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崮山脚下的遐思(外一章) 崮山是哪里
 

崮山脚下的遐思(外一章) 崮山是哪里

发布时间:2019-08-01 09:43:00 影响了:

  崮山脚下的遐思   在齐鲁这个名山迭出的大地上,崮山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山,即使济南人,也很少有人知晓哪座山是崮山。崮山从名不见经传到闻名遐迩,是因1936年的那个乌云密布的日子。这天,一架从南京飞往北京的邮政飞机,在飞抵崮山时,竟然全然不顾及北京机场这一目的地,一下子扑入到了崮山的怀抱。崮山便成了一座众人知晓的山。   在邮政飞机与崮山融为一体时,共有六人的生命因此戛然而止。这六人中,五人是机组人员,他们和大山的融汇,给他们的家人带来了怎样撕裂心肺的悲伤,历史无从记载,后人也多已忘记。也许,要不是那个匆匆赶来的搭乘者,崮山也许会和以前的那个鲜为人知的崮山一样,但是,历史就是如此这般地神奇,它鬼差神使一般地把那个匆匆赶来的搭乘者,支派到了这架飞机上。他的到来,由此使这架邮政飞机的蒙难镶嵌上了黑色诗意的相框,以至于时过境迁七十多年后,依然具有撼动人心的凄凉之美。这个匆匆赶来的搭乘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徐志摩。   据说,徐志摩为了能够聆听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医院小礼堂的文学演讲,毅然决然地搭乘了这班邮政飞机。也许,诗人在搭乘飞机前的瞬间,会掠过一丝不详,会有过一丝犹豫。但是,林徽因那富有磁性的演讲,还是深深地吸引了徐志摩。当徐志摩踏上了这班邮政飞机时,一个将要传诵下去的凄美故事开始悄然拉开了她那哀婉的序幕。   自古文人多柔情,作为诗人的文人,便拥有了更多的柔情,至于诗人的徐志摩,显然又比一般诗人多出了几缕柔情。他那首《再别康桥》的诗,曾经倾倒了多少的青年。也许,正是这多出的几缕柔情,使诗人自生命底层如清泉一般汩汩涌动出了如此优美的诗篇,自然也使诗人的人生轨迹注定要逸出常规藩篱的束缚,用异样的姿势,标示出生命的独特存在。事实上,徐志摩的超凡脱俗的举止,即便是其师梁启超也发出了严厉的忠告。但是,既然是诗人,便注定了要走迥异寻常人的生命之路。在人的情感沉睡了那么多年后,徐志摩以醒来者的姿势,顺承着自我的情感呼唤,自由自在地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歌:他和原配分离后,又和陆小曼合谱了一曲爱情之歌,但自由的生命,好像很难容得下这堤岸的束缚,于是,他又倾心一代才女林徽因,以至于终于有了这次来去匆匆的邮政航空之旅。   由此说来,这次本来平常的邮政航空之旅,便充满了凄美的诗意。当邮政飞机抵达崮山,一个在徐志摩的人生规划里,根本没有标注过、也未被瞩目过的崮山,终因浓雾弥漫,使飞机无法辨认高度,飞机、航班人员、崮山和徐志摩在转瞬间,便把这无限凄美的情感故事推向了高潮,空留缭绕的余烟。一时间,崮山因徐志摩的到来而一下子为世人所知晓。   当徐志摩的灵魂和崮山融为一体之后,林徽因闻讯不胜悲痛,她用铁树叶和白花制成了小花圈,由丈夫梁思成带往崮山徐志摩殒难处。如此一想,1936年11月的崮山山顶,林徽因的铁树叶和白花曾迎着朔风而剌剌作响,伴着远行到天国的孤寂之路的诗人。   岁月更替,崮山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饱经了时代风雨的洗礼。崮山,既因为诗人徐志摩而闻名,也因诗人曾经被冷落而孤寂。似乎,诗人徐志摩的崮山,已经被历史的海面所淹没;崮山也悄然收藏起了那页被揉得发皱的扉页,默然地揽徐志摩于大山之中,不再留下诗魂的一点痕迹。   在孤守了七十多个年头后,崮山终于迎来的一班又一班虔诚的文学青年,他们在诗魂消散的地方,寻觅着点滴的历史痕迹。即使是平素,他们在教室里抬头便可望见曾经孤寂的崮山。但是,有谁知晓,崮山以及和崮山融为一体的诗人是否会感到些许欣慰?   历史的无情在于它可以埋葬一切。且不说诗人徐志摩了,单就那呐喊着“别丢掉”的林徽因也早已化为了历史的永恒。但是,当我站在崮山的脚下,依稀听到了林徽因那“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的呼唤,在崮山的山谷中隐约留下的那深情“回音”。   岳庙归来话时空   杭州西湖的旁边,伫立着一座岳王庙。据说,岳王庙和岳飞墓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经历了几番的毁灭和重新修建,逐渐形成今日的样貌。历经岁月沧桑,岳飞能够伫立在这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走来的岳飞,真的是一路的疲惫和一路的伤痕。古语有云:“哪座庙里没有冤死的小鬼。”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任何朝代,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冤案,但是,能够像岳飞那样,在百年之后,几乎被历史灰尘所淹没的冤案,还能有风吹尽尘埃、露出历史的本真面貌的情形,实在是不多见的。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岳飞用一时的冤屈,获得了历史如此长久的大白天下的机缘,是一个令人感到难以想象的奇迹。   如果说,岳飞能够穿透秦桧所布下的层层罗网,冲决秦桧设下的万里雾霭,受到当时忠臣、万千民众的敬仰,凭借的是其对国家、对君主肝胆照日月的忠心的话,那么,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岳飞的事迹依然能够获得历代帝王将相、普通百姓的推崇,又靠什么呢?