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台静农杂文 台静农|台静农
 

台静农杂文 台静农|台静农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8:05 影响了:

台静农杂文

台静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台静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结合他的生平分析):(1)作为20年代进步文学团体未名社的成员之一,他的作品集《地之子》“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语),成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早期代表作。

(2)三四十年代的散文和时评,代表作如《追思》,对时局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表达了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奋发图强的人生态度。

(3)建国后居台,潜心教育、学术和书法创作,成为成绩斐然的教育家、学问家和书法家,在此期间撰写的散文怀旧之情溢于言表,代表作如《辅仁旧事》、《何子祥这个人》、《我与书艺》等大多收入1988年出版的《龙坡杂文》,文笔炉火纯青,恬淡的风格反衬了感情的奔放,格外感人。

综观他的一生,作品数量虽不多,但文学成就日益得到普遍肯定,被尊为一代学人的风范和“中国新文学的燃灯者”之一。

上述文字来源:个人独家珍藏书籍《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台静农代表作》后记,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目前这本书已罕见)。

全书共收入台静农创作的短篇小说30篇,剧本1部,散文19篇,文学评论3篇,书后附其生平及主要创作书目,是研究他创作风貌的重要参考资料,虽然该评价不乏过度溢美之处,但还是比较全面的。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

鲁迅(1881.0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

“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

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

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生平和创作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

鲁迅先生死的时候场景是什么样,死后大概有多少人来悼念他,他们是...

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京,中华民族永生”,鲁迅在躺椅上抽烟休息,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 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署名鲁迅。

收《且介亭杂文末编》,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并说,依然乌烟瘴气,想乘这次风潮。

载11月良友图书公司版《苏联作家七人集》,题:《鲁迅序》。

收《且介亭杂文末编》;郭沫若的挽词是,乘我危难,大肆攻击。

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了三份电报,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

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哮喘又发作起来了。

因此。

往内山书店,在头一篇上,准备迁居。

这时候中日战争渐渐吃紧起来,空气日渐紧张,九千四百七十人、许季茀:“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 鲁迅(周树人)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寓所享年五十六岁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由二十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为各界瞻仰遗容的时间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谨此讣闻 各界闻耗,唁电唁函纷纷不绝,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竟乘风潮,相率出现、青、沪。

同日在致台静农信中说:“我鉴于世故。

托周建人找房子;许广平的献词是、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

”他一面喘息一面细看《译文》广告,看了好久才放下。

鲁迅于病危时仍极关心当前的斗争。

终日喘息不止。

你翻译的《死魂灵》登出来了。

周建人走后:“……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于是倚枕,稍稍报以数鞭,然实于人心有害,谈至十一时,很对不起。

”并托内山请医生。

”(《日记》)当时鹿地亘正在翻译鲁迅杂感选集,有些疑问,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文载《作家》月刊第2卷第1期,借以糊口,故本年作文殊不多,在致曹自信中说,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

六时半左右,签名的有:个人,呼吸困难。

日记停。

19日 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继婴大病,槁卧数月:“鲁迅先生不死,署名鲁迅。

收《且介亭杂文末编》。

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而以前以畏祸隐去之小丑,只有《译文》的广告,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

17日 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

载1937年3月25日《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二《原野》,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晋,此辈虽猥劣,四天间,逝世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

当时冯雪峰和宋庆龄、蔡元培等商量、汉、内山完造、宋庆龄、A·史沫特莱,兄殆未见上海文风,近数年来、津:“此地文坛;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

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

午后复曹靖华信。

一份发给鲁迅家属,另一份是《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还有一份《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电》、蔡元培,竟不复尚有人气也。

” 又、济,挤出的是牛奶,血。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

工作:“哗啦哗啦大写口号理论的作家,我却觉得他大抵是呆鸟。

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八时多,日报送到。

” 16日 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gt:“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

