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水资源问题]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水资源问题]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8-08 09:53:00 影响了:

水资源问题

一、给定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遭遇10年来最严重旱情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上周发出了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

近些年来,旱灾波及的范围已远超出农业,不仅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而且造成数千万人口饮水困难,工业生产、生态环境受到直接影响,一般年景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一个百分点以上。

12月初,人们惊讶地发现,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平时动辄几千平方公里的浩瀚水面,竟然只剩了不足50平方公里。这是有记载以来鄱阳湖最小的面积。

我国历史上旱灾频繁。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曾发生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次发生大旱。然而,目前出现的新趋势却更加令人忧虑:以往旱灾多以华北、西北为主,而现在江南、华南、东北等传统多雨湿润地区也频繁发生严重旱情。 “现在全国31个省份没有一个不发生干旱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抗旱一处处长张家团说,“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先后发生了严重旱情和灾情。”

他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旱灾频次明显加快,每3年就发生一次重旱甚至特大旱。旱情持续时间更长,跨季、跨年的旱灾越来越频繁。如华北大部分地区已连续14年干旱,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十分罕见的。

旱灾造成的损失也呈加重趋势。张家团说,上世纪50年代,全国每年因旱损失粮食43.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90年代,每年损失209亿公斤,占比4.4%;而自2000年以来,每年损失升至370多亿公斤,占比已达到7%以上。

今年,我国有5.99亿亩农作物受旱,其中绝收5239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373.6亿公斤。

旱灾直接威胁着百姓用水安全,我国饮水困难群体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在一些重旱区,有的群众一年中大半时间花在找水上。宁夏有的地方,农民要跑到50多公里外去拉水。在内蒙古一些牧区,总共不到50公斤的两桶水,最高涨到40元。喝水尚难,更不要说发家致富了。农民因旱返贫、因旱致贫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

“旱灾给工业等行业造成的损失,大大高于给粮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张家团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平均每年因旱损失1.1%,约为3000亿元,重旱年份则高达2.5%-3.5%。”

“根据有关专家分析,90年代我国每年因旱造成的工业经济损失为2300亿元,其中包括水力发电量减少、航运量缩小等。由此又给下游各种经济活动造成了多大损失?非常复杂,难以测算。”他说。

生态环境因旱退化的现象更比比皆是。最近一个例子是漓江部分河段干涸,桂林驰名中外的“神象饮水”景观已丰韵不再。甘肃月牙泉萎缩、太湖蓝藻事件、全国因过度抽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区面积共达18万平方公里,也无不与此相关。

大旱的成因,全球气候变暖首当其冲。然而,除自然因素外,目前我国抗旱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较为突出的是抗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从农业看,目前全国18.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还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两亿多亩。

海南省“三防办”主任杨运暹说,导致海南旱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险水库多,雨季时怕垮坝,只好低水位运行。水库蓄水不足,到旱时就不够用了。

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严重不足。应急备用水源缺乏,供水体系脆弱,使得很多城市应急抗

旱能力薄弱、面对“水荒”十分被动。去年重庆綦江县旱灾,15万居民饮水告急,差一点用火车皮拉水。最后县政府临时决定,新装一根管道,从远处的河里把水引过来。

“抗旱保障能力很低。比如应急抗旱打井、灌溉的设备、物资储备严重不足,每到大旱来临时都极度紧缺,往往需要临时从外地组织调运,一运就是十天半个月,延误了时机。今年黑龙江三江平原大旱、2003年的广东东部大旱都出现了这种问题。”张家团说。

抗旱资金投入也严重不足。中央财政今年的抗旱投入是近年来最多的,也只有7.3亿元,难与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相匹配。地方财政的抗旱投入更少。据国家防办掌握的资料,目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份财政预算中没有安排抗旱资金,只有少数几个省将此列入预算,一般也只有几百万元,大部分还是与防汛开支列在一起的。

材料二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腹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汉唐名关阳关、玉门关,大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位于敦煌。

尽管敦煌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但却严重缺水。这里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2倍,属极端干旱区。

记者了解到,敦煌地表水主要是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和疏勒河,这两条河流共同滋养着敦煌绿洲。上世纪60年代以来,疏勒河上游的安西县(现名瓜洲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相继建成使用,截流地表水,使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公里的河道断流。党河流域1969年修建了水库,下游河疲乏也已经断流,河床已被漫漫黄沙所覆盖。 敦煌市市长孙玉龙介绍,地表水不足,敦煌市需要抽取地下水弥补用水缺口,每年超采地下水4925万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75年至2001年,敦煌地下水位共计下降10.77米。且目前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急剧下降。

