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2022年读书分享会发言稿9篇
 

2022年读书分享会发言稿9篇

发布时间:2022-05-15 10:52:07 影响了:

一份不错的发言稿,可以提高听众兴致,使听众继续听下去,发言稿是为了表达观点预先完成的一种重要文件,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2年读书分享会发言稿9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读书分享会发言稿9篇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1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岁月不居,急景流年,转眼间,2018年已经过去了,我来到咱们政府办也有了9个月的时间。这9个月的时间,我特别幸运遇到了三个良师益友,一是工作中对我精心指点的各位领导;二是日常生活中对我倾情帮助的各位同事;三是一路伴随我们成长的图书阅览室。

我想大家都特别好奇,阅览室何以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跟大家说说我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意外的发现,或许大家就释然了。

第一个意外发现,是看到了别人羡慕的眼神。之前单位有一个同事,他特别喜欢看书,他经常坐地铁,去老城区省图借书。他听说我们有阅览室,专门向我求证,并说你们这个办的太好了,既不需要买书,也不需要借书,随时可阅、随时可还。他说的过程,流露的是羡慕的眼神。

第二个意外发现,是看到了大家幸福的笑容。大家如果每天4点钟之后,去一去阅览室,你会发现里面从来都是欢声笑语。大家的神情都很放松,带着微笑在精心的选书、看书和读书。这是我离开学校之后,很久很久都没有看到的画面。让我感觉重新置身在高校的图书馆,处处洋溢着书香之气。

说来惭愧,尽管我视阅览室为良师益友,零零散散读了很多本,但真正从头到尾读完的只有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下面围绕着这本书,向各位领导和同事汇报一下我读书的感触。

我之所选择读这本书,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与工作有关。这本书主要是总书记的讲话、演讲、批示,这对于文稿写作有帮助。二是充满好奇。近年来总书记讲话普遍比较“接地气”,比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民族团结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于是我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读了之后,觉得果然是不虚此行,有两个地方印象很深。

第一个感触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追求。书的开篇就是总书记在小平同志11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中多次引用了小平同志生前的原话,“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我的生命属于党、属于国家的”、“我自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朱总理曾经在上海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我从小就是一个孤儿,我把党看作我的母亲。”这些句子虽短,但给人很深的震撼。对于理想信念,很多人都是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掩卷沉思:思想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个感触是:以小见大,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近年来新闻宣传领域的重头戏,在全书若干篇讲话中,总书记唯有两处讲了具体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对于我们基层干部,如何向群众解释党的方针政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是总书记向国外记者阐述什么是“中国梦”:总书记回忆在梁家河的场景,他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并由此引申出“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二是总书记阐述什么是共产党员,他说“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两个故事很显然,都是以小见大的典型。故事是微观的,寓意却是深远的。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想对于阅览室、对于任何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上述即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2

从小我就有一个非常大的梦想,那就是可以读遍天下所有的书。读书可以使人的品德高尚,可以使人的知识增长,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书、热爱读书、重视读书吧!

读书,首先要分类,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有的同学爱读的是文学类书,读过后就能把里面的好词佳句都用在日记、作文中;有的同学爱读的是知识类的书,虽说好词佳句不多,但丰厚了自己各个领域方面的知识;有的同学却爱读漫画书,让你笑过后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读书的分类。曲直好歹自己调控。

读书,还要有状态,有的同学看惯了漫画,现在捧起小说、散文的书,恐怕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整个内容。这就是一种已经适应漫画的状态。而我却不迷漫画书,所以现在捧起一本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恨不得一下子看完它。我因此也以书为乐、以书为友。