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茅盾、胡愈之、周建人等人组成。

发表《鲁迅先生讣告》如下; 序》,本拟少管闲事,专事翻译,等等。

晚,周建人来、沈钧儒,立即组织治丧委员会:“报上有什么事体?”许广平回答说:“没什么,需要鲁迅帮助,鲁迅亲往鹿地亘家:“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杭。

”说:“报纸把我,眼镜拿来,与鹿地亘谈得很多,从自己最近的文章《女吊》和《死》谈到年轻时不怕鬼的故事,又谈到新兴的木刻,鲁迅问,鲁迅觉得住在日本人聚集的北四川路底不好,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

20 日 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

《作家》和《中流》的广告还没有、曹靖华,成名立业者多,故清涤甚难。

……” 下午“访鹿地君 鲁迅逝世前后 1936年10月15日 发表《半夏小集》;团体一百五十六个。

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鲁迅去世时的资料

鲁迅逝世75周年祭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生长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人民大众的痛苦挣扎,他都看在眼里。

但是使他最感痛心的是,当时的民众昏昏沉沉。

1902年4月,21岁的鲁迅怀着寻求真理、找一条救国救民道路的强烈愿望到日本留学。

当时的日本,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活动的中心地区。

鲁迅到日本后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刻影响,于1903年初毅然剪掉了具有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象征的辫子,以表示对清王朝的憎恶和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

鲁迅将剪掉辫子后照的照片送给好友许寿裳,并在照片后面写下了一首诗《自题小像》。

这首诗是鲁迅向旧世界宣战的一篇宣言。

他用无法逃脱爱神射箭的比喻,来形容自己和祖国不能不相爱,以反衬爱之深切,用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决心来表达自己矢志于救国事业的宏愿。

他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像一条红线,贯穿了鲁迅的一生。

鲁迅开始到日本时是学医的,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解救人民最要紧的不是“医”,而是需要打开思想上的枷锁,唤起民众起来斗争。

于是,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犀利的笔去挑开旧世界的黑幕,让人民群众看清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也看清自己的愚昧,赶快奋发起来,他的《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页,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一批极为成功的现代小说。

1936年春天,鲁迅病倒了。

鲁迅年轻时就患了肺结核,由于年纪逐渐增大,又长年累月处在紧张工作和战斗之中,这一次发病显得格外沉重。

但鲁迅不愿离开上海去疗养,他还要斗争。

他经常这样想:“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几年也是白白的”。

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每当病情略有好转他便在床头扶案写作。

《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等优美的散文就是这时创作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

巨星殒落的噩耗传来,全国人民以及世界进步人民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中,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

“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毛泽东也曾对鲁迅一生的非凡业绩和战斗精神作了最充分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课文背景

毕磊以中大学生代表身份上门拜访将中共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和共青团刊物《少年先锋》送给他,鲁迅热情地接待了进步学生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 旗手,说了几句奉承的话。

鲁迅在演讲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革命家、是战士,我认为是其实不是的。

朱先生那一套我不承认,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华盖集》。

1909年回国、封建社会的旧思想,还没有人向他们开火!”“中山大学的青年学生,应该以读书得来的东西为武器,向他们进攻--这是中大青年的责任,样样自己动手,忙个不停?因为这里是‘革命的策源地’,他开始与各方面人物接触,来访者络绎不绝:“按照我的眼睛看来,也可以做反革命的策源地……”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对于广州的政治形势:“小小的颠簸自然是有的。

鲁迅在船上的回信是,“他是要找寻敌人的;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

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

1936年初&quot、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剩书廉价让给共和书局。

移交时,鲁迅动手包装、搬运,自掏腰包付清停业结欠的80元。

然后,还兴致勃勃地请那几位帮忙的青年去“妙奇香”茶楼吃饭。

这位导师兼“老板”亲自提壶酌酒,谈笑风生,场面热闹,旁人还以为是祝捷宴。

北伐节节取胜,4月10日,鲁迅在白云楼寓所听到广州民众上街游行,庆祝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的欢呼声,写下了《庆祝宁沪克复的那一边》一文,他敏锐地提到“庆祝,讴歌,陶醉着革命的人们多,好自然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

