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读后感范文]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
 

[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读后感范文]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

发布时间:2018-07-27 03:41:49 影响了:

  《于丹论语心得》的序是由易中天来写的,于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读后感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读后感范文篇一

  《于丹论语心得》的序是由易中天来写的,于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当然易中天对于温度与色彩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他在文中说到没有色彩代表是灰色,但我觉得灰色过于压抑,不能完全体现孔子的世界。我也有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没有颜色代表的圣洁,纯洁,是不受外界的颜色与浊淖所干扰的,它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没有任何颜色可以代表的。对于于丹所说的孔子只有温度来说,温度是比较抽象的名词,也许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它的,感受它固有的温度吧。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她在文中说道:“神于天,圣于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天和地。我认为梦想主义与务实主义是不受推崇的。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进取的心。只求抱着美梦却不行动,到头来只会是空空如也,一无事处。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所以我认为理想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是永远紧密相连的。它也许是作为圣人所要迈出的第一步。

  于丹在文中还说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让我想起了,古时玄宗曾说:“曾祖与众草民比之如泰山与尘土,如大海于水滴。”太宗说:“但汝可知泰山由碎石堆积,汪洋有水滴聚成,万众虽小,国君虽大,若无小民之人怎成国君之大呢?”所以国民的信仰是国家成败的关键。

  于丹在文中还说道:“二十一世纪评估各国人民生活得好不好,要看GNH。”GNH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看一个国家人民生活得是否好,不单只看GNP,最重要的是要看GNH。幸福:所有人类努力的最终目标,是一种意识状态,只有对未来的成就抱着希望,才能达到这项目标。幸福永远存在于未来,而绝不是在过去。只有拥有幸福,生活才能更充满积极的状态,才能更加有活力,所以缔造幸福很关键,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要自己争取的,想不付出代价而达到幸福,那是神话。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人所愿望的和努力追求的任何对象都是使人幸福的某种东西。人之幸福全在于信心之幸福。驻留幸福,不要让幸福从指缝溜走。

  于丹在文中还说道:“要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也许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回归田园是一种没有积极心态的表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恬淡安宁的生活常常会使人消磨神经系统的韧性,就好像不运动的躯体会引起肌肉萎缩一样。它是有创造性的,聚集提炼,整饬一个人的内心力量;它可以把动荡所驱散的东西再收拢到一起。也许这样的生活正是圣人们所向往的,是摆脱庸俗的社会,摆脱纷争,如同死了的泥土里滋生丁香一样,重新有了希望与目标。

  于丹在文中还说道:“恕。”什么是宽恕?那就是爱的全部,我们都是从懦弱和错误中得来的。彼此原谅自己的愚昧,只是自然的第一法则。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的错误是轻微的,可以原谅的,只是因为他了解产生错误的原因和背景,如果用此原则对待别人的错误就是宽恕。如果我们了解别人也想了解自己一样,那么对最可谴责的行为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宽恕。

  于丹在文中还说道:“仁。”自古以来,所有的国君几乎都是以“仁”治天下,仁爱之心为治国之本,有智有勇有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仁”,天下如何定,百姓如何服,那么国家将会成为躯壳,那是一个霸权主义的社会,是黑暗与阴霾的,没有灵魂的社会如何能立足,最终将是灭亡。

  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读后感范文篇二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它是发自内心的淡然与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种特有的力量。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强自己的信心,挑战未来的人生。所谓“老夫聊法少年狂”这难道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吗?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我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赌博,你的筹码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洁的名词,如果你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就是失去了筹码,连筹码都没有的你,又何谈去堵上一把呢?

  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读后感范文篇三

  谈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远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或许也曾经有一瞬间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亦不了了之。于丹对于理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为一个善良、快乐的人。工作后对社会逐渐接触,越来越清楚这两个简单朴素的词组,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同学、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其实我只是倾向于美化一点、乐观一点,笃信人性本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从来不否认自己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欢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欢出行可以有车接车送……但一直很庆幸,仍旧可以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快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2....;《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看了“于丹论语心灵之道读后感范文”的人还看了:

1.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3篇

2.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

3.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300字

4.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感想

5.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4篇

6.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5篇

7.于丹论语读书心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