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工作汇报 > 人的智力开发是有期限的
 

人的智力开发是有期限的

发布时间:2019-08-12 17:31:22 影响了:
人的智力开发是有期限的


  专一是开智的唯一方法

  开智,是我们关注多年的一个问题。

  当今世界,开发大脑潜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极为重要的战略一。美国提出“脑的十年” 、“脑的世纪”;英国提出“脑力革命”;日本提出“强脑计划”;我们国家的许多有识 之士也提出不少好的甚至是建设性的建议。

  面对这样的国际大环境,我们也想提出自己的全新理念,那就是大力提倡和全面推广开智教育,特别在对下一代的基础教育方面,开智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开智教育,本来是教育的一个天然的职能,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或者回避了这一天然职能。

  应当说,我国教育界与心理学界在开智方面作了很好的工作,有些甚至是开创性的工作,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到现在也难以全面推广。当然,也由于认识上的种种原因,才导致了今日开智教育的举步为艰,导致了今日教育界大多数人首先在观念上就认为开智教育无所作为。开智教育,实是世界之潮流!但是直到现在,世界上许多人仅把开智的希望寄托在脑科学范畴内搞清脑部的结构机理上去,而人脑的结构机理的全面剖释这个世界性难题的解决至今却刚刚起步,甚至是万里长征还没有迈出第一步。我们认为,与其要等着知道人脑的结构机理,不如现在就转而去寻找开发人脑潜在智力的方法,也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广泛推广的开智教育的基本方法。

  我们可以(暂时)不清楚人脑的思维机制,但我们却已经掌握了如何使人脑更好地思维的方法。事实上,千百年来(仅就人类的文明史而言)人类的先贤圣哲们已经在开智教育上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已经发现和发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开智方法。因此,我们现在强调开智教育的普及推广,绝非凭空想像,而是既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又有理论上的可论证性;大量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可资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需要传承。历史与现实的世界政经大格局清醒地告诉我们,各国与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与竞争,绝非是在同一个起点上。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为了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顺应世界潮流,全面推行开智教育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开智教育,肩负崇高而伟大的使命!那么,开智是什么意思呢?开智,就其本来的意义讲,可以讲开发智力,也可以讲开发智慧。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智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关于“智力”的释文是:“智力一词的含义看起来好像是人人皆知的,实际上却很难提出一种完全令人满意的定义”。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智力研究专家斯腾伯格指出:“智力是一个很难捉摸的概念”。默菲等人也认为:“很难有一个人们共同认可的智力定义(既准确又实用的)。因为历史上看,心理学家们从来没有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既然智力一词如此难以捉摸,那么开发智力又从何谈起呢?因此,开智,与其讲开发智力,不如直接讲开发智慧。

  我们认为,人人本具无穷智慧(心智潜能),这是人类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根本所在。只是由于人们大都自我否定,或者未曾进行专门训练,致使这种无穷智慧(心智潜能)一直蒙蔽其中,不能显现。其实,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对自己本具的无穷智慧的开发史!

  脑科学研究支持我们的“人人本具无穷智慧”的论断。现代科学认为,人的大脑大约有150亿个神经元,大脑皮层任一点到另一点的连接链一般以4个神经细胞作为一个环。因此,一个神经元的连接网络的延长可以包括大脑皮层细胞的任何点。换言之,人脑的15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过布线(突触)互相交叉联系,则具有进行10的800次幂的可能!美国肯尼斯·波尔丁博士指出:“假如每个人脑的150亿个神经细胞都具备开和关两种状态,那么它的能力将是210的100万次幂!”有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大脑就等于一个小宇宙,此话不无道理。事实上,人的大脑的功能是越用越大,简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有科学家也提出一种假说:一般的人其大脑脑细胞的开发利用律仅为3—5%,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其大脑脑细胞的开发利用律也仅为15—18%,也就是说,剩下的82—85%的脑细胞(和其潜在的所有能力)是白白地跟着我们一辈子,真可谓弃之一生,蒙蔽一生。

