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关于中医药评价有哪些 理论 体系_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关于中医药评价有哪些 理论 体系_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26 04:02:44 影响了:

  摘 要 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做了深入阐述,以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框架为目标,坚持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健康为中心,与多家“治未病”试点单位进行交流,尽可能地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构建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关键词 广东 中医药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1月29日,广东省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省中医药局成立了“广东省中医药局治未病办公室”,负责全省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目前,广东省中医院的KY3H中心,深圳市中医院、南海妇婴保健院、中山市中医院、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越秀区已成为治未病试点工作的标杆。为我省其他地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现状分析
  1.1 医疗机构
  在我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中,从全省的层面上统筹规划,设立试点示范区,探索构建以大中城市中医院为龙头、以县(区)级中医院为骨干、以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区域性“治未病”服务网络,并着力加强各试点单位的“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对服务流程和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由于治未病并没有现成的工作平台和服务模式,各试点医院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利用现有人才、技术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将原有的中医健康咨询门诊、亚健康门诊、传统疗法中心与体检中心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各具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探索不同的服务模式,提供中医特色、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的创新型健康服务。广东省中医院率先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的部分服务内容,目前已开展体质辨识2万多例,健康调养月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形成了9种体质的调养方案和专科调养方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建立了针对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治未病中心,开展孕前体质保健、孕期调护和产后调理及儿童保健,至今开展孕前体质辨识近万例,给予体质保健指导2000余例,受到群众的欢迎。许多中医医院在中医保健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可喜的是,通过“治未病”服务的开展,还促进了传统疗法的挖掘应用并在降低医疗费用上起了积极作用。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服务站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中医医疗,正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技术引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甚至成为社区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原因。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在“健康体检表”已明列“中医体质辨识”内容(采用量表的方法,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测评),并提出“根据不同的体质辨识,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广东省也要求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中100%填写此项内容,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远未完成,且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缺乏具备相应中医训练的人员,这一工作尚有难度。
  总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省医疗机构在试点过程也遇到一些困难,普遍反映推广过程受到缺钱、缺人、缺场地的制约。实际上是现阶段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人数偏少,且集中于城市自费中高端人群,总体业务收入欠理想。
  1.2 社会机构
  目前已有大批社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且有大量投资正在涌入。据报道,我国保健服务行业企业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条产业300多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2000亿元人民币,民营资本投资比例高达90%以上。经过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以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美容服务者为多,也有的以康复医院、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老年公寓、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不同形式出现,这些类型在本省主要城市均有,如扶元堂康复医院还是我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另据残联统计,现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39000家,遍布各城乡,从业人员8万余人。据《广州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有7602名盲人从事按摩工作,其中有550名从事医疗按摩工作。此外,以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为指导的保健品产业已成为我国健康产业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当前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和产品现状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远未成熟,一方面是市场现实需求庞大,吸引大批进入者,另一方面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特别是有些骗子打着“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等幌子招摇撞骗,造成恶劣影响。我们认为:由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行政管理主体缺位,产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乏,真正体现中医“治未病”内涵的优质服务和产品难以形成市场主体地位,严重制约本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规模,与此同时,中医“治未病”理念有过度泛化之势,对产业未来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留下重大隐患。
  1.3 文化传播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直接推动下,已在多个省市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文化宣传活动,组织出版科普丛书,在培养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正确认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中医药主管部门还大力推动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公共健康教育基地”,促进了中医“治未病”理念和知识的普及。
  据北京市卫生健康促进项目小组2003年的调查显示,居民健康知识主要获得途径是大众媒体,占89.8%。大众传播媒介有电视、电台广播、报刊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覆盖面广、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高的特点。目前电子媒介中的健康传播栏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科普专题类、咨询类和互动类。电视科教片、健康讲座是科普类健康传播栏目的两种常用表现方式,近两年推出的电视媒体养生节目引入了观众的参与和互动环节,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应。广播电台节目中许多健康栏目都设有听众咨询,也很受大众欢迎。报纸、杂志作为平面媒体,一直是健康服务的重要宣传平台,面向行业的专业报刊偏重于“治未病”的介绍和应用研究,受众大多是业内人士,对大众的影响较小,通俗类报刊涵盖面比较大,信息量大,语言通俗易懂,受众易于接受,但是对于“治未病”的报道和介绍内容相对还较少,因此,平面媒体是“治未病”传播需要进一步争取受众的重要阵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