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doc|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doc|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发布时间:2019-08-05 09:31:53 影响了: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

作者:平占斌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1年第08期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现在看来这个定律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人们认识它的过程却是那样的艰难。为了探索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关系,在近代化学史上,诸多科学家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相当一段时期内,燃素说统治整个化学界,成为制约化学向前发展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俄国化学家罗蒙索诺夫并不相信它。对于物质,罗蒙索诺夫有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大量的定量化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尽管金属已煅烧成灰,但其重量仍然与煅烧前一样,并无变化。

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因此可以断定,金属在敞口的容器中煅烧之后发生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结合的缘故,从而否定了波义耳所谓“火微粒”和“燃素”的存在。他提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常常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

1760年,罗蒙索诺夫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说,自然界中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即如果是一物体上的某种东西消耗了若干量,则有若干量这种东西加在另一物体上。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处有某量的物质减少,在其他地方便有同量的物质增加。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可惜罗蒙索诺夫的见解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对当时西方科学的进步并无多大影响。直到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法,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得出了与罗蒙索诺夫相同的观点——在化学反应中,不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并且这种物质中所含的任一元素的质量也保持不变。

自此,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以求解决。

1789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拉瓦锡的化学名著——《化学概论》也出版了。在《化学概论》中,拉瓦锡第一次用清晰的语言把质量守恒定律表达出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并说明了它在化学中的应用。拉瓦锡的发现很快被各国科学家所接受,在科学界广为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2年,英国人曼莱做了如下实验:用一个双联的玻璃管,将一种反应物装在左边管,另一种装入右边管,封死管口后用极精确的天平称量。然后,再将二者混合,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再行称量。前后总量相差微小,从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曼莱实验的精确度极高,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lO(Og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g,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