  “人人本具无穷智慧”这样的论断,早有类似的说法。譬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心意识理论等等,目前国内外针对此方面的专项研究也确实很多。许多人相信,在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无限的心智潜能。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这一论断早已有着极为精深而彻底的研究与实证。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思考、工作、创造发明,靠的是一种能够生起智慧的能量。这种能量眼不能见,耳不能闻,无形无象,人人平等具足,确能起到种种作用。古人将此能量称之为“心性”、“真心”、“大圆胜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等等,把搞清这一点称之为“明心见性”、“破参”、“打开本来”等等。明心见性是古往今来许多人终生追求的目标。我们提倡参究明心见性之学,从而使人人知其心性,使人人知其心性为一切学问事业的根本。譬如做生意需有本钱,巧妇需有柴米,不明白心性,就像盲人行路,往往会陷入主观错误而不自知。或问曰,既然“能够生起智慧的能量”是人人平等具足,为什么人群当中会呈现种种差别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惟其观念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是否自觉地主动地去开发的不同等等才呈现了彼此的高下。以此,我们才要说“人人本具无穷智慧”(能够生起智慧的能量)。其实,翻开中华传统文化典籍,这方面的记述灿若星河、异彩纷呈;可以说这才真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和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人类认识中的一些结果有许多是不能在逻辑的层面上加以论证的,如数学上的公理、公设,物理学中的“狄拉克方程”等等,许多哲学上的命题更是如此。“人人本具无穷智慧”这一命题也是一样——当然,“人人本具无穷智慧”这句话是有来历的,识者自能心会— —我们不能很好地在逻辑的层面上加以论证,然而古代圣贤却早已用高于逻辑(超逻辑)的方法证到了、悟到了,他们以自己切身的经验讲出的东西是可靠的,并为后来的许多人的实践所一再印证。“人人本具无穷智慧”这一论断对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要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务必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难道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宗旨吗?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人人本具无穷智慧”的观点,那么我们很可能会象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时侯的老师那样有眼无珠,不是太可笑了吗?!

  美国教育家艾思克·斯特思说过:“只要有机会,大多数孩子都是有天份的。”斯特拉文斯基说过:“天才就是勤奋。”华罗庚在一首诗里写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说法都不谋而合地印证了“人人本具无穷智慧”这一论断。其实,“人人本具无穷智慧”这一论断,本来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非思辩问题。我们根本无须在这一问题上继续进行永无结论的哲学思辩式的争论。承认这一论断,我们的开智思路就会豁然贯通,开智教育就会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整个教育就会注入强劲的动力!不承认这一论断,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将被阉割,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将被永远盛放于历史的殿堂!“人人本具无穷智慧”是一个伟大的命题!她,给人以最大的信心和勇气;她,给人以最大的鼓舞和力量!开智就象开发宝藏一样,首先必须确定其有,我们才有开发的价值;其次必须确定其巨量或无穷,我们才能不断地去开发利用。我们为“开发智慧”找到了既合理又方便的诠释:开智,就是开发人人本具的无穷智慧!唯其“人人本具无穷智慧”,我们才可能去人人开发,唯其“人人本具无穷智慧”,我们才能不断地去利用,人类的认知才能不断地向着未来的光明深化!

  那么,这个“无穷智慧”果真是人人本有的吗?首先,我们依照古人,把人群的根性分为三种情况:利根、钝根、不钝不利根,也可以叫做上根、下根和中根。其实就是说人有聪慧、愚笨和平常之分。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这个无穷智慧,不是上根人或利根人独享的。且不说中根人,就是钝根人,也有许多做出非凡业绩的事例。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利根人才。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孔子也对子贡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对颜回作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在孔子的弟子中也有愚笨的高柴、迟钝的曾参(《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 子曰:“柴也愚,参也鲁”)。

  可是我们知道,曾参是孔子很有名的弟子,他是很有成就的,是继颜回之后传承夫子道统的中心人物。这说明孔子在培养人才时是很善于开发智慧的。古代教育家善于因材施教,利根有利根的教育法,钝根有钝根的教育法,特别是古人对钝根人的教育方法和开发智慧是很有一套办法的,这方面的例证不甚枚数。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得当,钝根人也可以培养成为优秀的专门人才。古人淌过了许多泥泞的长河,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如果我们善于总结和发扬祖先的优秀传统,那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将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我们更不能轻易浅薄地去否定传统!我们亦不能轻易浅薄地去否定古人,更不能轻易浅薄地去否定古人经过千难万险,拼命得来的极为宝贵的认识。古代圣贤不为名,不为利,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几十年如一日,以高度专一的精神,才证到、悟到的东西,是我们今天研究开发智慧的极为宝贵的资料和可靠依据。

