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建言“十四五”发言材料8篇合集
 

建言“十四五”发言材料8篇合集

发布时间:2020-10-19 11:10:45 影响了:
  建言“十四五”发言材料8篇合集

建言“十四五”发言材料

  01

  加强我省制造业发展规划

  我省应坚定制造业是立省之本的战略地位,抢抓新工业革命先机,推进工业化深度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把我省由制造业大省打造成制造业强省。

  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把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头部”企业,尽快形成若干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加快淘汰过剩产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解决高端依赖进口、低端产能过剩问题。

  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能。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通过配套政策扶持,对氢能产业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孵化,抢占全国乃至世界同领域产业竞争高地。支持保定、张家口配合京津联合打造京津冀氢能示范城市群,争取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

  注重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营造,把推动产业链区域化聚集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省在制定“十四五”产业规划时,立足国内大循环、区域全循环的理念,引导我省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产业,以全生命周期再造为重点,形成一批供应链体系完整、国际竞争力强的区域产业集群,增强全球价值链掌控能力。

  注重信息技术推广,把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智能引擎。大力实施“智能+”战略,推进我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加快全省5G网络布局,建立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传统优势行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生产。注重园区建设、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土地供应、营商环境等全要素保障,把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02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一是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 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要素跨界配置。二是坚持绿色引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健全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模式。

  突出推动一产高质量发展。一是重点在“都市农业、现代种业、智慧农业” 上着力,制定专项规划,加大推进力度。二是在推动生态农业上着力,突出质量与绿色导向,挖掘各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农业让区域主导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三是在促进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上着力,引导科研院所围绕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使之成为引领农业提质增效的长久动力。

  重点提升二产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大力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果蔬、奶类等 鲜活农产品,应重点发展预冷、保鲜等仓储设施。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等初加工。二是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 快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

  积极发展三产拓展新业态。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打造一批 农旅深度融合典范。聚焦环首都、燕山—太行山等重点地区,建设乡村旅游休 闲区,打造河北旅游新样板。二是康养产业通过产业跨界、产业链接,提升产 业供应链,实现价值链创新增值。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解决旅游重点镇垃圾污水处理问题,发展一批生态旅居小镇。

  强化人才科技政策支持。一是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形 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提升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带动力。二是引导返乡 农民工在农村创新创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入乡创业,培育一批“田 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健全以企业为 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鼓励县区成立 融合发展专家顾问组。

  03

  推动我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旅游+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形成文旅产业发展新优势, 是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政策供给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龙头企业较少、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我省文旅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为此,建议将推动我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健全完善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 施,形成良好政策体系;制定文旅产业考核办法,督促各级政府主动作为;设立专项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扶持文旅企业发展。

  二是创新融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由党政领导挂帅、多部门合作联 动的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指导;以旅发大会等文旅产业重要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完善行业评价标准和市场评价体系,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推进文旅产业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多 元文化旅游投入机制,扶持、培育一批骨干文旅企业;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提高数字文旅产品供给能力,创新线上体验,引导新型消费;指导企业调整人才结构,提升文化企业自我造血、长期运营能力。

  四是丰富融合形式,打造文旅精品。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策划和打造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与高等学校、专业机构共同打造一批文创精品,激活游客购买力;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景区,加大非遗项目体验性与参与性研发;将地域文化植入文娱演艺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产品体系。

  五是强化人才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省文化 企业、项目、人才进行专业评估认定,加强现有从业人员专业培训;以省内高校为依托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校企合作战略,探索建立联合培养、订单培养、聘用顾问或客座教授等机制,实现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有效融合;开展年度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评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04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我省在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创新生态体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不够,对前沿技术动态不敏感,自身科研实力不强,科技服务平台系统性不强、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金融和科技中介不完善等问题。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加以关注,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科技投入。依法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完善引导基金管理 办法,设立创投基金管理办法等。完善我省创投风险补偿管理办法,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支持金融、保险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大显身手,鼓励各银行机构在开发区设立科技支行并实行单独信贷管理与考核机制,建立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贷款评审、风险定价、尽职免责和奖惩制度,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险。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推介对接。要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交易服务平台,按科技成果细分产业领域,深挖企业需求,精准邀约科技成果承接主体对接,常态化选择部分科技成果,赴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对接,举办路演。要着力培养技术经理人,将其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序列,享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和收益分配;推动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实行技术经理人聘用制。推动建立一批市场化科技评价机构,建立标准化评价工作流程,规范科技成果价值评估行业发展。

  三是提高科研效率和科技支撑能力。要完善科技成果熟化环节,尽快出台中试基地认定、管理和激励办法,支持科研院所建设中试基地。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来源,让科技成果转化为信用贷款产品。要通过提供服务、转化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开发区向高新区迈进。要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就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精准研发。要常态化采用揭榜招标制等引才方式,聚集国内外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题。要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增强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05

  加强政务数据共享

  近年来,我省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政务数据应用、共享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一、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层面,数据权属不明确,缺乏统一管理归属部门。技术实现层面,数据共享缺乏明确的权限界定标准。政务服务实施层面,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不足以解决共享的持续性问题。产业结构层面,缺乏大数据生态系统中的领军企业。

