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第一次车臣战争评析】第二次车臣战争详解
 

【第一次车臣战争评析】第二次车臣战争详解

发布时间:2019-02-12 04:43:45 影响了:

  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爆发距今已近16年的历史了,这是当代俄罗斯的一场痛……      战争根源由来已久      第一次车臣战争是俄罗斯联邦独立后,联邦中央为制止联邦国家进一步发生分裂而对联邦主体之一的车臣共和国进行的一场国内战争。
  车臣全境面积1.7万平方公里,虽然其只是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弹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之道,并且该地区资源丰富,盛产石油。车臣战争爆发前人口约120万,其中车臣人约占六成,俄罗斯人约占三成半,余者为其他少数民族。
  车臣共和国的前身是成立于1922年11月30日的车臣自治州,1934年1月15日车臣自治州与印古什自治州合并,1936年12月5日改成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1944年2月建制被撤销。1957年1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恢复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建制,归俄罗斯管辖。
  苏联解体前夕,在民族分离主义普遍膨胀的大环境下,车臣先由自治共和国向行升格为共和国,尔后又利用俄罗斯联邦自身闹独立、无暇顾及的机会,宣布脱离俄罗斯联邦而独立。
  1991年10月,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当选车臣第一位民选总统后,除了宣布脱离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共和国外,还颁布了车臣共和国宪法,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在车臣政权与联邦中央的矛盾激化之初,由于俄罗斯当局政治上刚刚取得安定,全国上下忙于经济改革而无暇它顾,因此俄罗斯当局并没有大动干戈的打算。对于大多数车臣人而言,独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过上更富足、更有保障的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车臣人民仍过着比独立前还要落后、贫穷和社会治安混乱的生活。
  与此同时,车臣内部的反对派与杜达耶夫及其政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994年11月25日,俄联邦政府支持的反对派武装在对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市进行强攻时受到杜达耶夫军队的重创,14辆俄制坦克报废街头,70名俄罗斯志愿军人被俘。于是车臣政权反俄的情绪更强烈,立场更明确,当然也更激起了莫斯科当局的反感。1994年11月29日,时任总统叶利钦发表措辞强硬的讲话,要求车臣当局48小时内放下武器,并释放俄罗斯俘虏。尽管如此,杜达耶夫的态度依然强硬,坚持独立,毫不退让。在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俄当局命令部队强行进入车臣。1994年12月10日,聚集于边界附近的俄军越过边境,兵分三路向车臣首府格罗兹尼逼近,第一次车臣战争由此开始。
  
  战争历经两年双方损失惨重
  
  第一次车臣战争从1994年12月11日进军车臣开始至1996年12月29日俄军撤出,历时两年。俄军共击毙车臣非法武装分子6690人、俘虏471人;击毁对方飞机266架、直升机5架、坦克64辆、步战车和装甲输送车71辆、火炮和迫击炮108门;缴获坦克14辆、装甲车61辆、火炮45门。作战中,俄军阵亡1020人、伤3400人、失踪150人,损失坦克、步战车和装甲输送车250辆。
  战争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围格罗兹尼(1994年12月11日~12月26日)
  1994年12月11日凌晨,俄军3个作战集团分别从东、两、西北方向同时向车臣机动。12月18日零时,俄政府“最后通牒”时限过后,杜达耶夫非法武装仍拒不就范,俄军遂开始对格罗兹尼外围的防御阵地及市区重要目标实施大规模空袭。12月19日,俄地面部队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开始对格罗兹尼外围阵地发起攻击。与此同时,俄边防军部队和内卫部队封锁了俄罗斯与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车臣与达吉斯坦的边界。12月23日,俄军对格罗兹尼东部重镇阿尔贡发动猛攻,歼灭非法武装分子1000余人;其他集团也逐步从西、北方面向格罗兹尼前进。至12月26日形成对格罗兹尼东、西、北三面合围之势,完成出兵车臣第一阶段作战任务。
  
  第二阶段:强攻格罗兹尼(1994年12月27日~1995年2月6日)
  1994年12月27~30日,俄航空兵、炮兵对据守格罗兹尼市区的非法武装实施火力攻击,其地面部队从北部、西部和东部3个方向收缩包围圈,相继夺取了该市东、西两侧的战役要点,控制了汉卡拉机场,并进一步消除了格罗兹尼外围防御阵地上的残存据点。
  12月31日凌晨,俄军以坦克和步战车组成的第一梯队在地空火力支援下。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格罗兹尼城区发起强攻。战至转年1995年1月5日,除火车站和市区西北部尚在俄军控制之下外,其余各方向攻进城内的俄车因步、坦协同失调,陷入非法武装精心预设的打坦克“火袋”,损失惨重。1月7日,俄军改变攻城战术,由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组成第一梯队,再次对格罗兹尼市区发起攻击,并与非法武装在市区内展开激烈巷战,双方逐屋逐楼争夺。1月13日,俄军夺占车臣政府大楼。1月19日,俄军攻占了总统府,控制了格罗兹尼市中心。2月6日,俄军控制了格罗兹尼东南部,切断非法武装出入该市的主要通道。
  