读不同的书,可以让你领略不同的内涵;同类型的书,让你感受不同的作家写出不同的风格;有些书,让我们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有些书,让我足不出户便知世界各地人文地理……读书的好处只有你读过了,才能有所了解,总之,让我们从今天起畅游在书海吧!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3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的乐趣》。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书可以让我们无知的领域不断缩小,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加丰富起来,成熟起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读书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茫茫宇宙的无限神奇,埃及金字塔的灿烂和瑰丽文化,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观和震撼,海洋世界的浩瀚和富饶,而不必亲临其境;读书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与人类历史上一些先贤伟人进行无声的交流和探讨,而不必回到过去,回到从前。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分清美丑,识别善恶,明辨是非,让我们渐渐地高尚起来,纯洁起来。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啊,读一本好书使我们可以从圣贤和智者的叮咛中顿悟人生的真谛,从伟人的人生记录中感悟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从科学家奋斗的文字里体会攀登的艰辛和执着,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找到与命运抗争和搏击的无穷力量以及坚强意志。

我也曾切身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受家庭的熏染,我从小就爱读书,因为父亲和母亲都是书迷,一天到晚都在看书写作。而且我家的书比较多,父母亲单位图书馆更有数不清的好书,只要我想读都能读得到。虽然我还不太明白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实意蕴,也还没达到“三更有梦疏作伴”和“为书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现在读书的的确确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一直手不释卷的读着,完全沉浸在知识编织的美丽世界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至理名言曾激励着无数学子发奋读书。书中有许多乐趣,我们读着也感到快乐。同学们,为了我们的进步和成长,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进步和繁荣,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4

一部新作,对于作者来说,就是作者刚出生的婴儿,是作者的精神受孕产品,一个新生命。能出一本新书,对于作者来说,是特别喜悦和幸福的一件事,并充满期待。这个期待就是获得读者的好评和夸奖。还有一个说法,新书在刚出版的头一个月期间里,就像个“月孩”,是需要坐月子的,需要温暖和关心的,是不能遭风受凉的。亲朋好友来看这个孩子都会人之常情的夸奖,“这孩子真漂亮,真聪明”。而新作也是这样,作者出了新书都希望读了这本书的人,人见人夸,人见人爱,这本书真了不起,这本书真好看,你真厉害,你也能写书了。这就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非专业作家蒋学贡老师的长篇小说《奋斗》,从开始构思动笔,到付梓出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的确令人震撼和敬佩的地方。

评论一部作品最基本的功课就是深阅读,深入其中,细细品味,逐渐了解作者的过程,再产生感情,产生共情。我基本养成了一个习惯,要评一本书至少要深阅读两遍,《奋斗》这本书,我也读了近三遍,我的情感态度也经历了三次变化,分别是钦佩、惊叹、惊喜。

首先让我钦佩的是,作者怀着深切的忧天下民营企业的社会情怀和担当。作者为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也就是说,蒋老师在二三十年前,在银行工作期间,就有写民营企业的想法了,因此断定作者这些年一直关注民营企业现状和生存命运,正是常年日积月累的关注,搜集资料,走访调研,大量的阅读相关书籍,有了丰富翔实的亲眼所见所闻,再经过作者心有所指的目的性,用心地分析,研判,总结,长时间的过滤沉淀,才有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对中小企业的看法和把诊切脉。这部作品涉及多行业知识,对每一个行业分析,把握,能做到基本正确,就很了不起了。

其次,让我惊叹的地方,作者的自信,定力,气魄。一出手就拿出来一个大主题,大长篇,将近三十万字,而现在的一线作家常常拿出十八万字左右的长篇来刷存在感。我惊叹是哪一点?是准确性,准确是作家写作的第一道德,你所叙述的内容及事实是否准确,是否靠谱,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也是作家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有了准确性,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支撑力。如果单写一两个行业做到准确很容易,但作者所涉十多个门类行业,没有明显的漏洞和错误,好像蒋老师就是中小企业的问诊医生和签定师,这就不简单了。因为我刚读完冯骥才的《艺术家们》,这本书就涉及艺术品鉴定行业内幕和书画市场的乱象,书画作品不按照艺术品质定价,而是按照作者的身份和名气定价,为了抬高价格,造成虚假影响,假买假卖,造势做空,高价卖给那些投机的人。而当作者失去社会身份后,就没了名气,他的作品就是一文不值,扔进垃圾堆也没人要。谈到这里,我又惊叹了!英雄所见略同,蒋老师的认识和冯骥才老师有多处重合相同的地方,部分高度达到了冯老师的高度。