  二、对策建议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河北省数据应用条例》。一是在省数字经济领导小组指导下,各市加大对有关数字经济的机构整合力度,做到省市上下对口, 统一管理归属。二是制定《河北省数据应用条例》,明确个人数据、公共数据的权属,针对可要素化的数据资源,从制度层面加以保护和规范。

  强化政务数据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的相关标准体系。建议制定完善统一的数据共享和开放权限基本目录库,并逐年进行扩充。

  推进数据应用创新,释放政务数据社会价值。建议尽快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协作,推动各类优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引导更多非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基于开放数据开展应用创新。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和引进一批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数据产业高端化发展。二是加强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通过示范应用,在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 培育壮大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优秀龙头企业。

  06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我省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敲响了警钟,应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础建设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缺少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各地县级财政用于基层卫生院基建的投入较少,未能严格按标准设置发热门诊。

  医疗设备配置有限。基层卫生院普遍缺少呼吸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少配备彩超、十二导联心电图等设备,红外测温枪、口罩等防护常备用品不足, 救护车、医疗废水处置设备配置尤其短缺。

  医护人员短缺严重。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人数少,而且存在医师学历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医护不分、医疗诊治不专业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工作环境差、待遇低、职业上升空间小,导致基层医务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现象普遍。

  二、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

  加大基层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大基建投入。优先对租房办公的乡级医疗机构、人口较多村庄的村级卫生室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加强医疗设备购置,增加救护车配置。按照标准化卫生院建设要求,对乡级医疗机构急需的常用医疗设备进行统一购置配备。争取在山区配备负压重症救护车,解决急病重病找车难问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可持续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补充机制。建议从卫生院辖区择优招录符合条件的村医,充实到基层卫生院队伍中。建立健全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乡村医生综合素质。完善对口支援帮扶制度。大力推动医共体建设,形成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长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聘任、业务培训、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建议出台针对艰苦偏远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的补助政策,其中,由地方财政承担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坝上等特殊地区基层医务人员乡镇补助。

  07

  补齐居家健康养老短板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路径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

  一、我省养老服务现状

  2019年末,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0%,开始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目前约50%老年人处于空巢或留守状态,空巢化养老和居家养老特征明显。约90%居家养老,约7%和3%分别依托社区、机构养老。

  全省养老机构共1400多家,总床位19.8万张,入住老年人约10.2万人。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医疗护理能力不足。在社区居家层面,主要提供日常服务,缺少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专业化服务。

  二、积极探索居家健康养老的发展路径

  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和提供多样化服务相结合。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 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二是向更加聚焦基本养老服务 方向发展,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三是发挥社会力量主 体作用,提供方便可及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和产品。

  探索多层次、品牌化、精准化服务。一是通过规模效益实现养老服务的叠 加效应,形成一批面向居家社区、跨区域和行业的综合性健康养老服务集团。 二是吸引优质健康养老机构向社区和居家精准延伸服务。线上平台、线下服务和智能产品运用一体化发展。打造线上信息化平台,整合护理、养老、医疗保健等资源。对接线下,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 提供更加多元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完善健康养老服务政策措施

  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涉及民政、卫健、医保等多个部门,要统筹融合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出台措施,明确居家养老医疗健康服务项目支付范围和标准,探索将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全面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将社区医养能力提升工程纳入重点民生事项,统筹相关部门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统筹人才培训资源,探索多种协同培养模式。

  在社区搭建健康养老服务的平台,引进优质服务提供商。探索推广“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等,构建互助养老良性运转机制。

  08

  加强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我省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省份,大部分河道长期干涸,河湖水污染问题突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农产品调出省份,每年调出大量农产品,相当于隐形调出大量水资源。随着地下水超采,形成严重的地下水漏斗区。虽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已压减过半,但剩余压采任务完成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充分体现在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建议:

  引足用好外调水,努力争取多调水。加大争取外调水量跑办力度,足额筹集水费,实现指标内足量调入、指标外多引。争取增引生态水,增加我省河湖水量实现自然回补地下水。

  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体系化推进。积极争取国家核减我省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考核指标、休耕轮作年度安排向我省倾斜。全面落实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节水优良品种;有序关停城镇自备井和农灌深井。

  大力推进高效节水和全社会节水。全面实施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通过以奖代补,形成资金安排与治理成效联动机制。推进水价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广“以电折水”计量方式,破解农村地下水取水计量和收费难题。改进节水设备和工艺,实现高效节水与绿色排放。

  大力开展河湖生态治理行动。优化引江引黄和上游水库调度方案,持续开展河湖生态补水;持续加大河湖“四乱”清理;积极探索水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

  构建现代水资源配置体系。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进一步织密区域供水网络,提升全局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非常规水利用。推进“以河代库”行动,提高污水处理水质标准,支持海绵城市、海水淡化利用工程建设,加大雨洪、再生水、海水淡化资源利用。

  加快智慧水利建设。通过优化我省水利感知网布局,推进水利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水利智能应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管控能力。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