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江夕书画源远流长 [兴化书画,,源远流长]
 

江夕书画源远流长 [兴化书画,,源远流长]

发布时间:2019-06-28 04:03:06 影响了:

  兴化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今属江苏省泰州市。战国时期,兴化为楚国昭阳将军食邑,故称楚水、昭阳。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年),兴化设县,命名“兴化”,含“兴盛教化”之意。
  一、一脉相承的书画传统
  自北宋天圣年间时任知县的范仲淹开创正规教育以来,兴化人文蔚起,源远流长的书画史也由此发端。其后,经历了明代发展期、清代两个兴盛期、民国繁荣期等历史阶段,产生过六百余名有记载的书画家。其中以清代禹之鼎、李鱓、郑板桥、刘熙载影响最大。
  禹之鼎(1647~1716年)为清代著名宫廷画家。元末其先世由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居兴化。其先祖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李春芳、文学家宗臣等过从甚密。禹之鼎少年时代家贫,先被李春芳后裔收为“司画青衣”,后转入晚明宰相吴甡四子吴元履府中作书童。因主人爱好书画,经常让其陪同,少年禹之鼎耳濡目染,深深爱上书画创作。清顺治年间,吴元履邀请避祸在外的“浙派”殿军和“武林画派”创始人钱塘(今浙江杭州)籍大画家蓝瑛来兴化。这样,禹之鼎得到了“幼年师事蓝瑛”的天赐良机,成为“浙派”在江苏地区的传人。禹之鼎揣摩蓝瑛绘画技法,又学习唐、宋、元名家作品,同时借鉴“四王”、“吴恽”等。康熙二十年(1681年),禹之鼎赴北京,因献画而受到康熙帝赏识,被选任内廷鸿胪寺序班,供奉畅春园,并兼任宫廷画师。次年,禹之鼎随汪楫出使琉球,专司绘像,从而名播中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禹之鼎离开北京,随徐乾学流寓洞庭东山(今苏州一带),长达5年之久。此后,禹之鼎游历于江都(今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地,最后病故于兴化。
  由于禹之鼎长期生活于江都一带,故被误认为是江都或扬州人,而历代《江都县志》对他均无记载,《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则认定其“实邑人也”。禹之鼎生前好友汪懋麟径称禹之鼎为“兴化禹生”、“昭阳禹生”。禹之鼎在清代肖像画坛中享有崇高声誉,被称为“国朝第一”。其代表作有《王会图》、《护送贵妃荔枝图》等。
  李鱓(1686~1759年)为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扬州八怪”中最早成名者,有《浮沤馆集》、《李复堂写生集》、《李复堂花卉墨迹》等传世。
  李鱓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六世孙,他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到热河承德向康熙皇帝献诗献画,得到赏识被选入内廷。不久,擢为南书房行走,后因拒作限制题材的“院派”书画,以画风放逸而被免职。乾隆二年(1735年)任山东临淄(今属淄博市)知县,后调任滕县知县。在任期间,李鱓清简爱民,对上司加派的苛捐公然抵制,终因忤大吏罢官。罢官后,与郑板桥往来于扬州、兴化卖画自给。晚年返回故里兴化。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兴化城南浮沤馆病故,葬于兴化西城外阳山里。
  李鱓自幼学画,早年师从同里魏凌苍学山水画,后向堂兄李炳旦、堂嫂王媛学习诗文书画。在内廷时随蒋廷锡学习五代徐熙、黄荃一路风格的花鸟画,又拜沈逸存专学重彩设色,还随擅长指画的高其佩学画,后转向传承徐渭、朱耷画风,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其书法以行草书为主,别具一格。
  郑板桥(1693~1766年)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扬州八怪”领衔人物,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出生于一个清寒知识分子家庭。他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至十七年(1752年)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是一位“家家画像以祀”的清官。乾隆十八年(1753年)春,他因办理赈灾得罪豪绅而罢官,后流寓扬州卖画。乾隆三十年末(1766年),板桥在兴化城南拥绿园病故,葬于大垛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著名画家徐悲鸿曾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板桥诗明白晓畅;其书法博学诸家,创造了“六分半书”,用隶体参入行楷,人称“板桥体”;画作体貌疏朗,风格劲峭,以兰、竹、石闻名于世。此外,板桥的词、曲、联、印、散文等均富个性。尤其可贵的是,板桥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古代民主思想的启蒙者。
  刘熙载(1813~1881年)是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清代兼具书学理论和实践成就的书法家。
  刘熙载出身于“世以耕读传家”的清寒知识分子家庭。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士,擢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散馆,因文理、书法皆优授予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刘熙载奉命值上书房,“与诸王讲授,左右博喻,一归于正”。入上书房时,咸丰皇帝手书“性静情逸”赐之。同治二年(1863年),被任命为广东学政,作《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箴,力求改变当地学风。同治六年(1867年),应邀主讲松江(今上海)龙门书院,从事治学、教学。光绪七年(1881年)因病去世。
  刘熙载在文艺理论、经学、美学、文学、数学、天文学、语言学、教育学、书法乃至绘画诸领域均有成就。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其所撰《艺概》是中国文学史上继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后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之一。刘熙载对艺术美的辩证阐述被认为早于西方,有“东方黑格尔”之誉。
  刘熙载在书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在书法理论上,他能在清代碑学与帖学彼此对立的情况下,继承古代和时贤的书论,融入个人经验,客观公允地评价碑学、帖学,在《艺概》中提出了自己的书法理论,成为晚清一座高峰。他根据书体特征,创造性地将篆、隶、楷称为“详而静”的书体,而称行、草书为“简而动”的书体,主张书法要崇尚自然、含蓄、真率。在书法实践上,刘熙载亦兼擅诸体,独具特色。
  
  二、现当代书画家群体
  继民国繁荣期之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化书画进入了新的繁荣期。现当代兴化书画界也人才辈出,相继产生不少知名度较高的书画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兴化书画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既有活跃在全国的著名书画家,又有坚守本土的书画家。
  自20世纪80年代始,兴化成立了兴化诗书画研究会、兴化书画协会、扬州八怪书画院、兴化书法院、郑板桥书画院等多种机构和组织,并且举办了十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兴化市博物馆也别有特点,其特色藏品有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和兴化籍历史名人以及当代著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近年来,兴化市博物馆举办了“郑板桥诞辰315周年书画展”、“郑板桥故里十人书法展”、“当代名家书画展”等系列展览。
  综上所述,兴化书画传统延续至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兴化古代交通闭塞,素有“自古昭阳好避兵”之说,人们拥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加之兴化人多为明初苏州移民后裔,在明廷高压政策下,唯有从读书中寻求出路,形成良好的崇文风气,而其中既无功名又无官做的读书人往往成为职业、半职业书画家,并通过师传、家传方式世代继承下来。其二,作为承前启后的李、郑板桥等在书画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影响深远,从而带动和促成了后世绵延不绝的书画家的产生。其三,兴化长期以来受到强势的扬州文化影响,“脉衍扬州”,普遍崇尚书画艺术,形成“堂前无古画,不是旧人家”的民俗,拥有相应的书画市场。
  (作者单位:兴化市图书馆)
  责任编辑:吕欢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