再有,我惊喜的是,真实性、时代性。《奋斗》作品里不同企业家的命运和结局,有的企业破产重组,有的卷钱跑路,有的资产海外转移等,都是我们身边企业或某个企业家的影子,很真实,很形象。俗话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蒋老师的真知灼见来自于不断行走的社会调查,跟踪性关注,日记式记录,随笔式感想,案例式分析,以一个银行家的眼界的观察思考,而完成的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中国民企现状》的记录、观察、思考、警醒、警世的殷切之作。一个企业的命运虽然与国家政策或大环境有关,但主要在于企业的掌舵人,希望民营企业家们从中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前车之鉴,不能重蹈覆辙,这正是蒋老师创作的初心和担当。

鲜明的时代性,紧扣目前的经济形式和当下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P2P,5G科技等,还有目前的投资理财热,企业的破产都是破银行的产等,这些现象都是真实存在的,有了时代的热点,这也是吸引读者兴趣的原因。

谈到时代性,作为70后,60后群体,当我们面对80后,90后作家群体,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眼界落后了,也就是不能用老眼光看问题了,要有现代元素,要有新时代观念。就拿我刚刚参评的一部作品,人文社再版的,80后网络美女作家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来说,她提出衡量一部好作品的尺度,要有“四有”观点,“有趣”“有用”“有料”“有力”。我不妨参照这个“四有”标准,来评《奋斗》。

“有趣”,指的是作品与他人产生共情,产生联结。从今天的读书会现场热烈讨论程度看,蒋老师的作品已经与在座的文友产生联结了。有趣的方面,还有那个L老板有5个老婆,给不同的老婆在外地买房子,雇保姆伺候。书上和生活里,成功的人,有钱的人就不缺女人,在娱乐至上,浮躁喧嚣的时代,你还指望有些人读你的严肃文学吗,能耐下心来读两三千字的文章都越来越少了。何况一个长篇,能遇到几个认真读下去的读者就很好了,就连刘震云,麦家这样的大作家,都私下承认自己的读者,很难有十个以上忠诚的大读者。

“有用”,指的是当下的写作都是互动性写作,能与一小部分产生互动就可以了,也不能奢望与所有的人产生互动,造成轰动。蒋老师的《奋斗》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年轻的创业者们这一群体,是有用的,也是一部实用的教科书,教这些人如何规避企业信用风险,避免企业破产和成功后的失败,是有一定警醒作用的。

“有料”,也指作者爆料,抖料程度和手法,要想爆料,一定是你熟悉的领域,掌握行业内幕的行家,这样的爆料才有价值,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迫切地希望你不停的抖料,我到觉得,蒋老师在爆料,抖料方面拿捏的挺好的,松弛有度。蒋老师有多行业的内情,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见识,在“有料”方面也是成功的。

“有力”,是指情感的力度和审美的力度。这是一部感情饱满,有旺盛精力的作品。蒋老师常年以来对个体民营企业的关心,对他们说生存命运和发展而忧心忡忡,小人物,大情怀,小人物,大担当,这种精神是让人震撼的。当然,这部作品也有美中不足,除了与会各位老师说的不足外,我还认为缺乏长篇小说的整体结构,缺少文学的审美性,缺少文学的真善美,缺少正能量的企业家们奋斗经历,在时代发展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正面典型,这是文学作品应该出现的。