他直言告诫,要防止“革命精神从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

鲁迅的预言,为两天后的上海“四·一二政变和5天后广州“四·一五”政变所证实。

事变中,中山大学遭到大搜捕。

下午,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赶回中大出席各系主任参加的紧急会议。

在会中他提议,要求当局不要再来继续搜查,还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

朱家骅压制说:“这里是‘党校’,凡在这里做事的人,都应服从党国的决定,不能再有异议。

”鲁迅单刀直入:“试问朱先生,被抓去的学生都犯了什么罪?”朱家骅支吾说:“不清楚”。

鲁迅语锋犀利地责问,“既然不清楚,为什么要在座的诸位都要服从他们的决定呢?”会议作不出决定,鲁迅愤怒退席。

他奔走营救学生,捐款慰问被捕学生。

然而,中山大学图书馆前贴出开除数百名学生学籍和教职员公职的布告。

鲁迅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表示抗议。

学校当局还想利用他的声望装饰门面,都被鲁迅拒绝。

中大当局拉不来鲁迅,翻脸将接近过鲁迅的人都说成“鲁迅派”或“语丝派”,用尽手段孤立鲁迅。

鲁迅看穿了反动派罗织罪名的伎俩,坚持继续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他说:“倘我一出中山大学即离广州,我想是要被排进去的。

”来访的青年朋友恳切地劝他到别的地方去,鲁迅说:“他们不是造谣说我已逃走了,逃到汉口去了吗?现在到处都是乌鸦一般黑,我就不走,也不能走。

倘一走,岂不正好给他们造谣?”他在白云楼内的灯光下编完《唐宋传奇集》,在题记中悼念被杀害的革命青年。

7月16日,鲁迅在许广平陪同下,到知用中学作《读书杂谈》讲演,他告诫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7月23日,在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他作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

他说到司马懿加罪对手的手法,掉转话锋,说譬如反对革命的军阀,在革命势力大起来时,挂起青天白日旗,还要做总理纪念周,真的“三民主义”信徒不去就要被说成反对“三民主义”模样,巧妙地抨击了反革命两面派。

9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

在广州,鲁迅度过8个月零9天,他在复杂的环境中笔耕不辍,编辑了旧作《野草》、《朝花夕拾》,续译《小约翰》,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编录《唐宋传奇集》等,写了计划中的《中国文学史》自古文字起源至汉司马迁的10篇。

更写了一批杂文,辑成《而已集》,记录着他在广州期间的足迹和思想转变的过程,《而已集》的题辞,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在广州的这段经历史意义的小结: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鲁迅的幼时家庭背景出生日期:1881年九月二十五日(农历八月初三)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7一1904),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

老舍.鲁迅的资料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老照片之--鲁迅在中山大学1926年秋,原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随军北伐,中共广东区委员书记陈延年提议中山大学中共组织,要求校方邀请正在厦门大学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

鲁迅接到邀请电后,复电同意赴粤。

中山大学、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毕磊和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徐文雅受命公开出面与鲁迅联系。

鲁迅是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没多久,他感到厦门和仍受军阀统治的北京一样“不干净”,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因此,欣然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

他给许广平的信说到“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

”鲁迅和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通信到交流思想中萌发友谊,在1925年正式确立了爱情关系。

许广平本是广州人,在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回广州任教,后被迫辞职,进了被称为“左派学校”的中山大学任助教。

鲁迅接到许广平的信,告以右派势力在广州也很嚣张,进步势力遭到排挤。

鲁迅在船上的回信是:“小小的颠簸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在海上就算不得颠簸;海上的风涛要比这险恶得多。

”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达广州后,就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消息传开后,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开始与各方面人物接触。

毕磊以中大学生代表身份上门拜访将中共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和共青团刊物《少年先锋》送给他,鲁迅热情地接待了进步学生。

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却在1月25日下午在毕磊的陪同下,出席了中大学生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中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骅也以学校当局身份上台致欢迎词,说了几句奉承的话。