虽然,任何一个时代的君主,都期望着有岳飞这样“尽忠报国”的猛将,但是,猛将又往往都是一些桀骜不驯的人,他们一旦因为武艺高超了,自然也就不把所谓的礼仪放在眼里了,这正如水浒传里的英雄那样:宰相一旦把他们惹毛了,就口出秽言,像李逵那样,一口一个“鸟”地干起造反的事情了。显然,宰相再坏,即便岳飞被送到了刑场,你也不能对南宋的江山社稷有所不敬――如果因此而把怨言发到了皇帝的身上,那用我们过去“时髦”的政治话语来说,就意味着事物的性质转变了,就是从人民内部矛盾转化成了敌我矛盾,自然,这样的矛盾转化是绝不允许的事情。因此,岳飞得以站立在西湖边,是离不开历代占据着话语权的人的允许的。当然了,允许岳飞站立在西湖边上,就得把岳飞纳入到占据着话语权的人的话语体系中,那就是岳飞在“尽忠”中“报国”,而不是在“报国”中“尽忠”。这里的先后顺序,之所以如此地排序,自然是别有讲究的。突出了前者,就把“报国”纳入到了“尽忠”的序列中来。如此一来,这对后来的岳飞,也就指明了一个可以效法的对象。人人都可以“报国”,但是,不管怎样“报国”,其前提是要把“尽忠”放在首位,如此一来,所谓的历朝历代皇家江山社稷才得以永固。   至于秦桧这样的奸佞之人,尽管在杀害岳飞的过程中,也是奉了皇帝之命才敢把一个关乎到江山社稷的猛将推到刑场,并毫无后顾之虞地把岳飞的人头斩下,可谓是正中皇帝的下怀。但遗憾的是,在历史的审判席上,秦桧却和岳飞成了一对无法拆解的冤家对头,岳飞墓园墓道阶下有陷害岳飞的四个奸臣秦桧、王氏、万俟呙、张俊的跪像,反翦双手,长跪于地。墓阙门框上镌有石刻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后人为纪念岳飞所作的。至于秦桧是奉了那个皇帝的口谕或者默许,则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所遮蔽了。皇帝已经永久地退居历史的幕后,历史的罪名,只好由秦桧来独自承担了。其实,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秦桧应该意识到,当初的那种“莫须有”的罪名就靠不住,但是,他还是铤而走险,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谓是罪有应得。可以想到,当时的秦桧身为具有显赫地位的宰相和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他不可能意识不到杀害岳飞的后果会由自己来承担,但是,他也许和岳飞一样,也是为了“尽忠”,不惜把另一个“尽忠”的人斩于刑场之上。如此说来,历史把这笔账记在秦桧身上,也不算过分,毕竟,身为宰相的秦桧,是应该具有历史的担当意识的,是应该考虑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所引发的历史后果的,但是,明知不可为而依然为之,便是秦桧咎由自取了,怨不得皇帝。也正是缘于这一点,历代的帝王因为都摆脱了干系,所以,岳飞站立在西湖边上,便对国家社稷只有益处而无弊端了。   当然,岳飞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最为根本的一点还在于岳飞赢得了民心。古人曰:“民心不可违”,便是说民心的向背将最终决定历史人物在未来历史长河中漂流的走向。这也正是我们当代人所熟稔的那句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孰轻孰重,历史自会作出公允的评判。这也正说明了,一个人的肉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肉体在消失了之后,由这个肉体所承载过的精神还依然没有泯灭,才是最值得历史敬畏的。其实,岳飞即便没有秦桧的那一刀,其肉体也终有灰飞烟灭化为一�g尘土的时候――如果岳飞真是终老于�P忧,那历史的震撼就要逊色甚多,就不会再像这样,以一种给人撕裂心扉的方式,把一个威猛之将,斩于刑场之上――其实,历史上所有的战将,皆以战死沙场之为荣,而岳飞一心尽忠保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这样的一种鲜明对比,自然就使得百姓对蒙受冤屈的岳飞鸣不平――况且,在这鸣不平的背后,还隐含着诸多的百姓自我无法得到伸张的冤屈呢!于是,百姓把岳飞当作了一个在他们的精神深处无法挪动的塑像,这正如野火在冬天烧尽了秋草,但是,来年的春天到了的时候,春草自然而然地再次萌发一般,不知多少年后,人们在西湖边上,伫立起岳飞的塑像,再次把心里的敬仰的香火,点燃在岳王庙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一柱柱香火所引燃的一缕青烟,悠然自得地飘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不再散去。如此说来,在百姓的心中,那飘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缕青烟,正是对一个尽忠而不得的报国者的敬仰。毕竟,岳飞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在自己平顺的生活中,有一道敌方无法逾越的万里长城!   当我从岳王庙走出来,天已经开始昏暗,那赫然清晰的大字“尽忠报国”,也隐在了已经拉上的历史帷幕之中。但在我的心中,“报国”二字愈发地清晰可辨――一个人,就像一滴水,当他把自己置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瀚大海中时,才会穿越时空的阻隔,抵达那遥远的未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