从我的阅读经验来看。还有我今年参与的新作现场感来看,我还要发自内心的表明自己的态度,蒋老师的这次写作是成功的,勇气可嘉,敢于走向长篇小说的战场,小说二十多万字,蒋老师就是《奋斗》战场最高指挥官,排兵布阵,调遣每一个字词句子,冲锋到每一个故事情节中,至于胜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关键是“我”曾经来过,奋斗过。人生能有几回搏,有梦就不能等,有梦就要去追梦,追梦就要行动,就要奔跑,宁可在战场中牺牲,也不能退缩,做一个逃兵,这次即使失败了,养精蓄锐,来年再战,胜败乃兵家常事,尤其是高智商的长篇小说创作。何况,一部作品自有一部作品命运,顺其自然,由它去吧!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5

首先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我们要读书,特别是现在电子产品这么发达、生活节奏这么快这么苦的情况下,读纸质图书好像成了一种奢侈或者不正常现象。在我看来,原因有两点,一是读书几乎是我们丰富知识和改良精神世界的最有效率的办法,在现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有不断修炼自己的需求,但是我们如果走着义务教育-大学-毕业-工作的机械式的路子,我认为我们很难去发掘自己的潜力,甚至在不经意间会发现难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因为工作从来都不是单维的、线性的,而是错综复杂、需要运用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做到最好。而所有的这些需要都有资源来满足,那就是浩如烟海的书本资料,不管是知识、技能还是思维方式,都有优秀前辈的总结,你只需要定期工作生活之余,抽出时间、花上心思领悟,当然还需要一点挑选的眼光,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工作的实践,你会发现自己对待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对待生活越来越知情识趣,对待人情冷暖有明确的认知,倍加珍惜,但又保持界限、注意方法,对待别人认为毫无意义的宇宙、文学、历史、宗教等等,其实你乐在其中,并总能在当下或者未来给你某种滋养和帮助,要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浪费的,是什么造就了当下的自己,是过去我们读过的书,跑过的步,打过的球,聊过的天,以及训练过的方法和技能,那又是什么塑造未来的自己?我觉得答案同上。一本好书,是一个作家殷勤的笔尖劳动,也是他多年甚至毕生智慧的结晶,我们花上几个小时或者一个星期,就能让我们得到他的经验,获取他的提示,这样的买卖为什么不做?

另外,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一点,那就是读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需过分拘泥外在的形式。比如看一部好电影,学习强国读一篇、看一则优秀的短新闻,你觉得是吗?我觉得肯定是,一则短视频,至少你可以留心他的呈现技巧,新闻稿的写作逻辑、用词,一部好电影就更不用说,让你体会某种深刻感情的同时或许他还赚足了你的眼泪。

当然,总体而言,我觉得我们仍然要倡导纸质图书,众所周知,成年人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是形式和内容缺一不可,只不过我们提倡形式不要太繁杂,纸质图书除了能给你内容上的帮助,他还在提醒你一种生活上的仪式感。

第二个问题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怎样读书。我认为对于有比较健全的判断能力的在座的各位,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无所不读,兼采百家。二是好书精读,有一些书所讲的正是你性格的弱点或者生活急需,那就需要多读、精读,每次重读应该都会给你不一样的体会。为什么首先是无所不度,原因和前面我说的一样,我们面对的世界知识量太大,我们必须尽量减少自己的盲区,让自己至少在认知上不会显得过分单薄,这样在面临难题的时候就不会完全束手无策、紧张程度也会大为降低,这也有利于提高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隐性技能。另外我认为,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背景,包括我们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多读哲学、历史、人文等精神类读本,因为往往是这种看似“无用”的书本能够塑造长远的价值观,培养高水平的情商。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我现在在读什么书,告诉大家,我现在在看两本,《王羲之兰亭集序模本》和《交通事故处理法规及案例解析》,看这两本书一方面是因为我最近兴致在此,另外也是因为这两本书的来源是官田村的农家书屋,多借几本应该有利于促进我们这个乡风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贯彻落实学习强国做一点微薄的贡献,说白了,就是增加两条借阅记录、以备整改销号时拿出可靠的佐证材料。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6