据了解,敦煌市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85.37%,棉花仍是全市主要的经济作物,节水技术推广步伐比较缓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造成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经济效益低下。随着敦煌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状况还将进一步加剧。

敦煌市林业局副局长樊生寿告诉记者,地表水相继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致使敦煌草场退化、湿地萎缩、植被枯死、土地沙化。由于湿地这一"绿色屏障"逐渐退化,敦煌面临的沙漠化威胁越来越严峻。

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使得敦煌市原有的1万多亩咸水湖和1000多亩淡水湖中的80%面积已不复存在。目前全市仅存天然林130万亩、草场31万亩、湿地270万亩,分别比解放初期减少了40%、77%和28%。自1994年以来,敦煌绿洲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近20万亩。

据了解,敦煌绿洲面积从建国初期的43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10万亩,绿洲边缘天然草场面积由建国前的276万亩减少至目前的135万亩,土地沙化面积每年增加2万亩,沙漠每年吞噬绿洲边缘2米至3米。

樊生寿介绍,敦煌湿地以前湖泊不少,有的地方还可以划船。但由于敦煌绿洲周围有12个风口,风力推动着流沙和沙丘向前移动,有的地方沙丘甚至和当地村民的房子一样高了,看起来触目惊心。

敦煌市委书记包东红介绍,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敦煌绿洲正经受着可能成为"第二个楼兰"的严峻考验。

敦煌绿洲四五月份八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平均每年出现20天,而且呈逐年加剧的趋势。沙尘暴使空气挟带沙量加大,对莫高窟千佛洞洞窟的壁画摩擦机率增大,久而久之造成壁画暗淡无光。

敦煌学专家研究后认为,风沙已成为莫高窟石窟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沙尘暴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极易引起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但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月牙泉图片看,月牙泉还能称得上是一个小湖,最大水深7.5米,水域面积22亩。现在则成了名符其实的泉,水浅可以见底,也就是1米深,水边围着一圈芦苇。敦煌市水务局节水办主任杨彪说,如果不是每年向月牙泉附近注入大量地表水,月牙泉可能现已干涸。

一组数据反映了敦煌绿洲的生态变化。敦煌绿洲面积从建国初期的43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10万亩,绿洲边缘天然草场面积由建国前的276万亩减少至目前的135万亩,土地沙化面积每年增加2万亩,沙漠每年吞噬绿洲边缘2米至3米。

记者在敦煌绿洲外围看到,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冷峻的沙漠和戈壁,而小块绿洲在防风固沙林的包裹下,处在沙漠和戈壁之中,显得弱小而无助,像一座座楚楚可怜的"孤岛"。 设立于2003年6月6日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上中游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地表水已绝迹,地下水补给量逐年减少。这个保护区是阻挡库姆塔格沙漠东侵的一道生态屏障,而保护区的萎缩则加快了敦煌绿洲边缘沙漠化的进程。

包东红说,水是敦煌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和关键,要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一方面要全面节水,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在每年党河来水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从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及城乡居民生活中尽最大可能节约水资源,以补给提升地下水位和增加生态用水。另一方面要积极引水,尽快争取实施"引哈济党"工程,从根本上改变敦煌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引哈济党”工程,是指把发源于祁连山的大哈尔腾河的水引入党河,在不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大的影响的前提下,调出适量水资源补充党河。"引哈济党"工程,设计从大哈尔腾河引水入大红沟后汇入党河,年调水总量1.2亿立方米,其中分配敦煌市8400万立方米,主要解决生态用水问题。这项工程已列入甘肃省"十一五"规划,目前正在实施前期工作。

以前不科学的发展方式让敦煌付出了惨痛的生态环境代价。痛定思痛之后,甘肃省开始考虑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工作。

甘肃省政府日前下发了《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近期工作方案》,从今年开始至2010年,甘肃省将投资19.33亿元,建设20项工程,用来初步遏制敦煌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

根据这项方案,敦煌市将发展节水灌溉农业10万亩,压缩耕地5万亩,2010年全市10%(318眼)机井关闭,减少提取地下水5000万立方米以上,使敦煌盆地大范围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以保证月牙泉的水位不再下降。甘肃省政府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使敦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

