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戴承钧:3D立体电影布道者:3D立体电影怎么样
 

戴承钧:3D立体电影布道者:3D立体电影怎么样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3:49 影响了:

  2010年被称为“3D元年”。自从好莱坞电影《阿凡达》的火爆在全球掀起了一场3D热潮后,国内的电影人也跃跃欲试,纷纷投入到了这场电影技术革命中来。然而由于3D技术的限制和人才、设备的匮乏,大批打着3D旗号的国产电影都被扣上了“伪3D”的帽子,淹没在浩浩荡荡的电影大军中。与国外相对成熟的3D技术相比,国内要制作成熟的3D电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D技术不是烂片的救命稻草,技术和故事是不能分离的,“你没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我不认为靠3D技术就能把影片变得更好,有一个好故事,又是3D,就会有很多观众愿意看。退一步说,有一个好故事,就算只是2D技术,观众也会买账”。戴总坦言。
  
  作为专业影视器材设备的提供商,北京创科有限公司已经为《唐吉可德》提供了整套3D拍摄设备解决方案,也为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后期制作的《龙门飞甲》提供了3D拍摄设备。2011年3月,我们对北京创科有限公司戴承钧总经理进行了专访。作为国内少数的3D设备供应者,戴总亲切地为我们讲述了国内3D的基本现状以及3D拍摄的一些流程。另外戴总也现场跟我们分享了立体支架的工作原理,并深入阐述立体效果调节的关键步骤。
  
  3D的成像方式和原理
  
  在与戴总聊3D之前,戴总先为我们讲述了3D成像的基本方式和原理。戴总讲到,3D目前在世界的主流应用是采用正视差手法,在谈到什么是视差时,为了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戴总现场还亲自做了个小演示,闭上一只眼睛,仅用另只眼睛视物,并试图将两个指尖对到起。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这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双眼视物正是人们具有立体感的关键所在。交替开闭左右眼,你会发现你看到的物体会发生位移,这就是视差。当左右眼的图像返回大脑的时候,大脑会根据两眼所看到图像的不同自动合成分析出所看到物体与自己的距离。因此,一个3D显示装置必须能够产生一个左翼和右翼的鸟瞰图,并分别提交给眼睛。这也是3D显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双眼看到的物体不仅仅是位置不同,角度也不同――左眼只能看到鼻子的左侧,右眼却只能看到右侧。因此,两幅图片中需要包含更多的细节,这也是制约3D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判断距离的第二个因素就是着色和阴影。远处的物体并不明显、亮度较差,且有朦胧感,而近处的物体更为清晰,在同等光照下也会更亮。另外,人们还会利用线性角度和运动视差来判断距离。对越远的物体,人们的视差越小,很难判断真正的距离。3D立体电影一般采用两种成像原理:一种是红蓝滤光成像技术,这种电影需要搭配专门的红蓝滤色镜才可以观看,它是用光波分离的方式来显示,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红蓝技术不能真正应用在商业上,而且戴着这种眼镜长时间观看很容易疲劳,基本上五分钟就不舒服。另外一种就是偏光镜滤光成像技术,典型的应用有IMAX影院,像此类播放的电影只有使用偏振光眼镜,才能看到立体效果。偏振的方式实际上是以扫描线来分的,虽然我们通过眼镜两只眼睛能看到完整的画面,但实际上一左一右看到的分辨率是要砍半的。也就是说,看到画面的解析度实际上并不是很高。
  
  3D电影始终围绕故事本身
  
  在聊到3D电影中3D技术与电影故事本身孰轻孰重时,戴总说到,国内很多影视制作的团队往往认为,3D电影只要是能使观众带着眼镜坐在电影院中,享受视觉上的震撼就是好的。其实并不然,《阿凡达》导演卡梅隆也曾说过,希望每个进入电影院的观众在观看《阿凡达》15分钟后,能够忘记这是一部3D电影。由此可见,一部电影真正核心的还是电影故事本身,3D只能烘托故事,故事内容的架构是整个片子好坏的关键。戴总讲到目前国内包括国外有很多导演盲目的跟风,为了3D而拍3D,《阿凡达》在票房上获得的成功,也是致使导演们纷纷踏足3D电影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戴总说电影拍摄成3D版,只能是给电影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能左右观众对电影好坏的认知,观众感动的始终还是电影故事本身。
  