本学期学校确定的共同阅读书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今天我就抛砖引玉,谈一谈自己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体会和想法。也欢迎大家给我提意见。

著名教师于漪在一部纪录片中提到两个教育人对她的影响,一个是中国的陶行知,另一个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四川的李镇西老师也曾经非常郑重地谈过这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我有时在想,看或者写教育类文章时,如果不提苏霍姆林斯基,就感觉档次不够。一两个人说还无所谓,这么多人都提,总不免会引起人的好奇心来。就这样,有了想要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冲动。就从《给教师的建议》开始吧。

有句歇后语非常能够代表我的阅读心理:腰里别着死耗子——冒充打猎的。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不读几本专业理论书籍,到底是有点说不过去的。一开始是硬着头皮读、逼着自己读。但当真正读下去时,却远没有想象中的艰难,至少这本书是这样。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这教师写的一本书,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读起来基本上也不费力,并且总能引发人的思考。

本书的第92条建议“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提到了他的履历,我也上网查了下关于他的介绍。他的全名叫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1926年在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读书,17岁时即投入到教育事业,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到前线参战,1942年身负重伤,后复员转业,积极要求当一名老师。后来一直在家乡的帕夫雷什中学任教,直到1970年去世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了40部专著、600余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他不断地坚持进行教育写作,令人钦佩。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若换种角度去想,是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充分享受教育带给他的快乐,且行且思,并没有觉得这样不间断地记录是一件痛苦的事。做一件自己感到特别愉快的事时,又何须谈坚持呢?

《给教师的建议》里共有一百条实用的建议,随便翻开哪一条,都可以开始愉快地阅读。

我想对第二条建议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是的,我们几乎从一睁眼就开始忙,一天下来,想想,有时都不知道忙些什么。那么多作业要改,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任务要完成,除了教学任务外,像我们这样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琐事也不少。学习,哪有时间啊?

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当代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也说过:越忙越要读书。

是啊!需要认真对待他们的建议,一两个人做无所谓,大家都这样做,难道就没有一点冲动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读书,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规划时间。

感谢大家的倾听!再一次欢迎大家提意见或建议。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优秀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尽情欢笑,让我们庄严思考,可以让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勇于创造!在书的世界里,可以领略广阔的天地,欣赏壮丽的山河;可以知文史经,品诗词歌赋;可以回味古老的悠长,眺望未来的瑰丽!

热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通过历代优秀的不朽的书籍,才得以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

一个民族因读书而兴旺;一个国家因读书而富强;一个人的一生因读书而美丽。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周总理说过:“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创新,要创新离不开学习,要学习离不开读书。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需要练就更强的新本领。终身学习必将成为每个人的立世之本,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故,读书、学习、创新、发展就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重要和需要。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开卷有益!让书籍,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在读书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书中提高生活品位;在读书中成长成才。

我们实验小学正努力以“书香”营造书画的校园特色,打造“书香校园”文化。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快快行动,投身于火热的读书活动吧。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让我们把读书活动真正作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和家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

老师们、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实验小学的一员,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泛舟书海,亲近书本,阅读书本,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好书为伍,与经典为友,享受读书的快乐,谱写诗意的人生,愿我们的校园书香飘溢。最后,我要把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以此共勉。“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谢谢大家。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8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老师们:

今天很高兴地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孩子的读书情况。作为家长我一直非常赞同刘老师的观点:想让一个8岁的孩子真正做到“悦”读是不困难的。那怎样让孩子喜欢读书,我粗浅地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是书本的选择:

选择书本很重要,孩子因为喜欢才有才能去阅读,所以我一直买一些比较经典的童话书。经典童话千古流传,具有永恒的魅力,但经典中有些篇幅较长,孩子一下子难以一闪读完的情况,我会选择篇幅较短、人物情节又没多大改动的来读,孩子喜欢,又能记下许多故事。

二、读书之多贵在交流。

我们大人平时常以工作忙,下班后又累为借口,以孩子没有多大耐心,孩子读书时,我们在他们身旁听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共同交流,你会发现进步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更多……在平时孩子的读书中我与孩子会依据情节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不但加深孩子的记忆,又增加了亲情,你们说何乐而不为?