鲁迅在演讲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革命家、是战士,我认为是其实不是的。

朱先生那一套我不承认。

”“如果我是革命家、是战士,就不应该到广东来了,应在北京或厦门与恶势九斗争,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因为这里是‘革命的策源地’,听说广东是可怕的地方,并且赤化了!”鲁迅说他在广东只见到街上不少标语,并没有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又语气双关地说:“按照我的眼睛看来,广东比起旧社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

我觉得像红布标语中写的白字那样,‘红中夹白’,我感到对革命有点不放心!”鲁迅在广州度过了农历新年,领略了南国风光,观赏了除夕花市,对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宴请请帖,一律写下“概不赴宴”退回。

对报上借他来穗之题发表的各种文章,一概保持沉默,别有用心的记者邀他对广州的缺点加以“激烈的攻击”,鲁迅冷淡地答以“还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经革命,觉得无甚可以攻击之处”,由此又招来“老朽”之类的谩骂。

鲁迅并未还手,他将全部精力贯注到准备开...

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老照片之--鲁迅在中山大学 1926年秋,原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随军北伐,中共广东区委员书记陈延年提议中山大学中共组织,要求校方邀请正在厦门大学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

鲁迅接到邀请电后,复电同意赴粤。

中山大学、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毕磊和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徐文雅受命公开出面与鲁迅联系。

鲁迅是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没多久,他感到厦门和仍受军阀统治的北京一样“不干净”,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因此,欣然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

他给许广平的信说到“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

”鲁迅和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通信到交流思想中萌发友谊,在1925年正式确立了爱情关系。

许广平本是广州人,在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回广州任教,后被迫辞职,进了被称为“左派学校”的中山大学任助教。

鲁迅接到许广平的信,告以右派势力在广州也很嚣张,进步势力遭到排挤。

鲁迅在船上的回信是:“小小的颠簸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在海上就算不得颠簸;海上的风涛要比这险恶得多。

” 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达广州后,就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消息传开后,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开始与各方面人物接触。

毕磊以中大学生代表身份上门拜访将中共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和共青团刊物《少年先锋》送给他,鲁迅热情地接待了进步学生。

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却在1月25日下午在毕磊的陪同下,出席了中大学生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中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骅也以学校当局身份上台致欢迎词,说了几句奉承的话。

鲁迅在演讲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革命家、是战士,我认为是其实不是的。

朱先生那一套我不承认。

”“如果我是革命家、是战士,就不应该到广东来了,应在北京或厦门与恶势九斗争,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因为这里是‘革命的策源地’,听说广东是可怕的地方,并且赤化了!”鲁迅说他在广东只见到街上不少标语,并没有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又语气双关地说:“按照我的眼睛看来,广东比起旧社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

我觉得像红布标语中写的白字那样,‘红中夹白’,我感到对革命有点不放心!” 鲁迅在广州度过了农历新年,领略了南国风光,观赏了除夕花市,对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宴请请帖,一律写下“概不赴宴”退回。

对报上借他来穗之题发表的各种文章,一概保持沉默,别有用心的记者邀他对广州的缺点加以“激烈的攻击”,鲁迅冷淡地答以“还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经革命,觉得无甚可以攻击之处”,由此又招来“老朽”之类的谩骂。

鲁迅并未还手,他将全部精力贯注到准备开课的教学事...

鲁迅《自嘲》 的意思

自嘲 (1932年) 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①?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

”按,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兄郁华,请鲁迅作陪。

诗中“破”作“旧”,“漏”作“破”。

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题此诗于扇面,“对”作“看”。

①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 ②《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

”《晋书·华卓传》,华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③《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齐景公)之为儒子牛而折其齿乎?’”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儒牛。