敦煌市计划通过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业的吸纳,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力争10年内使全市农民数量由目前的9万多人减少到4万人,实现缩减耕地、节约用水的目标,以进一步为绿洲"减负"。

对于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这两颗"明珠",甘肃省将筹措大额资金予以保护。投资26440万元的莫高窟保护工程,包括保护利用设施、崖体加固及栈道改造、风沙防护和安防工程等。月牙泉景区治理工程计划投资7081万元,将分为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和鸣沙山山体保护工程。

材料三

位于天津蓟县境内的于桥水库库容15亿多立方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调蓄水库,也是天津市唯一具有相当自产水的重要“水源地”,承担着全市80%以上的城市用水供给。

然而作为天津的生命之源,近年来水库却受到周边餐饮扎堆和村庄环绕带来的污染威胁。 “于桥水库受人畜影响比较大。”天津市引滦入津水源保护项目办主任周勇说,水库周边生活着10多万百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都对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库区农田农药化肥残留经雨水冲刷也对水库造成了很大污染。”一直关注于桥水库生态安全、曾多次在周边和上游进行实地调查的天津师范大学环境学与地理学教授徐华鑫说,“水库两岸和流域农田过量使用氨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化肥,而这些化肥基本上只有三四成被作物吸收,剩下的相当一部分随雨水进入水库,造成污染物氨氮和总磷增加。” 国家环保总局饮用水源保护处处长石效卷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担忧地说,于桥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堆存生活垃圾3万吨,保护区内农田每年施用化肥19340吨,使用农药180吨。经过暴雨冲刷,这些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近年来于桥水库凭借“翠屏湖”美誉引来一股旅游热,京津到此观光和品鱼的游人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一个重要景区。与此同时,餐饮住宿场所也如雨后春笋般,与水库一路之隔呈“项链状”分布四周。记者数了一下,仅水库南岸路边就有大大小小的农家院、餐馆、度假村、宾馆和培训中心等近百家。

“旅游业和餐饮业兴起对于桥水库的污染不可小视。”徐华鑫教授说,不仅一些游客和餐饮场所向水库随意丢弃垃圾,而且接待游客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被直接或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体污染,尤其是污水中的洗涤剂等化学物质和其他有机物质对水库水质的污染破坏十分大。

除旅游、餐饮以及库区百姓污染外,入库河流两岸企业排污带来了大量污染物,给水库使用寿命和水质安全也带来了危害。

淋河是于桥水库三大支流之一,发源于与蓟县一山之隔的河北省兴隆县挂兰峪镇境内。记者在淋河挂兰峪镇段见到,污染让七八米宽的河面几乎变成黑色。

沿淋河向山上走记者发现,从二拨子村到七拨子村仅沿河两侧就分布着20多家铁矿选矿厂,大量冲洗矿砂的黑色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里,尾砂四处堆在岸边甚至河道里,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不堪,水流缓慢的地方淤积着大片黑色矿砂和淤泥。

沿淋河向下游走,利用河水冲洗矿砂然后将污水直接排入河里的选矿厂在蓟县同样不少。

记者在孙各庄满族乡的淋河支流见到,沿河有7家选矿厂,黑色的河水不时卷起层层泡沫。走进丈烟台村附近的两家选矿厂,只见污水哗哗地流进了河里,排污口附近淤积着大片的黑色淤泥,堆放在河川里的尾砂被雨水冲刷出道道沟壑。

“过去这条河清澈得可以见到水底下的小鱼,河水捧起来就能喝。”孙各庄村村民高旺说,“这几年选矿厂算是把河水给彻底毁了,清水河变成了黑水河。”

孙各庄满族乡东葛岑村鑫源铁选厂老板陈国明说,全乡有7家铁选厂,蓟县全县大概有十二三家。当被问及是否办理了相关环保手续时,他坦言据他了解都没有。

“铁矿开采和选矿厂排污直接威胁了于桥水库生态安全。”徐华鑫教授说,选矿污水携带大量泥沙和矿粉,不仅会降低水库储水能力和缩短使用寿命,而且更严重的是可能含有毒有害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对水质造成直接危害。同时,矿粉微粒带来悬移物增多,很难沉淀。

天津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处长闫学军也坦承,于桥水库承接黎河、沙河、淋河三大支流来水,河流沿岸的金矿、铁厂、化肥厂污水对河流造成了污染,最终受害的是于桥水库的水质。