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一天一天地阅读,孩子会认识更多的字。每天临睡前让孩子读几个小故事,慢慢成为习惯。随着词汇量的增多,让孩子自编自演一些小故事,既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增加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以上是我的拙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9

尊敬的领导、来宾:

大家好!

我是莲湖区远东二小的一名语文老师。很荣幸今天能来参加刘冠琦老师的新作《长歌行》的读书分享会。首先热烈祝贺《长歌行》出版一周年,并受到全国各界读者广泛好评!

去年9月8号,我有幸得到了《长歌行》这本书,回家如饥似渴地把这本书读完,把其中的一些篇章反复读了两三遍,还把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勾画下来,在微信朋友圈里和大家分享。同时把这本书推荐给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同事阅读,大家一致好评。

《长歌行》且行且歌,且歌且长,且长且美。美在真善间,美在细微处,美在生活里。书中包括自序、引子和后记共103篇文章,记载了刘老师身边的人,读过的书,看过的景,尝过的美食,结交的朋友以及在生活当中品尝的酸甜苦辣和至深领悟等。下面谈谈我粗浅的读书感受,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文品即人品。从该书中多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刘老师发自心底的真诚和善良。比如《欢喜的一次》的欢喜布施;《摩的司机严刚》中对陌生人的理解和信任;《老人的火车》中对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位一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老人的深切同情、怜悯和敬重,以至于下车以后仍然伫立站台,目送老人的火车直到远去;《想象另一个人的遭遇》中“少年”的刘老师为了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乞丐,愿赌服输,甘愿认罚。每每读到这些以及类似的内容,我都为刘老师的真诚善良而感动。

二、细微之处见功夫。书中多篇文章,从细微处着手,如工笔细描般,把普普通通的人和事,写得精致细腻,活灵活现,流动的画面富有丰盈的艺术感,每一篇文章都足以拍一个微电影,比如《摆摊老人》《小丑》《老人的火车》《文学让我们如此感动》等。

三、生活之美是创作之源。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理解是因为其中加入了人的感情因素。同一处风景,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评价;同一个人,交不同的朋友,就有不同的相处状态;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同一个物品,不同的人拥有,就赋予了这件物品不同的价值。比如《我喜欢早晨》《认定一件事》《读书随笔八篇》《记陕西的一些美食》《素描画九幅》和若干篇游记,这些文章都是作者体验、观察、经历的生活,有滋有味,情深意浓,读来如临其境,如饮甘泉,如食馔玉,美不胜收。

正像刘老师说的:“我写作是因为情感需要宣泄,灵魂需要倾诉,是在情感满溢时的不得不发,是在生命陷入低谷时的悲壮突围。”刘老师的每一篇文章都给人读文如面,娓娓道来的感觉;每一处感悟,都让人如品香茗,回味无穷。刘老师写作是真真正正在生活里赏风景,在风景中品生活。他是一边阅读行走,一边思考创作;一边歌唱生活,一边领悟人生;一边拉长时空,一边厚积美德。因为真诚,所以动人。

关于文学,刘老师说:文学如慈母的怀抱,使我温暖踏实;文学如情人的亲吻,使我如痴如醉;文学如挚友的支持,使我战胜困难;文学如严师的批评,使我走向光明。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刘老师的书中领悟到了习作教学的几点启示:

在生活中学习写作文,会生活才会写好作文;说真话,做真人,作文即做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千事,静一颗心,写一首诗……

今天,我们怀一颗文学之心而来,以文学的名义相聚,愿文学能将每一个人塑造成更好的自己。祝刘老师在长路漫漫且行且歌中,创作出更多的佳作!

谢谢大家!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