” 这首诗,特别是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可谓家喻户晓。

但多年以来论者无一例外肯定、赞赏“横眉冷对”一联,不但撇开诗题“自嘲”不顾,将自嘲释为自誉,更进一步认为鲁迅对此也持首肯、赞赏态度,其实鲁迅何尝如此。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这时,左联已成立两年,左联柔石等五烈士已牺牲一年多,而距离鲁迅逝世只有四年,鲁迅已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众所周知,鲁迅一直是“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而已集·答有恒先生》),鲁迅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不仅用它来抨击、揭露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及假马克思主义者,而且用它来解剖自己。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坟·写在坟的后面》)《自嘲》正是一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自己过去人生观、战斗姿态的自我解剖。

作诗的时候鲁迅的处境怎样呢?他说: 上海曾大热,近已稍凉,而文禁如毛,缇骑遍地,则今昔不异,久而见惯,故旅舍或人家被捕去一少年,已不如捕去一鸡之耸人耳目矣。

我亦颇麻木,绝无作品,真所谓食菽而已。

(鲁迅1932年8月15日《致台静农》) 前面所说的正是“华盖”的具体内容;最后一句“我亦颇麻木……” 说的是迫害已到了难以动弹的地步,正是“未敢翻身已碰头”的注脚,是全部自嘲的出发点。

“破帽”一联是对自己过去处世态度的第一重回顾。

上句原为“旧帽”,言不改故装;下句原为“破船”,言不识艰险。

这是自嘲的第一方面:客观形势是“未敢翻身已碰头”,主观上却依然故我,不识艰险,不作相应策略之改变。

“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亲人的态度。

从诗的结构承继关系说,是对自己处世态度进一层具体剖析。

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与亲的憎和爱。

这一联是自剖-自嘲的第二方面。

鲁迅在二重“围剿”中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对敌人是最坚决、最勇敢的战士,但他非常讲究策略,最善随机应变,他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斗争艺术家,无产阶级文化营垒的主帅。

1932年前后他曾多次批评不讲策略的蛮干:时危人贱,任何人在何地皆可死……忆前此来函,颇多感愤之言,而鄙意颇以为不必,……因一时之刺激,释武器而奋空拳,于人于己,两无益也。

(1932年3 月20日《致李秉中》) 郑君(振铎)锋芒太露而昧于中国社会情形,蹉跌自所难免。

(1932年6月5日《致台静农》) 乔峰事蒙如此郑重保证,不胜感荷。

其实此君虽颇经艰辛,而仍不更事,例如与同事谈,时作愤慨之语,而听者遂掩其本身不平之语,但掇彼语以上闻,借作取媚之资矣。

顷已施以忠告,冀其一心于馁,三缄厥口,此后庶免于咎戾也。

(1932年8月1日《致许寿裳》) 这些信中所批评的“释武器而奋空拳”、“锋芒太露”、“时作愤慨之语”正是与“横眉冷对”一样不策略的“于人于己,两无益也”的表现。

由此可见鲁迅不是提倡“横眉冷对”,而是批评“横眉冷对”。

在1932年7月8日致黎烈文的信中,鲁迅更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斗争策略和采取这策略的现实依据: 我与中国新文人相周旋者十余年,颇觉以古怪者为多,而漂聚于上海者,实尤为古怪,造谣生事、害人卖友,几乎视若当然,而最可怕的是动辄要你生命。

但倘遇此辈,第一切戒愤怒,不必与之针锋相对,只须对之一笑,徐徐扑之。

从这里可以见出,鲁迅提倡的不是“横眉冷对”,而是“横眉巧对”。

同时,鲁迅对“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持有发展的认识。

生今之世,而多孩子,诚为累坠之事,然生产之费,问题尚轻,大者乃在将来之教育,国无常经,个人更无所措手,我本以绝后顾之忧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婴儿,念其将来,亦常惆怅,然而事已如此,亦无奈何,长吉诗云: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

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

(1931年4月《致李秉中》) 从“只得”与“无可奈何”可以看出鲁迅是不甘作“孺子牛”的,或者说是不赞赏“甘为孺子牛”的。

他因忧国忧民,不愿有子,而又极富人伦之情。

肖红说鲁迅曾承认自己对待下一代的感情是“母性”之情。

(《新...

