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大一道德相关的大学生论文2000字|大一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大一道德相关的大学生论文2000字|大一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发布时间:2018-07-17 04:06:08 影响了:

  大一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一些道德思想,因此大一学生的道德意识需要高校来配合提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一道德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

  大一道德2000字论文篇一:《校园文化对理工科大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摘 要】浓厚的校园文化可以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格、修养等内在品质,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是理工科院大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作用。理工科的大一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外,要特别重视加强人文基础的熏陶和教育。文章旨在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和原因,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后,探讨校园文化在理工科大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工科;思想道德教育

  一、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接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部分的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1)政治思想不稳定。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有待增强,政治热情较高,能够理性的看待国内外大事,但是政治取向不坚定,虽然关心,但是缺乏自己的观点。(2)比较关注自身发展,重视自我的实现,理工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比起社会价值更重视现实利益。(3)心理承受力较弱。理工科的大一学生刚入校,各方面都面临新环境的挑战,他们对于大学校内外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承受力较弱。

  二、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成因分析

  理工科大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变化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部分大一学生在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后,现实问题和他们本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变化。同时他们本身又具备了的90后自我、开放、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又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现实,长此以往,极易会诱发个别学生产生边缘个人主义的思想。

  第二,社会认知的多远化,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崇尚自由成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信仰,大一学生在学长们的影响下,他们的认同会趋向一致,混淆了他们原本自己的观点,使得不少学生不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只顾个人利益。

  第三,目前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期间缺乏适当的道德教育和训练。应试教育,只会让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只会让学生以学习成绩来衡量是否有才,刚考入大学的理工科大一学生往往会忽视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虽然文化程度是大学生,但道德水平却不高。

  三、校园文化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这几年的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下,部分高校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开设一些就业形势“热门”专业,同时以毕业生就业率、校园基础设施、社会口碑等内容来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优劣的重要指标;而家长在帮子女选报专业时,也会根据现实就业情况侧重于经济回报相对丰厚的专业。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现象严重。当前,许多国内高校不是以自身办学特色来推进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而是一味强调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校风校训、管理体制。第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过于薄弱。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对学生、社会以及公民团体在其中的作用重视,使得“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通和互动不是很明显,甚至处于隔膜的状态”。

  (二)校园文化对于理工科大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第一,规范约束作用。校园文化主体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要求理工科大一学生的行为举止必须与之相符,并对违反这种规范的行为施以相应的谴责或处罚。

  第二,凝聚强化作用。这种凝聚强化,主要取决于校园精神,共同的校园文化背景,使大一学生易于相互理解和亲近,在思维和行为方面产生趋同倾向,进而将个人理想归置在共同的校园精神之中。

  第三,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力量。随着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界限的日渐模糊,固守传统的办学模式显得不合时宜。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应日趋多元化。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机构,一方面,应注重用充足的资金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部分社会团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邀请不同的团体的代表来高校举办专题讲座,以此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的多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影响,在此情形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聆听理工科大一学生的需求,重视社会和理工科大一学生的需求,集思广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民主性、科学性。

  第五,校园文化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育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校园文化环境应既包括高雅、舒适、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也应包括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社团组织、文体比赛、创建文明宿舍等动态的环境。

  四、营造校园文化的几个注意点

  第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温家宝曾经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学科设置,要立足自身特点,走高、精、尖发展道。还应注意对目标定位的坚持,纵观世界知名学府,这些学府一直坚持有几百年历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不为外界的经济和政治所影响,始终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

  第二,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在坚持制度的政治导向性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的自身特色来推行本校园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和鼓励教授治学,体现出校园制度的大学精神特质。

  第三,塑造内容明确,意境高尚的校园文化精神。大学精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体现,对校园文化主体的行为心理、价值取向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必须要内容清晰明确、言简意赅。

  第四,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自身具备扎实的知识素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大一学生在这种榜样力量的示范下,也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科学的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一道德2000字论文篇二:《大一学生道德观透视》