  那么,如何去开发这个“人人本具的无穷智慧”呢?这个办法就是我们大家并不陌生的“专一”之法。古人就是用着“专一”的方法来开启智慧大门的。提倡专一是大家都不应反对的,问题在于专一果真可以开发智慧吗?答案是肯定的!滴水石穿、铁杵磨针,讲得就是专一的精神。我们这里讲的专一,也是要有一定持久性的专一,这个持久性可以是几天,几月,甚至是几年或几十年。假若能够专一到这种程度,即对某一问题专一到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程度,终将会在时节因缘成熟时豁然开朗、水落石出、涣然冰释,继而一通百通。至此,潜在的智慧之门便徐徐开启了。古德讲的“一经通,百经通”,正是经验之谈。我国一位智者有一句诗:“雨止云收山似画,风平浪静月投江。”极其形象地描写了专一开智后的奇妙境界。孔子在对子贡谈他的治学心得时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也?”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就是说孔子告诉子贡说,你以为我的学问,是从多方面的学习而记忆下来的吗?子贡说,对呀,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对,我的学问是得到一个东西,懂了之后,一通百通。这里,夫子所说依然是专一开智的经验之谈。

  美国《成功杂志》庆祝创刊100周年时,编辑们节录了一些早期杂志中的优秀文章,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篇摘录文章。作者西奥多·瑞瑟在爱迪生的实验室外面,扎营三个礼拜之后,才访问到这位著名的发明家。

  瑞 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能够将你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 …你整天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是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你们就会成功。”

  专一是一种精神力的集中。我们用凸镜摄取太阳光于一焦点,便能起燃烧的功能,这是由于太阳光集中之后,就发生高度的热力。我们的心智之光高度集中之后,也会产生高度的认知能力。我国近代佛学界老前辈杨仁山居士,早年在旧书铺内发现《楞严经》的时候,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契机,他看得出神,竟不知天色已晚,后经铺内人的提醒,才觉已是暮色苍苍该掌灯的时候了。低头再看书时,刹那异境,一片昏暗,经书所载已是丝毫不能辨识。这正是我们的心智之光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高度的认知能力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苏东坡有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唯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只要全神贯注在一个对象上,作画便能神化,治学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书经》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惟精惟一,正是在做我们心智之光高度集中的功夫。

  在此,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专一绝不是思维的技巧。专一是剔除一切“因为”“所以”等等的附加,直指本来!专一,就是要解决开发智慧的问题,这是迥异于国内外心理学界已经提出的开发智力的各种思维技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一是开发智慧的唯一方法,舍此别无他途。

  专一是一种经过特殊训练的心理,是一种人人可以体验而又人人未必体验过的特殊心理。这种心理,心理学界研究甚少,所知甚微。此外,一般心理学所研究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终不能有确当的说明。通过专一训练,使被训练者的杂念纷飞的意识活动逐步平息下来之后,这时,静态的心理状态清楚地呈现于前,这种静态的心理状态是迥异于一般思辩和逻辑思维的。

  整理和研究这种静态的心理状态对于开发智慧的特殊功用,必将有助于在心理学方面的创造性的发明和发现。作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心理学,不去研究专一这种特殊心理,就不成其为完整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此郑重提出,在心理学科学中设立“专一心理学”这一学科。那么,专一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是什么呢?专一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迄今为止国内外心理学界还没有解决好的开发智慧这一问题。专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要研究人类专一的心理过程及其生发智慧的规律。

  专一心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有古人关于“专一”的博大精深的研究资料可资借镜;有久远的“专一”教育传统可以继承。当然,我们也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专一。要广泛深入地研究专一的一般条件或外缘条件。要研究志向与专一的关系;研究安心与专一的关系;研究兴趣与专一的关系;研究情感与专一的关系;研究意志与专一的关系。一般人比较难以做到专一。除观念上不自觉的因素外,有许多障碍专一的心理活动。因此专一心理学必须深入研究专一的障碍心理。专一心理是一种经过特殊训练的特殊心理,因此专一心理学要研究专一心理的渐进次第。

  这是专一心理学的中心任务。

  最重要的是,专一心理学要整理和研究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专一之法。

  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钱学森说过:“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又说:“从前自己头脑中框框多,所以对一个新问题的思索,有时百思不得其解,要求灵感思维,于半梦境中突然解决”。而专一心理正是灵感之源、智慧之钥。因此,专一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心理学。

  我国心理学界老前辈潘菽、高觉敷两位教授曾指出:“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一个丰富而可贵的宝藏。我国的心理学者不应数祖忘典,必须好好挖掘这个宝藏,一以整理这份大量而可珍贵的先人遗产,一以为了建立我国自己的科学心理学而大可以从中取材”。我们之所以提出专一心理学,就是希望在这一名义下对这份珍贵遗产进行挖掘和整理的,也可以说是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一个尝试。

  专一心理学前景广阔,专一心理学任重道远。

  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能够将你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是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你们就会成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