  打造3D团队的重要性
  
  3D影像近几年在全球发展迅速,在国内也有很多独立制作人及公司开始关注3D影像制作方面的发展,然而,在国内并没有一支相对成熟的3D制作团队。
  而说到国内真正意义上第一部3D电影,戴总认为应该是2010年阿甘导演执导的《唐吉可德》。虽然在《唐吉可德》之前,《苏乞儿》也号称是国内首部3D电影,但是《苏乞儿》在整个片子中只有其中一段视频采用的3D拍摄,而且人物和景别都剥离开来,前后脱落,人物太小,背景过大,不成比例而且虚得厉害,电影一直在2D和3D间来回切换,真假立辨,自曝短处。整部片子色彩风格和电脑布景完全不搭。这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争议。戴总认为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不应该掺杂过多的东西,比如2D转3D的手法,片子中也不能紧紧只是其中一段采用3D拍摄。
  而《唐吉可德》虽然在票房方面并没有想象中好,但重要的是它是国内自己的团队真正参与、尝试拍摄的第一部纯3D电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目前的3D市场来说,其实还没有真正进入到3D的时代,因为真正有能力制作3D节目的单位、团队并不多,在制作技巧方面有经验的更加缺乏。其实,国内的传统电影拍摄技术并亚于国外,但是拍摄3D电影手法不同,它并不是按照拍摄传统电影的流程去进行。技术与设备上的欠缺,也是国内无法拍摄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的原因。
  纵看国内外3D电影的年产量,实际上并没有很多,而且走进院线获得高票房的更是甚少,《阿凡达》算是最有名的。而在国内,除了阿甘团队在制作3D外,徐克导演也在拍摄3D版的《新龙门客栈》(更名为《龙门飞甲》),而徐克在拍摄《龙门飞甲》之前,还拍摄了另外一部3D电影《抓猴》,算是在正式开拍《龙门飞甲》之前在市场上的“试水片”。虽然是时装类型题材,但是却融入了徐克导演一贯的风格,当时请了《阿凡达》特效总监恰克来指导。有了《抓猴》的拍摄经验后,徐克导演在正式拍摄《龙门飞甲》时,整部片子就由他们自己的团队执行了。目前,此片也已经进入了后期阶段。
  
  3D前期解决方案
  
  在谈到目前市场具有哪些成熟的3D前期解决方案时,戴总讲到目前最常用的是使用两台机器平行或者立体支架拍摄,比如《唐吉可德》拍摄时就采取了几套方案,一种是采用两台机器平行(side-by-side)拍摄,但是由于双机拍摄时距离总是要比瞳距60-65mm更大,在拍摄远距离时没什么问题,但在拍摄近距离物体的时候,这两台摄像机的间距一定要小于瞳距,才能拍摄出看起来比较舒服的3D画面。由于摄像机本身体积的限制,在这点上很难做到(《阿凡达》是采用这种方法拍摄的,但是它的两 台机器是被改装过的,通过对机器的镜头切削,使两台机器可以贴的非常近)。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立体支架拍摄,像《龙门飞甲》当时采用的就是P+S标准立体支架,两台摄像机上下垂直拍摄完成,相对第一种方式来说,拍摄3D镜头成功率更高。
  戴总讲到3D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前期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3D效果的确定,在拍摄现场,就要很明确摄影机夹角与3D立体效果调整的最终结果。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的影视制作机构使用P+S公司生产的两台SI-2K数字摄影机拍摄了大量3D素材,而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办法在现场确定后期制作效果,因此在后期制作中会出现一些前期拍摄无法预料的结果,如“小人效应”、现场无法看到的透视效果、焦点同步控制以及3D影像监视等问题在过去也难以克服。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公司在研制与3D影像相关的产品,其中就包括德国的P+S公司、奥地利的cmotion公司和法国的Transvideo公司。P+S公司生产的3D支架可以兼容从小型HDV到大型胶片摄影机等多款机型。双机可以安装在同一支架上进行3D拍摄,该支架设计的夹角调整系统非常精密,精度高达干分之一。C-Motion专门为3D拍摄所开发的无线镜头控制系统实现了同步精准地改变光圈、焦点、变焦的功能。另外,Transvideo公司的3D监视器已经面市,该监视器兼容两路SDI信号同时输入,其内置的软件可以现场比对双机所拍摄的画面,并且可以精密地对画面中心点以及四个边角进行调整,以便在现场进行实时3D监看。另外德国家3D顾问公司研发出了可以在现场计算焦点、景深、夹角以及立体效果的软件。这些周边设备的开发都确保了3D拍摄的顺利进行。现在几家知名的后期设备生产厂家包括Autodesk和QUANTEL等都公布了剪辑立体影像的软件及硬件。另外,其他几家公司,例如德国Iridas公司也发布了支持3D同时剪辑并调色的软件。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3D电影的票房会超过2D电影的3-5倍,所以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发的市场,但是3D影视拍摄相比普通电影拍摄费用要高很多,《阿凡达》历时14年、投资2亿美金才拍摄完成。戴总最后说到,中国的3D电影,任重道远,除了资金的投入外,还需要培养专门研究3D技术、制作3D设备的人才,在这点上国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