行筛选而将其全盘吸收,加上留守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应对策

  1、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建立亲子有效沟通机制

  (1)通过培训等手段转变父母教育观念,强化家长责任意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必须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如可以由乡镇政府、学校或村委会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期间,组织父母、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开展亲子活动等。向他们灌输情感和爱的培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逐渐增加对孩子的情感付出。此外,应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工作的情况。在大体相同收入水平下,要尽量选择在本地就业,如条件不允许应保证留一方照顾孩子,为孩子营造良性的成长环境。

  (2)探索建立父母和儿童的有效沟通机制,加强亲子情感交流。乡镇政府应协同村级管理人员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下拨专项资金建设村级亲子活动室,配备可视频电脑、电话等,督促父母与留守儿童定期沟通。还可尝试情感押金制做法,即父母外出务工前要向村级管理部门上交一定数额的情感押金,如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与儿童沟通次数和时限,应扣减一定数额的押金,以此来督促父母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另外,父母也要主动创造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如寒暑假可以将孩子接到他们工作的地方生活,或者在单位放假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返乡,利用这个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纠正他们错位的价值观,给他们注入正确的人生理念。

  2、优化学校教育模式,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交流沟通机制

  学校是人的社会化的又一重要场所,尤其对于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目前来看,学校应淡化应试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开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儿童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及时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媒介,应发挥积极作用。如可以尝试“教师代管制”,即将老师和学生平均分配,每位老师代管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并将学生表现及时与其父母沟通,商讨解决的办法。

  3、政府应积极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当好“协调人”角色

  乡村经济发展落后,就业机会少、工资收入低是大批农民外出务工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要详细规划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战略,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当地实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农业和特色农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满意的收入,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同时,政府还要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异地就学模式,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扶持和监管工作,多渠道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4、净化社会环境,落实社会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偏移,行为偏差,某种程度上是由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首先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应有所担当。可以通过制作宣传片、开辟报道专栏等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建立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机制,为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搭建平台。其次公安部门要加强对赌博、卖淫等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尤其是以诱惑、威胁等手段强迫儿童从事非法行为的要重点打击和严厉惩处;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关闭校园周边网吧,防止低俗文化通过网络渗透给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齐建芳.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萍.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智世勇.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1.

  [4]戴斌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3.

  [5]王柏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2.

  [6]郭兴,王宇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作者简介】

  高启昌(1979-)男,山东济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问题.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