  [摘要]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选择和评价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和方向,且呈现出主流突出,多元并存的状态,体现了低层次性、道德意识不清晰的特点。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注重解决强化道德意识、增强道德自觉性、提升道德境界的问题。

  [关键词]大一学生道德观分析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既有作为人这个“类”的共同的要求,又有作为人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殊的内容选择。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及其选择,既是整个人“类”的道德意识及其选择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这个特定的“个体群”的年龄、知识、阅历的特殊性。其中,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处于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时期的“准大学生”,其道德选择和评价既保留着中学生的道德选择及评价的“传统”,又开始显现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角色――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选择及其评价的新的变化。

  一、大一学生道德观的表达

  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大学一年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的认识水平,以及他们的道德意识及其选择的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更有可信度和更有说服力地讲授好这门课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质量,分别于2004年9月和2005年3月对500名大一学生作了一次思想道德问题问卷调查,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本文仅就大一学生对“什么是最缺德的行为”和“什么是道德高尚的行为”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分析和透视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等相关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依据“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认为什么是最缺德的行为?请列出5种以上;2.你认为什么是道德高尚的行为?请列出5种以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进行选择。在收集学生的答卷之后,笔者作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关于“什么是最缺德的行为”,学生在回答中列出了他们认为最缺德的行为累计有54种之多。如不孝敬父母、偷盗、随地吐痰、自私自利、不爱护公物、不讲卫生、虚伪、损害国家利益等。

  按学生所“点击”的“最缺德的行为”的次数排序,列前20位的是:不孝敬父母144;偷盗抢劫128;随地吐痰112;乱扔垃圾104;骂人打人100;坑蒙拐骗80;自私自利76;损人利己76;在背后乱议论别人72;破坏公共财物68;说脏话64;损害国家利益64;个人主义64;虚伪52;“暗箭伤人”50;言而无信48;破坏自然环境40;以强凌弱36;随地大小便32;伤害别人的感情28。

  被列为“最缺德的行为”的还有:落井下石、强人所难、妒忌、诬陷别人、笑里藏刀、见利忘义、背叛朋友、挑拨离间、恩将仇报、循私枉法、窃取他人成果、家庭暴力、插队、使他人在众人面前难堪,偷窥他人隐私等。

  关于“什么是道德高尚的行为?”学生在回答中列出了他们认为“道德高尚的行为”有27种之多,如: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尊老爱幼、爱国家爱集体、无私奉献、讲信用等。

  按学生所“点击”的“道德高尚的行为”的次数排序,列前10位的是:助人为乐220;诚实正直212;尊老爱幼184;爱国家爱集体116;无私奉献84;讲信用80;拾金不昧76;爱护公物保护环境48;舍己为人48;努力学习40;见义勇为40;主动让座40。

  被列为“道德高尚的行为”的还有为他人着想、敢于批评和接受批评、慈善行为、知恩图报、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包容、讲义气、守规则、无偿献血等。

  二、对大一学生道德观的透视

  从上述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的结论:

  1.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主流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向和要求的。

  不论是对道德高尚行为的肯定、赞赏、称颂,还是对缺德行为的针砭、批评、唾弃,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中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也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这充分说明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的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教育、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在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群中,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基础。

  在道德的评判面前,绝大多数大学生经纬分明,对错可甄,曲直能辨。尽管大一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评价中相当部分的内容是从书本、媒体,以及教师的“传授”中获得的,还需要在自己今后的人生实践中去直接体会、领悟,以及作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在已有的正确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将产生良好的道德实践效果,这是勿容置疑的。这也是巩固中学阶段的德育成果,拓宽大学生德育途径,深化大学生德育层次,提高大学生道德境界的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3.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呈现出主流突出,多元并存的结构。