  第三阶段:清剿作战与营救人质(1995年2月7日~1996年1月16日)
  1995年2月7日,俄军开始清剿退往车臣各地的残余武装分子。至1995年6月13日,先后剿灭了盘踞在韦杰诺和沙托伊据点的非法武装,使俄军对车臣的控制地区增大到80%。同时,俄军还封锁了车臣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边界,切断了杜达耶夫获取外援的通道,压缩了非法武装的活动空间,使非法武装陷于被动之中。
  为挽救军事失败的命运,非法武装铤而走险,以恐怖手段向俄联邦回击。1995年6月14日,恐怖分子头目巴萨耶夫率领约100名匪徒闯入斯塔夫史波尔边疆区的布琼诺夫斯克市,扣留了1000余名人质,要挟俄军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撤出车臣,否则将人质全部杀死。俄政府在使用武力解决无果的情况下,由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亲自同巴萨耶夫通话,达成了“非法武装释放人质,俄军停止在车臣的军事行动”的协议。俄政府的妥协,换取了人质的被救,同时俄政府也不得不改变以武力铲除车臣非法武装的政策,转而开始由政府同杜达耶夫进行谈判。
  1996年1月9日,车臣非法武装占领了基兹利亚尔市立医院及附近居民楼,将3000多名医护人员、病人和居民扣为人质。俄军在继续清剿车臣非法武装的同时,先后动用特种部队,采取军事、政治等手段,展开了营救人质行动。在付出重大伤亡和众多建筑物被损毁的代价,俄军救出大部分人质,但此举招致国内外舆论的批评,同时也诱发了政府的政治危机。
  
  第四阶段:撤出格罗兹尼(1996年1月17日~12月29日)
  从1996年1月17日起,在车臣作战的俄军基本进入防守状态,频于应付非法武装的反击和各种恐怖活动。4月21日,俄军使用导弹将非法武装头目杜达 耶夫及其两名助手炸死在距格罗兹尼市西南30公里的盖希村。次日,扬达尔比耶夫接替杜达耶夫担任“总统”职务。俄政府借此机会,频频发动和平攻势。5月27日,扬达尔比耶夫在莫斯科与叶利钦、切尔诺梅尔金举行会谈,并签署了停火协议。6月中旬,俄军宣布撤军计划。
  签署停火协议和宣布撤军计划后,车臣出现了和平迹象,但双方之间小规模摩擦仍不间断。为恢复车臣秩序,俄总统车臣问题全权代表列别德从8月11日起先后五赴车臣,与非法武装商谈停火及撤军问题,于31日签署了俄车相互关系框架性政治协议。协议规定:车臣地位问题推迟于5年后的2001年12月31日前解决。至此,俄军无功而返,车臣又回到1994年的局面。
  