近年来,天津为保证“城市水缸”的水质进行了大量投入,2002年启动了总投资达24亿元的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重点整治库区周围环境、取缔网箱养鱼和建设供水暗渠等。 然而,由于遗留问题和境外来水污染防治缺乏联动机制等因素,入库河流沿岸企业排

污、水库周边大量餐馆住宿场所和10多万百姓生产生活对水库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04、2005年的监测显示,于桥水库分别为中度和轻度营养化。200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水库挥发酚超标0.5倍。

周勇坦言,于桥水库近几年出现富营养化主要是污染物氨氮和总磷增加,导致水草繁殖迅速和微生物增多。

据了解,1996年于桥水库干旱多年后遇到大洪水,曾大面积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大面积腥臭。

这一点正是环保专家所担忧的。徐华鑫教授说,尽管近几年水质没有出现大问题,但库区内地势较高处积攒有大量垃圾,一旦被强降雨形成的坡面洪水冲刷下来,将给水质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当前水库水在输送过程中基本可保证不再出现“二次污染”,但源头污染控制难度很大。闫学军、周勇等人说,于桥水库三条支流地处河北境内,跨省域污染控制难度很大,需要两省加强协调沟通并建立联动污染防治和执法机制才能解决。

此外,水库建设时受资金制约没有迁移而临湖而居的大量百姓生产生活污染以及对旅游业的依赖也是个棘手问题。徐华鑫教授说,库区周围山多、土地贫瘠,取缔了网箱养鱼和鱼池养鱼后,旅游业成为当地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收集系统,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于桥水库水域面积小,水库自净能力差,更容易被污染。”徐华鑫教授担忧地说,“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天津‘水缸’有可能变成第二个‘太湖’。”

材料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阮崇武在发言中说:“海南最大污染就是水污染”。 近年,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曾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水污染环保大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大代表发出惊叹:在海南岛已难以找到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在海南岛文昌市宝溪河流域,污染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随着这里生产的虾苗越销越远,知名度越来越高,村民收入越来越多,这里的环境也日渐被破坏,越来越不适宜居住了。

今年春节,记者在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湾海边走了一圈,只见高高低低的建筑物把海“包围”了起来;五颜六色的垃圾袋被海风吹得到处飘舞;各个养殖场的排污口泄漏出难闻的污水。令人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海蓝沙白,椰风阵阵。海水养殖业使海南农村致富,但是过度开发的恶果也逐渐显现。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村、宝溪村村民饮水水源受污染严重,几十口水井不能使用。在地势较低的宝溪村,记者看到养殖场排出的污水几乎漫过桥头。污水中,几十棵“光头”椰子树大煞风景。近年来,每当春季旱情严重,这里的群众就要到外地买水挑水。

在海南岛,海防林被随处可见的虾塘取代,大小河流成为虾塘和生活污水的排污道,没有被太阳蒸发的污水,有的流入农田,有的排入了大海。

有着“健康岛”美誉的海南岛水质逐年下降。据报道,有关部门对海南省近2000公里的主要河流进行了水质监测评估,全年水质符合Ⅰ类标准的河流仅有17.6%;而不能被人体直接接触的Ⅳ类水则占了2.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重要内容之一。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将农村环保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但是,“先污染,后治理”须付出不止百倍的治理成本,而且效果不明显。据了解,海南水污染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以及养殖等生产废水。海南省除海口、三亚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外,其他市县城镇均无污水处理设施,大量城镇生活污水流向江、河、湖或附近农田。有人形象地说,在海南岛,只要有海的地方就有海水养殖场。全省大部分高位池养殖场无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大多直接

排向近海海域。

据海南省环保专家分析,以下原因,使海南省水污染治理困难重重。

首先,海南水污染严重,和群众以及政府相关行政部门长期忽略环保问题有很大关系。尤其在农村,环保问题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大多政府官员只重视眼前的政绩,对于影响深远的水污染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其次,农村污染面广量大,责任主体不明确。在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养殖场众多,污水横流。由于人居环境恶化,当地群众连年上访,但是效果甚微。镇政府认为是群众“自作自受”,而群众却认为污染失控的原因是政府长期不作为。宝溪河上游虾塘直接排污,而下游养殖场筑堤堵住污水,致使整个流域污水泛滥,影响当地饮用水安全。再次,由于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加上政府监管缺位,最终造成污染严重。

最后,缺乏有效的环保监督和保障机制。文昌市海水养殖污染问题存在多年,媒体也报道多次,但是仍然不见政府来处理。面对记者采访和调查,文昌市政府环保部门和会文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大多应付了事。