  在回答“什么是最缺德的行为”时,列在前5位的“不孝敬父母、偷盗抢劫、随地吐痰、打人骂人”的被“点击率”均在20%以上。而在回答“什么是道德高尚的行为”时,列在前5位的“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尊老爱幼、爱国爱集体、无私奉献”的被“点击率”则更高。其中“助人为乐、诚实正直”这两项的被“点击率”高达42%以上。这说明大一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指向是相对集中的,主流是突出的。同时,由于大一学生各自所处的特定的道德环境,道德实践范围和道德认识水平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显示出多样性,以致于“最缺德的行为”被列出了54种之多,而“道德高尚的行为”也被列出了27种之多。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评价及其道德实践,是高校首要的、突出的、持之以恒的任务。胡锦涛在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①。大学生,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尤其是在心理方面)的转变时期,从主要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向主要成为劳动者的身份转变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效果如何,以及目标能否实现。

  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现状,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道德教育必须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其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即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价值内容应当是: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这八个方面②。“判断一个人是否道德,依据的就是个体在处理上述境遇关系时所表现出来自我认知、社会行为、人际语言、情感态度等。”③从前述大一学生对“最缺德的行为”和“道德高尚的行为”的选择和评价的结果来看,他们对“道德”内涵及外延还有不少模糊的理解。因而把妒嫉、说违心的话、无人格等这些属于心理问题,以及强奸、抢劫、杀人放火、谋财害命、拐卖妇女儿童、高科技犯罪等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列入了道德的范围。因此,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对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有确定、明了、清晰的认识。否则,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其特定的价值和作用。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如果说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带有“灌输”的成份,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那么,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更加注重个体的道德自觉性的引导和锻炼。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思想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置于学习成才的首位。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将道德规范从“外化的内容”转化为“内化的准则”,又从“内化的准则”转化为“外化的言行”,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第三,道德教育必须注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不仅将在智力方面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英力量,而且在道德素养方面更应成为社会的楷模。从前述调查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道德选择和评价,虽然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但显然还处在较低的层面上。高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在大一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在提高大学生道德境界的层次上下功夫。在巩固、发展尊老爱幼、诚实待人、助人为乐这些基础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同时,着力引导、激励大学生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爱国、责任、律己、奉献、平等、报答等道德意识,并努力地、不遗余力地付诸实践。

  注释:

  ①《人民日报》2005年1月19日。

  ②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大一道德2000字论文篇三:《当前我国高职生道德失范的根源与对策》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职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高职生道德失范的行为却层出不穷,破坏了高职生的整体形象,将来融入社会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一、当前我国高职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所谓道德失范,是指“作为存在意义、社会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生道德失范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价值取向功利化,唯利是图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扩展。在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国内、国际各种思潮也不断涌现、碰撞,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高职生很容易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价值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和自我化倾向。当下,高职生奉行功利主义的表现主要有急功近利、投机钻营;忽视同学友谊,破坏同学形象,骗取奖助学金等。甚至有个别高职生出卖肉体换得金钱。这些高职生思想堕落,通过出卖尊严满足自己过上“高贵”生活的目标,却架空了自己的灵魂。此种行为虽然极端,缺乏普遍性,但也是高职生道德沦丧的一个缩影。

  (二)个人主义盛行,知行脱节

  高职生在价值观认识与践行上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脱节。当前,我国的高职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95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学情变化。特有的成长环境使得独生子女“95后”高职生群体崇尚自我、崇尚个性,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方式去做事情,不喜欢别人参与,也不喜欢参与别人的事情。事实上,这些“95后”的高职生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大是大非等问题上有正确的立场,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暴露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严重匮乏。一些高职生囿于为自己的利益忙碌,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付出努力;喜欢个人独自奋斗,不愿融入团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感恩意识;他人有难处,不愿伸手相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突破了日常生活应当的伦理要求。