  评析战后经验教训
  第一次车臣战争,俄政府以一纸停战和撤军协议,结束了俄军在车臣的军事行动,给俄政府和军队留下了极大的隐痛;而其战果也与俄军的“一个星期结束战争”预言决然相悖。出现如此难堪的败局,其中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教训一:举旗不定,自食苦果
  从作战决策看,俄罗斯高层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杜达耶夫领导的非法武装抵制中央政府,成立国中之国长达3年之久,俄当局迟迟不下决心,军队也未做任何准备。待其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仍在打与谈之间犹豫不决。
  1994年11月29日,叶利钦总统发布命令,要求杜达耶夫与反对派48小时内停止战斗,否则中央政府将采取断然措施。但期限过后,政府没有言出必行,而是一拖再拖,不仅助长了反叛武装的气焰,也影响了部队行动的决心。战前,俄军虽然也认识到,车臣作战只有速战速决,才可能尽快稳定局势,然而,俄军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这一原则。作战中,俄军行动迟疑,打打停停,一直试图以压求和,结果导致第一次车臣战争未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而是以政治解决宣告结束。
  教训二:仓促用兵。出师不利
  从作战准备看,俄军准备不充分是军事失利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不统一,将帅意见分歧大。俄军大举进兵后,军方高层仍存在尖锐分歧,国防部3名副部长因反战而辞职;11名将军联名致函国家杜马,要求讨论出兵车臣的合法性;5名前线高级指挥官因贻误战机而被撤职。整个部队军心浮动,厌战情绪强烈。
  二是负责联合作战集团指挥的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未能及时转入战时工作体制,没有预先拟制作战方案,即便是后来使用的战役计划也是在小范围内临时制定的,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是俄军队、内卫部队、边防军反恐联合作战演习少,协同能力弱。
  四是人员和物质准备不足。车臣危机持续3年之久,而俄军的战前准备却严重不足,60%的参战部队是在开进途中临时编组的,计划中的装甲车辆五分之一没能按时到位,物资短缺,保障不力,严重影响了部队后来的推进速度。
  教训三:协同失调,各自为战
  从指挥协同看,车臣联合作战集团只是表面上的联合,谈不上行动上的联合。作战中,俄国防部长、内务部长、边防军司令同时给所属部队提要求、做指示,严重干扰了战场指挥员的指挥,增大了各部队间的协调难度,对整个作战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时俄军强攻格罗兹尼,预定由4个军队集群从北、西、东三个方向协同进攻,但东方集群进攻受阻后,竞擅自撤回到出发地域,预定实施空降的部队按兵不动,内卫部队也没有完成预定的协同任务就停止了攻击,结果按时进抵预定地域的北方集群的131摩步旅和西方集群的81摩步团就成了孤军,损失极为惨重,81摩步团最后只剩下1名军官和10名士兵。
  教训四:战法不当,损兵格城
  从作战方法看,俄军过分地按照正规作战的规则来采取军事行动,而车臣非法武装善打游击战,基本上打了就跑。俄军在战术上对车臣非法武装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法,根本没有有效的应对之策。当时俄军还过分强调运用坦克装甲部队进行快速突击,而这并不是进行城市游击战的有效战法。俄军的装甲部队进入格罗兹尼后,被藏身于街道两旁建筑物内的车臣非法武装用反坦克兵器将一头一尾的坦克打掉,中间的坦克动弹不得,只有挨打的份了。俄军某旅进城的26辆坦克中有22辆被摧毁,116辆步战车中撤出城外的只有21辆。由于战法不当,贸然强攻,使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
  教训五:信息不灵,处处被动
  从信息战看,俄军信。自、不灵,没能准确掌握车臣非法武装实力的真实情况以及当地的政治形势、民众态度,导致俄军判断敌情有误,在作战中处处陷于被动,损失惨重。
  俄军一开始判断车臣非法武装不过数千人,且未经正规训练,缺少装备,不堪一击。事实上,杜达耶夫的常备军有1.5万人,后备力量有4万人,另外还有600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雇佣军。这些部队装备齐全,补给充足,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加上当地民众的支持,作战能力远比俄军想像得强。
  战争开始后,俄军的侦察系统对杜达耶夫非法武装的明碉暗堡、地雷场、反坦克火力配系、地下机动通道等均未查明,对杜达耶夫及其指挥系统的情况掌握更少。交战期间,俄军战场情报保障工作也同样软弱无力。用于军事目的的侦察卫星因经费不足早已关闭,致使前线指挥作战的军官得不到一张车臣地区的航空照片。俄军围攻格罗兹尼的作战计划,是在1:10万和1:5万的地图上制定的,巷战中无法使用。在格罗兹尼城区作战中,前线指挥员根本找不到1:2,5万的地图,由于地形不熟,部队到处挨黑枪。
  教训六:忽视心理战,效果不佳
  战争中,俄军动用了6万多兵力,可谓大兵压境,声势浩大。但由于其忽视了心理战的作用,不注重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未能对车臣的电视、广播、通信进行引导。
  相反,杜达耶夫却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把分裂行径说成是伊斯兰圣战,迷惑百姓,混淆视听,其不仅得到周边伊斯兰国家的支持,大批志愿者、雇佣军和大量武器弹药、物资涌入车臣;而且还得到周边国家的同情。另一方面,西方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了俄军使用飞机、大炮轰炸平民,屠杀无辜百姓。很多原来持中立态度的车臣群众,纷纷倒向杜达耶夫一边,这使俄军原有的军事优势大打折扣。
  相对于战场上的失利,第一次车臣战争后,俄罗斯在政治与战略上的损失更大。杜达耶夫之后的车臣当局、一方面利用和平协议不断向联邦政府索要财政资助和能源,一方面纵容非法武装频频骚扰毗邻地区,制造各种恐怖事件,并且勾结国外宗教极端势力插手介入,车臣局面更加混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