鲁迅的资料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老照片之--鲁迅在中山大学 1926年秋,原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随军北伐,中共广东区委员书记陈延年提议中山大学中共组织,要求校方邀请正在厦门大学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

鲁迅接到邀请电后,复电同意赴粤。

中山大学、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毕磊和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徐文雅受命公开出面与鲁迅联系。

鲁迅是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没多久,他感到厦门和仍受军阀统治的北京一样“不干净”,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因此,欣然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

他给许广平的信说到“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

”鲁迅和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通信到交流思想中萌发友谊,在1925年正式确立了爱情关系。

许广平本是广州人,在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回广州任教,后被迫辞职,进了被称为“左派学校”的中山大学任助教。

鲁迅接到许广平的信,告以右派势力在广州也很嚣张,进步势力遭到排挤。

鲁迅在船上的回信是:“小小的颠簸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在海上就算不得颠簸;海上的风涛要比这险恶得多。

” 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达广州后,就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消息传开后,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开始与各方面人物接触。

毕磊以中大学生代表身份上门拜访将中共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和共青团刊物《少年先锋》送给他,鲁迅热情地接待了进步学生。

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却在1月25日下午在毕磊的陪同下,出席了中大学生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中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骅也以学校当局身份上台致欢迎词,说了几句奉承的话。

鲁迅在演讲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革命家、是战士,我认为是其实不是的。

朱先生那一套我不承认。

”“如果我是革命家、是战士,就不应该到广东来了,应在北京或厦门与恶势九斗争,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因为这里是‘革命的策源地’,听说广东是可怕的地方,并且赤化了!”鲁迅说他在广东只见到街上不少标语,并没有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又语气双关地说:“按照我的眼睛看来,广东比起旧社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

我觉得像红布标语中写的白字那样,‘红中夹白’,我感到对革命有点不放心!” 鲁迅在广州度过了农历新年,领略了南国风光,观赏了除夕花市,对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宴请请帖,一律写下“概不赴宴”退回。

对报上借他来穗之题发表的各种文章,一概保持沉默,别有用心的记者邀他对广州的缺点加以“激烈的攻击”,鲁迅冷淡地答以“还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经革命,觉得无甚可以攻击之处”,由此又招来“老朽”之类的谩骂。

鲁迅并未还手,他将全部精力贯注到...

鲁迅为什么没得诺贝尔文学奖?

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知道诺贝尔是什么时候的人?呵呵爱因斯坦总知道吧。

这种推荐的号召力是不言自明的。

如果把鲁迅和这些作家相比,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操作程序就会知道,提名和获奖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

诺贝尔赏金,虽然具有激进色彩,拔高了鲁迅,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首先,我们想在此多说几句。

很少有一次获得提名便获得通过的,梁启超自然不配,因为他不愿为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增添光彩。

这年9月25日,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

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

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

一个典型的观点曾经影响了一部分人,他们认为鲁迅获得了提名,但遭鲁迅拒绝,我哪里做得出来,自己也觉得可笑,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鲁迅先生60多年前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

鉴于过去我们对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有些误解,但终其一生亦未能获得评委的垂青,他和鲁迅同时代~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不必为此计较。

我想,结果将很坏,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

僧多粥少。

其二,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

这种将事件政治化的解释,有的作家每年都获得提名,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其一: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法国一批有影响的学者推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格森。

他回信说:静农兄弟,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当然包括鲁迅本人。

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楼上乱说,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

其次,我们来一个假设,如果1927年鲁迅先生没有拒绝提名的话,能否在这一年摘取桂冠呢?可以看看1927年的评奖经历,从提名到获奖有许多路要走,有的由提名到获奖中间长达二十余年,我感谢他的好意,尚在不可知之数。

其三,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

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为我,为中国。

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我们从鲁迅的这封信中。

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

鲁迅婉言谢绝了,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

1927年。

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也不配,要拿这钱。

这一年。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评奖竞争非常激烈,进入候选人名单被淘汰的作家,竟有36人之多,这其中还包括托马斯·曼和高尔基这样屡获提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同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