  二、当前我国高职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剖析

  当前我国高职生社会道德失范主要是由于其约束机制缺位所致。高职生的行为主要受到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公共舆论的约束。学校规章制度是专门针对学生特点而制定的,但是,目前这些能够敦促高职生行为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机制均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缺位状态,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一)学校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是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权威也在于实施。其实,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如此。学校的规章制度虽说并非浩如烟海,但可谓种类繁多,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了详细规定,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正常有序。如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学生考勤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考试制度、学生违纪教育处罚制度等等。如果严格执行各项规定,那么高职院校必然呈现出一种平稳发展的态势,学生也必然会从中受益,使自己规范做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颁布规章制度的目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长期处于一种有令不行的尴尬境地。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多以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为导向,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且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学制短,而高职生步入社会实习的阶段较长,这样相应地就减少了在校时间,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在校宽容对待,出校监管鞭长莫及的情况。另一方面,师生关系较之以前相对紧张,学生因不满学校处分辱骂、威胁、殴打,甚至杀害教师的现象不断增长,为避免矛盾的产生和激化,管理者对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视而不见或者从轻处理,导致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逐渐丧失,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挑战、碰触。

  (二)公共舆论导向有失偏颇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然身处社会关系之中,必然深受社会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不良的社会舆论导致高职生的道德失范行为日趋常态化。一方面,公众对高职生的道德期望值偏低。高职生是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职业技能学习是其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相对匮乏,加之利益诉求和行为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的思想被广泛接受,一些事实上已违背了社会道德的行为不再受到公众的指责和唾弃。这导致高职生实施失范行为而不受社会谴责的心理得到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生的道德失范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公共舆论缺少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突出表现在媒体传播方面。很多媒体对娱乐性话题表现出趋之若鹜的姿态,传播的内容不但过于感情化、肤浅化、低俗化,而且由于媒体监督力度的欠缺使一些反面信息得到了传播,特别是通过网络散布的一些色情、诈骗、高薪代考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职生的道德责任感,造成了自由意识的泛滥。

  三、防止高职生道德失范的相关措施

  高职生的素质不但代表着国家培养人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采取相关措施遏制高职生道德失范行为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改变育人模式

  “教育不应当培养无才无德的人,也不应该培养有才无德的人,而应该培养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才识、人品兼备的人才。” 所以,高职院校应当从严要求学生,并严格把关输出环节。我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只规定学生成绩合格即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并不考察高职生的道德素养,甚至急于学生走出校园实现就业,只要学生有所谓的就业实习机会就予以同意,这就可能导致一部分道德残缺的高职生流入社会。所以,改革职高生教育体制,严把职高生输出环节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利用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施以压力和约束的同时,还应当改变育人模式,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当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就业实习时,辅导员或班主任要注意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内在品德的修养。

  (二)加强对公共舆论的引导,促进高职生的精神成长

  公共舆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当公共的舆论缺乏公正性或影响乏力时,就需要国家、社会团体等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控制,以使人们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中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首先,公共舆论要对高职生的道德舆论设置合理的期望值。高职生也是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思想道德水准应当高于普通大众。其次,公共舆论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公共舆论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人们价值观的塑造及行为方式的选择发挥着巨大作用。各种大众传媒应当多发表积极健康的言论,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使高职生耳濡目染,提高自己的道德要求,成为?圆偶姹傅娜瞬拧?

  (三)高职生应培养自己的道德良知,加强道德实践

  提高道德素养,是高职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人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星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公共舆论这些外在力量可以使高职生因心生畏惧而行为“规矩”,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道德失范行为。只有当道德法则真正内化为高职生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时,才能使其自主自觉地远离道德失范行为。“良知(良心)是唯一的道德强制手段。良知一旦形成,就对人具有深度心理学意义上的强控制和硬约束,并具有不可替代性。”

  另外,“习惯是万物的主宰。习惯的力量支持着社会秩序的运行,也支持着人们日常的品行。因而它们所具有的优势,甚至远甚于法律”。道德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性行为,如果高职生加强道德实践,从日常小事做起,将社会道德要求躬亲践履,日久天长就会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有德行的人。

  四、结束语

  高职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当前高职生道德失范的现象频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高职院校管理力度、育人模式方面的不足,也存在不良的公共舆论导致高职生价值观发生偏移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切实落实规章制度,从严治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正确引导高职生自觉加强道德实践、提高修养,逐步使高职生的道德水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猜你喜欢:

1.大学生社会道德相关论文2000字

2.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2000字

3.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范文2000字

4.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1500字

5.论社会道德的思修论文2000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