环境保护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必须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来自海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海荣现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彻底解决环保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海南省政府2006年与国家环保总局分别签订的海南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责任书及二氧化硫总量削减责任书中,明确提出了海南省“十一五”期间污染防治目标:废水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9.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2.2万吨。 因此,海南省政府制定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防治措施,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管网的规划与建设,这是“十一五”污染防治的重点。 据报道,五年内,海南省将分期分批建设19座污水处理厂,提高辖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确保全省18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均拥有污水处理厂。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很不健全,农村没有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尽管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但是海南的排污监测条件和水平却令人汗颜。

据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监察总队队长吴开成介绍,海南省将逐步在一些重点污染企业安装污染监控“电子眼”,实现对全省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实时监控,防止企业随意偷排污染物。目前,部分企业已安装污染监控设施。

二、作答要求

1、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150字,20分。

2、根据材料写一份我国目前水资源问题的调查报告,1500字,40分。

3、以《建设“节水型社会”迫在眉睫》为题,写一篇1000字的议论文。

三、作答提示:

1、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污染导致了大量色水资源无法利用。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节水型社会建设迫在眉睫。

2、关于我国目前水资源问题的调查报告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第一,水资源的利用与供需矛盾。建国以来,在城市供水上,农田灌溉方面,防洪方面,水力发电尚,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

第二,水利规划、建设落后,洪涝灾害频仍。目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干旱和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干旱和水灾的原因,一是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二是水利工程少,防洪标准偏低。三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

第三,水体污染及其危害严重。生活和生产导致的有毒物质的污染、热污染、海洋污染都很严重。 为此,第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建设节水型国家。解决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机制不力、法制不强的问题,多渠道节约用水,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重视和加强水资源调配的研究、规划与实施,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第二,建立污水处理系统,通过环境生态工程使污水资源化而获得再生水源,用于扩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的状态。

第三,防洪减灾,把防治洪涝灾害作为全国国土整治的中心任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全国的长期性洪涝治理总体规划,并通过立法予以实施。同时有必要制定防洪法规,实行以法治水,强调实行统一管理。加速洪涝灾害的预测预报、报警和灾情评估的研究工作。产业布局要适应水环境的变化,通过各种措施,如保持水土、修建蓄水工程,建筑堤坝,疏浚河道,灌溉排水,设立滞蓄洪区等,使水环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以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建设“节水型社会”亟须总体规划。我国是世界上旱灾影响和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缺乏抗旱工作的总体规划。现在不少地方抗旱短期行为非常突出,还停留在临时组织号召的阶段,一般就是开个会,临时派个工作组下去指导一下。抗旱决策和处臵措施随意性大,缺乏长远考虑,有的还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和浪费。目前,全社会还没有对水资源短缺形成真正的危机意识,这是我国抗旱工作各种弊端的总根源。专家提醒人们,水资源已是我国发展不得不统筹考虑的约束性条件之一,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及早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3、建设“节水型社会”迫在眉睫

首先概述材料反映的干旱和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对水资源盲目开发,各自为政,已是目前我国各级河流的共性问题。而靠水吃饭的,有航运、电力等多个部门,其中又分国家、地方和民营,性质、体制各异,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管理协调难度很大。层层截水、无序引水。更深层的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正恶化着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一方面天旱少水,另一方面又在大量浪费水源。因工业排放造成水污染的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而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方式仍在农业中广泛使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同等灌溉水量下,粮食产量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然后提出论点: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经济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发展素质好、产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要适应水资源条件;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农业产品用水定额与排水定额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普及先进的生活节水设备;加强水的多次重复利用,发展污水资源化等。搞好工业节水,既减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减少了工业废水量。

目前,我们面临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国有约400个城市缺水。我国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的局面。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矛盾要靠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科学分析各地水资源承载力,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具体地说,一个流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按照水资源状况筹划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缺水地区要限制高耗水的工业、农业,鼓励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水资源丰沛地区,要认真抓好水污染防治。

节水型社会涉及乡村、城镇、整个国家,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工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加以解决。从长远看,今后应该不断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力度,明晰水权,通过价格杠杆调控用水行为,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现在缺水的城市相当一部分已经更注重以经济手段调节用水行为。建设节水型社会首先要明晰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形成水权交易市场,超额用水加价,节水转让有偿,这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第二步。水权交易市场建立起来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买卖双方都会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被调动,水资源的使用就会自动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

还要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使水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